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产业集聚视角的宿州市产业园区发展分析

2016-05-12周冲张英彦

宿州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宿州市宿州开发区

周冲,张英彦

基于产业集聚视角的宿州市产业园区发展分析

周冲1,张英彦2*

1.宿州学院皖北城乡一体化研究中心,安徽宿州,234000 2.宿州学院科研处,安徽宿州,234000

从宿州市经济开发区基本信息、建设情况以及对宿州市经济拉动效应三个方面,对宿州市产业园区发展现状进行了描述,从中可以看出,宿州市产业园区建设对促进宿州市经济社会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但宿州市产业园区发展仍存在诸多问题,如劳动力资源供给数量不足、劳动力整体素质相对较低且维系成本较高、产业布局缺乏集聚效应。对此,提出了推动宿州市产业园区发展的对策建议:一要坚持“四化”同步发展,二要坚持“产城融合”同步发展,三要积极引导企业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与育人环境。

宿州市产业园区;集聚效应;产城融合;“四化”同步;劳动力供给

宿州市自2001年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以来,不断建设产业园区,以寻求产业在城市中布局的合理化,进而实现产业的集聚发展。而这也给宿州市的经济发展增添了强劲的动力,GDP从2003年219.2亿元跃升到2014年1126.07亿元,各项经济指标也创新高。宿州市四县一区先后设立各类开发区,这些开发区成为不同产业企业入驻的主要场所。为了更好地实现宿州市产业园区不同产业的集聚发展,促进宿州市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笔者将对宿州市产业园区发展情况进行分析。

1 宿州市产业园区发展现状描述

1.1 宿州市经济开发区基本信息

截至2014年底,宿州市共有9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在空间布局上覆盖了四县一区;并在区县的具体方位上也考虑到了空间布局的问题。以宿州市辖区5个经济开发区为例,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宿州市的东南部;宿州土甬桥经济开发区位于土甬桥区最北面的曹村镇,毗邻徐州市,以吸引徐州企业投资为主;宿州循环产业开发区位于宿州市区东部,以推动宿州市城东的经济发展;宿马现代产业园区位于宿州市东北方向的宿州市高铁新区,以促进高铁新区的经济发展;宿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位于宿州市西北方向的汴北新区。这5个开发区围绕宿州市的周边进行布局,能够合理配置各个区位的生产要素,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1]。

从各个经济开发区的主要产业布局上看,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集中进军鞋服轻纺产业、生物医药化工产业、汽车及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食品及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商贸物流产业,宿州土甬桥经济开发区集中发展轻工、机械制造、精细化工、农副产品深加工、建材加工,宿州循环产业开发区集中发展机械电子、粮食食品、服装纺织、汽车综合服务,宿马现代产业园区集中发展机械制造、商贸物流、电子信息、新材料、现代农业、木材家居,宿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集中发展文化创意、信息技术、生命科技、新能源新材料。宿州市4个县的经济开发区也分别有自己的主导产业。可以说,各个产业园区都有自己的多个主导产业[2]。

1.2 宿州市经济开发区建设情况

为了进一步描述宿州市经济开发区建设现状,笔者从完成规划面积、规划面积完成率、入住企业数量等几个方面对宿州市各个经济开发区建设的进展情况进行描述,具体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宿州市9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总体建设规模相对较大,能够容纳足够的企业入驻投资办厂;并且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规划面积还可以继续扩大。以灵璧县经济开发区为例,最初的规划面积为2 km2,后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将规划面积扩为12.83 km2。从规划面积完成率看,各个开发区都在建设中,完成比例最高的是砀山县经济开发区,为69%;完成比例最低的是宿州土甬桥经济开发区,为18.56%。总体上看,完成比率在40%左右。伴随着各个经济开发区建设的不断推进,宿州市企业数量与经济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表1 经济开发区建设情况一览表

1.3 宿州市经济开发区对经济拉动效果

为了说明宿州市经济开发区建设对于宿州市经济发展的作用,笔者选取了2003-2014年间宿州市的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额、房地产投资额、财政收入、工业增加值、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人均纯收入等指标的数值(表2)来进行分析。

