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外向型经济对生产者服务业的影响
2016-05-10王永刚
王永刚
内容摘要:本文基于生产者服务业整体和价值链不同环节比较两个角度,实证分析了我国外向型经济对生产者服务业的影响,得出相关结论,并最终提出政策启示。
关键词:外向型经济 生产者服务业 价值链
文献回顾
外向型经济为我国拓展了国际市场,有利于提升我国产业的发展空间,对生产者服务业的发展带来一定影响。
前人研究表明,外向型经济对生产者服务业存在正负两个方面效应。一方面,以加工贸易为代表的贸易活动抑制了生产者服务业发展,主要的代表学者有裴、毕玉江(2012),他们研究了加工贸易对生产者服务业的影响,认为加工贸易在相对程度上制约了生产者服务业的发展,也就是说加工贸易对生产者服务存在相当程度的负向影响。另一方面,普通进出口贸易对生产者服务业也存在一定的影响,有些学者认为是正向影响,主要的代表学者有彭水军、李虹静(2014);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存在负向影响,主要的代表学者有刘书瀚、贾根良、刘小军(2011)。彭水军、李虹静(2014)对出口贸易与生产者服务业的影响关系进行分析,认为交通运输和邮政业、金融业以及保险业这3大生产者服务对出口贸易有一定的正向效应。与刘书瀚、贾根良、刘小军(2011)的观点刚好相反,刘书瀚、贾根良、刘小军(2011)在研究出口导向型经济制约生产者服务业发展的原因中发现,进口高端机器和出口低端机器导致我国进出口贸易出现逆差,进口大量的进口设备抑制了国内生产者服务业发展,导致我国生产者服务业发展落后。
国内各界学者对外向型经济与生产者服务业的影响效应存在一定分歧,关于外向型经济对生产者服务业的影响目前并没有取得公认结果,而且由于经济行为内部复杂性,这种影响可能无法简单得出论断。本文欲从生产者服务业整体和在价值链不同环节的比较两个视角,重新分析我国外向型经济对生产者服务业的影响。
外向型经济对生产者服务业发展的影响机理
(一)直接影响效应
外向型经济对生产者服务业发展的直接影响效应重点表现在正、负两个方面:一是普通贸易规模的扩张,促使国内制造业产品市场范围得到拓宽,从而增加了中间服务需求;二是加工贸易规模的扩张,导致国内制造业产品市场范围缩减,产业链条缩短,从而对中间服务需求被制约。
生产者服务业是为产品生产提供中间投入服务的产业,其发展将直接受产品市场变化的影响。如果最终产品市场范围扩大,那么产品生产环节分工不断细化,对于中间产品投入的服务需求也会提高。可见,本国出口贸易的扩大,拓宽了该国产品市场,有利于国内促进生产者服务业发展。我国一贯实行出口导向型经济战略,出口贸易扩张趋势显著,尤其是普通贸易出口规模扩张迅猛(见图1),这将有利于扩大国内产品市场范围,促进我国生产者服务业快速发展。于是,本文提出以下预期假设:我国普通贸易出口水平的提高对生产者服务业发展具有正向推动作用。
加工贸易是与普通贸易不同的一种贸易方式,虽然它也能够扩大最终产品市场范围,但对生产者服务业的影响可能与普通贸易有差别。从价值链来说,加工贸易具有“两端在外”的特征,像价值链前端的研发、设计以及价值链末端的销售等高附加值环节都由国外控制,而加工贸易生产国仅仅负责价值链最低端的制造加工环节。因此,从价值链角度而言,加工贸易出口规模的扩张,无疑压缩了本国制造业对国内中间服务的需求。由图1可知,虽然我国加工贸易出口额增速远不及普通贸易,但增势依然存在,这可能对国内生产者服务业的发展带来压力。本文提出以下预期假设:我国加工贸易出口水平的提高对生产者服务业发展具有负向抑制作用。
(二)迂回效应
外向型经济对生产者服务业发展的迂回效应重点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外商投资带来的迂回效应。我国外商直接投资呈现显著增加的趋势(见图2)。外商投资的增加,为国内各行业发展带来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产业发展。但是,外商投资企业所需的金融、技术、营销等相关生产者服务大多数是由外资服务业提供,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压缩国内生产者服务业的服务市场。由此本文认为: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生产者服务业的影响方向具有不确定性。
二是进口带来的迂回效应。在我国进口的产品中,多为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比如对加工贸易企业的机器设备及技术进口,而这些产品的进口虽然能够直接提升国内生产的先进性,提高出口贸易的国际竞争地位,但是对于国外先进设备和技术的依赖性间接地限制了国内制造业对国内的一些较高端生产者服务的需求,不利于我国生产者服务业发展。本文提出以下预期假设:我国进口水平的提高对生产者服务业发展具有负向抑制作用。
計量模型、变量及数据
(一)计量模型设定与变量选择
1.整体性检验的计量模型及变量选择。为了系统地研究我国外向型经济对生产者服务业发展的影响,本文首先构建了下面的计量模型:
PSit =a0 + a1 GEXit + a2 MEXit + a3 FDIit + a4 IMit + β Xit + εit (1)
在式(1)中,下标i表示地区横截面,t表示纵向时间序列。PSit 表示地区i在t时期的生产者服务业发展水平。我国统计数据中没有对生产者服务业的直接统计数据,因此首先需对生产者服务业进行行业界定。由于本文考察外向型经济对生产者服务业发展的影响,应尽量选择对外向经济发展需求较高的行业作为生产者服务业,于是本文选取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研发和设计服务业、信息技术和软件服务业共6大领域的总和来代替生产者服务业,6大领域的增加值总和占地区生产总值的份额作为地区生产者服务业的发展水平。GEXit 、MEXit 两个变量是出口水平的变量,体现了我国出口导向型经济水平,两个变量分别表示地区的普通贸易出口水平和加工贸易出口水平,分别采用普通贸易出口额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加工贸易出口额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来表示。这里,加工贸易包括来料加工装配贸易、进料加工贸易两种。FDIit 表示地区的外商直接投资水平,反映了该地区对于外商吸引的能力,采用登记注册的外商投资企业投资总额表示。IMit 表示地区的进口水平,这也是外向型经济中不可缺少的变量,采用地区进口总额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表示。
