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直面人生

2016-05-13余荣芳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6年4期
关键词:巴恩斯朱利安死亡

余荣芳

摘 要:《终结的感觉》是英国作家朱利安·巴恩斯问鼎2011年布克文学奖的一部长篇小说。该小说主题复杂,论文主要聚焦于其中的死亡主题,旨在通过解读小说中三次死亡事件的相关叙事,分析并总结出艾德里安自杀悲剧的多方面原因,并期望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终结”一词,建构对生命意义的理解。

关键词:朱利安·巴恩斯 《终结的感觉》 死亡

一、引言

2011年,英国著名后现代主义作家朱利安·巴恩斯凭借长篇小说《终结的感觉》(The Sense of an Ending, 2011)摘得布克奖桂冠。《终结的感觉》叙事者是年过六旬的托尼·韦伯斯特。全文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描写了托尼对其中学和大学时光的回忆:中学时托尼和亚历克斯、科林艾德里安三人是非常要好的朋友,后来“铁三角”里加入了优秀的·芬恩。中学毕业后,四个好朋友各奔东西。进入大学后托尼很快就交到了女朋友维罗妮卡。在两人分手后,维罗妮卡与艾德里安相恋,托尼因此事而感到朋友的背叛。在他去美国四处游荡约半年归来后,得知了艾德里安在宿舍浴缸里割腕自杀的消息;在小说的第二部分,经历了结婚——生子——离婚——退休,已年过六旬的托尼突然收到了来自维罗妮卡的母亲莎拉·福特夫人遗赠的500美金和两份“文件”,一份是福特夫人写给托尼的信,一份是欲交给托尼保管的艾德里安生前写的日记。这次遗赠事件开启了托尼对自己很多错误记忆的修正之旅。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终结的感觉》这部小说研究尚少,且研究主要集中在小说中的记忆运作、道德批判、不可靠叙述、叙事策略等方面。如:《虚妄与觉醒——巴恩斯小说〈终结的感觉〉中的自我解构》(刘成科,2014)、《不可靠叙述和多主线叙事——朱利安·巴恩斯小说〈终结感〉叙事策略探析》(聂宝玉,2013)等。笔者研究发现,《终结的感觉》中“终结”一词除了可以理解为“爱情的终结”、“故事的终结”外,更可作“生命的终结”(即死亡)理解。经笔者总结,小说中共出现了三次死亡事件(两次自杀和一次自然死亡),它们构成了这部小说不可忽略的一个主题——“死亡”。笔者从死亡叙事的视角对这三次事件进行了解读,认为正是这三次事件串起了主人公托尼的回忆,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因此,将这三次死亡事件总结到一起进行详细解读是非常必要的,这不仅能总结出艾德里安自杀悲剧的多方面原因,也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终结”一词,建构对生命意义的理解。

二、艾德里安自杀悲剧成因探析

小说开篇是托尼叙述的六个记忆中的片段,最后一个片段便是艾德里安自杀后的场景。由此可见,“死亡自开头就占据了托尼记忆的核心位置”。(杜鹏,2013)小说中的三次死亡事件不断冲击着托尼对尘封往事的记忆幻想,最终一步步向读者揭开艾德里安自杀悲剧的真相。

(一)家庭的不完整

小说中的第一个死亡事件发生在托尼与艾德里安相识之后:理科六年级的“罗布森弄大了他女朋友的肚子后,在阁楼上吊自杀,尸体两天后才被找到”。(巴恩斯,16)罗布森虽然并不是小说中的重要人物,但他的自杀却是后来艾德里安自杀事件不可或缺的铺垫。罗布森自杀后只留下一句简短的遗言“妈妈,对不起”。小说并没有向读者介绍罗布森的家庭情况,然而从他的遗言可以看到,他没有提及他的父亲。这或许是因为他与母亲关系亲密却与父亲关系疏远,或许因为他的父母离异而他跟着母亲生活,又或许是因为他的父亲已经去世。不论是因为何种原因,父亲角色的缺席暗示了罗布森家庭一定程度上的不完整。

