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区域经济学学术型硕士培养质量的探讨
2016-05-11张协奎张练
张协奎+张练
【摘 要】通过问卷的形式调查广西大学近五年来已毕业和在读的区域经济学学术型硕士的培养质量现状,分析传统的区域经济学学术型硕士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提升区域经济学学术型硕士培养质量的策略。
【关键词】区域经济学 学术型硕士 培养质量 创新创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3C-0071-04
我国经济新常态使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研究生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伴随而来的培养质量问题逐渐凸显。在当前我国坚持创新发展、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大背景下,如何提升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尤其是如何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众多学者探究的热点和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点与难点。
随着2008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以及2015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广西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广西要形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广西的区域经济发展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春天。与此同时,对高校区域经济学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也随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鉴于此,本文以广西大学区域经济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为调研对象,全面调查和分析其培养质量现状,探究当前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提升区域经济学学术型硕士培养质量的策略,从而不断满足广西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对创新创业人才的现实需求。
一、调查样本和主要内容
(一)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以广西大学区域经济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为研究对象,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现状进行问卷调查,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传统培养机制下区域经济学学术型研究生的质量现状,而且有助于发掘现有研究生培养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而找到提升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着力点,进而更好地完善区域经济学学术型研究生教育培养机制。
本次调查问卷面向最近五年广西大学区域经济学专业的全体研究生,包括已经毕业和在读的硕士研究生。由于该专业的性质,每年招生人数较少,近五年共招生65人,已毕业30人。故本次调查问卷总体样本数较少,总共回收的有效问卷为43份。其中,男生占41.86%,女生58.14%;已经毕业人数为11人(占25.58%),在读32人(占74.42%),其中,一年级9人(20.93%)、二年级13人(30.23%)、三年级10人(23.25%)。
(二)指标选取及问卷设计。本次问卷的调查对象为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紧密围绕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为目标的总体设计思路,以研究生培养模式运行中的关键因素为设问重点,根据培养环节和培养诸要素等相关因素提取评价指标,试图通过分析学生的回答来找出区域经济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研究生培养质量如何进行评价和衡量,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标准,但是应该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毕业的研究生能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二是学校的培养、管理模式能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满足研究生对自身各方面发展的需求。目前国内外评价研究生培养质量大致有四种视角,即学术视角、过程视角、效益视角和就业视角。本调查基于此,并根据研究所面向的群体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对人才的培养需求,选取了专业素质、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就业去向、工作满意度、外语运用能力、研究生感受、工作区域等9项指标。 二、调查结果与问题分析
