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问题研究
2016-05-14陈宏杨柳
陈宏 杨柳
摘要: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逆转的大趋势。从国家战略以及京津冀自身发展来看,京(北京)津(天津)冀(河北)都应当加强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发展。目前在我国的区域发展格局中,京津冀成为关注度最高的热点地区。文章通过分析推进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的时代背景、现实条件及存在的困难和障碍,为推进京津冀区域合作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以及可行性的建议。
关键词: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
一、 推进京津冀区域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与现实条件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区域化、集团化的深入发展,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已经进入到大都市圈、城市群之间的竞争。通过发展城市群进而实现对于城市布局优化和形态优化,是推进我国城镇化发展,促进城市化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促进,推动民生发展的重要举措。目前,我国已经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为了加快我国经济的转型,非常有必要在国内建立起若干个世界级的、有影响力的城市群。而我国正是希望将京津冀城市群打造成这个一个符合世界级标准的城市群,经济带,同时完善我国现有的城市群布局,京津冀迫切需要加强区内部的产业整合,通过构建新型产业分工格局,形成整体竞争优势,才有可能在更高层次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
从国家战略来看,京津冀在加快东部地区率先发展中担负着重要使命,京津冀经济一体化的速度正在加速,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重大的发展战略,中央对于京津冀经济圈也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国家的重大战略,在布局这一大思路的时候,要注意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扎实推进,以期加快走出一条科学持续协同发展的路子。李克强总理在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后也指出,作为区域发展总战略中重要一环的京津冀协同发展,实现其快速发展,不仅可以优化生产力布局,还可以提升发展质量效益。上述国家最高领导人的指示表明,中央和地方对于坚定发展京津冀一体化具有高度一致性,全面推进京津冀一体化的发展的政策支持已经到位。
从京津冀自身的发展情况来看,推进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基础和条件已经成熟。京津冀三地的工业化、城市化已进入到快速发展阶段。当前,北京已经率先进入到了后工业化社会,并已经进入到以打造首都经济圈为核心,加快新城建设,并向建设成为世界城市为目标的方向迈进。北京与周边城市的关系也不再是传统的集聚和“虹吸”,还是开始转变为扩散和辐射为主。这是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最好契机。天津、河北正处在工业化的后期和中期,城市化进入到加快新城和中小城建设、空间优化、内外联动、构筑中心与外围紧密合作的网络体系阶段。京津冀三地在共建基础设施、融合产业链、共建生态环境、加快要素流动以及将社会政策纳入一体化等方面具有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利益需求和内在动力。
二、 推进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障碍
1. 京津冀三地区域合作的态度和理念不同。长期以来,北京的发展总是以自己为中心,天津与河北作为北京发展的战略后方,主要为保证北京优先发展提供各项保障,如在产业转移方面,高端制造业等保留在北京,低端制造业等逐步从北京向周边区域迁移,水资源利用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也面临相同的问题,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往往迁居周边城市,而河北作为被迁移的主要区域,承接了上述类型的不公平竞争,导致河北经济发展比较畸形,故河北为了实现自己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对于京津冀一体化的推动最为热心,而天津由于拥有龙头大港,且作为北方的经济中心,以及滨海新区的诸多特殊政策,导致其自身发展较快,对京津冀一体化建设的热情实际并不高昂。
2. 市场分割导致区域一体化市场意识较弱。京津冀三地分处三个不同的行政区域,我国各地政府根据传统行政体制的制定以及行政区域的划分,形成了各省市各自为政的格局,各地在发展战略的制定以及发展思路的确立上,自成体系,并不考虑他省的协同配合,长期实施的行政垄断,缺乏沟通和协调意识导致,各个省市存在贸易保护以及市场分割的问题。如地方政府不少的财政补貼,仅限于补贴当地的项目、企业和居民。这导致各省市的发展存在极大的不平衡性,强者恒强,弱者减弱的问题。而对于区域合作也主要依赖政府推动的形式进行,并不以市场供需为导向,这也导致了各省市的整体规划存在重复建设,产业结构高度类似,资源配置并不有效等问题。
3. 高层次的区域合作、磋商和协调机制制度并未建立。京津冀一体化概念的提出已经较长时间,但是截至目前,京津冀政府间的区域协调机制的形式仍然单一,仅限于首长联合会、合作论坛以及协调会等形式,仍处于初级阶段,是倡导式的磋商机制,由于协调机制和决策机制的制度化成弟弟,合作组织形式比较松散导致推行的力度并不够强。目前还没有建立高层次的区域合作,磋商和协调机制,导致京津冀政府间的合作并不深入,特别是涉及区域内产业分工形式,产业重组模式,生态环境治理问题以及基础设施建设协调安排等战略性合作框架并未进行深入探讨。
4. 并未建立统一的区域经济发展规划进行统筹布局。目前,京津冀区域经济还并未建立统一的区域经济发展规划,这导致京津冀在实际建设中,运行机制并没有统一规则导致运行机制不完善,分工体系不合理等问题。同时,各个政府各自为政,市场存在分割性,政府之间缺乏一个统一的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来对政府间的规划行为来进行指导,导致区域沟通协调并不顺畅,市场间常产生贸易摩擦以及恶性竞争等行为。而为建立统一的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导致,中央或者京津冀协调组织实际并未对京津冀城市群进行统筹布局,这实则会影响区域内劳动分工情况,并不能形成协调发展规律以及整体效益规律,进而无法对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产生正面作用。
