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难见真情,最诚戆子心
2016-05-12王中翼
王中翼
原文
戆子记①
梅庄主人在翰林。佣仆三:一黠、一朴、一戆。
一日,同馆诸官小集,酒酣。主人曰:“吾辈兴阑矣,安得歌者侑一觞乎?②”黠者应声曰:“有。”既又虑戆者有言,乃白主人,以他故遣之出,令朴者司阍,③而自往召之。召未至,戆者已归,见二人抱琵琶到门,诧曰:“胡为来哉?”黠者曰:“奉主命。”戆者厉声曰:“吾自在门下十余年。未尝见此辈出入,必醉命也!”挥拳逐去。客哄而散,主人愧之。
一夕,然烛酌酒校书。④天寒,瓶已罄,颜未酡,黠者晌朴者再沽。⑤遭戆者于道,夺瓶还谏曰:“今日二瓶,明日三瓶,有益无损也。多酤伤费,多饮伤生,⑥有损无益也!”主人强颔之。
既而改御史。早朝,书童掌灯,倾油污朝衣,黠者顿足曰:“不吉!”主人怒,命朴者行杖。戆者止之,谏曰:“仆尝闻主言,古人有羹污衣、烛然须不动声色者。⑦主能言不能行乎?”主人迁怒曰:“尔欲沽直邪?市恩邪?⑧”应曰:“恩自主出,仆何有焉?仆效愚忠,而主日沽直。主今居言路,⑨异日跪御榻,与天子争是非,坐朝班,与大臣争献替。⑩弃印绶其若屣。甘迁谪以如归。主亦沾直而为之乎?人亦谓主沽直而为之乎?”主人语塞,谢之,而心颇衔之。(11)由是黠者日夜伺其短,诱朴者共媒蘖,(12)劝主人逐之。会主人有罪下狱。不果。
未几,奉命戍边,出狱治装。黠者逃矣,朴者亦力求他去,戆者攘臂而前曰:(13)“此吾主报国之时,即吾侪报主之时也。仆愿往!”市马、造车、制穹庐、备粱糗以从。(14)
于是主人喟然叹曰:“吾向以为黠者有用。朴者可用也。乃今而知黠者有用而不可用,而戆者可用也;朴者可用而实无用,而戆者有用也。”养以为子,名曰“戆子”云。
注释
①戆子:类似于今天说的傻子、二愣子。戆(gong),愚而刚直。
②侑(you):在筵席旁助兴,劝人吃喝。
③司阍(hun):看门。
④然烛:点着烛火。然,通“燃”。校书:校勘书籍。
⑤尽,空。酡(tuo):饮酒后脸色变红。晌(shun):使眼色,用眼示意。
⑥多酤伤费:多买酒破费钱财。酤,通“沽”。
⑦羹污衣:肉汤弄脏衣服。《后汉书·刘宽传》记载刘宽被侍婢不小心弄脏朝服,“宽神色不异,乃徐言曰:‘羹烂汝手?”烛然须:蜡烛烧到胡须。然,通“燃”。《宋名臣言行录》记载韩琦有一次晚上写信,“侍兵旁视,烛然公须。公以袖麾之,作书如故”。
⑧沽直:博得正直的名声。市恩:讨好,收买人心。
⑨居言路:指身居监察之职。谢济世曾任监察御史。
⑩献替:“献可替否”的省称。进献可行者,废去不可行者。指诤言进谏或议论国事兴革利弊。
(11)谢:道歉,认错。衔:怀恨。
(12)媒蘖:比喻挑拨是非,陷害别人。媒,酒母。蘖,酿酒的曲。
(13)攘(rang)臂:捋起袖子,露出胳膊。振奋或发怒的样子。
(14)粱糗(liang qiu):干粮。
参考译文
梅庄主人在翰林院供职。他有三个奴仆:一个聪明,一个老实,一个憨直。
一天,同在翰林院的官员们到梅庄主人家小聚,酒喝得正畅快时,主人说:“我们兴致也差不多了,哪儿有歌伎来给我们劝酒助兴呢?”聪明的仆人马上回答说:“有。”接着他又担心憨直的仆人会有话说,就告诉主人,找个别的理由把他支使出去,叫老实的仆人看门,而他自己去请歌伎。歌伎还没有到场,憨直的仆人已经办完事回来了,看见两个人怀抱琵琶来到门口,就惊讶地问:“为什么到这里来?”聪明的仆人说:“这是奉主人的命令。”憨直的仆人厉声说道:“我在这里当仆人十多年,从没见过这种人进出过,一定是主人喝醉了酒吩咐的!”他挥起拳头,把歌伎赶了出去。客人们闹哄哄地散了席,主人为此感到很歉疚。