表2 宿州市2003-2014年间主要经济指标

除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外,其他经济开发区都是在2005年以后成立的(表1)。这些经济开发区成立以后,宿州市的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额、房地产投资额、财政收入、工业增加值、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人均纯收入等都出现了明显的增长。尤其是工业增加值增幅非常明显,从2006年83.5亿元增长到2014年420.75亿元,增幅为404%,其余指标的增幅也明显呈现出扩大的趋势(表2)。这说明宿州市经济开发区的成立,对促进宿州市经济的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3]。

2 宿州市产业园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劳动力资源供给数量不足

宿州市经济开发区建设规模大、涉及产业广、用工量多,虽然本地劳动力资源丰富,但在如此迅速的产业布局下,也很难招聘到足量的产业工人。例如,东艺鞋业(宿州)有限公司2011年1月建成投产,截至2014年底仅有职工900人,其中,管理人员65人,生产工人835人,年生产皮鞋300多万双。实际上,该公司的发展目标为年生产皮鞋3100万双,提供就业岗位1.6万个,由此可见该公司的用工严重不足。再如,百丽鞋业(宿州)有限公司年产能为960万双,目前员工数量仅1万人,而其全部建成投产后的年产能为5000万双,用工量将突破3.5万人,同样也面临着巨大的用工缺口。

另外,宿州市正在积极打造中部地区制鞋产业基地,仅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制鞋企业就需要产业工人30万(表3),若不及时进行统筹规划,还会出现巨大的用工缺口。再加上宿州市各个经济开发区尚在建设中,招商引资工作也正在持续开展,伴随着各开发区建设工作的完成,企业的陆续投产,用人数量将进一步增加,届时用人缺口将进一步扩大。

表3 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制鞋产业发展目标及用工数量一览表

2.2 劳动力整体素质相对较低且维系成本较高

在对宿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鞋服企业、机械制造企业的调查中,可以看出企业员工中的主力人员都是周边农村的劳动者。由于园区建设的需要,这些村庄被纳入征地拆迁范围,原来的村庄变成了工业园区,村里的劳动者也就成为工业园区内企业的员工。调查发现,这些企业的劳动者主要集中在40岁以下,其中20~30岁占60%,以青壮年为主,这是因为企业流水线生产的工作负荷较大,没有一定的体力作支撑,将难以完成繁重的工作任务。在学历结构上,以初中学历为主,占比达70%~80%,其余的基本为高中或中技学历。可见,员工的整体知识水平相对较低[4]。

在调查访谈中,企业管理人员普遍反映,员工队伍总体来说很不稳定,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员工离职,尤其是20~30岁之间的员工,离职率更高。离职的原因主要是工作单调、辛苦、工作环境条件差。虽然企业在员工入职时都签订合同,并交纳社会保险,但这也只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离职率,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调查发现,平均每月有10%的员工离职,工作二年以上的员工很少,公司长期处于不断招人的状态。因此,企业每年都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资金来招聘员工、培训员工,造成企业维系员工的成本常年居高不下。

2.3 产业布局缺乏集聚效应

从宿州市产业园区发展现状看,虽然宿州市各个产业园区都有多元化的发展方向,但各个产业园区不同产业的发展规模相对较小,也没有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的产业链。由于各产业园区内产业涉及范围较大,不同产业之间互补性相对较低,使得各产业园区内不同产业之间不能形成集聚效应,产业发展相对薄弱。另外,各个经济开发区没有充分考虑资源禀赋、人才优势、区位优势、政策支持等因素,各个产业园区发展动力也相对不足。

当然,按照产业园区发展规划,如果能够如期实现,也能够切实增强各个产业园区内不同产业的规模,进而形成产业集聚效应,但由于受限于劳动力供给数量、供给质量与产业发展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产业园区发展缓慢。

3 推动宿州市产业园区发展的建议

3.1 坚持“四化”同步发展

在以园区建设为导向的工业化进程中,要确保农业现代化、信息化、城镇化同步发展。通过加大三农建设投资力度,积极推动农业生产机械化、规模化,可以解放出大量的农村劳动力。通过城镇化建设,将这些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各个工业园区落户,既能够推动城镇化进程,又能够为园区企业提供一定数量的劳动力。同时,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对企业生产水平进行升级换代,通过提高机械化水平来降低对劳动力的需求数量,促进更多的农村劳动力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为各产业园区发展提供充足的劳动力资源[5]。

