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大典》所录《集韵》版本考
2016-05-13花友萍丁治民
花友萍, 丁治民
(1.苏州大学 图书馆,江苏 苏州 215123;2.苏州大学 文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
《永乐大典》所录《集韵》版本考
花友萍1,丁治民2
(1.苏州大学 图书馆,江苏 苏州 215123;2.苏州大学 文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
摘要:《永乐大典》引用《集韵》的材料中,有40字及其训释与南宋本《集韵》不同。不同之处多为南宋本对永乐本的增、删、改等工作,因此,《永乐大典》所采录的《集韵》可能是北宋本。
关键词:《永乐大典》;《集韵》;南宋本《集韵》
《永乐大典》是以《洪武正韵》为纲,采取按韵与分类两者相结合的“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的编辑方法,也就是依照《洪武正韵》的韵目,每韵下分列单字,单字下详注该字音韵、训释和其篆、隶、楷、草各种书体,再依次把有关天文、地理、人事、名物以至奇文异见、诗文词曲等随文收载。明成祖称赞这种编辑方法是“揭其纲而目毕张,振其始而末具举”。详注每字音韵和训释的小学书中就有《集韵》。
《集韵》是宋代继《广韵》之后又一部大型官修韵书。景祐元年(1034)三月宋祁等奏言《广韵》之失,[1]四月诏修《集韵》,[2]书成于宋仁宗宝元二年(1039)九月,庆历三年(1043)八月十七日雕成。两宋期间各地陆续有一些刻本;从元朝到明朝四百年间,这部书没有重刻过。[3]
流传至今的宋代刻本目前已知的仅有三种:前清内府藏南宋潭州本《集韵》(编入《古逸丛书》三编)、①翁同龢家藏南宋明州本《集韵》(于1993年编入《常熟翁氏世藏古籍善本丛书》)②以及日本宫内厅藏南宋淳熙金州刻本《集韵》(于2001年编入《日本宫内厅书陵部藏宋元版汉籍影印丛书》)。③这三个本子均为南宋刻本。
《永乐大典》④修纂之时,贯彻了明成祖“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各辑为一书,毋厌浩繁”的雄伟目标,将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各种书籍一并辑入;并制定凡例,全书依照《洪武正韵》八十韵本的韵目,以“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的编辑方法,将自古以来书籍中的有关资料整段、整篇甚至整部地抄入。
《洪武正韵》共有2 220个小韵。[4]现存《永乐大典》收有97个小韵(限于有反切注音的),收字完整或较为完整的共计53个。在这53个小韵中,收字最少的为“仓尊切”,有4个韵字;收字最多的为“卢谷切”,有76个韵字。《永乐大典》所收韵字的排列以《洪武正韵》为纲,除《洪武正韵》所收字外,其它韵字均按该字首次出现于哪本辞书、而辞书又按成书时间的先后来排序。《永乐大典》所引小学书的原则,一是辞书的排列次序按成书时间的先后,二是后一种辞书必须提供前一种辞书所没有或不相同的内容,即后引用的与已引用的相比要有新的信息。具体可参看《〈永乐大典〉小学书辑佚与研究》。[5]
《永乐大典》引《集韵》668字及其训释,其中628字及其训释与现存南宋本完全相同,另外40字及其训释与南宋本不完全相同。现将这些不同例举如下,并加以解释。
一、异体南宋本比永乐本多⑤
南宋本有6字比永乐本的异体多,其中第二字“顶”最能说明这一点。
4.永乐本辅,《洪武正韵》:“防父切,车辅两旁夹车木也。”丁度《集韵》:“或作、。”
6.永乐本螮,《洪武正韵》:“丁计切,螮蝀,虹也,诗螮蝀在东是也。”丁度《集韵》:“螮或作蚳。”
潭州本、明州本、金州本均作“螮、蝃、蜥、蚔,《说文》螮蝀,虹也,或作蝃、蜥、蚔”。
按:南宋本有三个异体“蝃、蜥、蚔”,永乐本有一个异体“蚳”。南宋本比永乐本多两个异体,为“蝃、蜥”。
二、异体永乐本误而南宋本是
永乐本异体或误写,或来源不同。
潭州本、明州本、金州本均作“逌,所也,通作攸”。
2.永乐本豷,《洪武正韵》:“许意切,豕息。”丁度《集韵》:“虚器切,阙人名,或从犬,作豷。”
三、异体南宋本误而永乐本是
永乐本詀,直陷切。陆法言《广韵》:“被诳。”丁度《集韵》:“或从廉,作譧。”
金州本为“詀譧,被诳也,或从廉”;潭州本为“詀谦,被诳也,或从兼”;明州本为“詀谦,被诳也,或从廉”。
