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旅游产业集聚及其竞争力提升的策略

2016-05-12卢剑鸿

宿州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池州市黄山市皖南

卢剑鸿

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旅游产业集聚及其竞争力提升的策略

卢剑鸿

黄山学院旅游学院,安徽黄山,245021

以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为例,以区位熵为研究视角,对示范区内旅游产业集聚状况及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示范区内旅游产业集聚总体水平较高,但区位差异性明显,区域旅游产业一体化程度低;旅游产业集聚的资源依赖性特征显著,旅游产业带动能力弱;部分重点建设城市旅游产业集聚水平低,旅游产业整体竞争力弱。基于以上结论,提出通过提升核心城市旅游产业水平、加大人才引进与培养力度、组建大型旅游企业集团、建立区域旅游发展协调机制和加大旅游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度等策略来提升示范区的旅游产业竞争力。

区位熵;旅游产业集聚;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

1 提出问题

产业集聚是生产力实现空间布局上的优化,是各种生产要素在一定地域范围的大量集聚和有效集中[1]153,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形成的一种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大量的理论和实践已经证明,产业集聚是区域实现集聚经济效应,获取外部规模经济,提升企业、产业和区域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1]153。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包括黄山市、池州市、宣城市、芜湖市、马鞍山市、铜陵市及安庆市的潜山县[2],示范区内有上百处世界级与国家级的旅游资源,并且种类丰富,有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世界地质公园三顶世界级桂冠的黄山,有世界文化遗产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还有多处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旅游资源禀赋和密集度高。旅游产业的发展是示范区经济发展的灵魂,示范区建立旨在把示范区“打造成为美丽中国建设先行区、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区”[2],从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目前,许多学者从政府机制、资源整合、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对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的建设进行了定性研究[3-6],但是对示范区旅游业发展进行的区域旅游定量研究却很少见。基于此,本文采用区位熵(Location Quotient,简称LQ)指标测定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内主要城市旅游产业的集聚水平,对示范区内主要地区的旅游产业集聚程度进行动态研究,并对示范区内的旅游产业竞争力进行对比分析,探讨示范区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的策略,以期为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的建设提供决策依据。

2 研究方法

2.1 旅游产业区位熵

区位熵(LQ)是产业效率和效益分析的量化工具,在区域经济学研究中,通常用来判断一个产业是否构成地区专业化部门,是一种常见的产业聚集经济识别方法[7]。自2000年以来,区位熵指标体系在国内产业聚集研究中得到了广泛运用[7-10],其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i表示第i个地区(i=1,2,3,…,n),j表示旅游产业(j=1,2,3,…,m),Eij表示第i个地区旅游产业的产出(销售收入、增加值等),∑Eij表示地区i旅游产业的产出(销售收入、增加值等),∑∑Eij表示整个地区的总旅游产出(销售收入、增加值等)。LQij表示i地区旅游产业的区位熵,也称为旅游产业区域规模优势指数或区域专门化率,表示示范区内某地区旅游产业的规模水平和专业化程度。因此,相应地也可以根据旅游产业销售收入、企业数量、企业从业人数来计算区位熵。

一般情况下,以区位熵是否大于1为标准来衡量一个地区是否存在产业聚集。当LQ>1时,表明该区域存在旅游产业集聚,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旅游产业具有较强的竞争力;LQ的数值越大,旅游产业的集聚性就越强,对区域经济的重要性就越大[7]。如果该地区旅游产业的区位熵大于1.5,则旅游产业在当地就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当LQ=1时,表明该地区旅游产业处于均势,旅游产业的优势并不明显。若LQ<1,则被认为该区域不存在旅游产业集聚经济或还未形成集聚经济。

2.2 研究指标及数据选取

2.2.1 指标选取

在区位熵分析指标的选择上,一般使用就业指标,由于研究的需要和数据获取上的限制,也有使用总产值、增加值、销售收入等指标的[8-13]。受到目前旅游业统计数据的约束,本文计算旅游产业区位熵时使用旅游业收入和第三产业增加值指标,安庆市数据选取潜山县指标。本文中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旅游产业的区位熵=(各市、县旅游收入÷各市、县第三产业增加值)/(市县旅游总的收入÷市县总的第三产业增加值)。

2.2.2 数据来源与计算结果

数据来源于2009-2014年安徽省及皖南各城市的枟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公报枠,其中旅游收入、第三产业增加值绝对数均按当年价格计算。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样本城市的旅游产业集聚度的统计指标数据(表1),并计算出样本城市旅游产业区位熵(表2)。

