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实战化需要的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2016-05-11丁士拥
杜 健,丁士拥,姚 剑
(装甲兵工程学院 1.基础部数学教研室;2.训练部,北京 100072)
面向实战化需要的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杜健1,丁士拥2,姚剑2
(装甲兵工程学院1.基础部数学教研室;2.训练部,北京100072)
摘要:深化中国特色军事变革背景下面向实战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推进院校教育转型的重要举措。调查装甲兵工程学院毕业学员在部队任职发展状况的基础上,分析了部队对院校人才培养聚焦实战的现实需求,提出了重构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策略,优化了军事人才培养过程,有助于院校在军队改革中完成其时代任务与历史使命。
关键词:聚焦实战;培养模式;创新素质
一、培养实战化需要的创新人才是适应军事变革的必然选择
《关于提高军事训练实战化水平的意见》,系统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提高军事教育实战化水平的指导思想与总体思路,为全军从实战需要出发,从难从严训练提供重要依据。院校应积极响应《意见》的基本要求,努力探索符合信息化条件下立体战争需求的教育教学改革策略,竞相打造适应未来战争需要的初级指挥军官,以实现战斗力生成模式的新发展和新转变。要实现实战化背景下院校教育的历史使命,关键是改革初级指挥军官的培养模式。但不可回避的是,处于教育转型时期的院校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距“聚焦实战、靠拢部队”和“能打仗、打胜仗”的战略要求尚有一定的差距,存在着当前培养的初级指挥军官质量并不能完全适应新军事变革需要的现实问题,难以胜任未来信息化战争的需要[1]。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院校教育的初级指挥军官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培养途径乃至教学管理,与部队、装备及实战尚有较大的差距,现有的初级指挥军官培养模式已难以适应信息化战争对军事创新人才的素质要求。
为培育适应未来战争需要的新型军事人才,《2020年前军队院校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坚持以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建设需求为牵引,以培养能打仗、打胜仗高素质军事人才为核心,全面深化院校教育改革。2014、2015年全军院校教育工作要点均对实战化教育训练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指出部队训练向实战靠拢、院校教育向部队靠拢,要遵循人才培养的发展规律,深化作战问题研究,改革现行培养模式,突出使命课题训练,这是对军队现代化建设和未来战争提出的新要求,也是院校教育适应新军事变革的必然选择。
二、院校毕业学员在部队任职发展状况分析
为深入了解学历教育院校毕业学员在部队任职及发展的基本情况,课题项目组于2015年7月20日至7月26日分赴某集团军装甲某旅等6个基层部队进行了调研活动。共召开了6场部队主官参加的调研座谈会,选取了115名装甲兵工程学院毕业学员进行了面对面的沟通与交流,听取了部队对学院人才培养工作的建议和意见,观摩了部队军事技能组训和军事比武的基本情况。通过访谈和部队提供的档案数据,对装甲兵工程学院毕业学员在部队的岗位、职务、晋升等状况有了基本的了解,为学院跟踪毕业学员发展提供了翔实的数据资料,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实践依据。
本次调研共发放了210份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196份,回收率93.3%。通过调查和问卷分析,学院毕业学员在部队整体发展状况良好,能较快地适应基层部队的环境和训练要求,经过学院的培养和部队多年锤炼,94%的学员基本具备了初级指挥军官所必需的军政素质,89%的学员已发展为“懂技术、会管理、能指挥”的复合型初级指挥人才,86%的学员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与开拓能力,很好地适应了部队发展建设需求。毕业学员在部队的任职表现呈现为以下特点。
(一)岗位分布合理,发展状况良好
本次调研的6个基层部队中,从装甲兵工程学院毕业学员的任职情况来看,其中旅团职及技术九级以上的占比为19%、营职及技术十一级占比为43%、连职及技术十三级的比为23%、排职及技术十四级的比为15%,毕业学员任职分布情况如图1。
图1 毕业学员任职分布图
从毕业学员岗位分布来看,从事参谋、政工工作占比为24%,营、连主官工作占比为49%,技术工作占比为27%。毕业学员岗位分布如图2。
图2 毕业学员岗位分布图
以某集团军装甲某旅为例,学院毕业学员从事行政工作的干部中,副团职占比为18%、正营职占比为16%、副营职占比为15%、正连职占比为51,行政干部职级分布如图3。
图3 某集团军装甲某旅行政干部职级分布图
某集团军装甲某旅从事技术工作的干部中,技术八级占比为13%、技术九级占比为31%、技术十级占比为4%、技术十一级占比为13%、技术十二级占比为9%、技术十三级占比为30%,技术干部职级分布如图4。
图4 某集团军装甲某旅技术干部职级分布图
