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韵》新增小韵探源(二)
2017-09-08刘华江
刘华江,潘 应
(皖西学院 文化与传媒学院,安徽 六安 237012)
《集韵》新增小韵探源(二)
刘华江,潘 应
(皖西学院 文化与传媒学院,安徽 六安 237012)
《集韵》下平声较之《广韵》下平声新增93个小韵,分布于29个大韵中的26个大韵之下。这些新增小韵特点鲜明,不仅所辖的同音字字数极少,而且这些新增小韵大多居于一个大韵的末尾,其新增的特点明显。《集韵》下平声新增的93个小韵当中,《类篇》对应地收录有其中的92个读音。探求《集韵》下平声93个新增小韵读音的来源,至少有53个新增小韵我们能够明确指出其读音来源或指出其读音来源的线索。这让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集韵》下平声和上平声一样,其增收的这些小韵的读音大多实有其音,其增音的依据是可以探求的。
《集韵》;下平声;新增小韵;探源
北宋一朝时间先后不远出现了两部重要韵书,一部是《广韵》,成书于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一部是《集韵》,成书于宋仁宗元年(公元1039年)。两书成书之年相隔仅有31年,而《集韵》的编者在“韵例”里又明确指出其为《广韵》的“修订”。因此,二书的关系到底如何,其间的差别及产生这些差别的原因何在,这些都值得我们去作更为全面而深入的比较研究。《广韵》一书共收有 3874个小韵,《集韵》一书共收有4 493个小韵。两者相比,《集韵》一方面承袭了其前韵书《广韵》中的绝大多数韵字,另一方面又明显地增加了一些新的韵字,尤其是还增加了一些新的小韵。那么,《集韵》新增的这些小韵的读音从何而来,这无疑是一个很有意思而又意义重大的问题。刘华江(2016)对《集韵》上平声新增小韵进行了考察[1]。文章继以《集韵》下平声新增小韵为例,以《广韵》为参照,考察这些新增小韵的分布和特点,并尝试探讨这些新增小韵的语音来源。
一、《集韵》下平声新增小韵分布及特点分析
据笔者统计,《广韵》下平声共收有583个小韵,《集韵》下平声共收有671个小韵。两相对照,对等的小韵532个,占《集韵》下平声小韵总数的79.3%。而《广韵》上平声共收有574个小韵,《集韵》上平声共收有656个小韵,二者对等的小韵571个,占《集韵》上平声小韵总数的87%。由此可见,《广韵》和《集韵》上、下平声所收小韵的主体部分还是相同的。较之《广韵》下平声,《集韵》下平声新增小韵93个,占《集韵》下平声小韵总数的13.9%。考察《集韵》下平声所增加的93个小韵,我们发现这些新增小韵至少表现出如下三个方面的鲜明特点:
第一、《集韵》下平声除了先韵、豪韵、歌韵3个大韵下没有新增小韵外,在其他26个大韵下都有新增的小韵。因此,《集韵》下平声在各个大韵下增加新的小韵是其常例。
第二、这些新增小韵所辖的同音字数量极少。《集韵》下平声新增93个小韵中,仅有一字的小韵57个,占新增小韵总数的61.3%;两个同音字的小韵15个,占新增小韵总数的16.1%;三个同音字的小韵11个,占新增小韵总数的11.8%;四个同音字的小韵数4个,占新增小韵总数的4.3%;五个同音字的小韵3个,占新增小韵总数的3.2%;六个同音字的小韵数1个,占新增小韵总数的1.1%;七个同音字的小韵数1个,占新增小韵总数的1.1%;九个同音字的小韵数1个,占新增小韵总数的1.1%。
