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人口城市化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
2016-05-11高双,闵锐
高 双,闵 锐
(长春工业大学,吉林长春,130012)
吉林省人口城市化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
高双,闵锐
(长春工业大学,吉林长春,130012)
[摘要]人口城市化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吉林省经济发展中必须面临的两个重要问题。有必要对吉林省人口城市化状况进行分析,剖析吉林省人口城市化过程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密切关系,并以吉林省人口城市化发展进程为基础,通过对现阶段吉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存量的估计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问题的分析,探讨如何在吉林省人口城市化发展中形成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良性循环。
[关键词]有限剩余;人口城市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一、吉林省人口城市化现状分析
对于吉林省人口城市化的现状主要从人口城市化水平、人口城市化速度以及城市化的空间布局三方面进行分析:
(一)人口城市化水平
1978年至今吉林省人口城市化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尤其是2002年,吉林省人口城市化水平首次超过50%,达到50.88%。吉林省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是建立在人们意识到人口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紧密关系之上的。
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全国范围来看,吉林省人口城市化率处在较高水平,2000年吉林省人口城市化水平达到49.66%,比我国平均水平36.22%,高12个百分点。但由于吉林省现代化基础还相当薄弱等原因,导致工业化发展动力不足,使吉林省的经济发展水平滞后于其城市化水平,这与我国人口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的总体状况正好相反。
相关数据显示(见表1),我国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偏差系数”一直为负值,1990年、2000年和2010年我国城市化与工业化“偏差系数”分别为-0.29、-0.17和-0.25,而吉林省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偏差系数”,一直以来是正数分别是1.01、0.44 和0.18,从此数据来看,吉林省城市化水平较高,而工业化水平较低,这种城市化水平高于工业化水平的状况属于超前城市化类型。
尽管吉林省人口城市化的水平较高,但由于我国人口城市化水平大都是以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来计算的,它所依据的是户籍。而吉林省很多人口都是通过行政手段设镇,被统计在非农人口中的,但这些人有些还在从事农业生产,尤其是在生活方式上更缺乏城市特征。因此,吉林省的城市化率要高于实际城市化水平。
从工业化水平来看,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吉林省工业占GDP的比重为45.3%,比全国平均水平46.8%低1.5个百分点,吉林省较低的工业化水平,加上第三产业发展的严重滞后,也制约了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由此可见,吉林省人口城市化水平虽然较高,但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口城市化呈现出与城市经济不协调的状况。
表1 吉林省城市化与工业化率偏差系数
(二)人口城市化速度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人口城市化水平迅速加快。吉林省是重要的东北老工业基地,一直以来,城镇偏重工业型的结构与农业的关联度较低,所能提供的就业空间有限,导致就业结构的变化严重滞后于产值结构的变化,使吉林省城市吸纳人口的力量较弱。同时,农村由于二元分割户籍制度及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等原因造成了吉林省农村城镇化的动力不足。因此无论是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而带来的城市化率的增长,还是吉林省农村自下而上的城镇化,都十分缓慢。
统计数据显示(见表2),吉林省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口城市化速度逐渐放慢。2000~2012年,我国人口城市化率一直在不断提高,从36.22%上升到52.57%,12年上升了16.35个百分点,而且增速一直保持在1%以上。而吉林省人口城市化率在这12年里,仅从49.66%上升到53.70%,上升了4.09个百分点,增速除2002年在1%以上之外,其余年份都在1%以下,且总体上增速不断减缓,尤其是2010年和2011年连续两年较前一年仅增加了0.4个百分点。可见,吉林省城市化发展速度明显低于全国水平,且缓慢的城市化发展速度严重阻碍了城市化对吉林省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拉动作用的发挥。
表2 2000~2012年吉林省城市化水平及增速变化(%)
(三)城市化的空间布局
从城镇体系构架来看,吉林省已经形成了包括超大城市、特大城市、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体系构架。据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按照城市辖区总人口来划分,吉林省2010年200万人口以上规模城市仅长春市一个,人口规模在100~200万的城市1个,50~100万人口的城市4个,20~50万人口的城市2个,而人口规模在400万以上的城市,吉林省却一个都没有。从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来看,吉林省的数量为8个,在27个省(自治区)中,排第20位,仅高于海南、青海及西藏等省份。
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0年吉林省城市人口密度为1449人/平方公里,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2209人/平方公里,更低于上海3630人/平方公里,广东2427人/平方公里,而且在东北三省中也是最低的(辽宁1814人/平方公里,黑龙江5239人/平方公里)。可见,吉林省大中城市数量较少,且城市人口规模较小,难以发挥城市的集聚与辐射作用。
吉林省各地区的城市发展差异显著。吉林省城镇发展和分布都主要集中在中部地区,东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无论是城市化水平还是城市数量都相对较低,城镇分布也较为稀疏。吉林省城镇空间布局的不均衡,导致吉林省城镇体系结构松散,不利于吉林省中心城市体系的形成。
