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内空间+多元方法

2016-05-14黄巧贤

新课程·小学 2016年9期
关键词:自主合作阅读兴趣课外阅读

黄巧贤

摘 要:为了让低年段学生对课外阅读产生兴趣,教师可以探索一条“课堂指导—自主合作—兴趣提高”的阅读互动途径,让学生产生阅读的兴趣,让有趣的阅读充实学生课外生活,从而提高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从教师课内引导入手,思考激发低年段学生在课内享受课外阅读乐趣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课外阅读;自主合作;阅读兴趣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一、二年级学生要做到“喜欢阅读,享受阅读的乐趣”。只要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就能积极主动地去阅读。如何在完成课内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阅读的乐趣,教师必须采取有效对策,学生在课内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并延伸到课外阅读更多读物,从小养成正确的阅读习惯,阅读量得以丰富和扩展,阅读能力得以锻炼和提高,从而受益终身。

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分析现状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很多教师已清醒地认识到: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要坚持“课内与课外”两条腿走路。而目前,小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却不容乐观。

1.年龄特点因素,无兴趣读

低年段学生年龄小,识字量少,注意力不集中,读书方法少,依赖性强,不善于利用“诵”“摘”等手段帮助记忆和积累,导致课外阅读兴趣不浓。笔者通过对本校低年段学生调查发现,63.7%的学生课外阅读时间30分钟以内,甚至表示无时间读。65.5%的学生喜欢漫画卡通等娱乐性书籍,童话类占64.6%,而科技和经典类合计仅占26.5%。

2.家长认识不足,无指导读

据笔者校内调查发现,79.4%的学生喜欢或比较喜欢阅读,但62.3%的家长热衷为子女购买作文指导、好词佳句等教辅资料,很少为子女购买适合年龄段阅读的优秀儿童书籍,对子女课外阅读督促不力,影响了阅读兴趣的激发。

3.学生减负未到位,无时间读

低年段学生完成学校作业时间较长,速度较慢,校内调查发现,85.6%的学生每天完成校内作业至少需要一小时,另外家长添加“任务”多,学生课外阅读时间被挤占。

4.新兴媒体影响,无氛围读

电视、报纸、广播、互联网等媒体充斥课余生活,校内调查,71.3%的学生通过从电视、电脑获取信息,学生获取信息途径不断增多,传统阅读方式备受挑战。

由此看来,绝大多数低年段学生爱阅读,但由于引导不力导致习惯不养、乐趣不提。要达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小学一、二年级学生要做到‘喜欢阅读,享受阅读的乐趣‘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的目标,有效激发兴趣成为享受阅读关键中的前提。

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激发兴趣

兴趣是无形的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影响学习活动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爱因斯坦说过:“思维世界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对惊奇的不断摆脱。”当学生对课外阅读产生兴趣时,就会不断地探索、愉快而积极地学习。因此,不断丰富阅读形式,积极给予指导,有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

1.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良好的环境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可以起到“润物无声”的作用。教师要充分利用一切可用条件,为学生营造积极主动的阅读氛围。

针对我校地处市郊、校内图书馆资源有限、学生所拥有的课外书量少等不足,笔者在所任教的班级开展了“五个一”活动。

(1)开展一系列“图书漂流”活动

发动全班学生每人放置一本认为有意义的课外书到班内图书篮,选出“小管理员”负责借阅登记,实行当天借、当天还,一个月后学生更换新的图书。通过以“少量”换“大量”的方法,满足学生阅读的欲望。

(2)开展一节“读书交流”活动课

让学生利用每周一节的读书活动课自主选择喜爱的书目和方式进行阅读,定期举行读书交流会,学生在充满书香的氛围中自由读、快乐学,从而掌握语言规律性,赋予学习创造性。

(3)开展一次“快乐小广播”活动

利用课前五分钟,将学生喜爱的故事、儿歌等通过幻灯机投影出来,让“小主播”有声有色地领读,全班跟读或辅以讲故事、背儿歌、猜谜语等方式,培养学生从行为模仿转变为主动阅读。

(4)开展一项“好书一起读”活动

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推荐一些浅显易懂、图文并茂、情节生动、适合本年龄段的书籍,促进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让他们觉得课外阅读不是一种作业,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乐趣,一种活动。渐渐地,学生和书交上了朋友。

