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汉字的训释看传统农耕经济中的“牛”

2016-05-13张丽霞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6年4期
关键词:文字文化

张丽霞

摘 要:在汉民族的文化中,独特的农业生产现状使得华夏子民特别钟爱“牛”这种畜类。这种喜爱之情不仅表露在史书的记载中,同样也通过文字文化的渠道充分显现,我们可以从先人的文字训释中看到“牛”在先民的生活所处的独特位置。

关键词:文字 文化 训释.

不同的民族因其生存生产环境的不同,对动物的情感也不尽相同。阿拉伯语中有诸多关于“骆驼”的词语,这源于它是一个沙漠之国;日语中指称“雨水”的词特别多,那是因为它是一个岛国。那么,下面我们就从文字文化的角度出发,从古人对相关文字的训释中去看 “牛”对于华夏子民非同一般的意义。

一、对“牛”的赞誉

先民对于“牛”的情有独钟在情理之中,农业生产的现实决定了“牛”在汉文化中的特殊地位。《说文》对“牛”、“半”等字的训释充分显现了“牛”的独特之处。许慎用“大”来赞誉“牛”,对“牛”的品性加以肯定,显现了“牛”在畜类中的特殊位置。

“牛”甲骨文作“”(一期甲二二),从形体分析来看,“牛”字表现的是“牛头”这个部分。《说文·牛部》:“牛,大牲也。牛,件也。件,事理也。象角头三,封尾之形。”值得注意的是,许慎以“事理”“大牲”这样的词语对“牛”加以训释,其中涵盖了我们的祖先对于“牛”独有的情感态度。

在《说文》中许慎多次强调“牛”的“大”。除了称之为“大牲”外,还有“牛为物大”、“牛为大物”的说法。客观地讲,虽然就体型而言“牛”的确算不得小巧,但要是说到“大”,很多动物也是远远超越了它的。举例来说,犀牛、骆驼这类动物就比牛大,常见的驴、马更是和牛不相上下。所以我们考虑用“大”来称说“牛”,并不一定是对其体形的考虑,更可能是对“牛”的一种赞誉。

许慎曾用“大”形容天、地、人。那么天、地、人又处于怎样的位置呢?简单地说,“至高无上”、“万物所陈列”、“天地之性最贵”。这里足见,“大”是一种美好的品质,是一个具有褒赞意义的词汇。那么以大来形容“牛”,就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体型了,这是一种主观情感上的认同。

通过对《说文》中一系列文字的考察,不难看出“牛”字是具有类化作用。由于牛这种动物的地位特殊,“牛”这个文字在文字发展的历史中意义不断被强化,甚至吞并相关义项,延展成为畜类的代表。就拿“牝”、“牡”这样的两个文字的演化为例来看。“牝”本来指的是母牛。在甲骨文中,“”这是表示雌性动物的符号,以这个符号加上表示动物形体的象形文字,则表示此种雌性动物。“”就是“”加上“牛”字构成,也就是表示母牛的“牝”字。当然甲骨文中还有专门表示母狗、母猪、母羊这些意义的文字。然而,随着农业社会的发展,牛耕技术的出现,牛这一物种对于人们的意义显然不是别的动物所能超越比肩的。这样的社会现实决定了“牛”字的位置也水涨船高,在文字的演变中逐渐吞并了相关表示母狗、母猪、母羊这些意义的文字,以“牝”这一文字形体涵盖了相关意义,超越出“牛”的范畴,表示所有的雌性动物。与之相关的还有“牡”字,最初表示的是雄性的牛,后来则不局限于公牛,而是表示一切雄性动物。这样的文字演变现实,有力地彰显了“牛”这种动物在农业民族生产生活中不可取代的独特价值和重要意义。

二、“牛”的品性

就“牛”的品性而言,首先我们的先民是认可、赞誉牛的,在文字的训释中,我们不难看到,华夏祖先认可牛的任劳任怨、辛勤任耕。对“牛”进行了人性化的理解,认为它是一种顺从知理的动物。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就说:“‘牛、事、理三字同在古音第一部。”同时指出“事也者,谓能事其事也,牛任耕”。《说文·页部》:“顺,理也。从页从。”“理”表示的是顺从、服从的意义。另外还有一个专门用来歌咏牛之柔善的字,“[牛夒]”《广雅》中对“[牛夒]”的解释为“善也”。无独有偶,《说文》中说:“[牛夒],牛柔谨也。”这也说明了,先民普遍视“牛”为善、为顺。这些对牛品性的概括显然是具有主观的态度的。从文化角度去理解词汇的意义,先民对“牛”的诸多解释都很难与农业社会的经济形态脱钩,很难与“牛”之于农耕的价值脱节。

汉民族对于“牛”的定位是任劳任怨的,温顺可人的,但在一些汉字中,我们可以看到先民对于“牛”更为全面的认识。这些文字的存在,记录了汉民族对于“牛”品性的深刻认识。

从《说文》对“”、“牴”、“告”这几个字的训释来看,人们对于“牛”品性的认识似乎很矛盾,但实质上这却确切地反映出了华夏民族对“牛”的驯服过程与长期耕作中农人对“牛”本质的把握,下面我们来看这几个字:

“牴”字表示用角顶,以角相撞击的意思。《说文·牛部》:“牴,触也从牛氐声。”《法苑珠林》卷六六中说:“于道中见二特牛,方相牴触。”这里指的就是牛用角相互撞击。“牴”在表意上并不限于“牛”这种动物,羊、鹿用角相撞也叫做“牴”;但是从文字字形上考差“牴”字却以“牛”来会意。这种文字构形部件的选择有可能是因为牛与先民关系密切,也有可能是因为“牛”有用角碰撞东西的特性表现得尤为突出,这是牛不服管教的一面。

