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历史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2016-05-14曹勇
【摘 要】批判性思维既是一种思维技能,也是一种精神品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在历史教学中至关重要。在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要适时创造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和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机会,为学生开展批判性思维提供宽松自由的环境,同时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教材,打破思维定势,独立思考,并利用史料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学习,在此基础上,通过激励评价机制,对教学中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进行测评,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增强批判性思维意识。
【关键词】历史教学;批判性思维;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8-0048-02
【作者简介】曹勇,江苏省仪征市教育局(江苏仪征,211400)教研室教研员。
历史学科作为一门人文社会学科,记述的都是客观真实存在的过去的史实,不同于实验科学,历史知识具有过去性和社会性。对任何一件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评价,如果站在不同的阶级立场,运用不同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分析,得出的结果就会存在差异。在历史教学中,作为历史教学主要载体的历史教科书,其编写同样带有一定程度的主观性。这就需要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做到“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引导学生批判地看待历史问题、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分清史实、史论和史识之间的差异,客观看待历史现象和历史解释,提升鉴别历史史实和别人观点的能力,培养历史批判性思维。
那么,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呢?笔者基于批判性思维理论,仅就批判性思维的培养途径谈谈粗浅看法,以期求教于大方之家。
一、批判性思维和历史批判性思维的内涵
“批判的(critical)”一词最早起源于希腊文(kriticos),意指“辨明或判断的能力”。《现代汉语词典》对其内涵的界定是:“分析判别,评论好坏。”这里主要强调对某种行为、结论进行分辨、评断和剖析。由此可知,“批判”一词并不具有负面或否定的意思,而是对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认识和判断。
关于批判性思维的内涵,学界众说纷纭,并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美国的批判性思维专家罗伯特·恩尼斯(Robert Ennis)提出的,他强调批判性思维是指“对做什么和相信什么作出合理决策的能力”。钟启泉先生则引用了《认知心理学家谈教育》一书的观点,认为批判性思维主要指“对于某种事物、现象和主张发现问题所在,同时根据自身的思考逻辑地作出主张的思考”。综合上述观点,可知,所谓批判性思维,主要强调个体通过自身的独立思考,对某些已有的真实性有待考证的思想或观点进行质疑、分析和剖析,作出个人判断的一种思维过程。
目前,学者对批判性思维的构成因素达成了一致意见,认为批判性思维由批判性思维技能和批判性精神两部分组成。历史批判性思维技能主要包括对历史观点的分析能力,发现历史问题的能力,搜集和分析史料的能力,辨析历史问题的能力,运用史料论证的能力,总结史料之间联系和历史规律的能力以及建构历史知识的能力等。历史批判性精神主要是有意识地对历史现象进行批判的心理准备状态和意向,包括大胆怀疑和质疑,充满好奇和探索精神,敢于向权威挑战,不迷信权威以及善于发现和思考等精神品质。因此,在历史教学中,要想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可以从上述历史批判性技能和精神两方面着手,培养相关技能和思维品质,进而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二、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
1.创设问题情境,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为开展批判性思维提供宽松自由的环境。
良好的宽松自由的课堂环境和氛围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前提。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为学生开展批判性思维活动,提升批判性思维品质提供机会。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选取学生感兴趣的历史话题和材料,通过精心组织,巧妙设问,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主动活跃的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起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的热情,从而乐于发现和思考问题。
2.打破传统思维定势,批判地看待历史教材,引导学生大胆质疑。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常将历史教材作为唯一的教辅资料,不能脱离教材的束缚,教学也多是照本宣科,这样将学生的思维固定在传统的知识结构体系下,学生成为历史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被严重束缚。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历史教师必须由原来的“教”教材向“用”教材教转变。历史教材作为历史教学中传播历史知识最重要的载体,是历史教学必不可少的资料,却不是唯一的资料。历史教师要敢于打破传统的教材知识结构体系和思维定势,清除“唯书唯上”的权威障碍,使学生不被思维定势所束缚,敢于打破常规,向权威挑战,大胆地进行思考和质疑,进而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3.更新传统教学理念,充分利用史料,鼓励学生自主探究。
“论从史出”是历史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在历史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开展并不是凭空臆断,而是建立在一定的知识积累和资料分析基础上。对某个历史观点的质疑和批判也并不是故意刁难,而必须要建立在充分的史料论证基础上。因此,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史料。
在开展批判性思维训练时,历史教师要善于借助恰当的史料辅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在选择史料的过程中,可以选择具有不同特点和类型的史料,也可以有偏向性地选择相互矛盾的史料,同时有针对性地设计具有层次性和梯度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对史料的分析、综合与评价,将史料中总结出来的观点与教材中呈现出来的观点相联系,进行对比分析,进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升自身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品质。运用史料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这一途径在历史教材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在人民版历史教材板块的设计中,开始注意引入史料,引导学生开展“史学争鸣”。如人民版必修一历史教材中,在讲到“郡县制”内容时,设置了“史学争鸣”一栏,就关于秦朝设郡的数目问题,呈现出史学界的不同观点和看法,引导学生批判地看待历史问题。
4.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增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意识。
开展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教师展示一个主题,引导学生自主的选择课题,主动搜集、整理和分析材料,进而小组合作开展研究,最终在分析材料的基础上得出研究性学习的结论,以此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在整个研究性学习开展过程中,历史教师不能仅仅充当简单的领路人的角色,而应以自身的知识素养为基础,为学生开辟一条自主合作探究的道路,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够自主地思考,主动参与到研究性学习中来,让课堂充满思辨和创造的活力。同时,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认识批判性思维品质在开展研究性学习中的重要性,了解批判性思维是创造思维的前提和基础,从而唤起学生的批判性意识。
5.变革评估观念,建立激励评价机制。
为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和考核中应引入激励评价机制,建立有利于批判性思维品质发展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的评估体系。
首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历史教师可设计一些有争议的历史学术问题,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去思考,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次数和质量对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进行测评,并适时反馈,将其作为平时成绩记录在册。其次,在历史考试中可适当增加训练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题目,对有新意、能自圆其说的答案适当予以加分鼓励。同时,积极引导学生就某个历史观点发表看法,鼓励学生撰写历史小论文,在充分占据材料的基础上进行论证,提出自己的观点。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的习惯,又有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在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要适时创造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和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环境,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教材,打破思维定势,大胆质疑,独立思考,充分利用史料开展自主探究学习,从而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增强批判性思维意识,将“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治学方法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