上述分析可见,现阶段吉林省较高的人口城市化水平是一种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由统计原因造成的虚高。尤其近年来,吉林省无论是农村人口向城镇流动,还是农村城镇化所带来的人口城市化增长都非常缓慢,明显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吉林省大中城市数量少,辐射力不够,导致吉林省城市化发展速度慢、质量低,且动力不足,因此未来吉林省推进城市化的任务还相当重。
二、人口城市化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关系分析
人口自然增长、机械增长以及行政区划变动是城镇人口的三个主要增长途径。从人口自然增长来看,据国家统计局人口统计数据及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79‰,而吉林省为2.03‰,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2005年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89‰,到2010年5年间下降了1.1‰,而吉林省人口自然增长率从2005年的2.57‰下降到2010年的2.03‰,下降了0.54‰,虽然下降速度不及全国平均水平,但吉林省的自然增长率与全国平均水平之间的差距依然十分显著。因此,人口生育率一直处在较低水平的吉林省由人口自然增长带来的城镇人口增加十分有限。
从行政区划来看,虽然行政区划的调整变动可以使吉林省城镇人口迅速增加,例如:1999年吉林市调整了永吉县的区域划分,使其非农业人口增加了17.42万人。但这种城镇人口增长方式,可能会造成人口城市化水平的虚高。因此,要使吉林省人口城市化能够健康发展,减少城市化水平虚高所引发的半城市化,应选择依靠人口的机械增长,但由于吉林省是人口净迁出省份,吉林省城镇人口的增长主要靠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成为吉林省人口机械增长的主要途径。
吉林省是我国重要粮食产地,农村劳动力非农劳动力比重较低,而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来自农业劳动力,因此,吉林省农村劳动力剩余数量较大,剩余率较高。这些农村剩余劳动力迫切需要实现就业转移,而向城镇转移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转移方向。同时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不仅加快了人口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还为城镇经济发展提供所需的劳动力,实现了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也间接地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
虽然现阶段已有相当一部分剩余劳动力已经实现了向城镇的转移,但吉林省仍然有数量庞大的劳动力滞留在农村,没有实现转移。因此,如何实现这些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一直是吉林省面临的重要任务,也成为吉林省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因此,促进吉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也必将是加快吉林省人口城市化的过程,而人口城市化水平提高还将促进就业空间的快速扩大,反过来又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提供更多的机会。由此可见,新型城市化的核心是人口城市化,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则是人口城市化的关键。
三、吉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状况及其转移面临的问题
(一)农村劳动力剩余状况
从吉林省农村劳动力剩余状况来看,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来源于农业劳动力,所以可以将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近似地看作是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数量。根据比较劳动生产率估计法得出(见表3),2000年以来,吉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和剩余率总体上都呈现出上升趋势。2011年,剩余劳动力数量达到303.8万人,剩余率为59.5%。
根据吉林省统计年鉴的数据,2000年以来,吉林省农业劳动力数量一直在不断下降,从541.6万人下降到2011年的510.2万人,下降了31.4万人。而且从农业剩余劳动力占农业劳动力总数的比重来看,吉林省农业劳动力剩余率的不断上升说明现阶段吉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较大,转移任务非常重。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所面临的问题
虽然吉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数量不断增大,从2007年的320万人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吉林调查总队.2007年吉林省农村劳务经济实现收入220亿元[N].2008-06-19增加到仅2015年上半年就达到373.87万人,②上半年我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达374万人[N].吉林日报,2015-07-26但其转移规模、转移层次和转移水平仍然较为落后。从就地就近转移来看,转移水平滞后于东部沿海地区,从异地转移来看,又远不如河南、安徽及四川等省,主要是因为现阶段吉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主要面临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是转移就业稳定性差。虽然由于地理位置、气候等原因,吉林省农作物大部分为一年一熟,使农民有将近半年的农闲时间,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进城务工创造了很好的时间条件。但同时也使这种转移就业大多为“农忙时务农,农闲时务工”的兼业型短期转移流动,这种兼业型转移使进城务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大多集中在临时性、季节性较强的工作岗位上,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处在较低层次,而且务工农民无法或很难得到就业相关的保障。导致农民工在城镇的生活成本较高,削弱了其外出就业的积极性,抑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从农村流入城镇。