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南地区兴隆庄石板房建筑研究
2016-05-13董正
董正
(山东大学土建与水利学院,山东济南 250061)
鲁南地区兴隆庄石板房建筑研究
董正
(山东大学土建与水利学院,山东济南250061)
[摘要]鲁南地区兴隆庄石板房位于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翼云山南麓,是鲁南地区现存规模较大、保存较完整的石板房村落,也是山东省内罕见的山地民居形式.本文通过兴隆庄石板房建筑的实地调研、测绘、资料的搜集,详细分析了石板房的地理成因、院落布局、建筑空间形式、材料及施工工艺.对生态性山地建筑因地、因材、因人的设计建造方式做了详细探析.
[关键词]鲁南;石板房;传统民居;山地建筑;生态性建筑
0引言
山东鲁南山区居民们独创的的石板房建筑,是鲁南山区居民将山地中特有的石头、石板作为主要材料建成的规模较大的山地建筑.历史最长的建筑已有近300年.石块叠筑成院墙,石条砌筑成台阶,石板苫盖屋顶,山径也是由碎石板铺成,家中用的家具、灶具、盆缸也全部取材于石料.由于当地村民把薄的石板形象地称为“石薄脸”,石板房也因此被称作“薄脸屋” .石板房依山而建,从房屋基座到屋顶,从地面到墙壁,除了石板就是石块,因此石板房村落也被称为“石头部落”.鲁南翼云山村落的石板房建筑形成了她特有的风格,展现了一种粗犷的面貌,是当地居民结合地理特点因地制宜独创的一种生态型建筑形式,是山民们在艰苦的岁月里不断积累的生活智慧的体现.
1地理位置及历史沿革
1.1地理位置
图1 兴隆庄石板房区位图
鲁南地区的石板房位于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城区山城街道办事处驻地东北5公里的兴隆庄,依附北侧海拔628米的鲁南第一峰翼云山(又名高山,属泰山沂蒙山脉),东侧汲取翼云湖水源,南接薛河,西邻城区,见图1.兴隆庄位居山地丘陵地带,山多地少,因此自然耕地极少,村落依山而建,错落有致,结合山形走势,是鲁南地区现存不多的石板房古村落.村落以兴隆庄为核心,方圆辐射十余公里有十余个村落.本文研究范围以兴隆庄自然村之一的花家泉村为主,是现存比较完整的石板房村落.
1.2历史沿革
石板房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有的房屋最早可追溯到明清时代,且至今保存完好.据村中老人回忆:翼云山之地本无人居住,明末清初鲁南地区匪患猖獗,百姓为躲避天灾人祸选择在此地耕种作业生息发展,有单姓和陈姓两家相继来翼云山里躲避战乱,逃荒至此;于是两户人家互相协作,在翼云山山麓生息发展.大约在咸丰二年,另一户人家从滕州市大坞镇阳温村搬迁至此,从此三户人家和睦相处,慢慢繁衍生息,逐渐形成了村庄.这里自然条件恶劣,靠天吃饭,饮水困难,最早叫“东岭村”.由于长年山多地少,每年收成难以糊口,外乡人把东岭村称为“穷命村”,后来才改名叫“兴隆庄”,目的大概是企盼时来运转让穷命村兴隆起来.
翼云山一带的石板房是替代草房而出现的,原因大致有二:一是受益于自然地理条件就地取材, 当地因属山区,从山上捡拾的石板不必费力挖掘开采,石板石块大小不等形成了天然的建筑材料.二是该地区落后的草房的稳固性和耐久性有限,草房不能很好的承受雨水的侵蚀,山地气候复杂,当地有很多野兽昆虫也对草房有一定的损坏腐蚀作用,时间久了草房的草和夯土就会损坏,每过几年房子就要重新翻盖,工程量极其大.因此居民选择用当地常见的石板来盖房子,这样一来,既能够很方便地就地取材,也能保证房屋的经久不坏,一举两得.
在上世纪80年代,当地政府为改变村民落后的居住条件,在山下规划了一个新村,大量村民从石板房搬迁到了新居,年轻人纷纷下山,老人们却“故土难离”,坚守着自己的家园.现如今石板房虽然所剩不多,但它留下了山地居民原始生活的见证,作为鲁南山区居民独创的一种建筑艺术形式,被特殊保护开发并被列为枣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保护单位.