第三、这些新增小韵在各大韵所属小韵的排列次序上以居尾为多。如:十九侯韵、二十一侵韵新增的1个小韵,四宵韵、五肴韵、十阳韵、十一唐韵、十三耕韵、二十五添韵、二十九凡韵新增的2个小韵,三萧韵、二十二覃韵新增的3个小韵,二十六严韵、二十七咸韵新增的5个小韵,十四清韵新增的6个小韵,十五青韵新增的10个小韵等,这些新增的小韵全都排列在该大韵所属小韵的末尾。其他大韵新增的小韵虽然不是全部排列在末尾,但亦以排列在末尾者居多。如:十七登韵新增有5个小韵,其中有4个新增小韵排列在本大韵的末尾;二十三谈韵新增有8个小韵,其中有7个新增小韵排列在本大韵的末尾。
这些新增小韵所体现出来的三个方面的鲜明特点,既彰显了这些小韵在《集韵》中新增的性质,同时也是对中国古代韵书在发展过程中层增性质的一种反映。
二、《集韵》下平声新增小韵来源考察
仅下平声一卷,《集韵》就比《广韵》新增了93个小韵。考察这93个新增小韵在《集韵》姊妹篇《类篇》中的表现,我们发现,除了二十三谈韵新增之“笘”小韵“七甘切”在《类篇》中没有对应之音以外,其他的新增小韵的读音在《类篇》中均收录有对应之读音,体现了“篇韵”之间的高度一致性。这让我们有较为充分的理由相信如下的基本事实,即《集韵》增收的这些小韵都是有语音依据的。然而这些新增小韵的读音所依之据究竟为何,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我们未必能一一探得。笔者尝试对《集韵》下平声新增的93个小韵进行考察后发现,《集韵》新增的这些小韵的读音大多数都是能找出其依据的,其中至少有53个新增小韵我们能够明确指出其读音来源或是对其读音来源的线索做出较为有力地判断。具体情况分析如下:
1)《集韵》二仙韵新增“山”小韵,所旃切,释义为“土高有石曰山”。今检今本《经典释文》卷二十九《尔雅音义》上“释山第十一”条下音义为:“所闲反,或所旃反。《广雅》云:‘土高有石曰山,山,产也,能产万物也。’《说文》云:‘山,宣也,宣气散生万物也。’凡天下名山五千二百七十,出铜之山四百六十七,出铁之山三千六百有九。”可见,《集韵》此处所增之音即当本自《经典释文》。
2)《集韵》二仙韵新增“鹯”小韵,已仙切,释义为“《字林》:鹞属”。今检今本《经典释文》卷十六《春秋左氏音义》之二“鹯”字条音义为:“之然反。《说文》止仙反,《字林》巳仙反。”卷三十《尔雅音义》下“鹯”字条音义亦有:“之然反。《说文》上仙反。《字林》己仙反。”可见,《集韵》此处所增之音即当本自《经典释文》,抑或直接来自《字林》音,然前者的可能性较大。
4)《集韵》三萧韵新增“藨”小韵,普辽切,释义为:“草名。《尔雅》:‘藨麃。’”今检今本《经典释文》卷三十《尔雅音义》下“藨”条音义为:“谢蒲苗反。或力骄反。孙蒲矫反。《字林》工兆反。顾平表、白交、普苗三反。”另外,《尔雅注疏》卷八“藨麃”条音义有:“藨,谢蒲苗反,或力骄反,孙蒲矫反,《字林》工兆反,顾平表、白交、普苗三反。”今疑《集韵》新增之“普辽切”即来自《经典释文》中的“普苗反”。只不过在《集韵》音系中,“辽”为四等萧韵字,“苗”为三等宵韵字。之所以会有此参差,有很大可能是在《集韵》时代,三等宵韵和四等萧韵已有合流的现象,因此,《集韵》的编者在征引时把《经典释文》中的读音给折合错了[3]。
5)《集韵》四宵韵新增“瀌”小韵,蒲娇切,释义为:“瀌瀌,雨雪盛貌。”今检今本《经典释文》卷六《毛诗音义》中“瀌瀌”条音义为:“符骄反。徐符彪反,又方苗反,雪盛貌。”《集韵》的“蒲娇切”对应的即是《经典释文》中的“符骄反”。只不过是“蒲”在《集韵》时代声纽为並母,“符”在《集韵》时代声纽为奉母,有轻重唇之别。据蒋希文研究,徐邈音唇音只有一类,不分轻重[4](P9)。因此,《集韵》的编者在征引《经典释文》徐邈音时,根据《集韵》自身音系对其进行了折合处理,将切上字由《集韵》时代的轻唇音折合成了《集韵》时代的重唇音。
