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微信朋友圈的文化解读

2016-05-14李伟

青春岁月 2016年9期
关键词:移动阅读朋友圈

【摘要】微信朋友圈作为新媒体技术中新兴的沟通平台,受到大学生群体的普遍关注和使用,成为大学校园中隐形的精神社区。本文是对朋友圈流行现象进行文化解读,以求把握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特征,积极引导其运用好新媒体媒介,以社会正能量来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朋友圈;熟人社区;印象管理;移动阅读

微信朋友圈作为一种私密社交的新媒体平台,在朋友圈中展示个人生活图景和情绪宣泄,与圈内的好友进行直接的互动和交流,成为新时期维系和巩固人际关系网络的隐形渠道。新事物被普遍接受必定有其成长土壤和文化基础,一种新媒体技术的普及反映使用主体的思想特质和行为方式,我们可以将其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进行研究,探索其背后的文化因素,以此来获得深刻的理解与认识。本文运用社会学、心理学等相关理论和知识,对此现象做出以下四个方面的文化解读。

一、朋友圈成为大学生量身定做的“熟人社区”

网络虚拟社区现在成为大学校园中人际交往的重要场所,越来越多的“低头族”在校园中兴起,他们的人脉圈随着手指敲击键盘的频率而错综复杂的构建起来。新媒体技术打乱了传统社会对于青年的身份认同,导致群体内部出现分化,而年轻人却借助于技术力量,重新对身份和交际圈的进行认同,寻找属于自己的精神社区。

微信出现于传统的博客、人人网、微博等通讯软件之后,这种迟到恰恰形成了一种天然的交际优势:它提供了一种对交际圈再梳理和再选择的可能,微信朋友圈成为使用者一手打造的“熟人社区”。大学生作为网络的“土著居民”,他们情感丰富、复杂和不稳定,需要一种传递情感和表达情绪的途径,他们发布的信息中所涉及到的朋友们,也都在微信朋友圈这个“熟人社区”里面;朋友圈中的评论和回应也更加迅捷和方便,形成大家都是“圈内人”的归属感,以此获取情感支持和友谊持续。

微信社交的本质变化是由原来的“弱关系”向基于手机通讯录的“强关系”转变,实现了基于熟人关系的全新互动。朋友圈为大学生塑造了一个更私密、更自由的“熟人社区”,这其实是一种自我认同的过程,即大学生对自我身份的识别和确认,大家以相似的身份和角色,共同搭建起符合个人认同的舞台,借助于流行的符号系统,展示个性与享受便捷。

二、朋友圈是大学生社会化过程的重要媒介

大学阶段是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校园中除了日常的课堂学习和学生活动之外,其社会化很大程度上来源于“自己对自己”的教育,即个人利用网络等资源去调试心理动态,了解和关注社会,对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进行塑造,网络文化环境为大学生社会化过程抹上厚重“底色”,对大学生社会化发挥着特殊的影响作用。

大学生可以借助朋友圈来发表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心情,解答自己的疑问,以“点赞”来肯定和赞许,以“转发”来共享资源,以“评论”来表达观点。朋友圈动态的发布者和内容相关者以及评论者,通过相互回应来强化彼此之间的关系,保证了虚拟交往中的交往黏度。

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要懂得尊重、分享和沟通,朋友圈是从社会互动层面追求和凸显自身存在方式的某种路径,大学生能够在其中学会让自己的个性与别人的期望、社会的规则相协调。当然,朋友圈中也不乏各类广告、负面言论等垃圾信息,这需要大学生对此进行甄别和价值判断,增强自己的辨别是非能力。在朋友圈中,可以通过关注一些名人的公众账号以及与长辈的交流互动,及时改正一些错误认识和调整不良情绪,鼓励自己不断努力,积极吸取正能量,成为一个乐观向上的合格“社会人”。

三、朋友圈是大学生印象管理的重要场所

微信朋友圈是作为一个交流平台,是虚拟交往与现实交往的结合。网络时代新型人际关系依靠于现实生活中朋友圈关系的稳固程度,这使得每个人都注意自己的形象展示和维护,朋友圈作为维持互动关系的中介与桥梁之一,在使用过程中伴随着个人素养和特质的展示,是个人印象管理的重要场所。

