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当代大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
2016-05-14左信
左信
摘 要:进入21世纪,一方面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就业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大学生面临就业难的突出问题;另一方面,适应经济新常态,实现创新驱动经济发展,又需要大量的具有良好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的职业技能型人才。因此,要实现大学生高质量的就业,实现大学生的人生理想,就必须着力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精神。要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精神;要通过就业指导课加强职业理想教育;要通过实践教学在实践中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精神。
关键词:职业精神;就业;敬业精神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9-0253-02
一般来讲,所谓职业精神就是每一个人与其所从事的工作中密切相连的诸如职业理想、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和对待职业的态度等各个方面的综合的表现。职业精神都是在特定的职业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它与每个人所从事的职业密切相连,反映出该职业的显著特征。职业精神不仅反映其职业素养,还鲜明地表达该职业责任和职业行为方面的特定要求。职业精神主要由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责任、职业技能以及职业纪律和职业良心、职业信誉、职业作风等八个方面的要素构成。职业,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它是谋生的手段,还是实现人生理想和人生价值的平台。一个人要想获得成功除了要具备专业技能外,还需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精神。对于大学生来讲,具备良好的职业精神、职业素养是走出校门在社会立足的基础,因此,加强对大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使大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精神是大学生实现其人生理想的基础条件。
一、加强大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意义
(一)加强大学生职业精神培养是我国社会转型发展的需要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转型升级的新时期。一方面,我国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劳动力人口短缺;另一方面,经济发展对劳动者职业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近年来,我国就业市场中出现了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即一方面大学生就业难,另一方面大量企业招录不到合适的人才。究其深层次的原因是我国高等教育培养模式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教育部于2014年出台文件,要求近年我国新升本的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变,主要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实用型技能人才。因此,高等学校特别是近年来新升本的地方本科院校要主动适应社会转型的需求,向应用型转变,主要发展本科职业教育。可见,着力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精神,是适应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二)加强大学生职业精神培养是大学生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
当今时代科技飞速发展,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加剧了市场竞争,各行各业都要求入职者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与此同时,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呈现出大众化的趋势,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近三千万人,每年毕业的各类大学生总数也在七百万人左右,这是一个庞大的数字。大学生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经是困扰诸多大学的难题。由于就业市场供大于求,各类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要求越来越苛刻,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实现高质量的就业,大学生就必须在校期间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大学生要培养自身的职业精神,只有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才能在走向社会后,找到理想的工作岗位,实现更好的发展。
(三)加强大学生职业精神培养是我国企业转型升级的需要
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关键是要实现创新驱动经济发展。创新的主体是各类企业,因此,能否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决定了我国能否实现经济的转型升级。企业的创新能力取决于职工的素质状况,即拥有较高的职业技能和良好职业精神的职工队伍。企业职工具有精湛的技艺和良好的职业素养,能够立足本职勤于钻研,这是企业发展的无限动力,更是企业实现创新发展的源泉。同时,企业职工的职业精神还关系到企业的信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职工具备良好的职业精神是该企业满足社会需求,赢得社会信任的重要因素。因此,企业在录用员工时,考虑的必备因素就是职业精神。可见,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精神是企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需要。
二、当代大学生职业精神现状分析
(一)不能正视自身,就业取向严重功利化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已成事实,近几年我国每年毕业的大学生在七百万左右,就业市场呈现出明显的供大于求。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苛刻,它们不仅看毕业生的“出身”,更看重大学毕业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时不能正视这个现实,就业期待值太高,总幻想着高工资优待遇。一旦不能如意就会心灰意冷,抱怨社会,不能从自身寻找原因。“由于一些高校的大学生在校期间缺乏职业道德方面的教育和引导,不少人对于自己所学专业的社会定位、社会价值并不清楚,没有树立起正确的择业观念,没有切合实际的职业理想,对自己未来的职业道路缺乏一种理性的规划。”[1]
(二)诚信意识缺乏,毁约现象严重
