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教学,告别“彩排式”课堂
2016-05-14吴永
吴永
[摘 要]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下应运而生的产物,它强调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以“教”期待学生的“学”,促进学生的创造性生成. 本文正是从生本视野出发,立足动态生产式教学,并以初中“一元一次不等式”为例,深入浅出地谈谈自己的几点教学见解.
[关键词] 初中数学;动态生成式教学;生本视野;一元一次不等式
“动态生成式教学”是新课标改革下的产物,它更具有灵活性和自主性,强调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宗旨,打破教学设计的程序化与模式化,充分实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模式. 教师不再做课堂“表演”的总导演,这让学生的思维更加开拓,想象更加丰富,表达更加流畅. 动态的课堂需要教师扎实的知识素养及敏捷的处事作风,而并非传统课堂教学中那个对着教材、教案照本宣科的“独唱者”. 围绕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反应、问答,教师进行交流、调整,随时应对各类突发情况而灵活教学,学生得到尊重进而促发自觉意识的觉醒. 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动态生成式教学概念的引进,确实能让教师更加得心应手,教学效果也能更上一层楼.
课前预设,避免动态课堂无序
观摩过优质公开课的教师有这样一个感觉:如此活跃的课堂,教师、学生全情投入,但是课堂秩序却井井有条,它既没有预设过度的表演即视感,也没有混乱无序的状态. 之所以可以实现这样的效果,是因为教师“以静制动”. 课堂确实会存在各种各样无法预估的状况,但作为课堂的主导者,课前需吃透教材主旨,参考教案思路展开教学设计,并充分预设课堂情况. 只有心中有数,才能泰然面对未知现象的发生. 进入初中中高年级,随着教材难度的增大,知识点越来越复杂,学生的接受程度也出现差异化,通常我们在课前做课堂预设时,都会根据学生的接受水平进行多方案教学设计,随后在课堂再进行灵活调整.
在七年级下册第九章关于“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教学之前,我们即对本单元做了充分的准备. 首先,“一元一次不等式”将伴随学生数学学习始终,承上有一元一次方程组,启下有多种函数方程,因此,我们可以发挥知识的正面迁移,利用已学知识引导学生自主建构. 其次,随着前面知识的学习,我们已经基本掌握学生的接受水平,因此,在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我们会对参与活动或回答问题的同学做一个大致的范围圈定. 譬如:
待同学们自学过后,笔者利用多媒体展示以下不等式,并提问它们的共同点.
(1)5x-2.5≥14
(2)x≤6.75
(3)x<8
(4)5-2x>15
这个问题只需要细心的观察和简单的归纳便可解答,因此笔者提问了平时成绩中等的学生.
下一个问题是让同学们通过自学与讨论,自己写出三四个一元一次不等式. 由于仍在新课导入环节,很多学生对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和规律并不清楚,因此这个问题原本圈定为学优生回答.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上课时,第一个举手的居然是一个平时成绩较为一般的学生. 为了增强他的自信心,笔者鼓励他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尽管他举例的过程中出现了错误,却引起了全班同学的积极讨论,紧接着,笔者趁热打铁创设了“不等式连连看”的小组游戏. 这个游戏要求同学们通过不等式接力的方式,进行小组合作,比一比哪个小组能在规定时间内战到最后,笑到最后!这虽不是笔者课前教学设计的一部分,但在课堂上,我们顺势而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更佳,他们的知识接受度和转化率也更好. 可见,我们既要预设,更要随机应变,以我们的教学智慧,期待同学们的动态生成,使他们由教学的客体,转变为教学的主人.
开放问题,尊重学生的自由意志
“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教师提出具有思辨性和开放性的问题,对于学生思维的开拓大有裨益.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它不仅可以检验即时教学成果,也能活跃课堂气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同时,由于问题设置的机动性与学生回答的随意性,课堂出现的临时情况也大多在问答环节产生.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提出问题和评价答案是有效促进课堂教学的重要步骤. 这两个步骤都是以教师为主要施动者,因此问题设置的创造性、启发性和开放度决定了学生的参与热情. 另外,学生回答的正误也会带给教师更多的反思.
同样以“一元一次不等式”为例,在与学生共同探索概念(共同点)的过程中,笔者“明知故问”:“在一元一次不等式中,不仅可以有x未知数,也可以有y未知数,可以吗?”学生认真观察教材及多媒体展示的例子,纷纷表达了自己的意见. 有的说“当然不可以,因为是‘一元”!也有学生持相反观点,他认为只要有不等号就行了!对于这个问题,大部分学生已经知晓一元一次不等式“左右两边都是整式、只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次数是1”的特点,笔者故意提出这个问题,是为了让一知半解的学生解开心中的疑惑,同时也让学生自由抒发见解,营造自由讨论的氛围. 在这个命题的驱动下,笔者引导学生开展小组间的“小辩论”,通过各抒己见,不断向这个知识点靠拢,而在学生最接近核心的时候,我们再加以引导与总结,从而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师在课堂所提出的问题大多是即兴的,因为在课堂上我们才能准确判断学生的不同反应,才可以以此增加或调整提问. 在充满变数的课堂中,我们要以开放性的问题调控课堂,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让他们在思与做的过程中学习数学,应用数学.
课后检验,反思课堂学习成效
对于一个教师的成长而言,提升素养的重要环节就是反思每一堂课,它不仅仅是“表演”,而且是各种突发状况的现场直播. 教师只有在每一次演出之后不断反思、收集各方意见,才能总结自己的不足,挖掘自己的特色. 然而,“当局者迷”,有些教师感觉自己精心设计的课程天衣无缝,完全不考虑学生的互动评价与学习成效,一味地把成绩不佳归因于学生的接受能力与勤奋程度. 这样的做法是愚昧的!检验教学成果,不仅需要其他教师的听课评价、指导,更需要通过学生的课后反响、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估.
进入初一第二学期的学习,笔者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更加顺畅了,虽然处于叛逆期的他们总会在课堂上提出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甚至是刁钻的“难题”. 在本学期的“一元一次不等式”学习结束之后,我们做了一个小型的“座谈会”,用学生的话就是一场“平等的对话”. 在这个环节中,笔者邀请各个小组代表谈了自己在这个单元学习中的体会,并说说自己的成就与发现,也鼓励学生对教师提出建议或意见. 另外,笔者还为学生准备了评价表,通过问卷、小组评价、自我评价的方式,进一步了解了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 这个环节有助于笔者对本单元教学做出反思,并在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下,不断调整自己,以共同寻找出最佳的课堂呈现模式. 对话过后,我们依旧进行了一场小型单元测验,这个测验测的不仅仅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更是对笔者本单元教学的检验. 检测后,笔者发现了一个问题,课堂上我们列举过的题型,学生基本上都能掌握,但是“用数轴表示解集”,课堂提问较少,不少学生一下子就卡壳了. 这就说明,对于知识的总结与归纳,笔者还做得不够,部分学生无法进行举一反三!发现问题是为了更快地进步,在下一单元的教学中,笔者便更加侧重这方面的教学.
总而言之,每一个优质的课堂都应该在充分预设的情况下做好灵活变动的准备,又在每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中紧紧围绕教学重难点. 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意志,把他们作为学习的主体,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与想象力,而不是被条条框框、目标、中心所束缚!只有充满活力的课堂才是富有生命力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