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师学生《声乐》课程学习实践

2016-05-14王淑娟

青春岁月 2016年9期
关键词:幼师声乐学生

王淑娟

【摘要】《声乐》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程,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对于幼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本门课程的学习尤为重要,直接指向于毕业生岗位的操作技能,但是受到学生原有的音乐基础比较薄弱,课堂教学时间有限等因素影响,教学中笔者结合本校《声乐》课程开展的实际情况,进行一系列教学尝试。

【关键词】幼师;学生;《声乐》;学习实践

目前,由于幼师三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大部分都是来自农村,之前接受的有关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教育比较少,水平参差不齐,音乐基础较差。其演唱水平大多还只是停留在小学、初中时的“唱歌课”标准,而对于歌唱中的气息、咬字归韵以及歌曲情感表达等方面的能力比较欠缺。因此,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做了以下几个方面尝试:

一、重视呼吸、发声等基础练习

教学中笔者发现,大部分学生对于歌曲演唱比较感兴趣,但是对于呼吸、发声等这一系列基础练习的重视程度不够,仅凭每周课堂上的二十多分钟发声练习,因此在演唱歌曲过程中声音和气息严重脱节,尤其是唱高音时腹肌用力点以及气息支持掌握不到位,这是造成学生演唱时声音感觉“挤”和“吊”的原因。针对这一误区,笔者认为应该先解决声音和气息协调运用,因此在每节课的开始,安排学生进行呼吸、发声练习。在此运用启发引导法:启发学生想象气管为自行车打气的情形,启发学生用“丝”来模唱x x x x | x - ||,并且可以用“yu”“u”等替换练习,巩固腹肌用力点气息的支持以及声音和气息的结合。

二、汉语拼音分解法演唱旋律

我们都知道,声乐演唱讲究的是字正腔圆,而汉字发音的顺序是先咬住字头,然后经过字腹,最后收于字尾,比较复杂,难于掌握。学生在演唱歌曲时咬字归韵,尤其是共鸣位置随音高变化进行调节方面比较欠缺,而汉语拼音分解法却能很好的解决这一难题。在演唱时咬住声母的字头,顺利夸张的归到韵母,符合声乐演唱时咬字归韵的特点,因此笔者在授课时尝试着采用了汉语拼音分解法,把唱名(1到7)用相应的拼音:dao、ruai、mi、fa、sao、la、xi,进行演唱,帮助学生解决口腔打开,练习随音高变化口腔共鸣位置灵活调节等问题。

三、总结归纳咬字归韵的方法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学生在演唱歌曲时运用“汉语拼音分解法”处理咬字归韵这一难题时,虽然能够找到咬字归韵的规律和方法,但是稳定性不强。经常需要教师的反复提醒,才能够演唱到位。然而,学生们学习到另一首新的歌曲的时候,当遇到同音不同字,甚至是同音同字之类的咬字时学生仍然不会,这主要是由于学生在学习迁移、总结归纳等方面的能力比较差而造成的。因此,在教学中笔者采取了“总结归纳”的教学方法。在学习新歌曲的时候,先引导学生把歌曲中归韵相同的字提前都勾画出来,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练习,例如:歌曲《踏雪寻梅》中的歌词“朗”、“香”、“当”、“养”符合声乐咬字教学中的“江洋辙”都归韵到“ang”上。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之前所学歌曲进行相应的总结归纳。例如:歌曲《摇篮曲》中的歌词“亮”、“阳”、“香”,歌曲《一片丹心》中的歌词“望”、“阳”、“亮”、“相”都是归韵到“ang”上。通过总结,学生能够对“江洋辙”咬字归韵的这一知识点起到很好的巩固、练习作用。提高学生迁移学习能力的培养。

四、以情感为主线

幼专学生当进入到第二年的《声乐》课程学习时,笔者发现,其学习习惯已经从最初的依赖老师分句教唱到目前已经能够自主识谱预习学唱,演唱时音高、节奏准确。因此,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开始更多的关注学生在演唱歌曲时情感的培养。在最初教学中,笔者只是在歌曲简介,或是填词演唱等教学环节中加入了情感分析,结果效果并不明显。学生往往仅止步于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歌曲风格特点等等,并没有对歌曲进行深入体会,更谈不上演唱时的情感表现了。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尝试着调整了自己的教学思路,在教学中改为“以情感为主线”贯穿声乐教学中的各个环节。例如:歌曲《踏雪寻梅》,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在歌曲的旋律背景下,通过多媒体为学生播放有关梅花的一些视频,同时选取了的两首诗,一首王安石的《梅》“墙角数枝梅,林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另一首是宋朝卢梅坡《雪梅》“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梅俗了人,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香。”请同学说说自己对梅花的认识:漂亮,冬天开放,以及一些以梅花为素材的作品:绘画、诗歌、歌曲《红梅赞》《梅花引》等等。古今中外许多文人墨客都喜欢以梅花为素材,创作一些作品意在借助梅花赞美不惧严寒,一身傲骨,不屈不挠的坚强品格。之后通过范唱、歌曲简介等环节,使学生脑海中勾勒美丽的雪景图,体会感受歌曲意境,最后在歌曲的重难点四个“响叮当”处理时,再次通过情景描绘启发学生(雪过天晴,主人公骑着驴从远处走来,悠然自得的踏着白雪观赏梅花,清脆的叮当声響彻云空)学生通过思考,在演唱“响叮当”这四小节旋律时,不仅注意音量由弱渐强,而且声音明亮清脆。以突出歌曲中铃铛声的清脆活泼。由于在教授过程中每个环节都进行情感,意境分析,所以学生对整首歌曲情感的把握很到位。经过尝试感觉这样方法比较适用,于是在备课环节中,笔者极力寻找所要教授歌曲的更多相关资料,使学生的学习由感兴趣到体会意境到表现意境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情感表现。

五、结语

笔者在幼专的几年声乐教学工作中,尝试着从重视呼吸、发声等基础练习、汉语拼音分解法演唱旋律、总结归纳咬字归韵的方法、以情感为主线等方面进行改革,启发学生思考,在对比练习中寻求最适合的唱法。实践证明,教学中教师充当引领者,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学生经过思考所掌握的知识,往往比教师直接告知其答案印象更加深刻。

猜你喜欢

幼师声乐学生
声乐技巧与声乐表演的相关性分析
网红幼师 撕掉标签,拒绝被定义
男幼师荒
赶不走的学生
基于心理视角的中职学校男幼师培养的策略和研究
浅析声乐技巧在声乐艺术中的地位与作用
学生写话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