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替换”,让课堂“活”起来
2016-05-14杨扬
杨扬
【关键词】预习清单;白纸;展示性作业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8-0062-01
一、预习环节——用“清单”替换“口头”
采用练习前移,设计“任务清单”的形式会有助于教师把握教与学的起点,改变口头布置和检测的课前预习现状。便于教师在课前分析、思考,真正实现以学论教。
以初中语文学科为例。我尝试着将任务清单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我知道了什么——字词整理、内容归纳;第二层次,我不知道什么——难点呈现;第三层次,我必须知道什么——课标落实。特别指出的是,这些练习式任务清单的布置与查看一定是基于课标的教师对教材的再加工,否则,常态教学又容易呈现“套路式”“幼稚化”“重复性”的低效甚至无效局面。
二、教学环节——用“白纸”替换“学案”
学案、教学案、课堂任务单使得学生对教学内容、教育目标直至流程都一清二楚。给了学生一定的知情权、参与权。但是,这种千篇一律的学案很容易造成教师只要根据设定的套路一步步讲,学生依据设定的套路一步步学便行。让学生学,显然,也成了一句空话。
怎样解决这一矛盾呢?我认为可以尝试“白纸”教学法,即教师心中有意图,学生手中显过程,以学生的笔记,或者“白纸”为载体,让学习真正发生。“白纸”是外表,即不要过于直白地告知学生课堂要发生什么。“白纸”的内核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为学生设计的每节课的学习要点、学习环节;是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空白文本;是学生学习的时间保证;也是围绕学生问题和教师问题在课堂进行交流、合作、探究的重要依托。
在实际教学中,我将“白纸”又细分为目标内容呈现型、学习过程记录型、活动要求设计型、知识网络建构型以及学习效果检测型五种类型。
三、作业环节——用“展示”替换“练习”
作业的布置与批阅怎样避免吃力不讨好的尴尬,如何更有效、更实用、更实际呢?
我认为可以尝试用“展示式作业”替换“试题式的作业”。展示式作业的内涵是强调作业的主体是学生,主导权交还给学生,真正实现作业多样化、灵活化以及层次性、实践性,从而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针对语文学科的特点,主要尝试了以下几种范式。
1.“整理式”作业。就是要求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进行整理与建构。按照笔记提纲式、树状框架式或表格梳理式等方式将学科要点进行归纳,便于师生双方回看一节课掌握了哪些内容。例如:以图1的形式围绕“祥子的三起三落”,将《骆驼祥子》的主要情节加以梳理。
2.“操作式”作业。把作业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将知识的掌握寓于生动的情境表演或实践操作之中,使作业形式更有趣,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得更深刻。
3.“反思式”作业。要求学生结合具体的习题、练习等对所学知识进行评估与调控。重点是对自己的学习状态有清楚的了解;能够根据自身实际,选择合理有效的再次学习的策略和方法。
4.“网络式”作业,结合“互联网+”信息化趋势,让学生利用网络空间巩固知识,发展能力。例如,为发展学生写作能力,可要求学生在班级博客中上传“微作文”。
任何环节的替换都要求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地思考、讨论和合作探究。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课堂“活”起来,让师生“动”起来,让学生“学”起来。
(作者单位:江苏省建湖县汇文实验初中教育集团西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