调查情况表明,学院毕业学员初次任职,无论从事行政工作还是技术工作,都能较快地适应岗位需要,且整体发展状况良好,后续发展潜力也较大,能得到部队主官的一致认可。整体来看,毕业学员充实了基层部队的干部队伍,为部队建设输入了新鲜血液,任职发展趋势良好,是部队建设的一支“生力军”,已成为装甲旅部队干部的主体力量。
(二)思想积极活跃,创新能力较强
部队领导一致认为,学院毕业学员进入部队以后,思想活跃、思维敏捷、接受事物能力较强,在部队的建设管理中勤于思考、善于总结、积极进取、不甘落后,为部队建设和长足发展能够积极建言献策,主动参与并创造性地完成各项工作,而且能够埋下身子向主官和战士学习,与战士同甘共苦,在基层连队中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经过带兵实践的长期锻炼,他们在部队的大熔炉里发展得更好。毕业学员普遍认为,学院系统的理论教育使他们不仅掌握了扎实的文化理论知识,而且培养了他们独特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分别有69.7%、66.7%、60.6%、57.6%的毕业学员认为学院在生活与生存能力、心理承受与适应能力、外交与写作能力、学习与创新能力方面培养较好。表明学院在应用能力培养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毕业学员能力发展情况如图5。
图5 毕业学员能力发展情况图
(三)专业基础扎实,发展潜力较大
从与毕业学员的座谈及调查问卷来看,87.6%的毕业学员认为学院开设的理论课程基本能够满足部队岗位任职的需要,分别有78.8%、51.5%、45.5%的毕业学员认为收获最大的是军事基础知识、社会与部队知识以及专业基础知识,这些知识也是与部队日常训练紧密相关的,表明学院的理论教学可以适应和满足部队的需要。毕业学员知识掌握情况如图6。
图6 毕业学员知识掌握情况图
而且部队领导一致反映,学院毕业学员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深厚的专业基础,能够将所学知识与部队实际和工作岗位相结合并灵活运用,学员的视野较为开阔,在工作实践中奋发进取,努力拼搏,具有较大的后续发展潜力。
三、部队对院校人才培养聚焦实战的现实需求
院校为部队培养输送了一批批优秀的初级指挥军官,为部队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随着军队信息化建设进程的加快,结合部队职能任务转变及对毕业学员岗位任职的需求,部队主官及毕业学员对学院人才培养工作面向部队、聚焦实战提出了客观的现实需求。
(一)大力加强军事技能素质培养
部队主官一致指出,军事体能训练作为部队常年的重头戏是部队工作的核心。学员军事体能过硬与否直接影响初次任职威信的建立,建议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应大力加强与部队需求的结合,在提升学员战斗力生成方面下功夫。从调研情况来看,部队现役军官工作方向主要为机关干部、基层连队干部和技术干部。学院毕业学员中有27.0%的干部走上了技术岗位,表明学院对学员基础知识的培养是比较扎实的,分别有72.5%、64.7%和58.2%的毕业学员都能够较好地掌握坦克维修与保养、通信、指挥等专业知识。但在指挥管理方面,有38.7%的学员认为与其他学院毕业学员相比,自身能力稍显逊色。有80.5%的毕业学员认为在校期间还应加强“军政基础强化训练”、“实弹射击”和“部队实习”等方面,62.7%的毕业学员认为应加强“坦克驾驶”、“装备保障综合演练”和“工程实习”等方面,92.4%的毕业学员认为应加强对“军事基础技能”、“组训能力”、“心理调适能力”方面的培养。从整体情况来看,学院毕业学员普遍融入部队的能力,比如沟通、协调、交流的能力较弱,在军事训练、指挥、管理等方面的技能比较欠缺。因此,应大力加强学员军事技能的培养,为从事基层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军事素质基础。
(二)着力突出基础人文课程教育
通过访谈,部队主官普遍认为,经过四年系统的院校专业技能培养,学员大多在参加工作半年至一年内熟练具备坦克驾驶与维修、通信、射击等技能,但在部队能够脱颖而出的则往往是那些在基础知识、人文素质方面比较突出的学员。参加座谈交流的毕业学员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就是基础人文课程完善了知识结构、培养了良好的思维方式。而且在工作之余,大多数干部立足于长远发展一直都在坚持学习人文基础课程,力争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一些干部有机会继续深造也是得益于良好的人文基础。毕业学员认为,人文社科教育作为军人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深厚的文化底蕴能为其部队生活增色不少,也更容易被领导赏识,从而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因此,建议学院在培养学员的专业技能之外,更要注重人文社科教育方面的培养,提升学员的人文素养,为其日后的部队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必须注重学员综合能力锻炼
通过调查,74.8%的毕业学员认为,全面的综合能力在其任职经历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现代化的部队需要初级指挥军官具备坚定的思想品德素质,拥有深厚的专业基础理论,更应该具备全面综合的能力素质。“在部队枪杆子和笔杆子都要硬”,枪杆子就是军事素质,笔杆子就是行文办事能力。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应该瞄准部队的岗位需求,在培养学员的综合素质能力方面更加注重管理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分析判断能力的提升,依托学员俱乐部,大力开展校园文化活动,通过演讲、辩论、公文写作、社团创作等实践活动,给学员提供锻炼和展示才华的机会,以培养能够胜任岗位需求具有综合能力素质的军事指挥人才。