印象管理是通过一定的方式影響别人形成的对自己印象的过程。戈夫曼认为,“个体会按照一种完全筹划好的方式行动,以一种既定的方式表现自己,目的是为了给他人造成某种印象,使他们做出他预期获得的特定回应”。大学生可以借助朋友圈这个舞台进行印象管理,维护和调整着自己的形象,以周围人留下自己所期望的印象。大学生朋友圈中的内容是他们关于内心的思想、欲望和目标的曲折化和隐喻化表达,其实质是为自己设定特定身份、角色、品质等形式,呈现自我与他人的差异,突出自我与个性。

“熟人社区”中,浏览朋友圈的大都为现实生活中的熟人,因此会更加关注发布内容,并在发布动态之前会有一个价值和态度预判,即预想一下别人对于自己发布内容可能的态度和反映,以及可能会给出的评价和判断,由此进行精心设计,这便是印象管理中的“舞台策略”,是一种自我编码的过程,目的自然是维持和树立自己的形象。

四、朋友圈是移动阅读的新兴的途径

移动阅读是数字化阅读的延伸,是人们在其可利用的时间和地点,通过移动设备和无线通信网络进行的阅读行为,不仅可以使行为主体充分利用时间阅读,而且可以运用各种资源,以实现个人与社会知识的全方位建构。大学生喜欢将移动阅读作为非正式学习的一种方式,尤其是在零散的时间、在特定环境下进行阅读,当然,阅读的时间一般不会持续太长,阅读内容也多以休闲娱乐型为主。

大学生中的“刷朋友圈”现象,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是在进行移动阅读,以获取知识和信息,其中大量的美图、美文,便成为大学生移动阅读的主要内容,利用琐碎的时间空隙进行短时间充电,获取心灵鸡汤的洗礼,这些都成为大学生空闲时间的娱乐方式,通过进一步的参与评论与转发,可以触发深层次互动。

青少年移动阅读总体上存在一种反知识化、非理性化的倾向,他们没有甚至也不希望把移动阅读作为严肃、深度的阅读方式。大学生的移动阅读多为利用碎片化的时间,但容易被随时打断,容易形成浅阅读的倾向,缺乏深入、系统的思考和品评,应该加强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提升抵抗不良影响和积极利用媒介的能力。

五、结语

以上是对微信朋友圈四个方面的文化解读,朋友圈借助自身的技术优势,成为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熟人社区”,大学生借助其便利性在虚拟空间进行着“强关系”的人际交往,培养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增加辨别是非的能力,同时也是形象塑造和维持、进行身份认同、掌握知识和信息的理想场所。

人是悬在由他自己所编织的意义之网中的动物,文化就是这样一些由他自己所编织的意义之网。朋友圈作为当代大学生重要的沟通媒介,对此进行文化解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解读其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背后的意义之网,从而建构出当代大学生思维特点和思想动态的“深描图”,积极引导大学生们用好新媒体,构建相应的情绪调节机制,加强高雅文化在新媒体中的传播,创造健康的网络环境和积极传递正能量。

【参考文献】

[1] 王 欢, 祝 阳. 人际沟通视阈下的微信传播解读[J]. 现代情报, 2013.7.

[2] 曹 畅. 大学生微信朋友圈发帖特点及原因探讨[J]. 中国青年研究, 2015.4.

[3] 〔美〕欧文·戈夫曼.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5.

[4] 刘胜枝. 青少年移动阅读行为及其引导策略分析[J]. 中国青年研究, 2015.5

[5] 〔美〕克利福德·格尔兹. 纳日碧力戈, 等, 译. 文化的解释[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

【作者简介】

李伟(1985—),男,山东莱芜人,硕士研究生学历,湖北文理学院数学与计算机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新媒体技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猜你喜欢

移动阅读朋友圈
移动阅读环境下数字版权保护探究
高职院校图书馆学生读者移动阅读初探
手机阅读平台用户体验影响因子分析
浅论高职院校建设数字图书馆的必要性
中国的南海“朋友圈”决不比美国的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