6)《集韵》五肴韵新增“巢”小韵,徂交切,释义为:“《尔雅》:‘大笙谓之巢。’孙炎读。”今检今本《经典释文》二十九《尔雅音义》上“巢”条音义为:“孙、顾并仕交、庄交二反。孙又徂交反。巢,高也,言其声高。”可见,《集韵》此处所增之音显然来自《经典释文》孙炎音。
8)《集韵》九麻韵新增“苛”小韵,黑嗟切,释义为:“辨祭也,郑康成曰:‘苛其出入。’”今检今本《经典释文》卷八《周礼音义》上“苛”条音义为:“本又作‘呵’,呼河反。又音何。徐黑嗟反。”可见,《集韵》此处所增之音即当来自《经典释文》徐邈音。
9)《集韵》九麻韵新增“哶”小韵,弥嗟切,释义为:“苴哶,城名,在云南。”今检《类篇》卷四“咩”字下注释有:“弥嗟切,苴咩,城名,在云南。”与《集韵》同时期的、由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其卷二百二十六《唐纪》四十二“苴哶城”下注有:“音养,又弥嗟切。”卷二百三十四《唐纪》五十“苴哶城”下亦注有:“咩,弥嗟翻。”又南宋郭允蹈所撰《蜀鉴》“苴咩城”之“咩”字下也注有“弥嗟切”。由此可见,《集韵》此处所增之“弥嗟切”是有其依据的,只是这个依据具体是什么,我们暂时尚无法考定。
10)《集韵》九麻韵新增“捼”小韵,儒邪切,释义为:“揉也,关中语。”《类篇》卷三十四收有“捼”,训释有:“儒佳切,两手相切摩。又乌禾切,手萦也。又而宣切,又如禾切,推也。又如祁切,揉也,关中语。又邬毁切,扪也。”今检今本《经典释文》卷十一《礼记音义》之一“捼”字条音义为:“乃禾反,沈耳佳反。”《类篇》“如祁切”当为“如邪切”之误。“儒”、“如”、“耳”《集韵》音俱为日母,“邪”、“佳”韵亦相同。《集韵》此处所增之音或与《经典释文》沈重音有关,抑或另有所本。
11)《集韵》九麻韵新增“挫”小韵,祖加切,释义为:“折也。《周礼》:‘凡揉牙内不挫’。李轨说。”今检今本《经典释文》卷九《周礼音义》下“不挫”条音义为:“作卧反,李又祖加反。”可见,《集韵》此处所增之音显然本自《经典释文》李轨音,只不过《集韵》编者在征引《经典释文》时,将实为注音的“李轨读”误作了“李轨说”[5]。
12)《集韵》十阳韵新增“卬”小韵,鱼殃切,释义为:“卬卬,君徳也。”今检今本《经典释文》卷二十九《尔雅音义》上“卬卬”条音义为:“五刚反,郭鱼殃反。”《尔雅注疏》卷三“颙颙、卬卬,君之徳也”音义有:“卬,五刚反,郭鱼殃反。”可见,《集韵》此处所增之音显然本自《经典释文》中的郭璞音。
15)《集韵》十四清韵新增“泂”小韵,古营切,释义为:“大泂,地名。”今检今本《经典释文》卷二十《春秋左氏音义》六“为泂”条音义为:“古荧反,又音萤,又音迥。”《集韵》“营”、“荧”韵类相同。《集韵》此处所增之音或即当本自《经典释文》。
16)《集韵》十四清韵新增“颈”小韵,吉成切,释义为:“项也。”今检今本《经典释文》卷十二《礼记音义》之二“其颈”条音义为:“吉井反,又吉成反。”可见,《集韵》此处所增之音显然本自《经典释文》。
17)《集韵》十四清韵新增“骍”小韵,许营切,释义为:“牲赤色。”今检今本《经典释文》卷六《毛诗音义》中“以骍”条音义为:“息营反。《字林》许营反。”卷六《毛诗音义》中另“骍骍”条音义为:“息营反,调和也。沈又许营反。《说文》作‘弲’,音火全反。”卷七《毛诗音义》下“骍牡”条音义为:“息营反。《字林》火营反。”卷七《毛诗音义》下另有“黄骍”条音义为:“息营反。赤黄曰骍。下文同。《字林》火营反。”卷十一《礼记音义》之一“用骍”条音义为:“息营反,徐呼营反,纯赤色也,一云赤黄色。”卷十二《礼记音义》之二亦有“用骍”条,音义为:“息营反,徐呼营反。”卷十二《礼记音义》之二“骍刚”条音义为:“息营反,又呼营反。”卷十三《礼记音义》之三“用骍”条音义为:“私营反,《字林》云火营反。”卷十七《春秋左氏音义》之三“骍”字条音义为:“息营反,《字林》许营反。”可见,《集韵》此处新增之音或源自《经典释文》中所引之《字林》音,抑或源自《经典释文》徐邈音。要之,《集韵》此处新增之音当与《经典释文》有关。