尽管艾德里安和罗布森貌似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人,但两人都有一个不完整的家庭。艾德里安也是来自一个破碎的家庭。“他的母亲多年以前就离家出走,撇下他爸爸独自抚养艾德里安和他妹妹”。(巴恩斯,10)在朋友们眼中他的家庭一直保持着神秘感:他从不抱怨为何他的母亲会离家出走;对朋友们的好奇询问都是以“我不知道”来回答;他从未告诉过朋友们他的父亲是做什么工作的,也从未邀请过朋友们去他的家中做客,甚至连他的葬礼也没有邀请朋友参加,只有家人。尽管艾德里安的行为总是表现出超乎同龄人的成熟,可正如亨特老师所说“从行为也常常能推断出心理状态”(巴恩斯,22),从他从来不向朋友们提起自己家庭这一行为,可以推断出家庭的不完整给他留下了难以抹去的心理阴影,这种心理阴影也是造成其自杀悲剧不可忽略的一大原因。

(二)对朋友自杀的悔恨

小说中的第二个死亡事件是艾德里安自杀事件。“他(艾德里安)写好了留给验尸官的遗书,在浴室的门上贴了一张‘请勿进入——速报警——艾德里安的字条,泡了个澡,锁上门,躺在温热的水里割开了自己的手腕,流血身亡。一天半后他才被人发现”。(巴恩斯,64)尽管艾德里安与维罗妮卡相爱是在托尼与其分手后,而且他还给托尼写信征求同意,托尼还是感觉自己被朋友背叛。因此,在托尼最初得知艾德里安自杀时,他只是和其他朋友一样,觉得“他的离世太他妈的可惜了”。(巴恩斯,71)他坚信好友的自杀是其主动介入人生的上策,并不觉得这事和自己有多大关系。“他是我们这几个人里最较真、最有哲学家思想的:遗书里他写明的原因,就肯定是他自杀的真实原因”。(巴恩斯,68)

“显而易见,托尼一直以道德法官自居,拒绝承认在爱情结局以及阿德里恩生命结局中可能承担的道德责任”。(毛卫强,2012)然而四十年后福特夫人的遗赠让当初的事实一点一点浮出水面。巴恩斯借维罗妮卡之口指出福特夫人遗赠给托尼的500美金是“血腥钱”,这无疑是在讽刺托尼其实应当为艾德里安的自杀负一部分责任。托尼在回复艾德里安的信中诅咒艾德里安和维罗妮卡:“我诅咒你们诸事不利——留给你们的是一生的凄楚,它会一点点毒害腐蚀你们往后的关系。我隐隐希望你们有个孩子,因为我坚信时间是复仇大王,没错,将报复施予一代代后人。”(巴恩斯,124)艾德里安正是因为重视他与托尼之间的友谊,才会写信征求托尼同意,而托尼的回信是如此尖酸刻薄,不免让艾德里安觉得心灰意冷。托尼在回信中还提到“甚至她母亲也告诫我提防她。如果我是你,我会向她母亲问清楚她曾经所受的创伤”。(巴恩斯,125)而在托尼收到的艾德里安日记片段的影印件中,艾德里安列出了两个等式:“b=s-v*/ + a1”、“a2+v+a1*s=b” (巴恩斯,111),以此来解释整个事件的责任链。a1是艾德里安,a2是托尼,b是艾德里安和福特夫人的孩子,s是福特夫人,v是维罗妮卡。这“表明阿德里恩听信托尼,向萨拉求证时恋上了她并与她生下智障儿”。(毛卫强,2012)由此也可看出如果不是托尼那封回信的引导,或许艾德里安不会选择自杀。这封回信引导艾德里安和福特夫人产生了交集,无形之中成为了两人不伦之恋的开端。

当真实的过去终于一点点浮现在托尼的脑海中,他这才认清了自己,开始审视自己当年所做的一切,开始意识到自己对艾德里安自杀悲剧应负的责任是不可原谅的,并因此而悔恨不已。“不,我此刻没有感到耻辱,或者愧疚,而是我生命中很少有过的、比前两者更强烈的感觉:悔恨”。(巴恩斯,128)