5. 生产要素跨区域自由流动市场并未形成。区域经济一体化最根本的体现即是市场的一体化,而市场的一体化则要根本体现为各项资源和要素在区域市场内可以自由流动和配置,即要素市场的一体化。目前,京津冀区域一体化的建设还处在初级阶段,京津冀区域开放和深入的程度还远远不够,生产要素市场并无法实现自由流动市场,供求信息也并不完全对称,政策支持也并不完全相同,存在一定的政策倾斜,这必定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京津冀区域经济的融合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整体建设。
6. 各自为政导致产业结构趋同,产業互补性性差,未开发特色产业。由于我国特殊的行政划分等导致,地方政府各自为政,缺乏有效沟通机制,导致地方政府在制定城市发展规划时,并未考虑与其他省份的协同效应,导致在各地都存在重复建设,资源配置不合理以及产业结构趋同的问题,每个省市都存在一套自己的产业体系,但每套产业体系都不够强大,且各省市都存在争项目,争资源,争资金等过度竞争的问题,导致无法集中资源优势做自己的强势产业,发挥特色产业,对于京津冀而言,则表现在京津冀城市群,无法突出发挥北京的首都优势,河北的地缘优势以及天津的港口优势等问题。三地产业结构趋同,北京、天津对于周边省市的带动性不强,且各地产业无法形成有效互补,在一定程度上实则导致资源的配置不合理。
7. “空吸现象”使得区域之间发展的差距越来越大。在京津冀三地之中,京津有着较强的集聚效应,河北的优势资源不断向京津集中,京津享受到了河北吸附效应所带来效益,但是京津的对外辐射效应较差,河北很难享受到京津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各种成果,因此很难承接京津两地的产业转移,于是就产生了今天的“环京津贫困带”。京津与河北之间的发展差距越来越大。
三、 推进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思路
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远期目标应是实现要素产业、市场、空间一体化,进而实现生态、社会一体化。近期重点是推进要素、产业、市场一体化。在推进京津冀区域一体化的过程中,要明确一些基本思路和原则。
1. 在推进京津冀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要把政府主导与市场调节结合起来。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办事。京津冀一体化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一个难题就是怎样有效的解决北京的“大城市病”。如果完全由市场进行主导,所有的要素和资源都会流向北京。随着大城市生活成本的不断提高,也会有一些企业和人口流出北京,但是总体上来流入量会远远超过流出量,因此,政府需要进行有效的干预,发挥主导作用。政府的主要作用主要体现在对于城市产业转移以及城市功能的疏散要有合理的规划,通过行政力量引导企业、人口的迁移,从而缓解城市交通、环境污染的压力。政府对于城市资源进行配置的过程中需要尊重市场的内在规律,按照经济的发展规律办事。
2. 区域经济一体化要从区情特点及其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出发。京津冀城市群的建设以及区域一体化的建设,要根据区情特点出发,充分发挥北京的首都优势,河北的地缘优势以及天津的港口优势,并着力解决好两个问题,第一个是要解决好河北与北京、天津现有的经济发展差距,第二个方面是要解决好京津冀区域整体与我国发展较早,较快的长三角以及珠三角等经济体的差异。京津冀一体化的人与自然的矛盾、区际矛盾更加突出,协调难度更大。在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中,既要立足该区域特点,又要从区域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入手,重视生态补偿和区际利益的协调,重视产业转移、集聚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协调。
3. 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应与其城市化发展相协调。
京津冀地区城市化进程已进入都市圈发展阶段。制定发展目标战略重点,要符合阶段的要求和水平,推进区域产业空问聚、产业转移、城市体系的建设、交通布局等,也应按照都市圈的规律要求来组织和运行。
4. 区域经济一体化要与现代化目标相辅相成。高铁建设有利于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统一市场的形成。随着京张城际铁路、京承城际铁路的陆续开通,北京半小时或一小时经济圈形成,将有力地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内来整合资源。
区域经济一体化要与国家的发展规划、国际化趋势要求相一致。2011年,“推进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打造首都经济圈”被明确写入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原来北“环京津贫困带”前沿变为“环首都绿色经济圈”。2014年初,习总书记提出将环首都经济圈提升至国家战略。区域经济一体化要与国际化新趋势相一致,要与国际应对气侯变化与低碳发展要求相一致等。
从区域经济一体化所具有的集聚、距离和分割这三大济地理特征,探寻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路径。一是促使市圈充分发育、城市体系结构日益合理,以促进经济活动聚集和区域经济快速发展;二是不断完善交通等基础设施网络,以有效缩减区内的经济距离;三是打破行政壁垒和地方护,切实消除“分割”;四是建立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协调和治理机制,协调区内各地方利益主体的关系,实现区内各方福利公平。
四、 促进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措施
