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万丈红尘一寸心

2016-05-12徐昌才

中学生百科·大语文 2016年3期
关键词:元稹白居易杜甫

徐昌才

唐代诗歌以形象生动、情韵丰盈取胜,不少诗人交朋结友,对人对己,严格要求,真诚相待,肝胆相照;他们的诗歌抒写人生命运,洞察人间世态,袒露内心真诚,歌赞美好情意,传递正能量,鼓舞慈悲心。细细吟咏,大有裨益。

先看大诗人李白。李白一生豪放乐观,喜交朋友,他的朋友除了权豪政要、王公大人、文坛名流、江湖名士等大人物之外,也有不少默默无闻、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如果把那些声名显赫、地位尊贵者称为大朋友的话,那么,这些相较而言不那么显赫、平凡普通的人就是李白的“小朋友”。李白如何对待这些平凡而普通的“小朋友”呢?一言以蔽之,真心真意,一片赤诚。

李白曾在安徽泾县桃花潭村住过一段时间,村里有个叫汪伦的村民善酿美酒,常用美酒招待李白。后来李白离开桃花潭村的时候,写下了充满深情厚谊的诗篇《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在一个桃花盛开、春光明媚的日子里。李白即将乘舟启程。汪伦为李白送行。他踏地为拍,载歌载舞,用歌声表达对大诗人的一路祝福和不舍思念,用美酒冲淡离别的感伤和再会的渺茫。面对美丽的春天,芳香的美酒,热『青的村民,还有动听的歌声。李白一生从来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场面,他感动了,作为诗人,他对这份深情无以回报,他只能从心底喊出遗响千古的诗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清澈透明,这多么像村民汪伦那颗真诚纯洁的心!桃花潭水深达千尺。也远远比不上一个汪伦、一群农民对我李白的深情啊!受人之恩,当涌泉相报,即便一时不能报答,也应该感恩、铭记,李白率性赤诚,一声歌赞,一腔情义。

李白在安徽宣城也住过一段时间,宣城有一位姓纪的老大爷,善于酿造美酒。对李白非常友善。老人去世后,李白大哭不已,伤痛欲绝,写了一首《哭宣城善酿纪叟》:“纪叟黄泉里,还应酿老春。夜台无李白,沽酒与何人?”这首诗以痴人梦语抒写沉痛缅怀。真心诚意,动人肺腑。纪大爷虽然已经去世了,但李白固执地相信,他仍然会在阴间为我李白酿造老春美酒。这样说来。似乎有点死不足悲的味道,其实,这种荒诞可笑的假想背后是一颗痛苦的心,不管怎样,李白都不愿意相信。也决不能接受纪大爷去世的现实。循此思路,诗人又进一步痴想,老师傅啊,你已经去到漫漫长夜般的幽冥世界中了,而我李白还活在世上,你酿造的老春酒再好,又将卖给谁呢?似乎纪大爷原是专门为李白酿酒而活着,并且他酿的酒也只有李白才能赏识。二人生死不离。情真意切的关系由此可见。李白哭纪大爷,实际上是哭一种活生生的友情归于虚无,李白珍贵的泪水如滂沱大雨般献给朴实勤劳的朋友纪师傅,模糊了我们的眼睛,也打动了我们的心灵。

李白在安徽贵池漫游,此地出产铜矿与银矿,他目睹了冶炼铜矿的奇特景象,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为那些强壮豪爽的汉子高歌一曲:“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秋浦歌》)在李白的笔下,冶炼工人个个精神百倍,意气风发!你看:炉火熊熊燃烧,红星四溅,紫烟蒸腾,天地顿时绚丽多彩,空明生辉!工人们一边抡锤敲打,一边放声歌唱。炉火映红了他们的脸膛,为他们的强壮威武勾画出一道道精彩的剪影。歌声嘹亮动听,响彻天地,让寒冷的河水荡漾不宁。他们是健康的,强壮的,用铁锤敲打出生活的诗意;他们又是乐观的,豪迈的。用歌声唱响生活的乐童。李白把歌声和赞美送给这些勤劳、健康、强壮、乐观的工人,也给千秋百代的我们送来了一份惊喜,一份震撼!