式(1)的Xit 表示控制变量组,充分考虑外向型经济因素以外的因素对生产者服务业发展带来影响,本文选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PGDP、消费水平CONSUME、城市化率URBAN三个变量组成控制变量组,体现了区域经济水平提升、区域消费能力提高、区域城市化进程加速对本地生产者服务业发展的影响。其中,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采用地区人均生产总值表示,消费水平采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表示,城市化率采用常住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表示。
2.行业分类后的计量模型。由于生产者服务业是产业大类,虽然该产业总体上是依附于制造业的服务型产业,但是其内部不同行业位于整个价值链的不同端,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我国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对于整个价值链上不同类生产者服务业的影响可能存在差异。当前国内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是从产业价值链低端向高端延伸,以此为依据,也将生产者服务业按照价值链不同环节分为高端生产者服务业和中低端生产者服务业两大类。这样分类既有利于分析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对于整个价值链上不同类生产者服务业的影响,又不失行业的整体性,避免性质相近的行业重复分析,便于得出较为综合的结论。其中,高端生产者服务业包括金融业、研发和设计服务业、信息技术和软件服务业三大行业,中低端生产者服务业则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三大行业。
在式(1)的基础上进行修改,得到以下计量模型:
HPSit =α0+α1GEXit +α2MEXit +α3FDIit +α4IMit +γXit +εit (2)
LPSit =θ0+θ1GEXit +θ2MEXit +θ3FDIit +θ4IMit +ηXit +εit (3)
其中,HPSit和LPSit分别表示高端生产者服务业和中低端生产者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其余变量的描述如前。
(二)数据说明
根据研究的需要,本文选取2005-2013年我国大陆地区的面板数据作为样本,其中西藏自治区由于数据缺失较多,故不列入样本范围,最终得到9年30个地区的面板数据。本文的数据来源有: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各地区的统计年鉴、历年《中国贸易外经统计年鉴》以及国研网统计数据库。考虑到统计数据含有价格因素,同时基于数据的可得性,本文对生产者服务业的增加值按照第三产业GDP指数进行平减,地区生产总值按照GDP指数平减,贸易额的相关数据均按照消费者价格指数进行平减,外商直接投资则按照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平减。
实证结果分析
(一)整体性结果分析
根据面板数据的三种效应,基于式(1)分别进行回归,结果如表1所示。比较三种结果,笔者认为固定效应最为适合。
其一,普通贸易出口水平的系数为0.082,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普通贸易出口规模的扩张对我国生产者服务业的发展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这个结果与本文的预期相一致,也与国内较多普通出口贸易与生产者服务业关系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在我国,普通出口贸易的不断增长,使得国内产品的市场范围大大拓展,能加速国内市场的分工细化,与之相配套的生产者服务业也就顺理成章地发挥积极作用,这也就自然促进了国内生产者服务业的整体发展。
其二,加工贸易出口水平的系数为0.140,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加工贸易出口规模的不断扩张,同样对我国生产者服务业的发展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对比普通贸易出口与加工贸易出口的回归系数可以发现,加工贸易出口的系数高于普通贸易出口,这显然与预期的结果不符合。即加工贸易出口规模的扩张不仅没有制约我国生产者服务业发展,反而对生产者服务业发展带来更为重要的促进作用。笔者认为,出现这一情况的原因可能在于本文对生产者服务业的界定,由于生产者服务业内部不同类行业之间的异质性较强,特别是如前所述的高端生产者服务业与中低端生产者服务业之间就存在明显的异质性,而加工贸易出口负面影响的生产者服务业主要在于金融业、研发和设计服务业、信息技术和软件服务业等高端行业,对于批发和零售业等较低端的劳动密集型的行业而言反而有较强的促进作用,同时上述高端生产者服务业在整个生产者服务业中的份额相对较低,因此整体上表现为加工贸易出口规模的扩张对生产者服务业发展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当然,处于价值链不同环节的生产者服务业,加工贸易出口对其影响可能存在差异,本文还将进一步实证分析。