2村落格局成因
2.1村落选址风水因素
《管子》中提出“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阜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石板房村落的选址也秉承了这种建筑理念,依山而筑,与自然山水浑然一体,宛若天成.这种风水选址,简言之就是一个枕山环水的地理单元格局 ,枕山可以抵御寒风,环水保证了水源供给,既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生活、生产需求,也表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天人合一的美好向往.同时村落的选址也遵循了中国风水术中的“形局”的理念,认为村落的所倚靠之山应有来龙去脉,悠远起伏,以蕴村子“元生之气”.石板房村落选址于主山龙脉、形局完整,追求村基的格局和气场,独居一隅,山环水绕,是理想的“藏风”、“聚气”之地.
2.2村落形成地势因素
石板房村落背靠628米高的翼云山,东南面向翼云湖,有河流从村中穿过,其地势北高南低,极具层次感,由东北方较高的坡地向下沿主干路逐渐延伸,房屋呈带状排布.院落的布局也是依山就势,每个院落的安排近似环形梯田,布局高低错落、顺山就势、疏密有致.兴隆庄未建造前是一层层的梯田,依照等高线山地的走势成环状排列,一个或几个独立院落在同一平台上建造,有的通过借壁,有的通过合院,将独立院落整合在一起;通过这种带状组团的组合方式,有利于保温节能,节约占地和建材,并有利于进行联合防御保护,见图2.
图2 兴隆庄村落地势Google Earth截图 图3 石板房村落道路、排水示意图
2.3村落格局采光、通风因素
石板房村落格局呈阶梯形式的排布,南面较低矮的房屋不遮挡北侧的院落采光,因此冬季有很好的采光照明.地处北温带季风气候的石板房村落可以利用北高南低的地势优势,作为冬季抵挡西北方寒风的自然屏障.而夏季又多东南方的季风穿过,再加上村中街道南北贯通,东西通透,使整个村落都能保持凉爽通风.因此,整个村落形成了一个采光无遮蔽,通风无障碍的得天独厚、自然天成的生态居住环境.
2.4村落格局道路、排水因素
村落坐落于山之阳,从北至南,从高到低依次布局构筑 ,在雨季非常方便自然排水,雨天,水流从山顶、山坡、房屋依次流向院落再流经排水沟流向山下,宛如自然流水,见图3.村落内沿着冲沟并排布置道路,整个冲沟南北贯穿整个村落,既是村民生产生活废水的排泄处,又是多雨季雨水排泄的孔道,围绕这种冲沟水网结构铺设而成的整个道路系统的划分也是层次分明,在村口处铺设南北走向的碎石板作为主干道,村中分为四条主路,通过横向的曲径抵达每家每户.
3石板房院落布局
兴隆庄石板房的院落布局比较简单,多为北方传统合院形式,院落多贴合、依随村中主干路和自然排水沟渠而建,院落布局并不完全遵循正南正北朝向,但绝大多数院落取南向布置,院落形式也不拘于方方正正,多随圆就方,呈不规则四边形状,以一进合院为主.位于村落正中间的是几个较大的组合院落,是村中的较富裕的住户,它们占据相对更好地地形,院落规制稍大.院落的基本形制大多比较简单,罕见形制复杂的院子,见图4.
图4 石板房村落的院落布局示意图
形制简单的院落,有面阔一间至三间的主体建筑(堂屋),东西或设体量较小稍矮之厢房用做厨房或堆放杂物之用,南向偶尔有面阔一到两间的南屋,规模稍小于北屋;因为家庭贫困或受地形所限,有些形制小的部分院落基本不设置南屋,见图5.形制稍复杂的院落为较为富裕大户所建,根据地形设置多个体量较小的厢房甚至耳房,行成三合院又可称为“簸箕院”.厢房相比于正房稍矮与正房保持一定距离,东北角厢房用作厨房,西南角设置无屋顶的厕所.院落内通过矮墙的分隔可设置牲畜圈,其余地段多铺上石板用以硬化院落,空地或保留小块菜地.正房门前正中一侧放置一米见方的石台,节日用作祭祀摆放贡品,平时用作就餐石桌,院内无水井,有的设有石板堆叠而成的鸡棚鸭架,西侧多为出水沟可排出厕所及牲畜污水.院内外多植乔木果木,进院大门一般为南向,亦有以房屋或门楼作为入口.这些院落形式和附属构筑物的位置都是村民按实际需求自行加建和改建的,有很大的随机性.值得一提的是,大多数石板房地平大多低于室外村中小径,结合山地坡地地形将整个院落进行下嵌,从院落外小径上经过院落可容易的俯视到院落全貌,甚至爬至石板房的屋顶.