3.2 坚持“产城融合”同步发展

为有效促进产业园区内各个产业形成有效的集聚效应,必须确保产业布局能够与各地的资源禀赋、人才供给、政策扶持等各个层面形成较好的匹配。首先应该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形成各区(县)的产业发展规划。在实施产业规划时,为了实现资源集约利用,切实实现各种生产要素的集聚,还要通过合理的城市发展规划吸纳各种生产要素。也就是说,要通过实施“产城融合”发展来实现产业的集聚效应与劳动力资源的吸纳。为此,不仅要制定“产城融合”发展的具体计划,还要制定与产业发展相匹配的城市发展规划与劳动力转移规划。

为实现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有效集中转移,在产业园区建设中,要建设完善的基础设施,为妥善安置农村转移劳动力打下坚实的基础。比如,宿州市在制鞋基地建设安置房与公共租赁住房,将极大地缓解园区产业工人的住房问题,实现工人在园区上班、在园区生活的梦想,为促进产城一体化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这种直接将农民对接到园区或企业成为产业工人的做法值得推广。

3.3 引导企业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与育人环境

宿州市有超过150万的农村劳动力常年外出务工,如果能够将这一部分外出劳动力吸纳到宿州市各个经济开发区就业,将有效缓解劳动力资源短缺问题。劳动者之所以选择外出务工,除了考虑经济收入外,还考虑适合自身特点的工作环境,如自身的职业技能和工作能力与工作岗位的匹配程度以及工作氛围、人际关系、自我价值的实现等[6]。

从调查数据看,企业劳动力的主力集中在40岁以下,尤以20~30岁之间的新生代员工为主。而这一部分员工较为看重工作中自我价值的实现与工作的挑战性。鉴此,各县区政府要积极引导企业进行人性化管理。企业除了提供丰富的物质报酬外,还要为员工营造舒适的工作环境和和谐的工作氛围,让员工在一个融洽的集体中自主完成工作任务,这样有利于维系员工的稳定性。另外,还要定期对员工进行培训,适时轮换岗位。总之,要深入研究新生代员工的特点,不断创新管理方式,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从而促进员工素质的提升与职业能力的发展。

4 结语

总之,宿州市产业园区发展已具有一定的规模,对促进宿州市经济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宿州市产业园区的产业没有形成集聚效应,企业缺乏劳动力资源供给,企业的工作环境与育人环境不尽人意。对此,宿州市产业园区在发展中要注重统筹协调,坚持四化同步、产城融合发展,积极引导企业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育人环境,不断提升硬件与软件水平,一定能够夯实宿州市产业园区发展的基础,切实提升宿州市产业园区发展的质量。

[1]杜林.皖北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现状及对策分析[J].宿州学院学报,2011(9):18-20

[2]常和平.河南省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的对策研究[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2(5):93-96

[3]周冲,韩传龙.农村剩余劳动力可持续转移对策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8):65-67

[4]周冲.基于“产城融合”视角的皖北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J].宿州学院学报,2014(3):1-3

[5]韩俊.中国农业现代化六大路径[J].上海农村经济,2012(11):4-8

[6]刘西涛.中国发展现代农业的政策激励机理与影响途径研究[J].学术交流,2012(11):91-94

(责任编辑:周博)

F423.3

A

1673-2006(2016)04-0001-04

10.3969/j.issn.1673-2006.2016.04.001

2016-01-01

安徽省哲学社科规划项目“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安徽美好乡村建设研究”(AHSKQ2015D20);安徽省高校优秀青年人才支持计划重点项目(gxyqZD2016335);安徽省社科规划项目“安徽省现代服务业空间集聚及组织模式研究”(AHSKY2015D41)。

周冲(1980-),山东高青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管理学、经济学。

*通讯作者:张英彦(1963-),安徽宿松人,博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管理学、经济学。

猜你喜欢

宿州市宿州开发区
安徽宿州灵璧县:多措并举发展特色产业
宿州市昆仑种业有限公司
发展前景广阔的淮安高新技术开发区
开发区
宿州学院
宿州绿地城基坑防洪安全设计
拼 搏
揽 月
挤压还是带动:开发区FDI外溢对无开发区城市经济的影响
开发区体制机制创新研究——以南昌高新开发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