其三,外商直接投资的系数为0.058,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外商投资水平的提高,对我国生产者服务业的发展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如图2所示,近年来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增速迅猛,2014年外商直接投资额相比10年前提高了1倍之多。外商直接投资的增加,为国内各行业发展带来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产业发展。从我国外商投资企业的分布来看,绝大部分分布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而这一地区经济比较发达、外向型程度较高、基礎设施更加完善、市场发展环境优越,有利于外资企业落地发展,也进一步推动了当地生产者服务业的良好发展。当然,外商投资的进入,可能会通过迂回效应,在另一面阻碍国内生产者服务业发展,但从本文的实证结果验证了这种负向制约作用是处于次要地位的。
其四,进口水平的系数为-0.602,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进口贸易的增加,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生产者服务业发展带来压力。这个结果与本文的预期相符。在以上反映我国外向型经济的变量中,只有进口水平的变量对生产者服务业发展造成负影响,说明外向型经济对我国生产者服务业发展的消极作用主要体现在进口方面,这也进一步反映了我国生产企业要积极提升对进口产品、技术的利用效率,并不断将高端生产者服务需求转向国内生产者服务业领域。
其五,三个控制变量的系数均为正,且都通过1%的显著性检验,说明整体经济水平的提高、消费能力的提升以及城市化建设的加快推进,都能显著地促进我国生产者服务业发展,这与客观事实是基本相符的。
(二)按价值链分行业的结果分析
根据国内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是从产业价值链低端向高端延伸,将生产者服务业按照价值链不同环节分为高端生产者服务业和中低端生产者服务业两类,以式(2)、(3)为框架,采用同上的方法进行回归,得到结果如表2所示(这里无论是以HPS还是LPS为被解释变量的模型,通过比较都选择了固定效应。限于篇幅,本文不给出随机效应和混合效应的回归结果)。
由表2结果可知,所有变量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这进一步表明了本文模型回归结果具有较强的稳健性,验证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及分析结论都是合理可靠的。比较高端生产者服务业与中低端生产者服务业的回归结果,也可以从中看出明显的差异,说明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对价值链不同环节的生产者服务业影响是具有差别的。
对于普通贸易出口变量,高端生产者服务业的系数结果要明显高于中低端生产者服务业,这说明普通贸易出口规模的扩张对高端生产者服务业发展的推动作用要強于对中低端生产者服务业发展的作用。由此可见,普通贸易出口的扩大,有利于我国生产者服务业内部结构不断调整,加速整个生产者服务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
对于加工贸易出口变量,高端生产者服务业的系数为负,而中低端生产者服务业的系数为正,说明加工贸易出口的扩大仅仅有利于中低端生产者服务业发展,而限制了高端生产者服务业发展。这个结果就充分解释了为什么整体性的结果与预期不符,原因就是在理论预期这一影响方向时,充分考虑到了高端生产者服务业,然而我国生产者服务业增加值中,仍是以中低端生产者服务业占有较高份额。
外商直接投资对高端生产者服务业的促进作用小于中低端生产者服务业,这也从侧面折射了我国生产者服务业层次不高,高端生产者服务业并没有形成竞争优势,以至于国外资本倾向于选择国内中低端的生产者服务行业。进口规模的扩张对高端生产者服务业的约束作用小于中低端生产者服务业,原因可能在于,国内制造业对中低端生产者服务业的服务需求往往更高,特别是物流、交易等环节,因此在进口大量先进设备和技术时,对于中低端生产者服务业需求的削弱作用更大。
结论与政策启示
本文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普通贸易出口、加工贸易出口、外商投资规模的扩张,都能显著促进生产者服务业发展,而进口水平的提高则对生产者服务业带来抑制作用。与此同时,在价值链不同环节,外向型经济对生产者服务业的影响存在差异,归纳而言,普通贸易活动更加有利于高端生产者服务业发展,外商投资更有利于中低端生产者服务业发展,而加工贸易活动对高端生产者服务业形成一定抑制效应。
结合本文的研究结果,笔者认为在未来我国外向型经济战略实施过程中,需要考虑以下政策导向:一是适当缩减出口贸易中的加工贸易份额,稳步提高普通贸易出口份额;二是继续实施创新驱动战略,鼓励本土企业自主创新,提升高端设备制造功能,形成完备的产品价值链,增强价值链高端环节的运作能力;三是进一步协调制造业与生产者服务业之间的互动,形成紧密融合、良性循环互动的有机整体。
参考文献:
1.彭水军,李虹静. 生产者服务业、制造业与出口贸易关系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4(10)
2.裴,毕玉江. 加工贸易、生产性服务业与中国服务业结构升级——基于长三角地区的实证研究[J].经济经纬,2012(6)
3.刘书瀚,贾根良,刘小军.出口导向型经济:我国生产性服务业落后的根源与对策[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1(3)
4.江波,李美云.生产服务业出口贸易、创新与生产率提升:理论与实证[J].财经研究,2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