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016-05-14张洪梅
张洪梅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知识的更新也日益加快,科学技术和教育的地位也越来越凸显,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主力军,是国家未来的栋梁之才,作为一名小学数学老师,我深感自身责任重大。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我们教师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下面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谈几点粗浅看法:
一、课堂上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从这句话中不难看出兴趣对于求知者的重要性,它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不仅仅要传授知识,也要培养和提高学生其他方面的素质,如果学生对所学知识毫无兴趣,那么课堂就会沉闷、压抑,学生注意力也会不集中,如此课堂知识的学习都有困难,又何谈创新。因此,小学课堂上学习兴趣非常重要,它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条件。创新意识是创造的前提和关键,有了创新意识,才能抓住机会,产生创新方法,启动创新思维,从而获得创新成果。首先在课堂教学中把探究知识和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结合起来显得十分重要。
二、为学生创造一个各抒己见的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学习过程中只有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才能使人的思维处于活跃的状态,也可以体现学生是否动脑思考。学生的质疑与提问能力的形成需要长时间的锻炼与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要靠老师平时课堂的指导与锻炼。因此,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就应该在各个环节中有意识地进行,首先要注意创设问题情境,教师抛砖引玉,点到为止,允许学生大胆设想,允许学生大胆提问,哪怕是不切合实际,也要予以鼓励,不能强求标准答案。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或有异议时随时提出问题,包括对老师的讲解或课本,都可以大胆地提出。我在教学“可能性”时,通过课前准备好的教具,课上设置情景,引导学生大胆猜测,充分发表意见,这样,课堂上所有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全部被吸引过来。
三、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在体验中创新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由于小学生的思维还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那么动手操作在数学课堂上就必不可少,这也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基本途径。例如,在教学小学数学第八册“观察物体”时,我是这样设计的活动:课前为学生准备了大量的学具(幼儿园积木——正方体),课上,学生按学习小组就座,每组6人,我告诉大家这节课,我们就来玩,玩什么——手中的积木,一会呢,大家把你手中的积木随便摆,看看哪组摆出的样式多。一听我提出的任务,孩子们个个雀跃,我一声活动开始,孩子们立马行动,积极踊跃,各组组长更是负责,把摆得重样的立即换掉。大家都摆完后,让他们自己观察,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去看,比较一下,所看到的面一样吗?再让他们把从不同角度看到的画下来。整节课下来,孩子们的积极性都特别高,他们不拘泥于一种或两种摆放方法,而且,通过动手和实际观察,把较为复杂和困难的知识实际化,从而空间观念得到了进一步提升。这种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并主动观察的学习方式,不但能够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同时也让他们主动参与认知的全过程,进而让学生产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四、凸显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尽可能地想办法挖掘学生潜在的动力,让他们对学习产生饱满的热情,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让他们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的高素质人才,关键是要让他们具备创新能力,要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训练,让学生自己感受到自己的主体地位。
1.转换学生在课堂中的地位,由被动转为主动,转换学生的思维,比如,在教学“口算乘除法”时,计算课本来就是枯燥乏味的,学生因缺失兴趣,导致计算速度、准确性都不高,这时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一些训练题,组内每人出一道题,共同计算,并进行评比,这样,学生便可由原来的被动地进行枯燥乏味的数学计算,演变为现在的充满竞争的小组学习,他们的主动性得以充分提升。
2.拓宽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思维能力。如,问题中:“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让学生动脑思考,要解决这一问题,要从哪几个方面思考,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依据是什么?追问这道题有几种解决办法。这道题还可以怎么提问?怎么解答等。这样的练习不仅能够使学生积极动脑思考,同时也能拓展学生的解题思路。
总之,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日积月累的长效工作,作为教师,要在课堂之中随时把握住契机,灵活多变,将学生的潜能充分开发。
参考文献:
[1]李荣坤.小学数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上),2015.
[2]罗生梅.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学周刊,20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