1. 京津冀区域产业融合与一体化发展。产业一体化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核心,也是现阶段推进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点。目前,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已进入到要素一体化、产业一体化的关键期。随着北京率先迈入后工业化社会,其产业的升级和转移,必然带动整个区域的产业整合,为构建新型产业分工格局创造了契机。京津冀地区应抓住经济全球化和新一轮技术革命的战略机遇,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入手,通过产业的转移、集聚、链接、融合,探讨区域产业合作的途径,从而不断增强区域竞争力和驱动力。从总体上分析,北京在人才、技术、信息等方面具备了相当强的优势,因此应该重点的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信息产业以及总部经济;天津应依托其港口优势,结合其滨海新区的政策优势,发展与港口优势相呼应的物流业、海洋相关产业等,并借助滨海新区的的政策优势,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并发挥好研发成果向基地转化的功能。河北则应主要着眼于自身的地缘优势,以及基础条件等优势,着力发挥传统的重化工业,一方面为北京天津的发展奠定基石,另一方面作为自身产业的错位发展,积极接受从北京以及天津转移出的部分产业,完善自身的产业结构,同时着眼于改善生态环境等问题,发展生态产业与特色农业,并发展自身比较有优势的医药产业与纺织业等相关产业作为补充力量。
2. 打造首都经济圈,推进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最为关键的是要建立起“首都经济圈”,可从以下几个角度来探索合作的路径:一是合力发展,“以内聚外”。京冀合力,共同将首都经济圈打造成区域发展的一张靓丽品牌,吸引全球要素的集聚,快速发展。二是错位发展,“相互借力”,在一些产业和城市功能上,通过转移和承接,京冀形成合理分工、相互支持之势;三是一体发展,互支撑。在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社会基本公共服务等方面,要通过创新体制,融合发展,逐步实现首都京冀一体化发展。
3. 京津冀区域经濟一体化中的利益协调机制和利益补偿机制。区域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不平衡性,在各个主体的功能定位上也是有所不同的。对于京津冀三地来说,北京天津由于拥有政策优势以及人力资本的优势等,其发展目标是发展高端制造业,现代制造业等处于产业链高端和上游的部分,对于资源的使用和收益较多,而河北主要作为北京、天津经济发展的保证,其需要接受从北京以及天津转移出的部分产业,而这部分产业可能是高能耗与高污染的产业,这导致河北在保证北京、天津的土地、生态、人才以及水供应等方面的充足供应时,更多面临环境污染等压力与牺牲,故京津冀一体化在协同发展的同时,要充分关注各方的利益以及诉求,特别是对河北进行一些必要的区域援助,完善转移支付,水资源以及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政策扶持等优惠政策,达到京津冀三方合作共赢的局面。
4. 京津冀区域空间布局优化。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最终要体现和落实在区域空间发展上来,在空间上统筹解决经济、生态、交通等方面的问题,综合建设与改善区域人居环境。京津冀的区域发展,不仅要考虑近期目标,更要考虑长远目标,在时间上要超前考虑未来20年、甚至50年;在空间上要对京津冀区域进行总体的战略布局,逐步形成“一核、双城、三轴、四区、多节点”的发展布局;在解决问题的方法上,要综合考虑多种可能的途径;在指导思想上,要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与主体能区划分进行综合考虑。只有这样才能应对复杂多变的不定因素,为区域发展提供更长远和宽阔的视角。京津冀区域总体空间布局应主要围绕城镇体系空间布局、产业带空闲布局、生态空间布局、基础设施空间布局、旅游圈空间布局等来进行。
5. 推进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体制机制保障。推进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需要对整个区域进行整体性的治理,从而对整个区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机制保障。需要研究区域治理的理论依据、区域治理的借鉴与启示、区域治理的结构框架、区域治理的方式手段以及区域治理的机制保障等基础上,建立起一个可以有效的调整市场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建立有效的政府与市场和社会通力合作、运转协调的治理网络。
参考文献:
[1] 叶堂林.新时期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J].区域经济评论,2014,(1).
[2] 崔冬初,宋之杰.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纵横,2012,(5).
[3] 孙久文,原倩.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比较和演进重点[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4,(5).
[4] 张耀军.论京津冀一体化协调发展的路径选择[J].当代经济管理,2014,(10).
[5] 梁晓林,谢俊英.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演变、现状及发展对策[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9,(6).
[6] 刘瑞娜,王勇.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基于“命运共同体”环境下的视角[J].现代经济探讨,2015,(1).
[7] 陈志恒.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学位论文,2006.
[8] 王微微.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经济增长效应及模式选择研究[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位论文,2007.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研究”(项目号:13AZD006)。
作者简介:陈宏(1982-),男,汉族,福建省长乐市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管理学博士生,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杨柳(1987-),女,汉族,江苏省镇江市人,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为经济学。
收稿日期:2016-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