一天夜里,主人点燃灯烛,一边喝酒,一边校勘书籍。天气寒冷,酒瓶已经喝空了,脸上还没泛红,聪明人用目光示意老实人再去买酒。老实人在路上碰见了憨直的人,憨直的人夺下酒瓶,回来规劝主人说:“今天喝两瓶,明天喝三瓶,只会增加不会减少。多买酒浪费钱财,多喝酒伤害身体,只有坏处没有好处呀!”主人勉强点头表示认同。
不久,主人改任御史。一天因早晨上朝,书童为主人举着灯,不小心把灯油倒出来弄脏了主人的朝服,聪明的人跺着脚说:“不吉利!”主人很生气,叫老实人用棍子打书童,憨直的人上前阻止,并劝谏说:“我曾听您说:古时有羹汤弄脏了朝衣、蜡烛烧着了胡须都不动声色的人,主人您能说却不能做吗?”主人把怒气转到憨直的人身上,说:“你是想借此博取正直的名声呢,还是想用小恩惠讨好他人?”憨直的人回答道:“恩惠是您施予的,我哪里有呢!我奉献我的一片忠心,您却说我博取正直的名声!您现在身为监察官,将来跪在天子脚下,和天子争论是非;坐在朝廷百官之中,和大臣们争论国事兴革利弊,把失去官位看作是丢弃烂鞋子一般,甘心降职贬谪就像是乐于归乡一样,您也是为了赚取直正的名声才这样做吗?别人也会认为,您是为了博取正直的名声才这样做吗?”主人说不出话来,向他道歉,但心里对他很是记恨。从此聪明人整天窥察憨直的人的过错,引诱老实人一同挑拨离间,说他坏话,劝主人赶走憨直的人。正逢主人获罪入狱,陷害没有成功。
没多久,主人奉命戍守边疆,从监狱回来整理行装。聪明人赶紧逃走了,老实人也竭力请求另往他处,憨直的人却捋起袖子上前说:“这是我们主人报效祖国的时候,也正是我们报答主人的时候啊!我愿意去!”他忙着买马、造车、制作帐篷、准备干粮,跟着主人去了边疆。
于是主人深有感慨地说:“我原来认为聪明的人有用,老实的人能用;现在才知道聪明的人有用却不能用,憨直的人才值得任用;老实人能用却实在没有什么用,倒是憨直的人才真有用啊。”主人于是把憨直的人收养为儿子,给他取名“戆子”。endprint
这是一篇杂记,集中刻画了一个“戆子”的形象。“戆子”是一个带有贬义的词语,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傻子、憨子、二愣子,但是在文中,他却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一个正面形象。这是一个怎样的“戆子”?作者为什么对他情有独钟呢?
其实,这个戆子起初并不受主人的待见。
戆子是梅庄主人三个仆人中的一个。其他两个一个聪明灵泛,一个老实朴讷,唯独他傻傻笨笨,愣头愣脑。三个仆人性格迥异。在主人面前的表现也各不一样,他们在主人心目中的地位也很不一样,主人心意所属是黠者和朴者两人,其中最讨主人欢心也最受主人信任的是那个聪明伶俐的黠者。作者通过几个具体事例,写出了他们各自的特点以及彼此间的关系。
那黠者真是个聪明人,主人宴集同僚,酒酣之际,随口一句要是有歌女来助兴就好了,他应声而答,赶忙亲自去安排,反应之快、行动之速、考虑之周令人赞叹;主人寒夜酌酒校书,还没喝出感觉来,酒壶却空了,他在一旁察言观色,不待主人吩咐(也许主人心里还在犹豫呢,这大冷天的,又是晚上,不忍心喊仆人出门,但总之心里还是有点不惬意吧),可他仿佛琢磨透了主人的心思,连忙使眼色要那老实的仆人赶紧去买酒,多么善解人意啊!主人改任御史后,一天早朝前,掌灯的书童不小心把灯油倾洒在主人的朝服上。马上要面见圣上,朝服却弄脏了,这还了得!又是不待主人有所反应,黠者急得直跺脚,连连说:“多不吉利啊!”你看,他比主人还着急,还气愤,真是主人的贴心人呐!有这样脑子灵光又能干的仆人鞍前马后,主人焉得不信任重用他,不是吗?主人对他可谓言听计从,顺水推舟,从不拦阻。召伎助兴、寒夜沽酒、杖打书童,说做什么就做什么,因为这都是主人的心意所在,况且不待自己出口他就心领神会去做了,还免去了诸多尴尬,维护了自己的形象。如此看来,这可是个忠心耿耿、一心为主的好仆人啊!
