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究
2016-05-14刘家胜
刘家胜
摘 要:文章从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出发,分析了新媒体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利弊,并提出了新媒体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09-0084-02
新媒体是相对于书信、电话、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而言的,依托数字技术、互联网络、移动通信技术等新技术向受众提供信息服务的新兴媒体[1]。新媒体以其匿名、互动、及时等优势,吸引着思维活跃、追求新鲜事物的大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在给他们思想带来解放和升华的同时,也蕴藏着隐忧和挑战。如何利用新媒体技术增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直面的时代课题[2]。
一、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为准确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笔者先后深入6所大学(2所部属院校、4所省属院校),采取访谈、调查问卷的方式,与24名主管学生工作的领导、 100名大学生进行交流,发放问卷600份。调研对象的选取采取分层抽样方法,在高校中选取了主管学生工作10年以上的领导10名和主管10年以下的领导14名;在每所大学里等比抽取了100名不同年级的学生。从调研情况来看,各学校都能够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摆在首位,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简称“两课”)为主要课堂,广泛采取班会、团活学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实地教学等实践教学形式,较好地夯实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但同时也发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还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固化、课时少,缺乏时效性
课堂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直接影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大学生的课程基本设置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352学时)、大学公共基础课程(896学时)、大学专业必修课程(1488学时)、通识选修课程(472学时)等四部分。其中,大学生思政课程时间仅占全部课程的10%,主要都是大班教学,且为数不多的课程多为理论课,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些理论课虽然涵盖面较广,但内容讲授不够深入,多停留在概念层面,显得固化生硬,难使大学生产生共鸣。相较其他专业课和通识类选修课的授课方式多样、课程内容与社会结合紧密等特点,思政课程学习就更显逊色。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对固定的课程内容和较少的课时安排,已经难以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
(二)方法手段单一,缺乏多样性
在笔者调研的24所大学中,所有主管学生工作的领导都认为应当关注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有10所大学采取聘请优秀校友、关工委退休教师课堂讲授, 16所大学采取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见学加大实践教学比重,仅有2所大学尝试开展了互动式教学。多数学生认为,现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单一、让人犯困。由此可见,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思潮和形形色色虚假信息的影响,加之大学生在成长经历、家庭条件、现实需求等方面的多样性,使得学生思想日益呈现多态性,仅靠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简单讨论交流等教育方式,难以满足学生的教育需求。
(三)考核方法过于传统,缺乏科学性
考核是教育的风向标,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笔者调研发现,所有受调研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仍采用传统笔试考核,重点是考查学生对政治理论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这种应试考核无法客观呈现学生的现实思想状况,也难以反映学生的思想成长进程,对于激发学生自觉加强思想修养的作用不大。
笔者认为,应组织专业力量,专题研究衡量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量化指标,建立日常表现、课中考查、课终考核、个人自评、民主测评、辅导员点评等一整套量化考核评估体系。其中,如何量化评测反映学员日常表现的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考评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二、新媒体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利弊分析
如果说大海时代的远行是对地理空间的伟大发现,那么今天新媒体技术所开辟的网际空间则将是对人类意识世界的一次伟大开拓。新媒体技术对人们的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运用新媒体技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知其短长,明其优劣,方能挥洒自如。
(一)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从静态走向动态
新媒体作为数字信息的海洋,内容丰富新颖,数据触及各行业领域,只要有需求,就可以从中找到相关的信息。海量的文字、图片、音像信息,以及这些资料信息的有机融合,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大量新鲜内容。新媒体具有数字化、多媒体化、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兼容等技术特点,有助于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通过生动活泼及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表现出来,有助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从平面走向立体。