(一)培养目标缺乏明确的导向性。研究生各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人才特色培养的根本,培养目标应紧跟社会的需要,具有明确的导向性,既要让学生学有所成,又能满足社会对特色人才的需求。调查结果如图1所示,广西大学区域经济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就业去向比较广泛,意向工作单位分散在机关单位、事业单位、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等各行各业。其中,毕业生的工作单位已经尘埃落定,留在机关单位的人数为0,基本集中在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且在国有企业的占首位,高达54.55%。相比之下,目前在读的区域经济学研究生却更倾向于选择机关单位,走为政府部门工作的道路,比例达到37.5%,选择去国有企业的仅占18.75%,比较符合当下公务员热的时代背景。并且,已毕业的研究生选择自主创业的记录为0,而当前在读的研究生却有少部分愿意毕业后进行自主创业,笔者认为这和时下国内创业热潮的影响有关。然而,已毕业和在读的研究生都有一个共同的选择,即无人选择继续升学。由此可知,传统区域经济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对学生的培养目标缺乏明确的就业导向性,学生的就业选择在短短几年间跟随着社会的潮流不断发生变化,而自身所研究的学科影响力极其微弱,对其就业选择没有显著的引导性和影响性。更为重要的是,作为广西唯一一所“211工程”高校,广西大学应当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输送更多的高级经济管理型人才,而区域经济学硕士研究生更是应成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智慧支持的生力军,然而,调查结果显示,在已毕业硕士研究生中,工作区域属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仅占36.36%,可见原有的培养目标与地方经济发展的社会需求脱钩,缺乏明确的社会导向性。
(二)拔尖人才培养和激励措施不足。近年来,随着研究生规模的不断扩招,研究生教育从以往的精英教育逐渐向大众教育转变,尤其是热点专业更是几十个研究生一个班,而上课的老师只有一个,或者一个导师带多个研究生。如此一来,研究生的课堂很难实现老师与学生互相探讨,实现一对一或一对二、三的教学模式,进而任课教师很难发掘学生的资质,为有潜力的人才提供特别辅导以培养拔尖人才。实际情况如图2所示,调研对象中的在读群体,在学术上表现优秀的极少,有65.63%的研究生都只是在一般期刊上发表过1篇文章,能在核心期刊上发表1篇论文的仅有18.75%;而对于已毕业的研究生群体,在读期间科研产出如图4所示,无论是一般期刊论文或是核心期刊论文,能发表2篇以上的人数为0,大都集中在0-1篇,同时,在读期间参加重要学术会议的次数也集中在1-2次,并且,获得奖励情况也不太乐观,所获最高奖励为省级奖励,获奖人数仅为总人数的9.09%,而72.73%的研究生从未获得过任何奖励。另一方面,由调查结果可知,已毕业研究生在读期间,获得奖学金的人数仅占总人数的18.18%,其余81.82%的研究生从未获得过奖学金。由此可见,传统区域经济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机制存在较为明显的漏洞,即缺乏对拔尖人才的培养和激励措施。
(三)研究生外语能力跟不上国际化步伐。研究生国际化素养是当今时代对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要求,而研究生对英语的表达、写作、学术交流沟通等方面的运用则是国际化素养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然而,传统培养模式下区域经济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英文水平普遍不高,与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要求存在较大的距离。可从两方面体现出来,一是研究生对英语的表达和学术交流与运用情况。调查结果正如表2所示,不管是已毕业还是在读的区域经济学研究生,大部分都只是勉强可以运用英语进行表达和学术交流及论文写作,能够非常熟练或者比较熟练使用英语的仅占极少数,完全不能使用英语进行表达和学术交流的研究生也不在少数,在已毕业研究生中占36.36%,在读群体中则占18.75%。二是研究生的英语六级成绩。大学英语六级考试是由一项由国家统一组织和评定的,用来衡量应试者的英语能力的全国性考试,因此英语六级的成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出研究生的外语水平。调查结果显示,在读研究生中,英语六级成绩在425-500分之间的占71.88%,在500-600分之间的仅占15.63%,在600分以上的人数为0,而在425分以下的占12.5%。由此可知,大部分区域经济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英语六级成绩仅仅满足合格的要求,并且还有少部分人不合格,优秀者更少。综上,传统区域经济学培养机制下研究生的外语能力普遍较低,无法与国际接轨。
三、思考与建议
(一)创新教育理念,突出区域特色。当前我国多数高校的教育管理观念还停留在传统阶段,管理方法因循守旧,即便是大力提倡教育改革,也不敢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创新,难以从根本上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要从本质上进行教育改革,就要创新教育理念,完善培养目标,突出区域特色。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传统的研究生“专业知识+实践能力”的二维素质培养目标已不能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因此,本文提出新的区域经济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教育理念,即“国际化+本土化+创新型”三维素质的个性化人才培养理念。新的教育理念看似矛盾,实则不然。首先,研究生的国际化教育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是时代的要求。研究生只有立足国际视野,具备国际学术思维、国际学术交流能力,才能将知识无国界、思想无国界发挥到极致,才能知晓并借鉴世界各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和实例,成为高级研究型人才。其次,区域经济学研究生的教育需要同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因此,高校在推进研究生国际化教育的同时,立足于本土经济社会的发展特点,联系地方经济发展的现状及趋势,构建具有高校所在区域特色的研究生知识和能力培养体系,引导研究生对地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兴趣,并积极投身于地方经济建设。最后,21世纪是一个创新型社会,强化研究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是满足知识经济时代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必然需求,也是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的要求。