”字表示牛不驯服,不服牵引。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说:“臤者,坚也,故从牛、臤会意。” 《说文·牛部》:“,牛很不从引也。”这个字似乎也不是在夸奖牛。

《说文·告部》:“告,牛触人,角箸横木,所以告人也。”“牛触人”三个字表明了“牛”是一种具有攻击性的动物,“角箸横木”则为人们为了防止被“牛”攻击而采取的应对防卫措施,具体点讲就是在牛角上放置横木,作为屏障,防止被牛撞击。

”、“牴”、“告”这几个字的训释中所显现出的“牛”其秉性并不是很柔和,更无所谓“温顺”、“温和”。它以角或触人或触物来展示它的力量与攻击性,同时“牛”不受人支配,不服牵引,具有倔强的秉性。人们对“牛”的这种认识,其实是人们在长期驯服牛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体会,这种对“牛”倔强本性的描述正体现了华夏先民对“牛”这种动物的深刻了解。

三、“牛”的驯化

在对牛的长期饲养过程中,农业民族逐渐掌握了牛的秉性与特点,也发明了驯服牛的多种多样的方式。这些管教、驯化方法不仅记述在史书之中,也以文字训释的方式得到了客观的记载。《说文·角部》:“衡,牛触,横大木其角,从角从大行声。《诗》曰:‘设其楅衡。”“衡”为绑在牛角上,防止牛触人的横木,是对牛的攻击性加以限制的有效工具。《诗·鲁颂·閟宫》中说:“秋而载尝,夏而楅衡。”毛传:“楅衡,设牛角以楅之也。”从毛传看来“楅” 、“衡”应该是相同的东西。我们来看许慎对“楅”的解释,《说文·木部》中说:“楅,以木有所逼束也。从木畐声。《诗》曰:‘夏而楅衡。”从许慎的训释看,“楅”和“衡”都为具有限制性的横木,只不过“楅”的训释中没有专门指出用于牛,段玉裁认为“楅”表示以木有所制约,并不限于牛这一种动物。除此之外,还有一种说法认为“衡”为穿于牛鼻的横木,“楅”为放置在牛角的横木,但孙诒让指出这种说法“经典未见”。这里我们姑且不论“楅”与“衡”的具体差别所在,在相关的训释中,不难明确的是,我们的先民确实有以横木置于牛角来对其加以驯化的方式。

《说文·木部》:“桊,牛鼻中环也。”“桊”指牛鼻环,是先民用来拴牛鼻子的器物,用小铁环或两端较粗中间略细的小木棍制作而成。段玉裁和王筠都曾引玄应的说法:“桊,牛拘也。今江以北皆曰牛拘,以南皆曰桊。”王筠在《说文句读》中指出了“桊”的形制:“言环者,以柔木贯牛鼻,而后曲之如环也。亦有用大头直木者。”这里描述了两种形制的牛鼻环,环形与直木形两种牛鼻环。那么牛鼻环的作用是什么呢?牛生性倔强而且力气较大,单凭蛮力很难加以控制。牛鼻是牛身体上较为脆弱的地方,佩戴上鼻环,当牛不服管教的时候,牵动牛鼻环就会使牛感到疼痛难忍从而乖乖听话。除了牛鼻环之外,牛鼻绳也起到了异曲同工的作用。《说文·木部》:“纼,牛系也。”“纼”为穿在牛鼻子上的绳子,以备牵引。《祭统》中说:“及迎牲,君执纼。”郑玄注:“纼,所以牵牲也。”孔颖达疏:“纼,牛鼻绳。”牛鼻环也好,牛鼻绳也罢,在对付倔强而且力气不凡的牛时,都起到了打蛇打七寸、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农业民族在对牛进行长期驯化过程中,找到了极其巧妙的方式,以极小的物件达到了驾驭牲畜的目的。

除了以上两种比较特别的方式以外,还有一些对牛加以限制的其他常规方式。“縼”展现了以绳索为工具的驭牛方式。《说文·糸部》:“縼,以长绳系牛也。”段玉裁引《玉篇》中说:“以长绳系牛马放之也。”“縼”是用长绳子牵引牛来放牧。《广雅·释诂二》中说:“縼,系也。”王念孙疏证:“縼之言旋绕也。”可见“縼”这种绳子比较长而且在牵引的过程中也很松弛,这大概是为了避免牛走失而采取的一种防范措施。放牧时以“縼”加以限制,平时则以“牢”作为主要的看管手段。“牢”为关牲畜的围栏,当然这里的牲畜不仅限于牛。这里我们姑且不去讨论“牢”的适用对象有哪些,可以明确的是“牢”是先民在饲养牛的过程中又一种对其加以管束的方式。值得注意的是基于“牛”在华夏文化中的重要意义,它成为了各种牲畜的代表,所以表示关养牲畜的围栏也用“牛”作为代表。

四、结语

基于“牛”在农耕中的重要作用,我们的先民在长期的饲养过程中,把握了牛的秉性与本质,努力找出最好的驭牛之方。这样的历史不仅记载于史书的字里行间,也通过“汉字”本身以更为鲜活的方式表现出来。在这样的文字中,我们能够感受到农业民族对“牛”的美好情感与深刻认识。

参考文献

[1] (汉)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63.

[2] 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湖北辞书出版社,1991.

[3] (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4]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编辑处.汉语大词典[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3.

猜你喜欢

文字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文字的前世今生
热爱与坚持
谁远谁近?
会说话的书
会说话的书
梦中的文字
传承 民族 文化
什么是文化
种出来的“逍遥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