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数学算法多样化的思考
2016-05-11郭芳
郭芳
摘 要:数学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是“提倡算法多样化”和“鼓励算法多样化”。 鼓励算法多样化是尊重学生的表现,也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关键词:创设情境;鼓励欣赏;启发与思考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8-0168-57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18.070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创设现实情境,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认识到学习数与计算的必要性,而且还要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提倡算法多样化。那么,如何更有效地组织算法多样化的教学呢?笔者现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思考
一、创设自主探究情境是产生算法多样化的前提
我在教学“比例尺应用”一课时,问学生:“这节课我们学习比例尺的应用,你们想想如果知道比例尺,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怎么求实际距离(或图上距离)呢?”这句话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他们七嘴八舌地开始讨论、交流。当我出示例题:在一幅比例尺是1:500000的北京地铁规划图中,地铁1号线在图中的长度大约是10㎝,它的实际长度大约是多少?从学生的眼神中看出他们很想挑战。于是我就说:“老师知道,咱们班的学生个个聪明、不服输、爱挑战,今天就给你们个机会吧!自己试着算算如何?看谁能解答此题?”学生好胜心强,听我这么一说,纷纷开始行动起来,我走到他们中间一看,学生们的算法真出乎我的预料,算法多且算得准。
二、鼓励并欣赏学生的不同算法,是产生算法多样化的关键
新课程标准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耐心指导,更要尊重他们的探究成果。例如,我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时,出示36×15,我先鼓励学生试着计算,于是,他们兴趣盎然地开始了,有些学生经过思考,独立解答出来了;有些学生和同桌交流后也解答出来了;还有些学生在我的点拨下也解答出来了…… 这样,在交流算法时,学生们个个积极主动,呈现出了好多种算法。
对于学生的探究成果,我都及时给予了肯定和鼓励。学生通过自己努力获得了成功,感受到了快乐。这种快乐感促使学生继续去寻求更多、更好的问题,这种探究是积极的、主动的,每个学生在这样的参与、探究中,思维会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三、算法多样化实践的启发与思考
叶澜教授说:“没有聚焦的发散是没有价值的,聚焦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因此,我们应正确理解算法多样化的内涵,从而进行有效教学,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引导学生在自我感悟的基础上得到优化,并拓展思维。
算法多样化提倡的是一种探索、一种创新。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学习习惯、思维方式的不同,在自主探究时,有些学生的方法复杂化了,效果也不是很好,甚至有些不合理,这就需要教师适时引导、对比,优化算法 ,不能让算法多样化流于形式,丢失本质。对于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引导并选择最基本的方法使其掌握。所以,必须有对比、有选择,选择出最好的方法,这样才能让学生从小学会择优而用。
(一) 尊重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
当课堂上学生探究、交流呈现多种算法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在选择时学生会对比,这个选择的过程就是思考、对比的过程。因此,优化过程中,只要学生的选择合理,教师就应当加以肯定与鼓励,这样才能保护好每个学生主动探究的愿望和兴趣。
(二)优化引导要适时、巧妙
在大多数学生还没解答出来时,教师如果急于优化算法,会干扰学生思考,打击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只有学生独立思考后有了自己的算法,在交流活动中才会有积极性,会认真倾听他人的解法,会将自己的算法和别人的算法对比,认识到差距,这时教师再进行优化,将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课堂上进行算法优化时,教师要选好时机,巧妙引导学生评价、对比各种方法,从而选出最佳方法。
(三)优化算法时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
在进行算法优化时,学生是主体,教师只需引导学生说出每种方法的特点,选出自己喜欢的方法,然后组织交流。在这样的追问、交流中,学生就能理解各种算法的算理,对比出哪种方法最简便、最高效,同时也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向他人学习。在这个优化算法的过程中,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致力于引导学生发现并认识到自己与他人的思维差距、方法的差异,进而学会择优而用。
算法多样化是一个全新的教学理念,它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大胆实践,不断探索,转变角色,努力成为学生发展的指导者和促进者,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喜欢学数学,才能学好数学,才能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