“黠者有用”,有大用啊!有这样的仆人可用,夫复何求?
对比之下,那个戆子就太不懂味、太莽撞迟钝了。他不但不会、也不能揣摩到主人的心思,还处处搅局;不但一次又一次扫主人的兴,还毫不留情当面直陈主人的不是,窘得主人下不了台,对他心生积怨,记恨在心。从找歌伎劝酒助兴这件事开始,主人在情感、心理上就和那聪明人站在了同一个阵营里。想必他们早已领教了这个戆子的行事方式,心中已有所忌惮,怕他坏事儿,故而聪明人出门找歌女之前,替主人想了个法子。找个事儿先把他支开,并且安排那个老实人守好门,以免他撞进来搅局。孰料人算不如天算,歌者姗姗来迟,戆子办事却快,差不多同时回到门口,聪明人的如意算盘还是落空了。这回戆子的反应之激烈想必也让主人和聪明人始料未及,他不但厉声呵斥,竟然还挥拳相向。结果是赶走了歌女,也让满堂宾客不欢而散。好端端的一场欢宴如此收场,主人心里除了对客人满怀歉意之外,势必对这个不识相的戆子心生嫌恶,而对聪明人又亲近几分了。到寒夜沽酒一事时,我们看到,在场伺候主人的只有那聪明人和老实人,他们才是贴身仆人,戆子并不在场。聪明人揣摩到主人心思,又生怕打扰了主人,连忙使眼色叫老实人去买酒。而老实人唯命是从,马上就去了。说到这个老实的仆人,作者着墨不多,从头至尾几乎没有一句正面的言行描写,但他仿佛是那聪明仆人的影子,时刻跟随他后面,在随时听命于主人的同时还听命于这个聪明的仆人,简直是仆人的仆人。他们俩穿着连裆裤,是和主人同一阵营里的人,只有戆子是个另类,不但主人不喜欢他,另两个仆人也视他为眼中钉,避忌着他。可是事有凑巧,上次背地里去请歌女被他发现。这次捧着酒壶的老实人偏偏又撞见了戆子。他二话不说,一把夺过酒壶,跑到主人面前就是一番义正辞严的劝谏。句句在理,掷地有声,主人心有不悦,也只好勉强点头表示认同。但可想而知,内心对他的嫌恶又增加了几分。但这个戆子毫无察觉,依然我行我素,待到杖责书童事发,他不顾主人正怒,挺身而出,加以阻止,还劝主人不要做一个“能言不能行”的人。这回,主人正在火头上,加之早有积怨,终于火山爆发,大声指责他。但这个二愣子居然不计后果,毫不退让,慷慨陈词,把主人噎得理屈词穷,难堪至极。主人还算很有雅量,对他道歉认错,但“心颇衔之”。主仆之间的矛盾已然公开化了。
看到老是坏了自己好事的戆子,三番五次得罪主人,主人对他的不满之情已溢于言表,早把他视为眼中钉的聪明人这下可乐坏了,“由是黠者日夜伺其短,诱朴者共媒蘖,劝主人逐之”。至此,聪明人终于露出了狐狸尾巴,其险恶用心已是昭然若揭。原来,貌似真心诚意为主人着想,时时顺着主人的心意,实则曲意逢迎,献媚讨好,另有图谋。他陷害打击,排除异己,不过是妄图以售其奸,达到擅权专宠的目的。俗话说,知人知面不知心,主人似乎还没有看清他的真面目;直到因罪下狱,继而贬谪戍边,落魄失势,平时的“贴心人”却溜得无影无踪了,主人才彻底看清他这个虚伪狡诈的投机者的真面目。难兄难弟跑了。那个老实的仆人也吵着要走。就在这艰难的处境中,令人感慨万千的一幕出现了:过去似乎处处和主人作对、事事让主人难堪的戆子,激昂慷慨,“攘臂而前曰:‘此吾主报国之时,即吾侪报主之时也。仆愿往!”并随即“市马、造车、制穹庐、备粱糗以从”。真是患难见真情,最诚戆子心啊!
