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自信的培育和保障

2016-05-14张冬梅李长泰

学理论·下 2016年9期
关键词:保障文化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张冬梅 李长泰

摘 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长远发展,关键在于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自信程度。在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孕育和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引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深厚的文化根基和文化价值,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自信提供了理论依据。我们必须从文化教育、国情教育、道德重建、制度建设、社会改革等多方面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自信的培育。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自信;培育;保障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9-0008-0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讲话中提及:“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1]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势必要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追寻其价值观蕴含的文化自信。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自信提出的缘由

文化多样化满足了人们对文化的需求,同时也带来一系列的问题,特别是西方文化和市场经济的冲击,导致一部分人盲目推崇西方文化,不能辩证地看待中华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甚至在价值观选择时产生错误的选择。

一种价值观的形成需要人们对其价值观念和价值原则达成一定的共识,而文化对价值观的孕育是人们价值观达成一定共识的首要因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历长期历史实践的检验,具有一定的优越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蕴含了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同时在马克思主义的引领下,代表着社会主义前进的方向。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文化中彰显自信

文化自信的培育需要建立在一定文化认知的基础上,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基因,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自信提供了理论依据。

第一,中国传统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基。中国传统价值观是“以人为本位,以道德为主导,以功利和权力为两翼,以‘自然无为为补充,以群己和谐、天人合一为真善美统一的理想境界”[2]的价值观念体系,其中以儒家和道家的思想为主,其他学派共生,潜移默化于中国人的认知与行为,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心理结构。

经济的发展推动价值观的演变,中国传统价值观回归当下,需要辩证看待。其一,儒家道德价值论,以仁义道德为核心,坚信“人能弘道”,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这与实现社会主义的目标不谋而合。其二,儒家思想中的“义以为上”“义重于利”的价值观念,强调政治、社会制度、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道德化,最终建立“德化”的社会,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倡导的民主、文明、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正是“德化”社会在现代社会中的要求。“富国利民”是实现“德化”社会的重要条件,“富强”则成为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体现和首要目标。而“富强、民主、文明”的最终目标是打造一个和谐社会。可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和谐”是继承了儒家“群己和谐”、道家“自然无为”的个体与全体、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价值理念。在社会层面实现“自由、平等、公正”需要以社会“法治”为保障,法家的价值论追求“法治”,儒家崇尚“德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法治”社会更是两者结合的精华体现。其三,中国传统价值观历经奴隶制社会、封建制社会,逐渐演变至今,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倡的自由是指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不仅是个人的精神和意志的自由,同时也是行动和环境的自由,而道家的精神自由是中国传统价值观中最高境界的自由[3]。中国传统价值观中的“三纲五常”,缺乏平等和公正的观念。因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国传统价值观的继承和超越,辩证地看待中国传统价值观,也就探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之根。

第二,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灵魂。马克思主义在经济、政治、哲学等几方面都有着强大的价值生命力,它们不是割裂开来独立存在的,而是围绕着人类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最终目标展开研究得出的价值理论,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理念所追求的。经济的发展是人自由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马克思提出经济效率、社会公平、全民共享的价值观念,希望通过提高生产效率来创造社会财富和增加人自由发展的时间,最终达到共同富裕[4]。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下的民主、自由、平等实质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并指出民主、自由、平等应以维护广大人民的利益为基础。马克思在哲学价值层面提出站在实践的基础上把握价值的主客体相统一、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相统一的价值观念。实践是“制造使用价值的有目的的活动”,人在实践的过程中,探寻合理看待价值问题的规律,使其从“抽象的人”转向“现实的人”。

在几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智慧和历史经验的总结下,马克思主义不断中国化,并凝练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饱含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以人为本、共同富裕、公平公正的价值理念[5],充分吸收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自信培育的保障条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自信的培育不仅需要理论支持,也需要各层面综合发展,将价值内涵落实到现实的人民群众生活和工作中去。

第一,文化教育提升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整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和经典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精华,通过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文化比较教育,使人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和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性,并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自信的根源。

第二,国情教育显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合理性。文化自信强调文化价值的合理性,合理是因为现实环境而合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自信明显区别于传统价值观和西方价值观,须从国情方面说明为何当代选择不同于以上两种价值观的原因。基于中国国情的乡土情感、历史情感、民族情感、国家情感四方面的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自信得以培育和形成。

第三,道德重建促进社会回归道德理性。针对社会道德在物质、科技极大发展的氛围下面临的困境,需要引导社会发展建立文明的社会价值观,优秀的传统道德价值需要重新回归。培育和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自信需要公民回归道德理性,而不是工具理性至上。

第四,制度建设保障国家民主和社会公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制度保证,即需要通过制度建设保障这些价值在个人、社会、国家三个层面实现,特别是国家层面的民主、文明,社会层面的公平、公正,需要以制度的形式加以确立。法制建设是培育和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自信的制度保障,以制度的执行带动国家治理,自然能够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自信。

第五,社会改革促进社会整体的全面发展。文化自信需要社会不断改革,特别是上层建筑的变革,以更适宜于社会整体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归根结底要落脚在人的全面发展上:一是个人自由的提升;二是社会人人进步。当代中国社会只有不断革新上层建筑与社会全面发展不相适宜的东西,人们才能感觉到社会主义关心群众、充满理想,最后真正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满信任,沉淀为心灵文化,文化自信自然形成。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自信培育是一种心理机制的培育,文化自信的培育涉及文化、国情、道德、制度、改革五个方面,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精神主旨,既有客观的实事求是的分析,又有对传统文化的追溯,也有时代精神的召唤,文化自信最终以各方面的综合互动而实现。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9.

[2]赵馥洁.传统价值观与当代社会[J].理论导刊,1999(12):31.

[3]赵馥洁.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1-201.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00-203.

[5]方爱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13:38-41.

猜你喜欢

保障文化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推行电力物资供应链管理 促进电网应急物资保障
民间文学艺术权利主体的确定与保护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与实施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