18)《集韵》十四清韵新增“甍”小韵,忙成切,释义为:“屋栋也。”今检今本《经典释文》卷十八《春秋左氏音义》之四“于甍”条音义为:“亡耕反,屋栋也。《字林》亡成反。”今按:“忙”,《集韵》时代声纽为明母;“亡”,《集韵》时代声纽为微母,两者之间有轻重唇之别。此殆为《集韵》的编者在征引《经典释文》中的读音时所做的折合处理。若此,《集韵》此处所增之音或即当本自《经典释文》中所说的“《字林》”音。
19)《集韵》十五青新增“娙”小韵,五刑切,释义为:《广雅》好也。今检《博雅音》卷第一“娙”下音注为“五朾、乎丁”。王念孙校有:“各本朾伪作丁,今订正。”可见,《集韵》此处新增之音显然本自《博雅音》。
20)《集韵》十五青韵新增“菁”小韵,子丁切,释义为:韭花也,一曰茅有毛刺曰菁茅。今检今本《经典释文》“菁”有“子丁反”一音,而且出现不少于十处。如:卷三《尚书音义》上“菁茅”条音义为:上子丁反,徐音精,马同。郑云:“茅有毛刺曰菁茅。”卷六《毛诗音义》中“菁菁者莪”条音义为:上子丁反,下五何反。菁菁,盛貌;莪,萝蒿也。卷十《仪礼音义》“菁”字条音义为:子丁反。刘音精。卷十二《礼记音义》之二“养菁”条音义为:子丁反。卷十三《礼记音义》之三“菁”字条音义为:音精,又子丁反。卷十五《春秋音义》之一“菁茅”条音义为:子丁反。卷十六《春秋左氏音义》之二“菁菁”条音义为:子丁反。卷十九《春秋左氏音义》之五“传十七年菁菁”条音义为:子丁反。卷二十二《春秋谷梁音义》“菁茅”条音义有:子丁反。下亡交反。菁茅,香草也。卷三十《尔雅音义》下“菁”字条音义为:音精,又子丁反。可见,《集韵》此处所增确有其音,或即本自《经典释文》。
21)《集韵》十五青韵新增“坰”小韵,钦荧切,释义为:林野之外地。今检今本《经典释文》卷三《尚书音义》上“坰”字音义为:故萤反,徐钦萤反。又古萤反。卷七《毛诗音义》下“坰野”条音义为:古荧反。徐又苦营反,或苦琼反,远也。林外曰坰,下同。今按:《集韵》“营”“荧”韵类相同。“钦萤反”“苦营反”读音相同。可见,《集韵》此处新增之音显然本自《经典释文》。
24)《集韵》十六蒸韵新增“儚”小韵,亡冰切,释义为:《尔雅》儚儚,惛也。今检今本《经典释文》卷二十九《尔雅音义》上“儚儚”条音义为:字或作懜,孙亡崩、亡冰二反。可见,《集韵》此处所增之音显然来自《经典释文》孙炎音。
31)《集韵》十九侯韵新增“捊”小韵,普沟切,释义为:掬也。今检今本《经典释文》卷十二《礼记音义》之二“所捊”条音义为:蒲侯反,徐音普沟反。可见,《集韵》此处所增之音或即本自《经典释文》徐邈音。
32)《集韵》二十幽韵新增“骉”小韵,必幽切,释义为:《博雅》骉骉,走也。今检《博雅音》卷第六“骉骉”条音注为:“香幽、必幽反。”可见,《集韵》此处新增之音或即本自《博雅音》。
33)《集韵》二十幽韵新增“飍”小韵,香幽切,释义为:风也。今检《龙龛手镜》《龙龛手鉴》并香幽、火红二反,惊风也。《宋本玉篇》:“香幽切,惊走貌。”可见,《集韵》此处新增之音确有其音,《集韵》增收此音的依据或即本自《龙龛手镜》或《龙龛手鉴》,抑或来自《玉篇》音。
34)《集韵》二十幽韵新增“区”小韵,羌幽切,释义为:域也。今检今本《经典释文》卷十一《礼记音义》之一“丘与区”条音义有:并去求反。一读区,音羌虬反。又丘于反。今按:《集韵》时代羌虬切、羌幽切音同。可见,《集韵》此处新增之音或即本自《经典释文》。