李白也曾在安徽铜陵漫游,晚间投宿在一位姓荀的老大妈家中,受到这位农民老大妈的热情款待,李白感动又激动,写了一首《宿五松山下荀媪家》:“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秋天本来是收获的季节,是值得庆贺的时节,但是李白在这个夜晚却看到了农民的辛苦。深夜,传来邻家女子熬夜舂米的声音,声声刺耳,无比凄凉。眼前这位农民老妈妈孤苦伶仃,贫困潦倒。但看到远道而来的客人,显得格外热情,特意为诗人准备了雕胡饭(一种山野里能够拿得出来的非常珍贵的米饭),恭恭敬敬地端进来。跪着进献给他。老人的举动深深打动了诗人,听着凄凉刺耳的春米声,看着眼前这碗白灿灿的雕胡饭,面对老人恭恭敬敬的姿态,诗人心里想,这位老大妈真是太辛苦,又太热情了,她一年到头不知能吃上几碗这样的雕胡饭,诗人实在不忍心吃下这碗饭,它像金子一样闪闪发光,照亮了诗人的心空,让诗人想起了少年韩信的故事:相传韩信年轻时家里很穷,他在淮阴城下的河边钓鱼,一个洗衣服的老太太见他饥饿。便拿饭给他吃。后来韩信被封为楚王后,送给漂母千金以示感谢。诗人在想,眼前这位老妈妈就像古代的漂母一样,对我这样好,怎样也不能报答她老人家的深情啊!李白向来自信、狂傲,平交王侯,蔑视权贵,喊出过“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口号,但是在一位农民老妈妈面前。却是如此谦恭,如此愧疚,如此真诚,像一个做错了事情还在挨批评的小学生一样。这就是李白,一个可敬可爱又好玩的李白。一位视农民为自己的朋友甚至恩人的李白,一个有情有义的李白!

再说说著名诗人元稹。翻阅《唐诗鉴赏辞典》。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所有抒写朋友之间深情厚谊的诗篇中,大诗人元稹和白居易的友情唱和之作数量最多,而且多是元稹思念好友白居易的肺腑之作。品读元稹这些凝结血泪深情的诗作,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宦海沉浮之中,世路凶险之时友情的高贵和伟大。生命的美好和坚强。

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元稹贬官通州,自居易谪居江州,两地相隔千里,通信十分困难。白居易写了一首诗,临风怀想,叙梦生情,诗歌有四句:

晨起临风一惆怅,

通川湓水断相闻。

不知忆我因何事,

昨夜三回梦见君。

诗人一大早起床,临风份怀,心绪不宁,只是因为“客路青山外,江湖多风波”,朋友两地,音讯杳无。一“断”字。点明通川湓水使音书阻隔;暗示诗人思念老友,悲恸欲绝,其状愁苦,其情凄惨。一、二两句写晨起的见闻感受,可见诗人平日的相思难熬。三、四两句忆梦中情景,诗人不直说自己苦思成梦,却反以元稹为念,问他何事忆我,致使我昨夜梦君,双面落笔,表现了诗人对元稹处境的无限关心,也写尽了两人心心相印、灵犀相通的深情厚谊。endprint

元稹收到白居易寄来的诗后,当即赋诗一首《酬乐天频梦微之》:

山水万重书断绝,

念君怜我梦相闻。

我今因病魂颠倒,

唯梦闲人不梦君。

和白诗用记梦抒念旧之情不同,元诗一反其意,以不曾入梦,不能入梦来写凄苦心境。因为重病在身,心神恍惚,自己不能自主,梦见的全是些毫不相干的闲人,偏偏没有你!真是“愧君频相见,痛我病绝情”啊!诗人想念老友,朝朝暮暮,可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只好在希望和绝望之间挣扎,这番病不梦君的剖白把元稹的凄苦惨痛写得入木三分。由此,我们也不难看出,忧患疾苦当中的友情多么执着,多么坚强!多么悲壮,多么高贵!

元稹还有一首诗《闻乐天授江州司马》,也是重病当中惊闻朋友被贬官降职的即兴之作。写得暗淡凄凉,惨不忍睹。

残灯无焰影幢幢,

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

暗风吹雨入寒窗。

元稹贬谪他乡,又身患重病,心境本来就不好,现在忽然听到挚友也蒙冤被贬,内心更是极度震惊,万般怨苦,离恨愁思一齐涌上心头。于是他眼中的景物刹那间全变得阴沉昏暗,冷清寒凉。“灯”是余光将尽,失去光焰的“残灯”;“影”是摇曳不定,昏暗阴森的灯影;“风”本无明暗之分,而今成了“暗风”;“窗”亦无寒热之别,而今也成了“寒窗”;“雨”是凄风苦雨。灯、风、窗又“残”、又“暗”、又“寒”。营造出一种沉重悲凉、凄神寒骨的氛围,巧妙地烘托出诗人的愁苦怨恨。“垂死病中凉坐起”勾画出诗人瞬间的动作情状。本来诗人重病在身,久卧在床,有气无力,垂死挣扎,没想到惊闻噩耗,竟然坐起!如此反常的动作表明:震惊之巨,无异针刺;休戚相关,感同身受。元、白二人友谊之深,于此清晰可见。