(四)大力提高信息化素养与实装操作能力
为适应未来信息化战争和“能打仗、打胜仗”的需要,部队主官一致认为,院校应大力提高信息化素养与实装操作能力。理论教学应充实信息理论知识,加强数字化武器装备、指挥自动化系统、信息战等内容学习,结合当前新装备信息含量高的实际,突出车载计算机、数字化操作系统、火控计算机系统、GPS、北斗导航系统等信息终端设备的学习训练。并且,学院要着力改变教学装备、器材落后于部队的不合理状况,尽可能做到与部队保持同步并适度超前。在抓好现有装备教学的基础上,适当加大学员实装操作技能训练的学时比例,突出装备故障排除和维护保养技能的训练,加强对新型装备作战训练方法的研究,力争在训法、战法创新上领先于部队。
(五)强化人才培养工作与部队需求的有效衔接
从调查问卷的分析发现,48.6%的毕业学员认为,现阶段院校的教学方法手段,重讲授轻操作、重课堂轻实践的现象比较突出,未能彰显部队对初级指挥军官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为尽快实现教育教学方法手段与部队军事训练的手段同质化——即部队怎么用、院校就怎么教,部队怎么练、院校就怎么训,学院应努力为学员营造近似部队直至实战的教学训练氛围,针对院校与部队人员尚未形成长期交流的有效机制,重点开展网络化、远程化、可视化教学,邀请部队优秀指挥员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为学员“传经送宝”,使其在培训阶段就提前实现军校学员向合格基层指挥员的转变。
四、重构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策略
国内外学者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认为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教育思想指导下,培养目标、教育制度、培养方案、教学过程等诸要素的有机组合,是实现教育目标的策略体系。在教育现代化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重点逐步由培养思想、培养理念、培养目标层面转向培养模式的构建与改革层面,由一般性概念研究转向针对性策略研究。军队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根据军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为学员设计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怎样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是植根于高等教育基础之上具有军事特色的专业教育。按照实战化训练要求,强化院校使命任务牵引,依据毕业学员在部队任职发展状况和部队对院校人才培养聚焦实战的现实需求,确立人才培养目标,重构人才培养模式,将院校教育改革纳入新一轮国防和军队改革统筹推进中,提高初级指挥军官培养的质量与水平。
(一)树立现代教育理念,培养创新意识
面向实战需要,院校应形成这样一种教育理念,信息化战争需要的新型初级指挥人才,必须具备深厚的理工基础与人文素质,作为支撑学历教育的基础课程,对此责无旁贷。基础课程中许多新概念、新方法的引入和发展,众多科学问题和相关工程问题的解决,十分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2]。教员在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应积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勇于发表不同见解,引导学生辨伪存真,提倡标新立异,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努力营造研讨氛围,通过师生互动等各种方式来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更应致力于揭示并引导学生去发掘和领会创造发现的过程,这是学习能力培养的核心,也是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是当前课程教学改革的主攻方向。
(二)优化课程体系,拓宽知识视域
信息化战争的挑战,要求院校培养的学员不仅仅需要具备卓越的指挥才能,更要具备现代科技知识。现代计算技术的发展,以及信息化所引起的知识和能力内涵的变化,强烈地冲击着大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大学课程中的不少方法,在实践中已经从人工演算,发展到机算和机器推导;许多传统的计算方法已被更实用、更方便的软件所代替[3]。形势的需要迫使我们不得不以前瞻性地的眼光去考虑课程的知识结构和教学内容的更新。通过更新课程教学内容,拓宽知识视域,以现代观点统摄传统教学内容,着力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能力,特别是思维方法,适当淡化特殊技巧的训练,是当前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
(三)改革教学模式,培育创新能力