35)《集韵》二十幽韵新增“瀌”小韵,平幽切,释义为:瀌瀌,雨雪貌。今检今本《经典释文》卷六《毛诗音义》中“瀌瀌”条音义为:符骄反。徐符彪反,又方苗反,雪盛貌。今按:《集韵》“彪”“幽”韵属同类。“符”,《集韵》时代为奉母;“平”,《集韵》时代为並母,两者之间有轻重唇之别。据蒋希文研究,徐邈音唇音只有一类,不分轻重[4](P9)。因此,《集韵》的编者在征引《经典释文》徐邈音时,根据《集韵》自身音系对其进行了折合处理,将切上字由《集韵》时代的轻唇音折合成了《集韵》时代的重唇音。若此,《集韵》此处新增之音或即本自《经典释文》中的徐邈音。
37)《集韵》二十二覃韵新增“沈”小韵,长含切,释义为:沈沈,宫室深邃貌。今检《史记》卷四十八裴骃《集解》:“应劭曰:沈沈,宫室深邃之貌也。沈音长含反。”《史记索隐》卷十四“沈沈者”下注有:“应劭曰:以为沈沈宫室深邃貌,故音长含反。”《前汉书》卷三十一“沈沈者”下亦注有:“应劭曰:夥音祸,沈沈,宫室深邃之貌也。沈音长含反。”由此可见,《集韵》此处新增之音确有其音,其增收此音的依据或即与《汉书》应劭注、《史记》裴骃《集解》或《史记》司马贞《索隐》有关。
38)《集韵》二十三谈韵新增“玵”小韵,五甘切,释义为:美玉也。今检《宋本玉篇》收有“玵”,训释为:“五甘切,美玉也。”可见,《集韵》此处新增之音实有其音,其增收的依据或即本自《玉篇》音。
39)《集韵》二十三谈韵新增“緂”小韵,充甘切,释义为:女衣。今检《说文》收有“緂”,训释为:白鲜衣貌。从糸炎声。谓衣采色鲜也。充三切。《原本玉篇残卷》“充甘反”。“充甘切”“充三切”《集韵》时代音同。可见,《集韵》此处新增之音实有其音。但据相关学者和笔者的考察和研究,《集韵》在征引《说文》时一般遵循这样的原则,即只有当《集韵》音义与《说文》音义俱合时才会明确标引“《说文》”。然《集韵》此处并没有明确标引《说文》,其释义亦与《说文》释义不同。因此我们认为,《集韵》此处新增之音或即本自《玉篇》音。
40)《集韵》二十三谈韵新增“聃”小韵,乃甘切,释义为:阙,人名,古有祝聃。今检今本《经典释文》卷十五《春秋音义》之一“祝聃”条音义为:乃甘反,一音土甘反。卷十五《春秋音义》之一“聃甥”条音义为:乃甘反。卷十五《春秋音义》之一“聃伯”条音义为:乃甘反。卷二十《春秋音义》之六“聃季”条音义为:乃甘反。卷八《周礼音义》上“毛聃”条音义为:乃甘反。可见,《集韵》此处新增之音实有其音。《集韵》此处新增之音或即本自《经典释文》卷十五《春秋音义》之一“祝聃”条音义。
41)《集韵》二十四盐韵新增“黚”小韵,纪炎切,释义为:水名,南至鄨入江,在犍为。今检《汉书》卷二十八上、《地理志》第八上“犍为郡”下“资中,符”下注有:“温水南至鄨入黚水,黚水亦南至鄨入江。莽曰符信。”颜师古注:“黚,音纪炎反。”可见,《集韵》此处新增之音或即本自《汉书》颜师古注。
42)《集韵》二十四盐韵新增“猈篺”小韵,蒲瞻切,释义为:阙,人名,楚有史猈,或作篺。今检今本《经典释文》卷十九《春秋左氏音义》卷五“史猈”条音义为:皮佳反,徐扶蟹反,又扶移反,又或扶瞻反。本或作“篺”,音同。“蒲”,《集韵》时代並母;“扶”,《集韵》时代奉母。《集韵》的“蒲瞻切”对应的即为《经典释文》的“扶瞻反”。两者之间仅声母有轻重唇之别。可见,《集韵》此处所增之音或即本自《经典释文》,只不过是《集韵》的编者在征引《经典释文》中的读音时进行了折合处理。
43)《集韵》二十五添韵新增“涅”小韵,其兼切,释义为:《鬼谷篇》有“飞钻涅闇”,刘昌宗说。今检今本《经典释文》卷八《周礼音义》上“涅”条音义为:乃结反。刘其兼反。(前一条为“飞钻”。)可见,《集韵》此处新增之音显然本自《经典释文》刘昌宗音。只不过是《集韵》的编者在征引此音时将实为注音的“刘昌宗读”误为“刘昌宗说”。
