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点线面结合细读文本浅析

2016-05-14姜欣

新课程·小学 2016年9期
关键词:小女孩文本文章

姜欣

刘卫锋先生曾指出,身为一线的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停留在低层次的浅阅读课文文本,没能大范围加以细读。该观点引起了笔者的共鸣。如果我们想提升教学品质,就必须摒弃此种庸常的阅读。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总结出文本细读点线面结合法,以期抛砖引玉。

一、查资料、设情景,面上深理解

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文本始终是最直接感悟的对象,朗读是最基本的教学手段,学生通过朗读,去感受感悟作品。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得就是读得越多,感受就越真,领悟也越深这个道理。学生正是通过语言这一表情达意的桥梁,去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具体内容,体会作品所蕴含的丰富感情,特别是作者不愿直接表达、含蓄透露的情感。因此,细读文本,感悟文本,对语文教学是极为重要的。著名小学语文教育专家沈大安曾谈及文本细读,查阅资料有助于更好地解读文本,作家简介、时代背景、创作意图,前人评述等,都是打开文本大门的金钥匙。笔者认为解读文本还要关注作者对自己作品看法的相关文章。这类文章或介绍背景,或提供缘由,或讲述思路等,帮助学生更好地深入理解。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真实的经验情境,使其产生真实的问题,来刺激思维。创设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细读文本。情境大致可分为生活情境、问题情境、交流情境。生活情境要利用学生熟悉的社会生活,选取热门话题创设情境。如,学习《海底世界》可以从学生对“海洋”了解切入课文。问题情境是用问题呈现教学内容,能使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深入思考。交流情境是通过师生互动,学生交流,实现个性化阅读。

以《卖火柴的小女孩》课文为例,我们应当反复琢磨、体味隐含在词句中的深刻的意义。文中“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一个冷极了,已表达出冷的程度,还下着雪,更冷,加上黑夜,更烘托出冷,这些叠加在一起,营造出一个冰冷的意境。通过细读,雪花纷飞、寒风刺骨的场面仿佛形同身受。文中接着说明这是大年夜,本该是万家灯火、亲人团聚的温馨时刻,而这个小女孩独自一人坐在冰天雪地里,光着头、赤着脚,饥寒交迫,无人关心,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这对小女孩幼小的心灵是多么巨大的伤害呀!看似简简单单的环境描写,却让我们一下子就置身于故事的情境当中,看是轻描淡写的大年夜,却让我们读出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意味,更能唤起我们的同情怜悯之心,对文章自然理解得更深、更透。

二、抓重点、理结构,线上明思路

文章思路既体现了作者的思考过程,又呈现了作者的思维结果,是作者思维逻辑性、条理性的集中体现。只有抓住作者思路这一主线细读,才能深入理解文本。阅读时,可先理清文章的结构,然后抓重点词句领会。教学时,可先梳理结构,再领会重点词语;也可先领会重点词语,再理清思路。在细读文本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激发阅读欲望。对结构的细读分析也是细读的重要步骤,要解剖内在组织结构,挖掘言语的内涵,并将文本内化,既能唤醒学生的言语生命意识,又能促进言语生命发展。教师的文本细读就是要把薄书读厚,把厚书读薄,深入浅出,运用自如。

“结构”是一个不容小觑的要点,而这恰恰是容易忽略的地方。否则,抓只言片语,容易断章取义,进而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常识性错误,曲解或误读文本。因此,在细读文本时,首先要理清好篇章结构,宏把握观文本。以解读《卖火柴的小女孩》的结构为例,文章以火柴的点燃为分界,前半部分我们读出了小女孩的“不幸”:寒冷、饥饿、恐惧、孤独、悲伤;后半部分读出了“幸福”:温暖、满足、安宁、快乐。联系“幸”与“不幸”之间的纽带,从表面上来看是火柴,加以仔细揣摩,则是小女孩那颗默默承受苦难、向往幸福生活的内心世界。于是,前半部分描写小女孩的种种“不幸”,通过火柴这个意象,火柴象征光明和温暖,正是小女孩无比渴望的,使她获得了如后半部分所描写的“幸福”,全文前后两部分形成一个拱形的结构。通过理清结构,作者思路便一目了然。

三、抓文眼、斟字句,点上求突破

细读文本,可抓文眼,还原情境,揣摩人物。如《梅兰芳学艺》,按照发展顺序,三处写到了眼睛,着力描写苦练“眼神”的原因、经过、结果。紧紧抓住“眼神”这一文眼,还原当时情境,就能让学生深刻感悟勤学苦练的精神,突出“勤能补拙”的中心。文本细读应从语言文字入手,对每一个字、词、句都要仔细推敲,想想作者为什么用此而不用彼。如在阅读《小儿垂钓》诗中,仔细琢磨“招”字,既然小孩害怕惊动鱼,为什么不向路人“摇”手,却向路人“招”手呢?通过动作对比,学生自己就会发现,“招”字表明小孩并没完全拒绝路人,只是邀请路人轻轻再靠近一点,他便会轻声作答。具体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推敲此字眼,垂钓小儿活泼可爱、天真机灵的形象便跃然纸上。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解读字句、修辞上的亮点,并将捕捉到的亮点转化为学生学习的着眼点。同时,大家也应知道,不同的人解读文章会采用不同的习惯方式,同一个人解读不同类的文章也会采用不同的基本途径。习惯方式和基本途径有助于我们提高解读文本的效率,但也会僵化阅读方式和解读思维,难以取得新的突破。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借鉴各种有效的方式方法,多方面结合引领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参考文献:

[1]蔡文国,刘传俊.浅谈文本细读的方法[J].语文学刊,2007(2).

[2]蒋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文本细读的策略研究[J].亚太教育,2016(1).

猜你喜欢

小女孩文本文章
爱掐人的小女孩
卖火柴的小女孩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可爱的小女孩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爱哭的小女孩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