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课程走向丰盈 让学生走向丰富

2016-05-14梁菊花

新课程·小学 2016年9期
关键词:家园建构素养

梁菊花

《浙江省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中要求:“积极探索学生参加综合性学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的有效机制,把信息技术、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中的社会实践要求和专题学习内容,以主题模块的形式加以整合,并积极实施教学。”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要加快“核心素养体系”建设。最新出炉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针对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提出9大核心素养,国际理解即为其中之一。核心素养体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成为下一步深化工作的关键因素和未来基础教育改革的灵魂。

囿山小学三年发展规划(2014.9—2017.7)中明确提出“健康身心、良好品行、优秀学业、国际视野”的育人目标。“地球家园”体验课程的建构,是我校综合实践活动新的生长点、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突破口。

一、基于核心素养的“地球家园”体验课程的顶层设计

1.指导思想

以促进学生全面而个性化的发展为宗旨,以“国际理解”核心素养培育为目的,以“国际视野”为育人目标,以学科联动为特色,以体验探究为载体,以过程性评价为保障,坚持“重参与、重实践、重体验”的实践活动要求,组织丰富的专题实践体验活动,建构“地球家园”体验课程,寻求综合实践活动新的生长点,寻求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突破口,让学校课程更加充实,让学生成长更加丰富。“地球家园”体验课程具有趣味性、实践性、探究性、螺旋式等特点。

2.课程目标

序列化螺旋式建构“地球家园”体验课程,组织鲜活而丰富的经历式、感悟式、探究式实践体验活动,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强化教师课程整合的意识与能力,开阔国际视野,培养“国际理解”核心素养。

二、基于育人目标的“地球家园”体验课程的建构与实施

1.创设美丽校园,营造地球家园氛围

借助美丽校园建设契机,我校为学生设立“地球家园”长廊,把地球五大洲的版图、200多个国的国旗,在长廊上统一亮相,让学生随时可以观看、学习。

我校参与省教育厅组织的AYC国际理解项目,引进英语外教,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外国人,创造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在“运动天地”彩绘墙上,把世界运动明星的简介、竞技精彩瞬间的图片上墙,渗透着“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的理念的同时,让学生了解更多的世界知名人物。

2.感悟程度不同,体验活动分类设置

通过一年的实践与研究,我们依据体验感悟程度的深浅,将体验活动划分为三个类别:

1.0版基于直观感受的经历式体验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经历、感知,但课程目标的达成不会立竿见影。

2.0版基于情境创设的感悟式体验活动:创设一定的情境、氛围,引导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学习、感悟,激发情感上的共鸣,润物无声,在潜移默化中达成课程目标。

3.0版基于问题调研的探究式体验活动:通过小组合作展开专题调研,在探究式体验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形成纲要式观点报告。

3.序列化螺旋式架构体验主题

基于学校育人目标,结合学校原有的德育优势项目,统筹品德学科与国际视野相关联的内容,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分层、分类、序列化、螺旋式建构“地球家园”体验课程。各项体验活动各有侧重,又有内在联系与提升。一至六年级分别组织国家与国旗、世界童话、我与地球仪交朋友、地球家园小导游、人口与人种、战争与和平等系列体验活动。在三年级组织的3.0版“我与地球仪交朋友”探究式体验活动中,通过活动,让学生知道地球仪上不同的颜色代表的意义、所占的比率,激发低碳环保意识。能快速找到地球仪上的五大洋、七大洲。在六年级组织3.0版的“战争与和平”探究式体验活动中,通过活动,让学生认识到两次世界大战的起因、参与国家、人员伤亡数据、经济损失数据;调研20世纪以来区域性战争的引发原因,探究和平共处举措;搜集、了解联合国、红十字会、维和部队等国际组织的建立时间、工作内容,培养和平理念,形成地球村理念等。

4.学校家庭社会联动推进

“地球家园”体验课程是一个序列化课程体系,必须整合各方面力量和资源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利用班级、校级两级家委会,利用社会实践基地,不断摸索鲜活、丰富、有效的实践体验形式,形成学校、家庭、社会长效联动机制。如一、二年级的“国家与国旗”“童话世界主题体验活动”可以与家长开放日、六一游园活动、非纸笔测试等活动相结合,能取得更佳的体验效果。

5.过程性评价,搭建展示交流分享平台

“地球家园”体验课程活动评价重过程轻结果,重展示、交流、分享,轻统一标准。如世界之旅导游小海报制作,学生自由组合,选择自己喜欢的国家展开调研、选择自己日常没有听说的国家展开调研,利用少先队活动课给予每组学生充分的展示交流时间,对合作分工、感悟交流多评价引领,淡化小报制作的精美度评价。

三、“地球家园”体验课程实施成效分析

1.学习方式的转变,提高学习兴趣

降低体验目标,细化体验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并参与到适合自己的体验活动,在体验中学习、感悟;在体验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在多项体验活动后的问卷中,100%的学生选择“很喜欢这项活动”。从接受性学习转变为体验式学习,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动目标的达成度也显著提升。

2.学科联动,教学相长

在地球家园小导游主题体验活动中,外教教师、英语教师与学生的面对面交流、采访,既锻炼了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又锻炼了学生英语口语对话水平,突破不敢开口说英语的心理障碍。信息技术课中,教师着重指导学生网络搜索、下载、分类保存、梳理编辑信息的方法,让学生充分利用高科技正能量的功能。品德教师从国家选择、人员组合、分工协同、资料筛选等方面给予建议与指导,提升学生梳理汇总资料、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美术教师在小报制作、版图设计上进行指导。音乐教师引导学生欣赏世界音乐。语文教师为学生把关主题的关联性、文字表达的通顺流畅。少先队活动确保每一组学生都有充分的交流展示机会,优秀小报在校内公共区域展示、推广。在整个体验活动中,多学科教师联动参与、合力推进,在完成体验任务,开阔学生国际视野的同时,也强化教师课程整合实施的意识与能力,真正实现师生互动、教学相长。

3.师生国际视野更加开阔,国际理解核心素养进一步形成

目前“地球家园”体验课程实施不足一年,全校师生的国际视野明显开阔。相信经过六年一个序列的体验课程的实施,学生的国际理解素养将进一步形成。

德育实效低下,品德知识向品德行为的转化难、慢,一直是学校德育工作的瓶颈问题。体验、实践、感悟、探究式学习方式的转变,必将引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外显为自觉自愿的品德行为。体验课程的建构与实施,使学校课程更加丰盈,使学生成长更加丰富。体验课程的建构与实施,将成为学校德育工作创新的生长点,成为核心素养培育的突破口。

参考文献:

[1]唐隽菁.从课堂仪式出发润泽品德核心素养[J].中小学德育,2016(4).

[2]李泳洪.体验课程:课程改革新的增长点[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S1):85-86.

猜你喜欢

家园建构素养
将大自然带进室内的家园
家园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寻找失落的家园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建构游戏玩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