(三)不伦恋的压力

小说的三次死亡事件中,福特夫人是唯一因衰老而自然死亡的。福特夫人的死是她生命的终结,也是整部小说意义建构的开始。她留给托尼的信成为引领托尼开启他回忆之门的钥匙,并最终揭开了艾德里安与福特夫人不伦之恋的秘密。

谁也不可能想到,艾德里安这样一个他人眼中优秀成熟的人竟然会爱上自己女朋友的母亲。艾德里安的母亲多年以前就离家出走,他的成长经历中一直缺乏母爱。他爱上福特夫人并不是因为她是一个成熟有魅力的女性,而是因为他内心的俄狄浦斯情节。福特夫人在留给托尼的信中写到“这听起来虽然有些奇怪,但我想,他人生的最后几个月是快乐的”。(巴恩斯,85)艾德里安之所以在人生的最后几个月很快乐,是因为他从福特夫人那里得到了成长过程中一直缺乏的母爱。而福特夫人怀孕一事却将他从梦中拉回了现实。在当时那个保守的社会中,他的行为必定受到社会的指责和唾弃。他开始无法面对自己的乱伦行为,也无法面对即将出生的极有可能是低能的孩子。

当初“对罗布森自杀事件做了详尽的分析之后,我们断定,他的自杀只有在算术的意义上才具有哲学意蕴:他即将在世界总人口数上再增添一位,所以才觉得保持地球人口总数恒常不变是他的道德义务”。(巴恩斯,17)巴恩斯故意讽刺地将他们对罗布森自杀事件机械的算术分析称为“详尽的分析”:因为罗布森即将出生的孩子将在世界总人口数上增加一位,所以他需要以自杀的方式来保持地球人口总数不变。这种所谓的“详尽的分析”明显是十分荒谬的。然而更加讽刺的是,作为加缪的追随者,艾德里安清楚知道加缪是反对以自杀来停止荒谬的言行的,但他最后还是陷入了这种可笑的算术逻辑思维的怪圈,选择以自杀来结束自己所做的荒唐事。

三、结论

在《终结的感觉》中,朱利安·巴恩斯指出了记忆的不可靠性,更重要的是通过描述一系列暗藏其中的悲剧事件揭示了“死亡”这个不可忽略的题旨。小说中的三次死亡事件看似相互独立,实则联系紧密。通过笔者的分析可以看出,艾德里安的自杀悲剧并不是偶然。从小家庭的不完整、陷入哲学问题的逻辑怪圈、来自朋友的伤害、无法面对自己的乱伦行为和即将出生的智障儿等等原因共同导致了其生命的“终结”。作为小说的中心事件,它们不仅对小说人物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对读者也是意义显著。死亡既是个人生命的“终结”,也是读者建构自己对生命意义的理解,解开生命之谜的开始。巴恩斯也借此提醒读者,不应像托尼那样活在自己编织的虚假记忆中。即便他获得了四十年的平静,也终究还是要面对真相悔恨终生。与其如此,不如勇敢直面当下真实的人生,直面“生命中任何改变的可能性的终结”(巴恩斯,192)。

参考文献

[1] 杜鹏.记忆、历史与“向死而生”——论《终结的感觉》的死亡叙事 [J].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 2013, (6): 63-67.

[2] 刘成科.虚妄与觉醒——巴恩斯小说《终结的感觉》中的自我解构[J].学术界,2014(1): 231-237.

[3] 毛卫强.小说范式与道德批判:评朱利安·巴恩斯的《结局的意义》[J].当代外国文学,2012(6): 119-126.

[4] 聂宝玉.不可靠叙述和多主线叙事——朱利安·巴恩斯小说《终结感》叙事策略探析[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3(10): 54-58.

[5] 朱利安·巴恩斯.终结的感觉[M].郭国良, 译. 南京:译林出版社, 2012.

猜你喜欢

巴恩斯朱利安死亡
人工智能时代的工作变革
江湖留名
美剧“死亡”,真相不止一个
完全不娱乐
无理之人
我经历了一次“死亡”
外国多格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