元稹另有一首诗《得乐天书》从家人的反应、猜想入手,抒写自己和白居易非同寻常的友谊。诗歌是这样写的:

远信入门先有泪,

妻惊女哭问何如。

寻常不省曾如此,

应是江州司马书!

全诗描绘接到千里之外的白居易的来信时一家人凄凄惶惶。哭哭啼啼的场面。写自己。读完远信,泪流满面,泣不成声;写妻女,又惊又哭,忧心忡忡,困惑发问;写猜想,伤心激动,异乎寻常,情关乐天!元稹的朋友也是元稹一家的朋友,妻女的悬疑猜想,惊哭发问,从一个侧面展示出元、白友谊的情深似海,义重如山。没有什么事能使元稹如此激动。没有什么信能使元稹如此伤心,够得上元稹如此关心牵挂的人只有一个一白乐天!

患难见真情。日久见人心。元稹和白居易之间的友谊在时空阻隔,宦海沉浮的考验之中变得更加纯洁。更加牢固。当元稹听说朋友被贬官降职时,他病中凉起,愁苦万分;当元稹听说朋友梦中思念自己时,他病中梦非所想,无比懊恼;当元稹接到朋友千里来信时,他泣不成声,老泪纵横。他们这种肝胆相照、风雨同当的情谊在钻营拍马、尔虞我诈的黑暗官场里,犹如一道闪电,放射出至真至纯的人性光辉!

除了咏唱交朋结友真诚相待的诗歌之外,唐代诗歌也有不少咏唱诗人严于自律,真诚自责,解剖自己,悲悯苍生的篇童。无论是为官一方、造福于民的官员,还是颠沛流离、生活艰苦的士子。他们的立身行事、接人待物都表现出一种出自良知和道义的善良,出自责任和担当的愧疚,这份善良,这份隗疚,这份真诚,让我们感动。让我们钦佩。

韦应物晚年担任滁州刺史期间,曾给自己的好朋友李元锡写过一首诗——《寄李儋元锡》:“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诗歌一方面抒写了对分别一年之久的老朋友的思念之情,另一方面也伤感国运时势。忧虑黎民苍生。写作此诗时,诗人任职滁州剌史仅一年,这一年里,他亲身接触到人民生活苦况,对朝政紊乱,军阀嚣张,国家衰弱,民生凋敝,有了更具体的认识,深为感慨,严重忧虑。特别是这一年的冬天,长安发生了朱批叛乱之事,乱贼称帝号秦,篡夺政权,唐德宗仓皇出逃,直到第二年五月才收复长安。在此期间,韦应物曾派人北上打探消息,到写作此诗时,探者还没有回滁州。可以想见诗人的心情多么忧虑焦急。于国家而言,京都叛乱,落入贼手,皇上逃难,下落不明;于个人而言,老迈多病,滞留他乡,自身难保,前途茫茫。诗人想辞官归田,过逍遥日子,诗人想念老朋友,共话凄凉,可是他又看到国运危艰,百姓逃亡,他觉得自己有责任来为国家分担些什么,为百姓做点什么,可又无能为力,觉得自己是白拿俸禄,问心有愧啊!换个角度想想,他要是信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哲学,完全可以一走了之,而且保证也不会招致社会上的流言蜚语。但是,韦诗人觉得,他是一位地方官,拿国家俸禄,有责任替国分忧,有义务替民解难,最困难的时刻最需要官员,因此他内心焦急不安,他倍感惭愧。迫于形势,他也许不能做些什么,但是心存善良,心存道义,心存愧疚,对于一个封建官员来说,的确难能可贵。