(5)开展一项“读书激励”活动

与学生建立美好的情感氛围,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和鼓励,乐于以学生喜爱的夸奖方式表扬学生,形成后进赶先进、先进争标兵的读书氛围。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试用过许多的手段来促进学生的脑力劳动,结果得出一条结论: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因而,教师应在营造孩子们阅读氛围上多下苦功。

2.引导选择阅读书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只有让学生感兴趣的课外读物,才会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动机,达到自主阅读的目的。

目前,个别家长陷入“只知课本有用,不知课外有趣”的误区,笔者经常通过家长会、校讯通、聊天、问卷等方式让家长多了解开展课外阅读对孩子的益处,并推荐适合本年龄段学生阅读的书籍。通过教学实践认为推荐好书要做到“三个紧密结合”:

(1)课内与课外紧密结合

坚持课内知识课外巩固,课内能力课外锻炼。学完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动脑筋解决问题”一组课文后,推荐了《动脑童话故事》《蓝猫淘气3000问》《少年儿童不知道的世界》等课外书。学完第七单元“做个好品质的好孩子”一组课文后,又推荐了《贪心的猴子》《我不怕被排斥》《培养孩子高情商的85个经典维尼故事》等课外书,以此增加阅读量,扩大阅读面。

(2)阅读与年龄紧密结合

人教版对应一、二年级语文同步阅读,每单元都提供相对应的拓展篇目,很多故事令孩子们喜爱。有时将此作为学生的家庭阅读作业,有时在“快乐小广播”中一起诵读,有时在读书活动课抽取其中优秀的文章阅读。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识字量的增加,适时推荐学生阅读《现代小学生报》《儿童故事画报》《从小爱科学》等,并注重将此内容与课本内容相融合,让学生有所读,添兴趣,增受益。

(3)阅读与明理紧密结合

在孩子记忆力最佳的低年段时期,需要诵读一些经典,特此向学生推荐《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等经典书籍。尽管孩子们这个年龄段还可能不太懂其中蕴藏着的中华美德和知识,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不断积累,他们自然能从阅读中潜移默化地领悟到中华文化的底蕴。

文艺批评家别林斯基说:“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教师给学生一把钥匙,让他们自主打开阅读知识的大门,让他们读得其所,读有所获。

3.指导合适的阅读方法

希尔伯曼在《积极学习101种有效教学策略》一书中指出:“学习绝不是简单地将信息塞入学生的头脑,而是需要学生智力、情感、社交、身体等全方位地投入。传统的解释和示范永远不会导致真正的、持久的学习,只有积极地学习才能有此结果。”阅读方法是学生打开阅读大门的金钥匙。低年段的学生在阅读方面没有掌握一定的方法,导致他们很难开展有效的课外阅读。教师要针对所教学生的特点,以“多元阅读+读说写”的方式给予指引。

(1)自主合作阅读,增加阅读方式的多样性

①自主阅读。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提倡“放松默读”。在读书活动课里,鼓励他们在一个安静和喜欢的角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喜欢的书,感受乐趣。学会圈画喜欢的词句,或在“采蜜本”里留下喜欢的语言,这样自主地阅读,默默地感受,教师可在巡视中指引、帮扶,让学生掌握更多自主阅读的方法,学生以后就能真正感兴趣地自主阅读。

②师生共读。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对于教师,学生有一种本能的亲近感,所以我们要和学生共同阅读、共同交流……抓住低年段学生崇拜老师的心理特点,教师以身作则,或与学生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或介绍自己的枕边书,或传阅自己的摘抄本,介绍自己最近爱看的书刊,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阅读。在这种师生共读的氛围中,学生时刻受到影响,他们学会了怎样读书中的精彩处,知道了哪些书值得阅读,同学们都爱读,这种潜移默化的引导,学生得到了无形的熏陶。

③伙伴阅读。笔者曾经尝试过将学生2~3人或3~4人结成阅读伙伴,让他们相互学、齐讨论、换读物、交心得、解疑难。经过一段时间,学生掌握的信息量增多,有一定的独立思考习惯,对其他同学产生阅读诱趣。