图5 石板房合院示意图 图6 石板房三合院示意图
图7 某一石板房主体建筑测绘平面图 图8 某一石板房主体建筑自摄图
4石板房的建筑结构特点
4.1主体建筑平面特征
一般石板房院落,北屋(堂屋)为主要居住空间,作为主体建筑平面一间至三间不等,建筑面积约50平方米,面阔6至12米不等,进深4至6米左右,南北向布置.一般三间形制中间为堂屋,东西两侧作为卧室使用.面阔两间西侧稍大作为堂屋东侧作为卧室,亦或者中心设置无门的隔间堂屋卧室分各西东.形式比较灵活,功能明确,主要是根据居住者的习惯和经济状况进行划分,并没有固定形式的限制,有的甚至只有一间房屋兼做堂屋与卧室,正中开门洞口,两侧各开窗,见图7、图8.
4.2建筑屋顶结构特点
石板房的屋顶为硬山形式,屋顶上的石板片四周稍搭出屋面以起到排水效果,屋面石片大小不等,从最小直径十公分大至一米见方的巨型薄石片.坡屋面置于2.5米左右高的南北墙上,坡屋脊高度3.5米左右,坡度在15-25°左右.屋面石片瓦下是茅草和秸秆,厚度在10cm左右,主要起到保温防潮作用.石板房的建造方式为实墙搁檩结构,檐檩与搁置于前后的墙体形成一体,整个屋顶屋架结构由前后青石墙体承重,南北只设立墙体立面而不设立柱,墙厚大约0.4米.屋内屋顶梁架主要为七檩或九檩,由两条较粗的大斜梁呈“人”字形交叉,下端搭接在檐檩上,斜梁直接承受檩条和屋面的全部重量.进深方向有时还会加设横梁,以确保结构的稳固性.这种屋架形式也是沿用当地流行的的夯土房和茅草屋的屋架形式形式,这种简单的形式是苏北、鲁南地区常见的金字梁架.金字梁上的屋架全部重力由斜梁承重,将荷载直接传递至墙体,这种梁架形式、受力特点和建造方式不同于传统木构架建筑的穿斗和抬梁建筑体系.由于使用石片代替茅草全部覆盖,增加了屋顶的负荷,而檩条和横梁排布的相比于传统的茅草屋更加细密,以增加结构的承重能力和稳定性,这是兴隆庄当地居民结合地理环境的独创,是鲁南地区山地建筑的自然性演化.屋面覆盖的做法一般是在山墙上搁放檩条,再在檩条上铺设保温层,由秸秆交叉密编的稻草、谷草等材料组成,最后从屋面的底部依次搭接大小不一的石片当做瓦片,这种石片一般做一到两层,以起到稳固保温的作用,见图9、图10.石板由檐口至屋脊片片叠压,仅靠自重和石片下面的椽子构成,但却能经历风吹雨打.这样搭建,就让屋面显得整齐自然,屋面石板块的搭接也变得规整有序.
图9 某一石板房主体建筑屋架图
4.3建筑墙体、台基结构特点
石墙高度在2至2.5米左右,根据地形特点进行高度的分配.墙体采用当地高山开采的青石,厚度大多为40至100cm不等,有的采用厚度仅2至3cm的薄板块,也有采用厚度达到50至60cm的青石块.山墙和北立面均不开窗,正面除开一到两个门洞外,由于石墙稳固性较差洞口做的很小,东西各开一小窗;室内采光较差.墙身接缝处填薄石板加以平整,室内采用夯土泥墙进行严密,这样就使得室内墙面光滑耐用不透风.其中,墙体的具体做法是将大小不同的石块进行比对,从下到上依次排列石块,小块的石板可以做大块石板的缝隙补充,因此形成了没有规律、大小不一的墙体外观.室内使用泥墙简单平整:泥土取自附近农田,经过捣松、加水浸泡后掺入稻草秸秆等骨料,用人工赤脚踩踏泥 ,以增加其粘度,并可使墙体表面均匀,以达到整洁美观的效果.有些贫穷家庭为节约建房成本,借助山地高差做纵向土地平整将山壁充当墙体.而大多数石板房将山壁平整后间隔20-30cm另外做墙体.这样的好处,是防止房屋受山地影响而发霉受潮,也可以防止石土中的虫子破坏墙面,在雨水较多时保障建筑物不受雨水冲击.台基是先将平整好的土地夯实,用厚度均匀的15cm左右的石块铺设,在石板上外加夯土进行地面平整以做到室内地面平整且光滑耐用.