可见,吉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稳定性的缺乏,不仅不利于保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持续转移,更不利于务工农民身份的转变,即不能形成人口固定的空间转移,无法促进吉林省人口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二是省内转移空间狭小。一直以来乡镇企业都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渠道。虽然吉林省的乡镇企业在改革开放初期,曾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但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吉林省的乡镇企业起步晚,发展缓慢。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乡镇企业的发展陷入困境,使其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明显降低。而且从吉林省小城镇的发展来看,也存在着非农产业发展滞后、主导产业不突出以及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等问题,导致吉林省小城镇发展非常缓慢。因此,吉林省乡镇企业和小城镇能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的转移空间相对较小。
从吉林省城市的发展来看,吉林省作为重工业基地,第三产业发展相对缓慢,而第三产业恰恰是吸纳劳动力最多的产业。第三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较低比重,导致吉林省城市就业空间有限,而且大量城市下岗人员的存在,更加重了城市的就业压力。数据显示,③中国统计信息网.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N].2006-10-092005年,吉林省城镇失业人口为50万人,其中因单位原因失去原工作的人口比重最大,占了36.31%,城镇失业率为7.97%。增加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难度,如2006年末吉林省城镇单位使用农村劳动力数为8.47万人,其比重占就业人员总数的3.2%,比全国平均水平14.81%低11.61个百分点。因此,吉林省城市能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的转移空间也非常有限。
三是转移意愿不强。现阶段,转移意愿不强也是制约吉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原因之一。造成吉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意愿不强的原因主要有几个方面:
1.由于农民受到传统观念的制约,容易满足于现状,且东北农民对土地有特殊的情怀,这在吉林省经济不发达农村的表现尤为突出。因此,要使这些农民离开土地外出务工实属不易。
2.地域经济发展、户籍身份、就业待遇、社会保障以及子女入学等条件的限制,增加了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成本,阻碍了务工农民向市民身份的转变。农村劳动力本身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普遍较低,而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与就业层次、就业收入都密切相关,所以较低的文化水平也使农民在城市难以实现高层次的就业以及获得较高收入,进而阻碍了他们融入城市的文化生活。
3.近年来惠农政策的不断出台,如2006年吉林省实施了每年1000万元配套农机购置补贴,2005~2007年开始每年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专项扶持资金300万元等政策,[8]加大了吉林省农民外出务工的机会成本,削弱农民外出务工的意愿。
上述分析可见,转移稳定性差、省内转移空间小以及转移意愿不强是现阶段吉林省人口城市化过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而且从吉林省城市化的发展现状来看并没形成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良性循环。
通过对现阶段吉林省人口城市化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所面临主要问题的分析,笔者认为,要在吉林省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实现吉林省人口城市化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良性循环,首先,应抓住我国户籍改革的机会,加快吉林省户籍改革的步伐,为吉林省农民工市民化创造条件。其次,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尤其是在城镇落户的动力。然后,在加大吉林省大中城市辐射力的同时促进小城镇的发展,一方面加大大中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为人口向大中城市集中创造物质条件,另一方面也要通过发展小城镇来增加其自下而上的人口城市化能力。
参考文献:
[1]殷晓峰,李诚固,王颖,等.吉林省城市化发展的路径及对策[J].经济纵横,2011(7).
[2]李秀玲,李诚固.吉林省城市化进程的分形分析与预测[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
[3]景跃军.吉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省内转移空间分析[J].人口学刊,2010(1).
[4]张琳,盛秀婷.城市化对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影响研究—基于面板门槛模型的实证分析[J].经济经纬,2015(9).
[5]陈藻,杨风.乡-城迁移人口城市聚居形态与“半城市化”问题—以成都为例[J].农村经济,2014(12).
[6]张宏,张雨暄.农村剩余劳动力异地转移问题及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5).
[7]周冬.吉林省户籍制度改革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0.
[8]吉林农业信息网.省农委通报近年支惠农政策落实情况[N].2008-04-30.
[作者简介]高双(1980-),女,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人口经济学。
[基金项目]吉林省软科学项目“‘有限剩余’阶段吉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路径研究”(20130420018FG);长春市哲学社科项目“新阶段长春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模式研究”(CKST2014ZX-0088);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剩余劳动力转移视域下吉林省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研究”(GH150168)
[中图分类号]F328
[文献标识码]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