45)《集韵》二十六严韵新增“黔”小韵,其严切,释义为:黄黑色,《易》艮为黔喙。今检今本《经典释文》卷二《周易音义》“黔”条音义有:其廉反。徐音禽。王肃其严反。可见,《集韵》此处新增之音显然即本自《经典释文》王肃音。此外,今本《经典释文》卷十一《礼记音义》之一“黔敖”条音义:其廉反。徐渠严反。卷十三《礼记音义》之三“以为黔首则”条音义有:其廉反。徐又其严反,黑也。这些也可以说明,《集韵》此处新增之音确有其音。
46)《集韵》二十六严韵新增“厃”小韵,之严切,释义为:仰也,一曰屋梠。今检《宋本玉篇》卷二十二收有“厃”:“之严切,仰也,屋梠也,又颜监、鱼轨二切。”今疑《集韵》此处新增之音或即本自《玉篇》音。
47)《集韵》二十六严韵新增“誗”小韵,直严切,释义为:言美利也。今检《宋本玉篇》卷九收有“誗”:“直严切,言利美也。”今疑《集韵》此处新增之音或即本自《玉篇》音。
48)《集韵》二十六严韵新增“氾”小韵,扶严切,释义为:水名。今检今本《经典释文》卷十八《春秋左氏音义》之四“于氾”条音义为:音凡。徐扶严反。卷十九《春秋左氏音义》之五“于氾”条音义为:徐扶严反。可见,《集韵》此处新增之音确有其音,其增收的依据或即《经典释文》徐邈音。
51)《集韵》二十八衔韵新增“渐”小韵,侧衔切,释义为:流貌,《楚辞》涕渐渐兮。今检《楚辞补注》卷十六“涕渐渐其若屑”下有:“补曰:渐,侧衔切。”今按:《楚辞补注》成书于《集韵》成书年代之后,但相距极为接近。洪兴祖作《楚辞补注》之前,历代为《楚辞》注音和释义的都不乏其人,然大多亡佚。从《楚辞》洪兴祖《补注》可见“渐”确有“侧衔切”一音。由此可见,《集韵》此处新增之音确有其音,然其所据究竟为何,暂时还无法考知。
52)《集韵》二十九凡韵新增“炎”小韵,于凡切,释义为:火光上也。今检今本《经典释文》卷二十六《庄子音义》上“炎炎”条音义有:于廉、于凡二反。可见,《集韵》此处新增之音确有其音,其增收的依据或即本自《经典释文》。
综上,在《集韵》下平声新增的93个小韵当中,至少有53个新增小韵我们可以明确指出其读音来源或指出其读音来源的线索,占新增小韵总数的57%。为直观起见,下面对上述分析结果略作分类统计并进行列表展示。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集韵》下平声部分新增小韵读音来源
从表1的统计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其一,正如《集韵》“韵例”所言,“今并论著,以稡群说”,《集韵》下平声新增小韵的读音有多种来源。其二,据《经典释文》新增的读音最多,在上述53例中占29例,比例高达54.72%。这种现象正好印证了赵振铎的观点:“《广韵》里没有的字,应该说也都是有其根据的。其中大部分来自韵书和前代经师读音。”[2](P55)
而据笔者在另外一篇文章中的分析和统计,《集韵》上平声较之《广韵》新增85个小韵,其中至少有44个新增小韵我们可以明确指出其语音来源或指出其语音来源的线索,占上平声新增小韵总数的52%。这些分析和统计一致地确认了《集韵》增收的这些小韵的读音都是有根据的这一基本事实。
三、结语
文章以《广韵》为参照,不仅对《集韵》下平声中的新增小韵进行了数量上的统计,而且分析了这些新增小韵所具有的三个方面的鲜明特点。同时,文章又尝试对《集韵》下平声里的这些新增小韵的读音来源进行了探讨,明确指出了其中53个新增小韵的语音来源或指出了其语音来源的线索。结合我们对《集韵》上平声新增小韵的分析,再次确认了《集韵》增收的这些小韵的读音都是有根据的这一基本事实。本文的研究无疑将会促进我们对《集韵》的研究。
[1]刘华江,杨军.《集韵》新增小韵探源(一)[J].汉语史研究集刊,2016(21):1-17.