白居易也是一个颇具菩萨心肠和道义情怀的诗人,从政为官,时刻把目光投向苍生大地,时刻把心思系念底层民众,视人民的痛苦为自己的痛苦,视人民的不幸为自己的不幸,常常把自己的处境与百姓的不幸作对比,进而责问自己,于国于民,建树不多,问心有愧!他的诗作《村居苦寒》就充分流露出一个正直、清廉而又富于责任心的官员的矛盾心理。诗歌是这样写的:“八年十二月,五日雪纷纷。竹柏皆冻死,况彼无衣民。回观村闾间,十室八九贫。北风利如剑,布絮不蔽身。唯烧蒿棘火,愁坐夜待晨。乃知大寒岁,农者尤苦辛。顾我当此日,草堂深掩门。褐裘覆拖被,坐卧有余温。幸免饥冻苦,又无垄亩勤。念彼深可愧,自问是何人?”这首诗写于元和八年(813)十二月。其间,白居易因母亲去世,离开官场,回家居丧,可谓不在官位,也不谋政事,但是这年冬天他所见所闻的悲惨情景深深地刺痛了他的心,路见不平,不能拔刀相助,也要仗义执言,替农民鸣穷叫苦,问自己良知何在。农民在北风如剑,大雪纷飞的寒冬,缺衣少被,夜不能眠,他们是多么痛苦啊!可是自己呢,在这样的大寒天却是深掩房门,有吃有穿,又有好被子盖,既无挨冻受饿之苦,又无下田劳动之勤,两相比较,诗人深感惭愧和内疚,以致责问自己,我到底是什么人?言外之意,非常丰富:我凭什么和受苦受难的农民如此不同?他们也是人呀,他们和我应是平等的呀?我为他们做了些什么?又能做什么?他们的不幸和痛苦,有我一个封建官员的责任啊!作为一个封建官员,能够把自己的优裕生活与农民的穷苦不幸作对比。而不是贪图安逸,追求奢华,进而扪心自问,反思不是,何其谦逊,何其真诚,又何其善良!白居易真是一位情系苍生。心怀慈悲的伟大诗人。

杜甫大半生拖儿带女,漂泊西南,日子过得非常艰难,可是你看他的《又呈吴郎》,不能不叫人震撼,不能不令人潸然泪下:“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穷困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大历二年(767年)。即杜甫漂泊到四川夔府的第二年,他住在滚西的一所草堂里。草堂前有几棵枣树。西邻的一个寡妇经常来打枣。杜甫念她无食无儿,可怜巴巴,从不加以干涉,顺其自然,任凭她想什么时候来就什么时候来,想打多少枣就让她打多少枣。后来,杜甫把草堂让给一位吴姓亲戚,自己搬到了离草堂十几里路远的东屯。没想到这位亲戚非常小气,非常冷漠,他一来就在草堂插上篱笆,禁止老妇扑枣。老妇赶过来向杜甫诉苦,杜甫便去劝告这位吴姓亲戚:你看这位老太太,孤孤单单无食无儿,几乎穷到靠扑枣为生的程度,你不但不帮她一把,反而插上篱笆,禁止她扑枣,你这不是见危不帮,见死不救吗?正因为她一贫如洗,正因为她无以为生,正因为她心怀忐忑,你反倒应该亲近她,关照她才是啊!这年代,兵荒马乱,人人自危,我们和这位老太太一样都是苦命人,生活一样难以得到保障,在关键时刻,互相帮助一下,不是理所当然的吗?看到她度日维艰,楚楚可怜的样子,我恨不得多帮她一把,但是力不能及,倍感惭愧啊!也许能帮她的只是几株枣树,几颗枣子,而你还在为此斤斤计较,真是不该啊。你看杜甫就像一个心怀慈悲,乐施好善的慈善家,只要有可能,他总是想方设法帮助穷人,并耐心劝说身边的人也加入他这个队伍。如果不能帮人一把,他会感到不安,惭愧,总像欠债未还别人一样。这就是伟大诗人杜甫内心深处人性光辉最能触动我们心灵的地方,这就是杜甫大爱无私,仁者深情的有力体现。

李白、杜甫、白居易、元稹、韦应物告诉我们:人之伟大,事功显赫,学问渊博是一端;才华横溢,能力高强是一端。但是,无论人地位高低,业绩大小,学问深浅,只要心存道义,心存善良,心存愧疚,心怀感恩,真诚待人,悲悯苍生,关注贫穷,那么,他就具有善良高贵的灵魂,他就是崇高伟大的人。endprint

猜你喜欢

元稹白居易杜甫
登高
元稹:你不懂我的忧国忧民
元稹:由心书曲直,不使当世观
赵学敏书法作品元稹《鄂州寓馆严涧宅》
夜雪
绝句
“磊落小人”元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