(二)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从理论灌输向兴趣渗透转变
新媒体环境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技术催生形成了庞大信息群,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谷歌、百度正现实地扮演着导师的角色,微信、QQ也已经成为人们特别是青年学生的“闺蜜”。据权威机构2014年统计,大学生拥有手机的比例已达99.8%,拥有电脑的比例达85%,大学生获取信息62%来自新媒体。新媒体技术的这种泛在性,有助于统筹整合思想政治教育多媒体课件、教案等优质教学资源,实现实时传递,方便大学生按需学习。特别是在虚拟课堂中,教育者与学生平起平坐,可有效克服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单向说教模式,较为人性化,更容易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三)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从集中教育向随机引导转变
新媒体具有的动态在线特质,可以实时发布最新信息,实时进行动态交互,使得信息传播方式由单向转变为单向及多向并存,为人人参与提供了可能,极大地吸引了大众特别是青年学生的兴趣[3]。大学生群体也是新媒体最热衷的接受者和使用者,时刻保持着信息双向动态交互状态。这一特性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课不仅可以实现远程授课,缩短师生间的沟通距离,减少沟通障碍,还可以帮助教育者随时掌握和考查学生的日常学习动态和思想情况,及时针对热点问题解疑释惑或组织网上学术沙龙,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新媒体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
同其他事物一样,新媒体技术也是一把双刃剑,在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严峻挑战[4]。比如,新媒体信息传递的无屏障、无疆界性、平民性,使其成为各种社会思潮、利益诉求的集散地,加之西方敌对势力的渗透和文化侵蚀,容易弱化、消散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权威性;新媒体技术条件下,信息监管难,暴力、淫秽、电子毒品等垃圾信息也会乘虚而入,容易造成大学生道德观念弱化、道德行为失范;新媒体技术的虚幻性,易使沉溺其中的大学生与社会隔离,自我封闭,产生孤独、多疑、压抑等心理疾病,进而危害其身心健康[5]。对此,既不可视而不见,又不可强制封堵,而应高度重视,积极应对,充分发挥新媒体技术的优势,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助力护航。
三、新媒体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教育引导力
1.要充分利用新媒体信息传播的碎片化特征,紧贴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思想疑点问题,及时提供简短有效信息,主动答疑解惑,满足求知需求,帮助他们解决怎么看、怎么办的问题。
2.要充分利用新媒体的平民化特征,端正对学生信息需求的根本态度,将心比心感受其对信息的迫切需要,认真研究新语言新语体,着力把握新特点新规律,有针对性地满足他们的合理要求。
3.要充分利用新媒体的泛在特征,采取博客论坛、微信群、朋友圈、慕课等方式,推送高质量的在线课程,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调动他们利用新媒体开展学习的积极性,更好地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打造全新平台,增强教育的时效性
运用新媒体技术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趋利避害,为我所用。以微信为例,可以由教育部牵头创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公众关注账号,及时发布思想政治教育、热点焦点解析、形势政策宣讲等最新资讯信息,用主流信息抵制虚假信息,用权威信息破解小道消息。可以由各高校组建学生干部微信群,遴选思想过硬、组织能力强的学生干部发起讨论话题,分享学习链接、反馈学习情况、引导舆论导向,鼓励他们自发摆问题、自由谈讲解、自己找答案,构建覆盖全员的全新思想骨干网。主动运用朋友圈,发挥其记录学习、分享成果特性,引导鼓励学生交流学习经验、训练感悟,升华思想成果,使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成为知识共享、情感共鸣、智慧共长、精神共振的过程。另外,也可以通过朋友圈随时查看学生学习生活记录,科学地分析其思想动态,切实把微信打造成一个学习、训练、考评的平台。
(三)引导队伍,扩大教育的影响力
1.要在更新工作理念上聚焦用力,充分认清新媒体技术条件下人人都是信息传播者、人人都是事件评论员,更新确立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信息政工、时效政工、“自政工”、“微政工”等工作理念和思维方式,强化运用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主动仗意识。
2.要在提升能力素质上下功夫,在强化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学习新媒体技术,突出新媒体技术运用技能训练,熟练掌握运用论坛博客、信箱热线、微信群等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努力提高新媒体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能力。
3.要在提升信息素养上下功夫,紧跟时代步伐,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运用新媒体获取信息、甄别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主动夺取话语主动权,把新媒体打造成为先进思想传播新阵地、学习成才新平台、精神文化新空间、工作指导新渠道。
参考文献:
[1]蒲彦羽.新媒体技术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J].大家,2011,(20).
[2]周晓东,李月琴.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
创新途径[J].鄂州大学学报,2013,(3).
[3]代永建,王峰.新媒体技术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影响及
启示[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6).
[4]邓红彬.运用新媒体技术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性[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3).
[5]骆宝丞.大学校长的新媒体能力研究[D].杭州:浙江工
业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