图10 某一石板房建筑屋顶石板搭接图
5石板房建筑材料特点
在石板房使用的建筑材料中,基座、墙体、屋顶大部分是由石头、石板建造组成.门洞左右两边各砌有约 1 米宽的墙垛是用较大的青石块构成.屋顶屋架使用材料多为麦秸秆、稻草等,再加以大小不等的石板覆盖,室内墙体平整材料使用粘土掺杂秸秆构成.这些山地村落中普遍使用的建筑材料体现出了石板房的建造不仅借助茅屋、瓦屋、土坯的建造模式的特征,又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的地理条件,大量使用页岩石板充当建筑的主要材料.
这种页岩石板在翼云山广泛存在,借助地面平整的同时,可就地开采大量石板;而青石石块,却还要从山脚下运输上来.石板大小不等、薄厚不均,薄石板径长从2cm至100cm不等,有的厚石板甚至能达到几米长,排除厚度很厚的不适合做石板房建筑,一般开采的石板都会根据不同的受力特性将其劈成稍小的石板,由于直径太大的石板容易发生自然断裂,为了保证其结构的稳定性,做屋面的石板的大小一般挑选2至3cm厚度,直径在20cm左右的小石板块.
6结语
不同地域的乡土民居,尽管其建筑方法不同,但都各具特色,普遍具有生态建筑的特征,而石板房也不例外.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因地制宜的建造形式:兴隆庄石板房的选址位置相对集中,一般是几户大家族住在一起.院落为坐北朝南布局,周边及门前多为石板铺设的石径,院落墙内外多植果树或其他乔木,院落与自然环境浑然为一,自然和谐,呈现出一种天人合一的乡居之境.这种选址和建造方式从当地地理条件出发,充分发挥了山地聚落的地形特点,兼顾宜居、自然、经济、节能等使用需求,完全符合了当地山民传统的生产劳动和生活方式.
(2)因材的建造方式:石板房主要由石块、石板、泥土、麦秸秆等材料建造而成,均取材于山间乡野中常见的自然之物,真正物尽其用地把当地最常见的石板作为建筑材料,而且将之发挥到了极致.充分就地取材,以当地自然材质作为建筑材料的建筑方式 ,不仅经济实用,而且体现了山地民居的自然生态观.
(3)因人建造的智慧结晶:鲁南地区兴隆庄石板房建筑与其他常见民居比较起来,虽然缺少了细腻的装饰性风格,但是更多表现出的是粗犷坚固的实用性特点.当地居民更是将石头文化发扬光大,石头家具、石头炊具、石头农具等石料家具普遍作为生活生产的日常用品,整个村落就像是一个石头器物博物馆,完整地展现着农耕时代的乡土记忆,是当地居民建造家园的智慧结晶.
参考文献
[1]李海流. 鲁南石板房部落[J]. 当代人,2014,12:44-47.
[2]李海流. 探访鲁南石板房古村落[J]. 百姓生活,2014,09:67-69.
[3]扈妙章. 城镇化中的坚守:鲁南翼云山周边村落石头民俗研究[A]. 山东省民俗学会、枣庄市民俗学会成立筹备委员会.山东省民俗学会2013年年会暨中国石榴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山东省民俗学会、枣庄市民俗学会成立筹备委员会:,2013:13.
[4]韩勇,李响.从枣庄市山亭区石板房民居看现代低碳室内设计[EB/OL]. http://www.xzbu.com/1/view-5634541.htm,2014-06-14
[5]栾小惠,刘富国. 老房子的回忆[J]. 走向世界,2014,19:24-27.
[6]樊迪. 山东枣庄兴隆庄古村落改造价值研究[J]. 艺术教育,2015,11:290.
[责任编辑:吕海玲]
Study on the Stone Buildings of Xinglong Vallige in Southern Shandong
DONG Zheng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250061, China)
Abstract:Stone buildings of Xinglong vallige is located in Zaozhuang , Shandong Province Shanting District .Which is the existing large-scale in Southern Shandong, relatively intact stone buildings village, also is a rare form of mountain houses in Shandong province. Through on-the-spot investigation,construction survey, data collection on stone buildings of Xinglong vallige,the paper analysised in detail of the causes of geography , the courtyard layout, architectural space form, materials and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Analysised the origin of buildings on Mountainous, which design and construct because oftopography, because of material ,because people.
Key words:lunan; stone buildings; traditional houses; mountain building; ecological building
[中图分类号]TU24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077(2016)02-0135-07
[作者简介]董正(1990-),男,山东枣庄人,山东大学土建与水利学院建筑学专业2013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山东地区传统民居建筑研究.
[收稿日期]2016-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