APP下载

例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引导策略

2016-05-14董德坤

新课程·小学 2016年9期
关键词:引导策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董德坤

摘 要: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理念框架下,数学教师应该逐步从“施教者”向“引导者”转变。简述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教学经验,谈了几条小学数学课堂的引导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引导策略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同时,也提出了“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主导者和合作者”的观点。由此可见,当代教学工作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并不是要削弱老师的引导地位,恰好与之相反,若我们的老师能善于采取合理的引导策略,学生的主体作用也才能更充分地发挥。

课堂的引导策略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教师有效指引学生学习的各种方式方法。现代教学论也把引导看成是教学本质的范畴。所谓引导,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引而不发,导而不达,通过老师的循循善诱,经历必要的过程,最终使学生掌握知识的真谛。所以,老师更应该是一位“导”师,“教”师的意义次之。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理念框架下,作为一位优秀的“导”师,应该把身心充分融入学生中间去,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出发点,把握好时机,深入挖掘课堂引导策略,提升引导的力量和作用,尽快完成角色从“施教者”到“引导者”的转变历程。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正在全面实施和深入推进新一轮的基础课程改革,其中所倡导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已经逐渐被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所认知和接收。但教育理论不等同于教育行为,新课程标准和真实的课堂教学之间也还存在一定不可否认的差距。对于眼下我们数学教师队伍的教学理念来说,许多教师已经能够清楚地认识到:学生是教育工作的主体,教师应当结合学生个性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双重需求,以全面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为出发点,注重对学生潜能的开发,培养学生更独立、更积极和更具创造性的主体性品质。然而,从具体课堂教学实践的信息反馈来看,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比较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部分数学老师还比较缺乏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引导策略,甚至有时会出现一些比较极端的现象:片面强调自主、合作和动手等,如此一来,老师的主导功效在无形中被淡化。教学结束后,通常只是底子好的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底子差的学生却收获甚少。因此,为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和改善数学教师队伍现状。笔者认为,研究数学课堂的引导策略具有必要性、重要性和迫切性。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引导策略

不同教育政策背景、不同教师所具备的素质能力和不同教学经验等,都是影响课堂教学引导策略的因素,所以对于课堂的引导策略来说,其方法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本文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总结,例谈几条具体的引导策略,不求面面俱到,旨在抛砖引玉。

引导策略一:瞒天过海法

瞒天过海其本来寓意为用伪装哄骗对方,背地里偷偷地行动。用在数学课堂的引导策略上,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适当设置“陷阱”,让学生在攻克“陷阱”的同时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在数学课堂上,不时采用瞒天过海的引导策略,让学生经历一点小挫折,才能对新学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上当”并快乐着,通过设置适当的开放空间,让学生在错误中提出质疑,再由质疑拓展思维的深度,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这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敢于对权威说不的勇气。但是,通过“瞒天过海”所建立的引导策略一定要有足够的意识性和针对性,设计的“陷阱”不能过于偏移学生思维可触及的范围,让学生深陷“陷阱”难于爬出,如果学生体验不到探索的成功,一方面引导策略丧失本来意义,另一方也容易影响到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引导策略二:顺水推舟法

顾名思义,就是根据课堂现场情况,对教案预设做出灵活的调整。一边解决问题,一边把学生的思维顺势引向当前教学的主要目标。

如,在进行“圆柱表面积的计算”的教学时,通过观察不难看出,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应该是一个侧面积加两个底面积,而且只需要知道圆柱的高和底面圆半径就能算出其表面积。此时老师举出实例:一个圆柱,底面半径为a,高度b,求圆柱表面积?

学生应该很容易列出算式为:3.14×a×2×b+3.14×a2×2,当老师把计算式在黑板上板书出来的时候,就有同学马上说了:“这道题可以利用乘法分配率进行简便计算”。此时老师便可顺水推舟:“还有同学也认为可以进行简便计算的吗?”很快就有同学列出了利用分配率的计算式3.14×a×2×(a+b)。此时又有学生语出惊人:“老师,还有更简单的办法,其实圆柱的表面积直接用圆柱底面圆周长乘以高与半径的和就可以了。”大多数学生此时都满诧异的。老师:“你的方法很独特,我们先留机会给其他同学一起想想这个问题好吗。”同时将该同学的方法板书在黑板上。有同学说:“底边周长乘以高可以看作是求侧面积,那么底边周长乘以半径又可以看成是什么呢?”有同学说:“应该算是求两个底面积的和吧?”但从表述上许多同学都还是感觉困惑。此时,老师继续顺水推舟:“同学们仔细看看,如果把3.14×a×2和(a+b)分别看成一个整体,那么这个式子像是在求一个什么图形的面积呢?”有同学反应很快:“老师,是长方形,是一个以底面周长为长,高与半径之和为宽的长方形。”老师继续顺水推舟:“有什么理论依据吗?”很快有同学反应过来:“对了,我们以前学习圆面积推导公式的时候,不就是把圆转化为长方形的么,与这个方法差不多。”此时,多数同学就恍然大悟了。

教师的教案预设是为了满足教学的需要,但在具体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思维和寻找规律的能力往往会超出老师的预设,作为老师,应多采用顺水推舟的策略,多从学生的角度去理解问题。但顺水推舟并不等于完全顺着学生的思路走,一旦学生的思维和方向超出了教学目标甚至出现明显的错误,老师应及时在引导策略上做出调整。

引导策略三:将错就错法

在课堂上,学生犯错误是必然的,但并不是所有的错误都没有可利用的价值。有的时候,如果老师的思维足够敏锐,就可以把学生的错误巧妙地运用起来,并转化为教学资源的一部分。

如,在进行“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教学时,可能大多数数学老师都是从列举非3倍数的数字入手,从而导入新课的教学。但现实的课堂往往会偏离教师预设的轨道,所以在课程刚开始的时候可能就会有学生说:“老师,我知道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那就是这些数的个位都是3、6、9。”在这样的时候,老师也许没必要立即否定学生的判断,而是采取将错就错的引导策略:“现在我说一个个位数是6的数,你看看能否被3整除,16可以吗?”学生应该很快就能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看来仅仅看个位数还是行不通的。”通过这样的引导,老师接下来便能正式进入到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的教学中去。

这个案例,老师就采用了将错就错的引导策略,很容易帮助学生推翻自己错误的判断,达到不攻自破的效果,显而易见比直接否定的效果要来得好。事实上,学生错误的判断也是建立在自身理解的基础之上,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是渗透着运用猜想的精神,这恰恰也是数学研究经常会采用的办法之一。如果老师随意地否定,可能会遏制学生思维的萌芽,虽然完成了教学任务,但从课堂引导策略来看,对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几乎没有任何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任军.注重课堂引领 发展数学思维[J].小学时代(教师),2014(1).

[2]马鸿雁.浅议新课程下历史教师角色的转换[J].考试(教研),2013(7).

猜你喜欢

引导策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策略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捕捉灵动话题,催生日记写作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