其实,我们回过头来仔细分析一下戆子之前拂逆主人的种种言行举动,哪个不是出自一片至诚呢?主人一时酒醉糊涂,提出召歌伎助兴,他凭着对主人十几年的观察了解,认定“必醉命也!”出于对主人清誉的爱惜和保护。他才无畏地大闹酒宴。同样出于对主人的真诚关心,看到主人默许别人寒夜买酒,他理直气壮,直言谏诤。他牢记着主人“羹污衣、烛然须”的教诲,在主人怒火攻心失去理智时,他秉持自己的做人原则,反过来提醒主人要宽宏大量,并进而提醒主人要公忠体国,大义凛然地“与天子争是非”“与大臣争献替”。不要计较个人的利害得失。人难免有感情用事、意气用事或一时糊涂的时候。这位戆子正是在这种时候给主人以当头棒喝,令他警醒,正道而行。他以他的“不知变通”的赤诚和正直,以他看似莽撞愚笨的耿介倔强纠正了主人的失德之举。成全了梅庄主人正人君子的形象。戆子虽戆,但并不傻,他只是是非分明、嫉恶如仇、刚正不阿罢了。他跟随主人多年,深知主人是一位有道义有操守有作为的官员——这是他一直追随着他的根本原因,而反过来说,也正是他的刚直忠诚,主人也才会容忍他、长期留用他。我们再看这位梅庄主人。他在情感上虽对戆子颇有不悦和嫌恶,虽在情感的天平上不期然地偏向了聪明人一边,但在理智上、底线上,还是站在戆子一边的,在本质上他和戆子才是同道中人,都是忠良拙诚之辈。他一开始对那聪明的“黠者”是抱有警惕之心的,认为这种人仅仅“有用”而已,并不真正靠得住。只是直到最后才发现这种人“有用而不可用”。黠者和朴者的背叛,让他领悟到只有戆子这种人才是既“有用”又“可用”的,于是“相知恨晚”,把他收为养子,并给他取名为“戆子”。endprint
这篇文章行文简洁,故事简短,却意味深长,耐人寻味。作者围绕“戆”字精心剪裁,大做文童,用鲜明的对比和欲扬先抑的手法,塑造了一个性格倔强、忠诚正直的仆人形象。作者以“戆”名之,实则大可玩味。“戆”有愚笨、鲁莽、不知变通的意思,也有迂直、耿介的意思。戆子虽戆,但他身上有着其他人没有的宝贵品质。常人眼里愣头愣脑、认死理、喜欢抬杠、做事考虑不周、不计后果的“戆”和“傻”的背后,正是世俗所急缺的一个“诚”字。作者寓褒于贬,似贬实褒,肯定了戆子的这种精神品质。荀子说:“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唯仁之为守,唯义之为行。”“诚”字当头,才会真心实意,毫无机心,真诚待人处事;“诚”字当头,才会疾恶如仇、刚直无私、急公好义,坦坦荡荡,正道直行。可惜世人常把它看扁了,视之为愚蠢、傻笨。而世上就是精明人太多,这种戆子、傻子太少。而黠者呢,无疑就是世人眼中的精明人,他们之“黠”,固然是聪明伶俐、机灵善变,但“黠”也是狡猾的同义词。他们是聪明人,可心术不正,其心不诚,于是成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阳奉阴违,狡猾奸诈,费尽心机,讨巧卖乖,把聪明耍弄成了小聪明,最终聪明反被聪明误。作者似褒实贬,揭露他们虚伪势利的本质,表达了对这种人的讽刺批判。而朴者则是那种没有头脑、不明事理、唯唯诺诺的俗人。人生是一场修行。诚乃修身做人之本。“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诚者或许有时行为举止略显愚直拙笨,但心中不存恶念,诚心诚意地做事,从不欺瞒别人,最终会赢得别人对他的信赖和敬重,彰显出人性的光辉,人格的力量。而“聪明人”心怀鬼胎,机关算尽,或许可以凭迷惑人的假象得意于一时,但无法改变其必然破产的人生结局。韩非子说“巧诈不如拙诚”,诚哉斯言!
谢济世并不以文章著称于世,但他的《戆子记》却是一篇传世佳作。谢济世在清朝历史上是以“铁面御史”和“小包公”著称的好官。他曾不畏权势,大力反贪(弹劾河南巡抚田文镜),而被充军新疆阿尔泰;又曾卷入文字狱而险遭死刑。他一生铁骨铮铮,刚直无私,嫉恶如仇,诚心诚意,为国为民,为此他遭遇九年流放,四次诬陷,三次坐牢,两次丢官,一次陪斩,一次充军,一生历尽坎坷,充满传奇色彩。观其生平,可知他本人就是一个“戆子”;梅庄主人(即作者)未必有过这样一个仆人、养子,但文中的戆子无疑就是作者的自我写照。他为“戆者”作记,只是借题发挥,表达了自己对人心世态的真切体悟,抒发了自己一生忠诚耿直却处处蹭蹬的满腹郁愤,寄寓了作者宦海浮沉的深沉感慨和忠诚刚直的人格坚守。
“万事以诚立,不诚心不专。”作者名“济世”,推其戆直拙诚之心。确乎足以救济世道人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