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的现代意义

2016-05-12周莉

博览群书·教育 2016年2期
关键词:存在物叔本华人情

周莉

一、 人与世界之合

叔本华在书中第一句就说了“世界就是我的表象”,对人来说,他并不认识什么太阳,什么地球,只是因为眼睛看见太阳,才有太阳的存在,只是因为四肢感触到地球,才有地球的存在,因此围绕着人的世界,只是作为人的表象而存在。世界在此刻不再成为了独立于人类的客观存在物,而是与人类息息相关的生命体。就像两个被上帝孕育的连体婴,谁也无法拒绝拥抱彼此。

叔本华,一个悲观主义者,敢于在柏林大学和黑格尔PK的人因此填满了历来这个鸿沟。虽然听课的人寥寥无几,但就像他说的“如果不是我配不上这个时代,就是这个时代配不上我”。那个时代确实还没有发现那样耀眼星宿的人。“世界就是我的表象”,一句可以说狂傲不羁的话在很多人看来都太主观、太唯我主义,可在我看来,这样的狂傲不羁却重新嫁接上了人类与世界的窠臼。很多人误解了叔本华的思想,以为世界就是为我而存在的,把人作为了先决条件,以为自私就是人自我保护的利剑。所以在处理人与世界关系时,总是不顾及世界本身发展的规律而任其践踏自然。乱砍滥伐、无度地开采自然资源、任意剥夺自然存在的权利。。。。自然世界一时间在这样的误解之后成为了满足自身无度欲望的牺牲品。为了满足自身的欲望,人们开始把客观世界看成是成就自身价值的必需品。所以在不得获的状态下,也就是人们的欲望无法得到外界的满足之后,人们就会很痛苦很抑郁。在他们看来,痛苦的根源来源于外界。很多人在少年不得志或怀才不遇之后把责任推卸给社会,不是自身没有才华,而是社会没有给予他发挥才华的舞台。很多犯罪分子在获罪后的坦白中说出了一番自我冠冕堂皇的话,认为不是自身愿意去犯罪,而是社会中太多的诱惑逼迫他去行罪。他们依旧把社会作为痛苦的根源。虽然世界是我的表象,世界似乎因自身存在为前提,但就像手是人体的一部分一样,世界依旧是和人相连的。因此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不应该把自然看成是独立于自身之外的客观存在物,而应该把它看成是我们人类的朋友,不应该为了自身的发展而去限制属于自然应有的空间范围。恩格斯在其《自然辨证法》中说道“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都对我们进行了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是取得了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因此,我们根本就没有必要去伤害自然从而伤害自己。

二、人与人之合

主体认识一切,却不被任何事物所认识,主体是世界的支柱,是一切客体存在的先决条件。作为表象的世界,具有两面性,它一面是客体,另一面则是主体,这两面从本质上是不可分的,它们彼此依存,一方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也因对方的存在而有意义。当然,两者之间也是有界限的,客体开始处便是主体的终结点。人作为一种存在,既是一种表象又是一种意志。因此,从主客体方面看,人既是主体也是客体,当作为意志的时候,他就是主体,可以直观任何外在的客观存在包括自身,当作为表象的时候,他就是一种客体,可以被意志所直观。人作为认识的主体,同时也作为他人认识的客体,应该与认识对象荣辱与共而不应该彼此分离甚至孤立。认识者和认识对象应该达到融洽和谐的状态。

中国自古以来讲究礼仪,讲究人情世故。曾一度被称为礼仪之邦,在与世界接轨的同时也特别宣传中国的礼仪文化。文化有一种稳定性和继承性。以致在社会逐渐发展的同时,文化依旧保持独特的存在方式。现在人似乎也很讲究人情,也特爱好人情往来。人与人之间一直也以这样的文化纽带传递着彼此的心与心的交流。可似乎现在的人情往来穿上了一层虚假的外衣,以致我们看到的这个人与人的世界就好比一个动物世界。除了彼此吞噬没有别的什么。人与人之间虽然表面上看似融洽和谐,但本质上变得太冷漠。在公司,同事与同事之间不再是那种合作共进的和谐关系,彼此的竞争和猜疑成为了晋升的利器。利益成为了敌友之间的划分标签,或许这个时刻他为了某种利益成为了自己的朋友,也或许会在另一个时刻你却成为了别人作为获取某种利益的牺牲品。残酷是必然的,而幻想某种不变的友谊成为了偶然。“没有永远的朋友和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这是一句让人心灰意冷的话,但却使多少幻想家回到现实。所以之后发生的公司故事就层出不穷了。公司内部似乎成为了彼此调侃彼此嘲笑的娱乐场所,每个人似乎都成为彼此娱乐的笑柄。如果把自身独立于那样的圈子来重视那样的场景,你就好比像在舞厅戴上隔绝一切噪音的耳塞看着那些狂舞的人群,似乎很滑稽。我们可以把视线移到邻里之间,看看他们之间的那些人情世故有多么浮华。高楼大厦林立于各个城市的角落,在享受独立空间的同时,也隔绝了邻里之间的情谊。住在上楼下楼的、左邻右舍的邻居不再上串下串、左顾右看,邻里之间彼此变成了毫不相识的陌生人,人情逐渐开始淡薄。或许不经意的一句问候、一举招呼都会成为猜忌的理由,偶尔的一次登门拜访却成为了别人眼中的无事不登三宝殿。防盗门却成为了自我保护的利盾,以为这样就能相安无事,殊不知他们却失去了太多的生活之意。家族之间的人事可以说最和谐最贴心,因为自古中国就是一个以血缘为纽带的传统大国。所以血缘为纽带而建立的人情应该最真最善最美的关系。可随着市场经济的来临,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即使是最纯洁的血缘之情都会被忽视被埋没。亲戚与亲戚之间不再以感情作为衡量彼此的亲近与疏远,而是把金钱和权势看成是亲疏的标准。哪些亲戚能帮助你成就大业就成为你一生最真的亲属。嫌贫爱富一时成为了一种风尚,成为了一种习惯。纵观整个社会,人与人之间似乎已经开始糜烂,人与人的情谊已经开始腐化。我们到底该拿什么去拯救我们的人情,我们该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对待身边的人呢?

其实,在随着这样一个充满物质诱惑的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不应该把身边的人当作实现自身价值的客体。在我们眼中,他人或许此刻成为了我们意志的表象。既然是我们意志的表象,那么他们就是我们自身个体的一部分。在生活中碰到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时,我们总不能把别人看成是独立的个体,从而以為人与人之间是冷漠无情的关系,别人并不是孤立的客观存在物,在我自身眼中,他们都是自己的表象,因此对待他人应该善待和友好,要有同情心,而不应该报复,因为伤害他人就等于伤害自己。如果把身边的每个人包括自己都看成是彼此孤立的主体,那么彼此就会有一种“有他无他与我无关”的消极思想。我们应该改变这样的思维方式和做人原则,人与人之间应该是和谐共处的关系,而不应该彼此利用、相互孤立的关系。所以,人与人之间不应该像动物世界一样彼此厮杀,而应该相互理解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董建编译.北京出版社.

猜你喜欢

存在物叔本华人情
永远不要透支人情
最有思想的句子
不要透支人情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探析
“对象性存在”的三重规定性及其意义*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自然观之内在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