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道德实践中知行不一的心理学成因探微

2016-05-14毛晶玥

青春岁月 2016年9期
关键词:自律心理学成因

【摘要】在高校的道德实践中,大学生知行不一的现象一再出现,从心理学方面探讨这种现象背后的成因有助于教育者更加有效、深入地开展道德教育。笔者从知、行、群体从众心理等方面对这一现象探讨了背后的心理学成因。针对这些原因找出相应对策,减少这种知行不一的现象。

【关键词】知行不一;心理学成因

明朝儒学大师王阳明曾经在所提出的“知行合一”的哲学观点中说过:“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在这里,“知”是指人们的认识,“行”就是实践。知与行二者不能分离,知中有行,行中有知。而在高校中,却一再出现知行不一的现象。譬如,媒体曾多次报道,虽然节约水电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但是公共卫生间的水龙头大开,往来的大学生却视而不见;教室里的日光灯与太阳争辉,坐满教室的大学生却无人伸手关闭开关。类似的知行不一现象常常给从事思想教育工作的老师出了一道难题:受教育者对道德辞令滚瓜烂熟,但是一遇见真实的道德情境,却不能根据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行事,即所谓“知而不行”,甚至“知而错行”。探讨这种知行不一背后的心理学成因,有助于教育者更加有效、深入地开展道德教育。

一、心理学成因探微

1、“知”为“假知”,“半知”,“浅知”

很多大学生行不到位,往往是因为知不到水准。张正江指出,学生所谓的“知”,其实只是知道相关信息、要求、教条、命令等,而非对相关领域与事物的本质、规律,意义等的认识,他们的知往往是假知、半知、浅知。例如一个早上旷课的学生,选择睡懒觉而不是去上课,他的“知”仅限于8点钟上课的“知”:也许他觉得课不好听,也许学校的管理有问题,没有惩罚结果,这种半知,甚至假知,自然会导致旷课的行为,与其所受的“不能旷课”这种命令的“知”相矛盾。

2、部分道德行为停留在道德他律阶段

对于大学生来说,如果他的实际行为偏离了他的道德认知,那么他是否真正能理解了这些法律规范,是否明确地知晓自己应当如何将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皮亚杰曾经从两难问题的研究中总结出道德判断呈现出的特点有:道德判断的发展特点为从他律到自律,金萍指出,道德的自律性是指借助于自然与社会规律的认识,自愿地认同社会道德规范,并结合个人的实际情况践行道德规范。道德的他律性是指道德主体赖以遵循和行动的道德标准,受制于外力,受外在的根据支配和节制。例如,在某高校曾经开展“不带早餐进课堂”等系列活动,很容易就可以发现,当教学楼门口有文明倡导志愿者时,鲜有大学生把早餐带入教学楼,而一旦没有志愿者出现,带早餐的现象开始增多,这样的例子在高校屡见不鲜,说明对于部分大学生来说,他们的部分道德行为停留在道德他律阶段,即在监督或他律的条件下,他们的行为是符合道德规范的,而一旦没有外界监督或压力,他们的行为就会偏离道德规范。

3、从众心理

在大学校园中,道德从众现象是广泛地存在着。大学生由于存在相仿的年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很容易存在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在群体高度一致性的基础上使个人获得了匿名感,因此个人做事会无所顾忌。而且当个体处在群体之中,其思想和行为不可避免地受到所在群体的影响。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格外看重自己所处的团体,对团体有着很强的信赖感,因此不愿意违抗团体的意愿,但是,这些团体的意愿不都是积极的,他们同样不可避免会遇到消极的团队压力。他在进行道德选择时,并不总是以自己的道德价值观为标准,而是表现为群体取向。这种情况下,道德实践很容易出现知行不一的现象。

二、解决办法

1、知行反思是提高知识水平的最好途径

知不到水准,所以行不到位。所以提高知识水平是解决道德实践中知行不一的关键。怎样提高知识水平?在我国传统的德育教育中,教育者重视从书本中为受教育者灌输道德知识,这样很容易造成“知”为“假知”,“半知”或“浅知”。解决这一点,笔者认为最好的途径是培养学生在道德实践中反思自己的行为,即知行反思。王艳,周进芳指出,反思就是对自己经历过的思想、心理感受及行为的体验和思考,以能“自知己短”,从而弥补短处,纠正过失,这样的做法可以总结正反经验、学习新知;通过反思形成新的认知结构,从而更好地解决现实问题和指导以后的决策,使自身的内在素质有一个质的飞跃。

2、合理的规章制度和舆论促进他律转化为自律

美国的心理学家斯科特·派克曾经在《少有人走的路》里写道:“所谓自律,就是主动要求自己以积极的态度去承受痛苦,解决问题。”但是回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倾向,是绝大多数人心理存在的缺陷。因此,促进道德他律转换为道德自律,要利用外界的合理的规章制度和舆论,使得道德行为变成个人行为习惯,从而转换为道德的自律。

3、運用从众心理,营造良好的氛围

从众心理的研究表明,处在群体中的个体,将会不可避免地受到群体的影响,从事思想教育工作的老师不用把这种影响视为洪水猛兽,只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群体氛围,就可以利用从众心理影响学生的道德实践活动。怎样运用从众心理来营造良好的寝室氛围,班级氛围,乃至学校氛围呢?笔者认为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是通过奖惩手段,通过对行为的奖励或惩罚,在群体中施加压力,使群体氛围往好的方向发展,这是行为主义的观点。例如:通过对群体中考试作弊的行为予以通报,处罚,诚信考试且成绩优异者在群体中积极表扬,倡导,奖励,这样的奖励和惩罚的措施会在群体中起到鲜明的引导作用,从而利用从众心理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氛围,影响个体学生的道德实践活动。二是要积极树立榜样,设立榜样的力量。这是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的观点。这就要求我们积极发现群体中的道德实践的模范学生,并将他们树立为榜样,利用榜样的力量营造良好的道德氛围。

三、结语

在高校的道德实践中,大学生知行不一的现象一再出现,从心理学方面探讨这种现象背后的成因有助于教育者更加有效、深入地开展道德教育。笔者从知、行、群体从众心理等方面对这一现象探讨了背后的心理学成因。针对这些原因,来找出相应的对策,减少这种知行不一的现象。

【参考文献】

[1] 金 萍. 论道德的他律与自律[D]. 武汉大学, 2003.

[2] 斯科特·派克. 少有人走的路[M]. 中国商业出版社, 2014.

[3] 王 艳, 周进芳. 知行反思机制的理性思考[J].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4,34(3).

[4] 张正江. 学生“知行不一”论是一个伪命题[J]. 理论前沿, 2014,6.

【作者简介】

毛晶玥(1987—),女,湖北恩施人,单位: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日常管理与服务。

猜你喜欢

自律心理学成因
坚持自律 赢得的是整个人生
“没有用”的心理学
垛田形态多样性的自然成因探索
新语
自相似视角下相对贫困成因分析
自律的力量
知耻自律
基于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
罗素悖论的成因
罗素悖论的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