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育语境下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与出路

2016-05-14向宇婷

青春岁月 2016年9期
关键词:人文素质大学语文思政

【摘要】大学思政教育是培养大学生价值观、人生观的教育,也是提高大学生个人素质的教育。当前我国大学生由于从小生活在优越的环境中,受到的挫折较小。他们进入大学后,常常因为心里不成熟而做出一些过激行为;走上社会后,面对社会竞争也容易产生心理压力。面对这些现象,仅仅依靠思想政治教材进行教育远远不够,必须通过多渠道,用不同的教育手段才能从多方面渗透。作为大学基础学科的语文,也是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主要工具之一。

【关键词】大学语文;思政;人文素质

一、大学生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

今天的思政教育和我国传统教育所要求的修身教育是一致的。我国传统教育中,修身教育是教育的主要目的。我国儒家始祖孔子认为,只有先修身,才能利家利国。这就是儒家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提倡的修身是要求每一个受教育者,要尊重长辈,爱护身边的每一个人,只有具备这样的博爱精神,才能爱国,为国家为民族做贡献。

随着封建帝制的灭亡,我国传统的教育方式也被抛弃了。尤其是道德教育,我国的传统教育,是将道德教育和识字教育并在一起的,学生从启蒙开始,就接受传统的忠孝仁义的教育。但在五四运动之后,我国的教育开始采取西方盛行的教育方式,将道德教育和识字分开。新中国之后,我国的思政教育一直以政治教育为主,对于个人道德反而忽视了。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高考可以改变命运。因此,从小学开始,我国的教育变成应试教育。无论是家长还是学生,都将要考试的科目当作重点学习,和考试、分数无关的科目统统弃之一旁。音乐、美术、体育都成为“无用”的课程,被冷落一旁,思想教育也仅仅限于教材,进行照本宣科式的教学,和生活脱离。

这种应试教育的结果是,我国的大学生人数增多了,青年一代的文化素质都得到了提高,但我国的社会道德却没有随之提高,反而出现了整体滑坡的现象,这些现象包括人与人之间缺少诚信,多数人重利轻义,人际之间的关系淡漠。人们的价值观扭曲,不再追求道德高尚,而是拼命追逐金钱。有钱人比道德高尚的人更受尊重。

在个人价值观方面,人们普遍将追求个人价值放在首位,缺少为国家为民族做奉献的精神。这些思想的产生也受到西方个人主义思潮的影响。

在家庭方面,我国奉行了几千年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家庭观也在变异。很多青年一代在成年后不仅不赡养父母,反而需要父母赡养。在国家二胎政策出现后,很多孩子为了阻止弟妹的出生,不惜以命相搏。

在工作中,尽管我国目前的青年一代受过高等教育,但在与人相处方面却远不如过去的文盲,主要是妄自尊大,不会从对方立场逆向思维,处处以自我为中心。所有这些,都是我国的道德教育存在严重问题造成的。

二、语文教育与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困境

我国传统的道德教育都是将道德教育和识字联系在一起的,今天的语文教育和传统的识字教育是一脉相承的,语文教学中蕴含着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

在应试教育机制下,我国的语文教学也成为应试的工具,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语文的工具性教学,将语文的“听说读写”作为重点,学习语文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写出文章,这样才能在高考中拿到高分,对于语文中蕴含的人文思想却忽视了。

语文教材中,所选的文章都是经过时间检验的经典,中外的古典文学作品,都将前人的思想、哲学和生活态度都尽括囊中,学习这些文章,可以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增强他们面对困难的勇气,更能使他们产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激发他们为国为民族奋斗的精神意志。但非常遗憾的是,我国的语文教学重点都是对文章的写作方式进行分析,遣词造句,整体与部分的联系这些方面。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埋没了语文教材中的人文精神,反而削弱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情趣。这几年,我国的母语教育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问题,主要原因就是与教学方式相关。

由于语文教学没有将语文中的思想教育传播给学生,也使学生的道德素质难以提升。

三、语文教育语境下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出路

利用大学语文进行思政教育,主要的一点就是要正确认识语文的思政教育功能。

1、语文中思政教育的优势

大学语文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由于语文教材所选择的都是古今中外的文学和哲学经典之作,这些经典都是前人的思想精华,包含着对人生的看法,对世界的认识。而这些都是大学生思政教育中应该学习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说,语文中拥有大量的思政教育资源。

道德教育和技术掌握不同,既不能依靠口诀,又不能熟能生巧,因为道德属于意识形态,直观地让学生记住很困难,需要在生活中结合抽象概念慢慢渗透,如春雨润物一般,才能在学生中留下深刻影响。而语文教学正是通过理解、想象、感受这样的步骤给学生留下深刻记忆,和道德教育的方式吻合。因此利用语文进行思政教育,容易使学生接受。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强于枯燥的说教。

目前,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都有专门的课本,选择的教学内容都是哲学方面的理论,和学生的生活相去甚远,加上晦涩的哲学名词,很难让学生对这样的教材产生兴趣。而语文中,都是寓教于乐的方式,通过人物性格、行为来展示他身上的优秀品德,像司马迁的人格从他的《报任安书》中可见;岳飞的爱国精神从《满江红》中显示。由此可见,语文中不仅有思政教育资源,还有思政教学方式。

2、利用语文进行思政教育的途径

利用语文进行大学生思政教育,必须从三个方面入手,那就是教师、教材和教学方式。

在教师方面,首先要具备丰厚的文学素养,这种文学素养,指的是对中外文学和历史都有相当的造诣。因为大学语文中所涉及的文学作品都是包含古今中外的名作,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就要了解作品的历史背景,只有将中外历史熟记于胸,在讲解课文时才能手到擒来。历史并不是单纯的朝代大事记,还要了解每一个朝代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特点。这就要语文教师知识渊博,就要有勤奋好学的精神,才能在工作中努力学习充实自己。

语文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知识,更要有幽默的语言和良好的口才,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学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语文教师要将培养学生的道德当作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

在教材方面,应当要将我国传统的德育教材吸收进来,这样不仅让学生了解我国的优良传统,在当今多元化的背景下,也可以让学生作为传承中华文明的纽带,将中华灿烂的文化传承下去。

在教学方式上,要改变当前的语文教学方式,语文学习应该将人文学习放在首位,工具性放在其次。学习文章先掌握文章所要传达的人文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在语文中获取思想教育。在此基础上,再学习文章的写法。要摒弃过去那种语文教学方式,将一篇好文章肢解,然后来寻找优美的句子和准确的用词。

语文教学的目标有三点,学习人文精神,掌握语文的工具性,还有一点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和文学欣赏能力。只有教会学生如何欣赏文章,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這样学生才能自己阅读,从更多的文学作品中获取人文精神,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

【参考文献】

[1] 徐 燕.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12).

[2] 宋海婷. 对大学语文教学理念的思考[J].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1(01).

[3] 余新华. 论大学语文教学在大学生人格塑造中的作用[J]. 湘南学院学报, 2010(01).

【作者简介】

向宇婷(1986—),女,汉族,重庆沙坪坝人,硕士研究生学历,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人文素质大学语文思政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2019年成人高校专升本招生考试模拟试题 大学语文(一)
2019年成人高校专升本招生考试模拟试题 大学语文(二)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2018年成人高等学校专升本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大学语文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校园文化对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意义
高职高专院校养老服务类人才人文素质的缺失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