(二)提升生源质量,完善质量监控体系。从调研结果的分析可知,现有的培养机制缺乏对拔尖人才的培养和激励措施,而研究生阶段的教育是为社会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必须对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严格把关。为此,可从三方面着手:一是努力提升生源质量,提高复试环节考核的规范性,确保入学的研究生具备良好的基础;二是增强激励措施,加大各类奖学金额度,发挥校内学术组织的引导作用,遴选各学科资深教授担任拔尖学生导师,负责对“精英计划”内学生的课程体系、科研训练,学术研究与发展进行规划。指导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和对科学精神、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及学术道德的培养;三是完善研究生培养质量监控体系,以保障研究生在学制内得到足够的科学训练和系统的知识学习。
然而,研究生培养质量监控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系统的工程,监控的实施必须与时俱进,能及时掌握、反馈、控制培养过程中出现的与目标不符的活动。鉴于此,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监控体系应加强过程监控,建立一整套完整的监控体系和问责机制,严抓研究生培养的每一个重点环节,包括课堂教学、课程考核、实践能力考核、学术交流活动、学位论文选题,中期汇报、学位论文结题汇报、论文答辩等重点环节,无论是哪个环节出现问题,从学校到职能部门、学位点、导师等都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同时,根据研究生个性化教育的需要,汇集权威的教授组成院级学术组织,并赋予相应的质量监督职能和权力。院级学术组织掌握本院学科建设的脉络,熟悉学科发展的特点,可对研究生教育质量的监督和评估发挥重要的力量。
(三)中西合璧,引进国际化教学模式。研究生英文能力的提升,教学过程的优化,实践能力的提高等都离不开国际化教学模式的引进。因此,应构建具有本校特色和区域特色的课程体系,中西合璧,引进国际化的教学模式。可以通过以下几种形式进行:第一,采用“seminar”教学法,授课与研讨相结合。教师指定研究题目或范围—学生课前进行初步研究—撰写发言稿—与其他学习者进行交流—根据交流反馈结果修改并撰写完整的报告。seminar教学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的研究精神和独立或合作研究能力,非常适用于研究生的课堂教学。第二,中外研究生合班授课,促进中外融合。改变原有外国留学生独自上课的模式,将国际留学生与我国研究生集于一个课堂,合班授课,在相互学习和影响中,中外学生之间的友谊既能得到促进,中国研究生的英文水平和国际交流能力又可以获得提升。第三,采取中英文双语教学、全英文作业考察、全英文论文考核的授课方式。这种方式目前在香港的高校中普遍使用,虽然对老师和学生的要求都比较高,但是却能有效地培养研究生的英文思维习惯,提高研究生在学术论文写作、英文文献阅读、日常口语运用、本专业国际理论知识的学习等各方面的能力。毋庸置疑,双语教学模式一旦在研究生教育中普及,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研究生的国际化素养和英文水平。
(四)增强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区域经济学专业是应用经济学下的一个重要二级学科,致力于培养研究区域经济开发、区域合作发展、区域政策与产业布局等有关推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不管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际的角度出发,区域经济学研究生培养都应该肩负着为政府、为社会提供人才的使命,然而,纯理论型的培养教育无法满足社会对研究生实践能力的要求。因此,区域经济学研究生培养更应该偏向于实践教育,减少理论学习的时间,增加参加公共部门、企事业单位或其他途径的社会实践时间。学校应和政府及社会各界合作建立教育平台,为区域经济学研究生提供专门的工作实践机会,让在读研究生以学生身份亲身参与到社会部门的运行、决策、活动执行当中。由于这种教育实践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学生在锻炼过程中能快速磨炼专业能力和提升专业素养,大大减少毕业后就业的磨合期,工作适应能力得到很大提升。因此,在实践教育期间,各实践部门可以按照正式员工的标准对研究生进行严格要求和训练。
同时,毕业考核方式多样化。一方面,在为期一年的实践学习中,若是研究生能为所在实践部门做出实质性的贡献,如提供具有建设性的政策建议,做出具有影响力的策划方案,写出一份出色的项目研究报告,参与重大的产业布局改革,做出受到有关单位认可的经济发展规划等此类贡献,均可以视为与毕业论文同等的学习成果,在满足其他毕业条件的情况下可以顺利毕业和申请硕士学位。另一方面,研究生在实践过程中,根据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和对社会产生的认知,积极进行创新创业,并获得实质性的成果,可写成创业成果及项目发展建议书,作为获得毕业证书的方式之一。不过,这种考核方式必须建立一整套严格规范的审核及监督机制,以防止弄虚作假或权力干预的行为发生。这种考核方式的改革将会激励研究生在实践过程中积极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研究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参考文献】
[1]赵世奎,张帅,沈文钦.研究生参与科研现状及其对培养质量的影响[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14)
[2]夏品奇,江驹,王严.创新理念.立足本土、面向世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10)
[3]朱建成,李育佳,陈露洪.实施多元创新措施 培养化学拔尖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14(3)
[4]徐瑞.构建研究生培养质量监控体系的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2
[5]黄勇荣,韦金凌,周琼.地方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