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活动课的组织与实施

2016-05-14盛消冰

新课程·小学 2016年9期
关键词:体验教学品德与社会活动课

盛消冰

摘 要:义务阶段基础课程标准改革强调对小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与关键内容,课程有效教学的着力点是立足小学生生活,让活动融入课堂,增强小学生体验,带给小学生品德生长的力量。在教学实践中,力求为小学生开辟一条通向品德体验的渠道,从“活动课”体验入手,寓教于乐,让小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活动,在活动体验中培养小学生德行,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实效。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活动课;体验教学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培养小学生良好品德,促进小学生社会性发展,帮助小学生认识、参与、适应社会,为小学生成为具有责任、爱心、良好行为习惯、个性品质而奠定基础。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充分发挥小学生道德教育主阵地的价值,从“活动课”体验入手,让活动融入课堂,寓教于乐,组织与实施“活动—体验—明理—内化—导行”的活动课,为学生创设情境,构思体验,参与引导,激活体验,讨论交流,内化体验,内化导行,强化体验,让学生认知活动、感受活动、参与活动、活化情感、分析活动、刺激思维、践行活动、固化行为,在活动体验中培养小学生德行,带给小学生品德生长的力量。

一、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活动课模式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秉承“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学理念,结合小学阶段德育教育工作实际,摒弃“灌输德育”的教学弊端,在课堂教学中努力探求符合小学生生活实际的德育新模式——活动课模式,加强和改进小学生德育,真正做到“以生为中心”的促进小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活动课是应用系统方法,对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的有机整合,对课堂教学活动课各环节进行整体安排,明确构想“教什么、怎么教、教结果”,将活动融入课堂教学,通过明确活动主题、确定活动目标、做好活动准备,组织与实施活动课,让小学生直接参与活动课,让小学生在活动课动手动脑,体验学习,完成明理,内化导行。

从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活动课模式可以看出,教师基于学生生活,通过“设计活动主题—明确活动目标—做好活动准备—组织活动实施”,为学生创设情境,构思体验,参与引导,激活体验,讨论交流,内化体验,内化导行,强化体验,让学生认知活动、感受活动、参与活动、活化情感、分析活动、刺激思维、践行活动、固化行为,让学生在活动课实现“知识与技能+情感与态度+行为与习惯”三维目标。在品德与社会活动课中,以小学生生活为基础,围绕活动为中心,用活动设计和活动体验组成课程教学框架,用活动交织成为品德与社会课堂的基本层面。其中,设计活动主题,按照各单元教学内容扩充或压缩制定,兼顾小学生实际情况,让小学生真正参与活动,在活动中获得持续发展;明确活动目标,教师需要在每节活动课中,规划设计学生学什么,让学生获得知识技能、学习经验、品德和行为习惯等,应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多元化设计活动课目标;做好活动准备,教师准备好活动课教学方案,做好活动课教学分析工作,如,活动环境考察、学生思想状况等。学生做好在活动课中搜集资料、社会实践等准备,激活小学生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引导小学生探索活动课,调动小学生活动积极性;组织活动实施,以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参与体验,达到明理、内化体验,实现情感、思维到行动的转化,帮助学生内化导行。

二、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活动课的组织与实施

(一)回归生活:创设情境,构思体验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活动课中,教师应充分结合课程目标、内容、学生身心规律和认知水平等因素,让课堂活动回归生活,从小学生生活背景出来,针对活动课创设活动情境,在情境中教师和学生对话交流,相互探讨,表达自我意见和看法,教师在活动情境中,注重小学生情感交流,组织品德与社会活动,在新课改要求下,引导小学生体验活动,在活动中构思小学生学习体验,增强小学生对道德的认知,感受活动,理解活动,增强活动体验性,让小学生在活动中产生对品德与社会的基本认知。

如,亲情树下我成长单元中的“家庭万花筒”,为了让小学生对家庭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了解传统家庭模式,笔者结合小学生的生活背景,给小学生展示一幅图片——“城市车水马龙的景象——夜晚,万家灯火的景象”,引出“家”的概念,创设活动情境(1):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对家的定义,说一说家是什么样的,家像什么;活动情境(2):给学生播放《红楼梦》视频,让学生说说中国传统大家庭的模式;活动情境(3):说一说自己心目中“传统家庭美德典范”,如《郑氏家范》《孟母三迁》等;《父母——我特别的朋友》让小学生反省自己和父母的关系,体会和父母的良好感觉,学习和父母的沟通技巧,笔者给小学生创设活动情境(1):家庭调查,让小学生调查和父母的沟通状况,思考自己家庭情况;活动情境(2):阅读诗歌——《你留意过自己的父母吗?》;活动情境(3):给父母写一封信。《我是文明家庭一份子》为了创建文明家庭,让学生感受创建文明家庭的快乐,创设活动情境(1)实战模拟,4位小学生临时组建家庭,将文明家庭创建计划、困惑、方案进行演习,为创建文明家庭铺好路。在本单元中,“家庭万花筒”“父母——我特别的朋友”“我是文明家庭一份子”三课层层递进,螺旋上升,在每一课中创设不同的活动情境,构思体验,让小学生真正感受亲情,关爱家人。

(二)活用活动:参与引导,激活体验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提出:“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也曾说过:“动作是智慧的根源。”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活动课中,创设情境,构思体验还不够,还需要学生和活动相互作用,活用活动,让小学生参与引导活动,激活小学生体验,小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活动,在活动体验中激发小学生品德情感,产生“润物细无声”的活动体验效果。在活动课中,教师需要以活动点燃课堂火把,以活动为引领,激活学生体验,提升小学生情感,让品德与社会课燃烧,让学生在活动课中认识、感受、体验,让课堂活动变得“言之有物”,拉近小学生和品德、社会的情感关系。