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废除灌输式,提倡启发式。这就要求教员在教学中树立学员的主体地位,以提高学员的学习能力、创新意识为宗旨,以调动学员自身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通过深入揭示概念和问题的本质,剖析隐含在教学内容中的科学思维方法,激发学员的潜能,在启迪学员思维的过程中传授知识与技能,促进学员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协调发展[4]。显然,教员本人的学术水平、科研能力及对教学内容的深入领会和对教学工作的投入,是做好启发式教学方法改革的基础。当前,需要通过适当的激励机制引导广大教员积极探索,勇于教育创新,坚持不懈地进行教学改革试点,促进教学质量的大幅提升。
(四)深化教育研究,提升师资水平
教育研究成果能对教学改革产生积极的引领、辐射示范作用。与科研项目相比,学院教学研究项目的地位相对低下,影响到教员们投身研究的积极性。建议通过政策引导,设立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的专项基金,提高教学研究的科学价值和地位,以便激励一些高水平教员,就当前教学改革中的一些重大热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一些具有示范校效应的改革措施与对策。事实上,教员面临着职级、职称等方面的压力,多专注于学术研究,致使许多教员在教学上投入精力不足,对教学内容和方法钻研不够,教学水平提高缓慢,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骨干教员更为缺乏,不能与时俱进地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5]。不少教员的业务水平和教学水平与当前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尚存在较大的差距。建议学院加大师资培训力度,加大投入力度,统筹规划,有计划地组织一些且富有实效的师资培训班,提高教员的学术水平与教学能力,为深化教学改革提供保障。
院校教育改革以部队建设和作战训练实际需求为牵引,以岗位任职能力培养为重点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使得教育训练能够更好地适应部队人才需要和发展要求,大力培养适应信息化部队建设需要的新型军事指挥人才,是实战化背景下院校融入军队改革历史使命的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田伟,胡春雷.对深化实战化训练的思考[J].现代兵种,2013(4):27-28.
[2]吴亚男.实战化训练研究[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10:23-25.
[3]苏谧,王亚.外军实战化训练主要特点[J].现代兵种,2013(5):73-74.
[4]张晖.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前沿问题研究[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13:36-38.
[5]贾慧,陈望达,郭磊.外军军事训练技术方法实战化发展趋势及经验启示[J].舰船电子工程,2012(4):1-4.
(责任编辑:胡志刚)
A Research on the Training Mode of the Junior Commanding Officers Who Are Combat-need-oriented
DU Jian1,DING Shi-yong2,YAO Jian2
(1.DepartmentofFundamentals,2.DepartmentofTraining,AcademyofArmored
ForceEngineering,Beijing100072,China)
Abstract:Deepening the reform of the junior commanding officers training mode in the background of Chinese characteristic military,which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education in military colleges.On the basis of investig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junior commanding officers in the army,the paper analyzes the practical needsing of the corps focus on actual combats,putting forward the strategy of the junior commanding officers’ training mode reform,optimizing the training process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mission for the reform of the army.
Key words:focus on actual combat;training mode;innovation quality
中图分类号:EO-0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8874 (2016) 01-0016-06
收稿日期:2015-12-20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军事学项目(14J003-117)
作者简介:杜健(1972-),男,甘肃镇原人。装甲兵工程学院基础部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