四、韵字永乐本是而南宋本误
永乐本臷,他计切。丁度《集韵》:“国名,在三苗东。”
明州本为“臷,国名,在三苗东”; 潭州本、金州本均为“載,国名,在三苗东”。
按:赵振铎《集韵校本》:“陈校:‘載当作臷。又见《质韵》直质切。’马校:‘字正作臷,局误載,大谬。’丁校据《山海经》作‘臷’。方校:‘案:臷讹作載,据《山海经》六《海外南经》正。毕氏校本改,音秩,亦音替。’按明州本、毛钞、钱钞‘載’字正作‘臷’。陆校、庞校、钱氏父子校同。段校:‘宋本作臷。’”[7]656段玉裁应该看到宋本,但他未说清楚是宋代何时的本子。臷,永乐本、明州本是,而潭州本、金州本误。
五、南宋本纠正永乐本反切失误
永乐本的反切失误均可从语音发展史角度加以论证,再佐之《广韵》、南宋本《集韵》,可以得到证实。从反切失误可以推论《永乐大典》所录《集韵》的版本可能较早。计7字:
按:《周礼·春官宗伯·大胥》:“春入学,舍菜,合舞。”注:“郑司农云:合采,谓舞者皆持芬芳之采。或曰:古者士见於君,以雉为挚,见于师,以菜房挚。菜直谓疏食菜羹之菜。”《经典释文》:“疏食,所居反。刘音蘇。”“蘇”即 “孙租反”反语之折合直音。永乐本“又孙祖切”之“祖”为“租”形似而误,南宋本是。
3.永乐本齂,《洪武正韵》:“许意切,卧息。”丁度《集韵》:“又于贵切,孙炎读。”
潭州本、明州本、金州本均作“齂,又訏贵切,孙炎读”。
按:齂,南宋本《集韵》有两切:虚器(晓纽、至韵)切、訏贵(晓纽、未韵)切。不管是在至韵还是在未韵,均为晓纽。《广韵》“虚器切”,晓纽至韵;永乐本“于贵切”,于为喻纽,误;南宋本“虚、訏”均为晓纽,是。
按:《集韵》是按声纽的发音部位进行排列的,泰韵舌头音合口的顺序为透端定,都为端纽,徒为定纽。永乐本端纽误,南宋本定纽是。
按:嗜,从耆得声;耆,从旨得声。上古属于旨部,中古只能属脂韵、皆韵、齐韵。例,从列得声,上古属于月部,中古属于祭韵。南宋本“时利切”,禅纽至韵; 《广韵》“常利切”,禅纽至韵。南宋本同《广韵》。永乐本“常例切”,误;南宋本是。
6.永乐本达,“他计切。顾野王《玉篇》:迭也、足滑也”。丁度《集韵》:“丁计切,字林滑也;又佗逹切,博雅逃也,一曰行不相遇,又陁葛切。”
潭州本、明州本、金州本均作“达,他计切,字林滑也;又他逹切,逃也;又陁葛切,行不相遇”。
按:达,永乐本“丁计切”,端纽霁韵;南宋本“他计切”,透纽霁韵;《广韵》“他计切”,透纽霁韵。南宋本同《广韵》。永乐本误,南宋本是。
7.永乐本麦,《洪武正韵》:“莫白切,《说文》曰:‘来麰也。’”丁度《集韵》:“俗作麦,非是,又古历切。”
潭州本、明州本、金州本均作“莫获切,《说文》芒谷秋种厚薶,故谓之麦……亦姓,俗作麦,非是;又訖力切,来牟也”。
按:麥字,上古属职部,又音当为职韵字,而不是锡韵字。南宋本“訖力切”,见纽职韵。永乐本误,南宋本是。
六、南宋本补充、纠正永乐本训释失误
1.永乐本洖,讹胡切。丁度《集韵》:“戎人名,唐有铁利鞨洖地蒙。”
潭州本、明州本、金州本均作“洖,戎人名,唐有铁利靺鞨洖地蒙”。
按:“地”当作“池”。[7]125“靺”字,永乐本夺,南宋本补,是。
2.永乐本俾,哺回切。丁度《集韵》:“安俾县,在安定郡。”
潭州本、明州本、金州本均作“俾,宾弥切,安俾,县名,在安定郡”。
按:永乐本“安俾县,在安定郡”非辞书的口吻,这不是要强调“安俾”在何地,而是要说明“安俾”为何,然后再说明在何处。“名”字,永乐本夺,南宋本补,是。
3.永乐本采,此苟切。丁度《集韵》:“将取也。”
潭州本、金州本均作“采,此苟切,捋取也”;明州本为“采,此苟切,持取也”。
按:“将”“持”为“捋”形似而误。
七、反切上字不同
按:“士”“ 仕”的音韵地位完全相同,南宋本与永乐本不同或许有两种可能:一是《永乐大典》所据《集韵》为“仕”,而《永乐大典》抄手在抄写时抄夺了“人”字旁; 一是《永乐大典》所据《集韵》为“士”,南宋本衍“人”字旁。
八、训释永乐本比南宋本多
永乐本有6字的训释比南宋本多,这些多出来的训释,在其较前或较后的辞书中均未见。
1.永乐本碞,《洪武正韵》:“鱼咸切,僣差,书畏于民碞。”丁度《集韵》:“碞,山貌。”
潭州本、明州本、金州本均作“《说文》磛,碞也”,引《周书》“畏于民碞”。孔安国曰:“僣也,取参差不齐之意。”
按:永乐本“山貌”,南宋本均未见,疑删。
2.永乐本翥,《洪武正韵》:“陟虑切,飞举也。”丁度《集韵》:“或从飛,毒虫。”
按:永乐本“毒虫”,南宋本未见,疑删。
潭州本、明州本、金州本均作“许四切,息也,默知也”。
按:永乐本“又众声也”,南宋本未见,疑删。
按:永乐本“一曰恭也”,南宋本未见,疑删。