如,《难忘的校园生活》中,笔者设计“成长记录”活动,真实记录小学生的难忘瞬间,给小学生展示自己班级的集体照,让小学生找一找照片中的自己,让小学生在回忆的时候,引导小学生畅谈感受,激发小学生情感;装扮“展示台”,呈现小学生难忘的“第一次”,小学生回忆从自己进入小学,经历过的许多难忘的第一次,画一画、写一写自己的难忘,将其贴在黑板上,和同学一起分享自己的第一次;细览“风景线”,给小学生呈现出校园内的“风景线”图片,引导小学生回忆学校运动会、春游等画面场景,讲一讲自己和班级的故事,和班级一起成长,回味上学期间在班级中的感人情境,然后让学生填写“收藏夹”,打开自己的记忆匣子,回味自己难忘的校园生活。在本课中笔者创设“成长记录”“展示台”“风景线”“收藏夹”等系列活动,绘制“我的小学生活档案卡”,激活小学生学习热情,真正体会校园是自己学习、交往、生命成长的乐园,激活小学生令人难忘的校园体验,体会小学校园生活的丰富多彩。

(三)价值引导:讨论交流,内化体验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学空间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从课堂向学校、家庭和社区扩展。课程必须贴近他们的生活,反映他们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探究社会,并以此为基础,提升学生的生活。”在品德与社会活动课中,教师组织小学生讨论交流参与活动的看法,从深层次思考品德、社会,做好活动课价值引导,促进小学生从活动认知、活动情感转化为内在思想,获得真正体验,强化活动课体验,促进小学生品德思维发展。

如,《园丁赞歌》中,笔者设计“老师,让我悄悄走进您”的活动,让小学生自己设计采访记录,具体参与活动,记录被采访老师小档案、采访话题、精彩回放、真情感言,然后让小学生漫游“知识窗”,走进“活动角”,搭建“师生心桥”,通过跟踪采访老师日常,深刻了解老师的工作特点,了解老师的教学风格。在学生采访记录后,组织小学生交流先进老师的感人事迹,从平凡老师的事迹中,感受老师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体会老师的辛苦,体会老师的无私奉献,懂得尊敬老师,尊重老师的劳动。通过小组讨论和汇报交流,引导学生明白和老师应真诚交流,主动理解老师,也告诉学生老师和学生之间可能会存在误会,但人无完人,信任和宽容才是美德。小学生在讨论交流中,能够敞开心扉,说出自己的心里话,联系自己老师的事迹,唤醒学生热爱老师、尊重老师的思想情感,增强师生情感。

(四)固化行为:外转导行,强化体验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活动课中,小学生从感受活动、参与活动、分析活动、践行活动,在活动中逐渐改变小学生道德认知、情感、思维、行为,对小学生实施一体化转化教育,实现从认知到情感、情感到思维、思维到行为的转化,有效实现活动课教学目标,提高活动课品德教育质量。同时,在活动课中,也要注重对小学生道德教育的延伸和升华,促进小学生道德习惯的养成。小学品德与社会活动课构建以学为中心的“活动-体验”高效课堂,从课堂、课外的延伸,避免活动课的教学方式和频率,形成品德教育合力,让品德活动课真正“动之有效”,真正在“小课堂”中展现“大德育”,收获德育教育“踏雪无痕”的效果。

如,“诚信真可贵”中,经过“故事屋”“评议箱”“聪明谷”三大活动,让小学生感受诚信的价值,深化诚信意识,交流“小调查”,展开“小讨论”,深化诚信意识,理解诚信行为,指导诚信行为,讨论“金点子”,减少失信后果,让小学生充分交流,寻找弥补失信的办法。最后,为了促进小学生将诚信转化为行为,真正践行诚信真可贵,举办“争当诚信小使者”活动,让小学生以故事、名言朗诵、小品、签名、合唱等活动形式,真正做到诚信待人。在具体活动中,(1)小学生收集诚信名言,如“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养心莫善于诚”“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2)学生集中排练小品,如,小学生编排“诚信是金”“诚信应考”等;(3)制作诚信树,发动学生签名,声明诚信做人。通过搞活“诚信”主题的活动,利用学生实践阵地,在活动中渗透行动,在行动中养成,让小学生亲历活动,参加实践,以活动为载体,创设践行良好时机,让小学生轻松愉快地参加活动,在活动中真实表现自我,养成良好习惯,固化良好行为,强化活动体验。

小学品德与社会活动课中,“设计活动主题—明确活动目标—做好活动准备—组织活动实施”是活动课的主线,“创设情境,构思体验”是活动课的准备,是基础,“参与引导,激活体验”是活动课的主体,是过程,“讨论交流,内化体验”是活动课的实施,是内化,“内化导行,强化体验”是活动课的延续,是升华,让学生认知活动,感受活动,参与活动,活化情感,分析活动,刺激思维,践行活动,固化行为,实现活动课教学目标,提升活动课教育质量。

小学生德育应从生活出发,以生活为基础,建设活动课,增强小学生的认知、感悟、体验。在活动课中,教师给学生创设活动情境,增加小学生德育体验机会,让小学生入情入境,置身情境,在活动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认知,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激发情感,在活动中养成,在养成中规范,促进小学生智慧生长,品德生长。

参考文献:

[1]万秀英.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活动课的实施策略分析[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1):29-30.

[2]张锋.关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活动课的实施[J].考试周刊,2014(11):169.

猜你喜欢

体验教学品德与社会活动课
优化体验教学,创建高效英语课堂
初中英语课堂中体验教学的模式和实施策略研究
小学品社课堂结合时事教学初探
让语文活动课“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