④亲子同读。国外一位作家在其著作中写道:“在犹太人家庭中,读书受到了高度重视,在这方面非犹太人的家庭相形见绌。就是这一因素,构成了其他一切差异的基础。”可见,家庭里家长带好头与孩子共同阅读,对孩子的阅读兴趣产生正面影响。家长应经常与子女开展阅读互动,表扬长处及时鞭策,发现不足及时纠正,既营造家庭阅读气氛,又增进亲子间感情。

(2)读说写结合,提高阅读的深度

“阅读的功能在‘熏陶而不是‘搬运,眼前可能看不出什么,但只要他读得足够多,丰厚底蕴迟早会在孩子身上显现出来。”书读得多了,学生的语言积累才会多,视野才能更开阔,思维才会变得更活跃。

经过教师激趣,低年段学生具备一定阅读能力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阅读更多的书籍,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阅读的乐趣,并由此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

一位教育家说过:“能力并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也不是教师所能教会的,而是学生在运用知识、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笔者通过架起学生感悟与体验的桥梁,让学生口动、眼动、耳动、手动、心动,使阅读深度不断提高。主要有三种方法:

①绘声绘色地读。教师可以在教学中紧扣目标与难点,鼓励学生将书本中精彩之处用最动听的声音演绎,从而在形象中理解内容,加深记忆。

②精彩绝伦地说。教师可以创设情境,对学生进行口头拓展训练,让学生进入情境去领会阅读内容,触发他们想象与思维的火花。

③惟妙惟肖地写。张志公指出,只有多读,才能善写。教师引导学生把对书内容的体会、想法写出来,还可以模仿书内的写作方式写句子,学习看图写话等。通过边读、边想、边动笔的阅读方法,既可以高度集中注意力,又可以锻炼阅读理解能力。学生读多了,语言积累多了,自然就能“下笔如有神”。

三、“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享受阅读成果

为了能调动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让他们充分体会课外阅读所带来的成功与快乐,教师针对低年段学生活泼好动、表现欲强等特点,让学生在读书余兴未尽之余进行自我展示,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

1.创设一个“表演台”

如,开展“演讲比赛”“故事大王”“读报家”“诗王竞赛”等主题竞赛,为学生创设表现自我的舞台,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读书的快乐,个个脸上洋溢着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读的兴致,提高读的质量。

2.开创一片“阅读天”

学生在课外阅读中遇到大量感兴趣的知识,画画圈圈已经不能满足阅读带来的兴奋,教师与学生一起在黑板旁开创一片“阅读自由天”。每天上下午由学生按学号在上面写下自己喜欢的话或阅读后的感悟。当其他小读者觉得备受鼓励或触发领悟的,教师送留言者一朵红花,让他们感觉阅读能使自我天空变得绚丽多彩。

3.留出一块“展示地”

教师与学生一起在班级里开辟出一块“成果展示地”。只要学生将阅读收集的好词佳句、撰写的读后感、粘贴的阅读报、制作的阅读卡展示出来,都会获得奖励一个笑脸,达到一定数量笑脸还有小礼包相送。这样使学生陶冶了情操,培养了动手能力,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就高了。

一个学期下来,学生都能享受到阅读所带来的快乐,收获到丰硕的成果,他们变得更爱阅读了,相信他们通过不断阅读,不断收获,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表现出不同凡响的语文素养,沉积出浓厚的文化底蕴,为自己带来一个不一样的精彩人生!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我相信,只要每位语文老师都千方百计想更多的方法,激发低年段学生阅读的兴趣,教给学生有效的阅读方法,那么课外阅读这方热土就一定能绽放出最美的花朵。

参考文献:

[1]秦训刚,晏渝生.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06.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06.

[3]希尔伯曼.积极学习101种有效教学策略[M].陆怡如,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0.

[4][美]威廉·詹姆斯.心理学原理[M].李红艳,译.九州出版社,2007.

[5][美]杰弗里·布拉尼.犹太人的家庭教育[M].厉志红,王燕,译.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

[6]尹建莉.好妈妈胜过好老师[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01.

[7]唐晓杰.课程改革与教学革新[M].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自主合作阅读兴趣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
小学生课外阅读方法探讨
兴趣引领,快乐阅读
探究如何培养学生语文阅读兴趣的策略
实践语文课外阅读的几点思考
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课外阅读探究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