表1 2009-2014年样本城市基础数据亿元

表2 2009-2014年样本城市旅游产业区位熵

3 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旅游产业集聚与竞争力分析

3.1 核心城市旅游产业集聚度高,区位差异明显

表1和表2显示,2009-2014年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内各区域旅游产业集聚水平不平衡,且差异显著,即核心城市集聚程度高,其他城市集聚水平低。如图1所示,黄山市和池州市的LQ均值大于2,其中2009-2011年黄山市旅游产业集聚程度最高,2012-2014年池州市旅游产业区位熵最高。这表明黄山市和池州市旅游产业专业水平在区域内水平最高,与旅游业是黄山市和池州市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和其在示范区内旅游业的龙头地位相符。芜湖市旅游产业区位熵一直处于上升状态,旅游产业区位熵均值为0.593,根据区位熵的判断标准,说明芜湖市旅游产业集聚开始出现。区位熵最小的是铜陵市,均值仅为0.447,马鞍山市的区位熵均值是0.46。马鞍山市和铜陵市旅游产业的区位熵均值低于0.5。根据区位熵的判断标准,这两个城市的旅游产业没有明显的聚集特征,其产业集聚效应的发挥依赖于区域内其他城市的辐射。

3.2 核心城市旅游产业集聚增长态势不稳定

如图1所示,2009-2014年间黄山市和池州市的区位熵均值差别不大,分别是2.704和2.759,但是增长态势差别显著。池州市旅游产业区位熵一直处于稳定增长趋势,从2009年2.54增长到2014年3.077;黄山市旅游产业区位熵,自2010年始在徘徊中出现下降趋势,到2014年降为2.12。黄山市旅游产业竞争力增长缓慢,凸显黄山市旅游发展的制约因素,如旅游产品结构较为单一,观光型产品占较大比例;旅游者的逗留时间短暂,基本旅游消费比重大;绝大多数企业是中小型企业,在产品开发和技术设计上的投入少,对旅游市场需求变化的应对能力弱。“一流资源、二流经营、三流效益”的现象严重,影响了黄山市旅游产业素质的提升。

图1 2009-2014年样本城市旅游产业区位熵走势图

3.3 核心城市旅游产业集聚具有典型的资源依赖性特征

表1和表2显示,示范区内旅游产业集聚程度与区位资源条件具有较高的一致性,黄山市、池州市和潜山县依托其境内的国家五A级景区黄山、九华山和天柱山,旅游产业发展空间集聚程度高,其旅游资源的禀赋较高;芜湖市依托“方特”高科技主题公园,旅游产业的聚集逐渐凸显。作为资源依赖性产业,产业集聚持续扩大使区域内的资源供给出现短缺时会出现产业转移,黄山市旅游产业集聚程度在徘徊增长中下降,折射出资源依赖性产业集聚的局限性。黄山市作为山区旅游城市,交通不便、基本资源供给的不足已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负面因素。此外,虽然其他几个城市都有特色鲜明的旅游资源,但旅游产业还不具备产业集聚特征,究其原因,一方面受资源禀赋限制;另一方面示范区内没有形成良好的合作运营机制,核心建设城市旅游产业集聚的扩散效应没有充分发挥,没能形成优势互补和客源互送,使得示范区内各地旅游产业的发展水平层次不齐,同示范区的建设目标差距巨大。

3.4 核心城市旅游产业集聚效应低下

图2显示,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内各主要城市旅游业直接收入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差距较大,池州市最高,均值达1.647;其次是黄山市,均值为1.546;潜山县均值为0.481,芜湖市为0.364,宣城市均值为0.329,其他城市均值均低于0.3。这说明旅游产业在池州市和黄山市的经济结构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对当地经济发展的贡献大,潜山县旅游产业集聚效应不明显。从绝对数看,以2014年为例,黄山市第三产业的增加值为218.4亿元,旅游收入340亿元;芜湖市第三产业的增加值为655.68亿元,旅游收入313.78亿元;池州市第三产业的增加值为187.5亿元,旅游收入421.9亿元;潜山县旅游收入18.21亿元,第三产业的增加值为32.64亿元。这表明黄山市、池州市和潜山县的旅游企业实力弱,尽管相对比值较大,但是旅游对经济的拉动力不强,旅游产业的前后向关联产业的纵向拓展不深,没有形成集观光、休闲、度假、购物、商务、会议、美食、文化、健身等多种服务相结合的多功能、高层次的综合旅游产业链,集聚区内旅游企业发展依赖的是数量上的规模扩张。

图2 2009-2014年样本城市旅游收入与第三产业增加值比值

4 结论与建议

根据实证分析和结果比较,得出以下结论:首先,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内黄山市和池州市主要区域旅游产业集聚总体水平较高,但集聚程度不平衡,区域旅游一体化程度低。其次,示范区内旅游发展的重点建设区域旅游产业集聚水平低,旅游产业竞争力弱,黄山市旅游产业集聚在徘徊中出现下降趋势,池州市和潜山县旅游产业集聚呈持续增长态势。再次,示范区内主要城市旅游产业集聚具有典型的资源依赖性特征,旅游产业集聚的带动效应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要发挥示范区旅游产业集聚经济的集聚生产要素、优化资源配置的效应,关键是要培育旅游产业在技术、管理体制和品牌等方面的竞争优势。基于此,要提高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的旅游产业竞争力,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4.1 提升核心城市旅游产业水平,发挥旅游龙头的品牌辐射功能