潭州本、明州本、金州本均作“卢谷切,击也”。
按:永乐本“扑声”,南宋本未见,疑删。
《永乐大典》虽成书于明初,但其所采录之典籍,皆是据明初文渊阁所藏宋、金、元旧本缮写,[8]而《集韵》元、明均未有刻本,《永乐大典》所用《集韵》当为宋本。从上文所述,可以看出不同之处多为南宋本对永乐本的增、删、改等工作。据此,我们认为《永乐大典》所采录《集韵》应当在南宋之前,可能是北宋本。
注释:
①即潭州本。中华书局1989年影印。
②即明州本。《常熟翁氏世藏古籍善本丛书》,文物出版社1990年影印。
③即金州本。 《日本宫内厅书陵部藏宋元版汉籍影印丛书》,线装书局2001年影印。
④《永乐大典》现存814卷,为:1.明解缙《永乐大典》,中华书局1998影印;2.明解缙《海外澵发现〈永乐大典》十七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影印。
⑤南宋本《集韵》现存三种:潭州本、明州本、金州本,文中所称“南宋本”即《集韵》南宋的三个本子;《永乐大典》所引《集韵》等字、韵书简称“永乐本”。
参考文献:
[1]安平秋.集韵·编纂缘起(金州本)[M]//日本宫内厅书陵部藏宋元版汉籍影印丛书. 北京:线装书局,2001:9.
[2]鲁国尧.鲁国尧语言学论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624-626.
[3]赵振铎.集韵校本(上)[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1.
[4]宁忌浮.洪武正韵研究[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15.
[5]丁治民.《永乐大典》小学书辑佚与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6.
[6]张涌泉.敦煌俗字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452.
[7]赵振铎.集韵校本(下)[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
[8]胡道静.海外新发现《永乐大典》十七卷:序[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3.
(责任编辑吴波)
On the versions ofJiyunrecorded inYongleDadian
HUA Youping1,DING Zhimin2
(1.Library,SuzhouUniversity,Suzhou215123,China; 2.SchoolofHumanity,SuzhouUniversity,Suzhou215123,China)
Abstract:40 words and their annotations from Jiyun with the Yongle Dadian(Great Canon of Yongle) version are different from Jiyun with the Southern Song version, which result from the adding, deleting and modifying from the Sourthern Song version. Hence, we hold the view that the Jiyun of Yongle Dadian is probably a Northern Song version.
Keywords:Yongle Dadian; Jiyun; Jiyun of the Southern Song version
中图分类号:H11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035(2016)02-0062-05
基金项目: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资助“《永乐大典》小学书辑佚与研究”(14KYY002)
作者简介:花友萍(1969-),女,江苏东台人,苏州大学图书馆助理研究员;丁治民(1969-),男,江苏东台人,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学博士。
*收稿日期:2015-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