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很多大学生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缺乏通过长期、持续努力赢得成功的信念。签订合同后一旦感觉单位不理想,就私自毁约;有的即使到岗,也不能正确认识自身,工作中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团队合作意识,不能客观认识自身在单位中的责任、义务;更缺乏向老职工学习的态度。大学生的频繁毁约严重损害了用人单位对当代大学生的印象。使用人单位与大学以及就业中介组织之间良好的信任关系遭到破坏,进一步影响了更多大学生的就业。
(三)缺乏应有的敬业精神
敬业精神是职业精神的重要内涵,爱岗、敬业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人生价值的实现是以自己的职业为载体的。“职业精神所要求的敬业,承载着强烈的主观需求和明确的价值取向,这种主观需求和价值取向构成从业者实践活动的内在尺度,规定着职业实践活动的价值目标。”[2]一个人只有热爱自己的职业,并为之辛勤付出才能实现人生理想。现实中一些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是90后的大学生敬业精神不强,入职后不能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去。工作中遇到一点点的挫折就容易退缩,缺乏持之以恒的探索、钻研的精神。
三、培养大学生职业精神的举措
(一)通过“两课”教学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精神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要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教育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和信念,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坚定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还是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精神教育的重要阵地。大学生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不仅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还要了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从而将来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当今,新常态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新、创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这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新要求,其中爱岗敬业、勇于探索、大胆创新是新时期大学生必备的素质。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着力培养大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帮助大学生认清新的历史条件下,各行各业职业的性质和特点,使大学生深刻认识到只有把自己的理想、志向和自身的职业实践结合起来,才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高校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重要阵地,特别是通过学习让大学生自觉践行“爱岗、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大学生将这些基本的价值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同时,这门课程还让大学生了解一些基本法律知识并树立法治的理念和思维。如我国宪法第4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明确规定了劳动既是每个公民的基本权利,也是每个公民的基本义务。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敬业、勤业、创业是履行宪法义务的深层次体现,通过学习使大学生深刻认识到要想成功,既要学好基本技能更要培养职业精神,这有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二)通过就业指导课加强职业理想教育
目前,各高校都普遍开设了就业指导课,这门课程对于大学生正确地进行职业规划,了解就业形势,培养职业精神有重要的作用。针对90后大学生的特点结合当前就业形势,就业指导课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强化职业理想教育。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让大学生弄清职业理想就是我们每一个人对未来职业的选择和向往,以及通过职业活动所要成就的事业目标,职业理想是人生理想在职业实践中的具体的一种体现,人生理想是在自己的职业活动中实现的,只有正确地选择了职业并为之奋斗,人生理想才能实现。通过就业指导课程,要让大学生认清当前我国经济新常态下面临的严峻的就业形势,经济转型升级,去产能、去库存,国家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备良好的职业精神和创新意识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国家最需要的。大学生要放下身段,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刻苦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技能,着力培养自身的职业精神,才会拥有广阔的未来。在就业指导课上,老师要结合那些在平凡的岗位上努力工作做出卓越贡献的优秀代表的先进事迹讲解职业理想。总结他们在普通的岗位取得成功的原因,让大学生明白,只有立足基层,爱岗敬业、扎实肯干,才能创造美好人生;只有把美好的人生理想和自己的职业理想结合起来,才能成功。职业精神是每个人取得职业成功的必不可少的要素。
(三)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的职业精神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了解社会的重要途径,是把大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与现实联系起来的纽带。如今,大学生每年都会有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尤其是假期,大学生实践活动最为集中。通过大学生走进企业、机关等各类社会组织,特别是进入车间和广大职工的零距离接触,能够切身体会到什么是职业精神,以及职业精神对于一个企业和职工个人的重要意义;感受到那种团结、协作对于企业的重要性。高校应该建立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把实践教学纳入到教学总体规划中,积极探索专业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有效方式。使大学生在校期间能够有机会更多地去了解社会,了解国情。特别是那些向应用型转变的地方高校,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过程中既要注意培养学生实际操作技能,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通过在企业的实践锻炼,让大学生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形成良好的职业精神。
参考文献:
[1]武晓华.当前加强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思考[J].高校理论战线,2009(9):49.
[2]陆媛.当代大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与塑造[J].继续教育研究,2011(12):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