着眼于全球化的发展战略,利用黄山、九华山在国内外旅游者心目中良好的品牌知名度与美誉度,推进示范区旅游业发展的国际化进程,建设世界级旅游胜地,带动区内其他区域的发展。同时,进一步优化旅游产品结构,围绕旅游需求加快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促进乡村旅游、高尔夫旅游、自驾车旅游、温泉旅游等旅游新业态的发展,从而延长旅游者的逗留时间,提升旅游者的消费水平。实现旅游发展由数量型增长向品质型发展转变,提升核心城市的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充分利用品牌优势辐射其他区域。

4.2 加大人才引进与培养力度,重视旅游产业竞争力的培养

旅游产业集聚可以产生竞争优势,为旅游企业和地方带来利润或效益,但其竞争优势的实现是有条件的。竞争优势的产生源于技术、管理、品牌和人力资本,其中人力资本的缺乏是造成旅游企业竞争力不足的关键因素。因此,要增强示范区旅游产业整体竞争力,不断获得高层次的竞争优势,政府必须出台相应的政策,加大旅游休闲度假项目策划、旅游规划、旅游信息管理、旅游金融、会展策划与管理等方面的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

4.3 组建跨区域旅游企业集团,加强纵向与横向产业链的构建和完善旅游产业体系

旅游企业集团化经营可实现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优势,示范区旅游产业的集聚为组建旅游企业集团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在示范区内,通过优化重组,组建跨行业、跨地域、跨部门的旅游企业集团,实现横向拓展、纵向延伸,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旅游产业组织体系,构建纵向与横向的旅游产业链,以提高示范区在国内外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

4.4 强化旅游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实现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

文化旅游是未来旅游的主导形式,文化产业对其他产业具有很强的渗透力和辐射力,并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4]。示范区内文化内涵深厚,皖南的古村落有着浓厚的徽文化底蕴、齐云山的道教文化浓厚、九华山景区蕴含佛教精神文化内涵,对国内外旅游者都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提升示范区旅游产业的文化内涵和品位,要推进特色文化与旅游的深度结合,开发徽文化、佛教文化、道教文化核心旅游文化产品,形成文化旅游品牌,延伸文化产业链,提高示范区的综合竞争力。

4.5 突破行政区域的限制,建立区域旅游发展协调机制

示范区内旅游资源禀赋不同,旅游发展水平各异,标准不一,资源归属多元化现象凸出。必须突破行政区域观念,树立协同发展、协调发展的理念,建立区域旅游发展协调共赢的机制,推进旅游标准化建设,降低示范区内部旅游产业运作的交易成本,整合多方资源,凸显旅游产业集聚效应,提高区域旅游产业的整体竞争能力。

[1]邹伟.产业集聚的文献综述[J].现代经济,2007(3):153-156

[2]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发展规划纲要[EB/OL].[2014-03-23].http://www.360doc.com/content/14/ 0323/16/1441737 363058954.shtml

[3]章尚正,周佳,巩胜霞.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发展战略与政府推动[J].宿州学院学报,2011,26(9):12-17

[4]程晓丽,胡文海.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开发模式[J].地理研究,2012,31(1):169-177

[5]吴子钟,张礼国.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旅游人才建设的探索[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5(1):65-67

[6]章尚正,周伟伟,朱莲.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产品体系开发[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2,30(1):68-73

[7]梁华峰.澳门服务产业的集聚分析:区位熵实证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0(2):33-35

[8]程大中,陈福炯.中国服务业相对密集度及对其劳动生产率的影响[J].管理世界,2005(2):77-83

[9]徐建忠.基于区位熵方法的厦门展览业产业集群的实证研究[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3(l):27-29

[10]李普峰,李同升.西安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格局及其机制分析城市发展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9,16(3):87-91

[11]王凯,易静.区域旅游产业集聚与绩效的关系研究:基于中国31个省区的实证[J].地理科学进展,2013,32(3):465-474

[12]徐康宁.开放经济中的产业集群与竞争力[J].中国工业经济,2001,11(11):22-27

[13]李勇刚.产业集聚与中国区域经济增长问题研究[J].经营管理者,2009(19):391-365

(责任编辑:周博)

F592

A

1673-2006(2016)04-0036-04

10.3969/j.issn.1673-2006.2016.04.009

2015-12-28

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安徽乡村旅游发展质量提升研究——以黄山市为例”(AHSK11-12D301)。

卢剑鸿(1974-),安徽黟县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区域经济、旅游管理。

猜你喜欢

池州市黄山市皖南
不要坐享其成
《皖南的秋天》《余晖》
《马头墙》、《皖南印象》之二
《皖南印象》
黄山市屯溪区城市道路系统的空间布局
黄山市养老旅游发展对策研究
爱是什么
“智能制造和产业互联网”研讨会在安徽黄山市召开
小小书画廊
2010-2013年池州市无偿献血血液报废回顾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