[2]赵振铎.《集韵》校本(下)[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
[3]刘华江.《集韵》“徐邈读”考论[J].古汉语研究,2017(待刊).
[4]蒋希文.徐邈音切研究[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9.
[5]刘华江,崔玲.《集韵》征引“李轨”音义考[J].古汉语研究,2016(2):83-90.
[6]黄焯.《经典释文》汇校[M].北京:中华书局,1980.
The Research on the Source of the New Syllables inJiyun— Take the Xia Pingsheng ofJiyunas an Example
LIU Huajiang, PAN Ying
(SchoolofCultureandCommunication,WestAnhuiUniversity,Lu’an237012,China)
Compared withGuangyun,Jiyunincreased 93 syllables in the first part of its level tone, and these new syllables are distributed in 26 rhymes. They contain very few words which have the same pronunciation, and most of them appear in the end of the rhyme. Among these new syllables,Leipianrecorded about 81 of them. Researching on the source of these new syllables, we can at least point out the source about 53 new syllables. This allows us to have sufficient reason to believe that these new syllablesJiyunincreased are all based.
JiYun; Xia Pingsheng; the new syllables; the research on the source
2017-03-22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12&ZD184);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14ZDB097);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AHSKY2016D121);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重点项目(SK2016A0972)阶段性成果。
刘华江(1977-),男,安徽六安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音韵学和文献学;潘应(1978-),女,安徽六安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和传媒。
H113.4
A
1009-9735(2017)04-009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