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商业集聚与城镇化的互动研究
2016-05-10孙小霞
孙小霞
内容摘要:商业集聚是流通领域的一种特殊产业组织形式,是地区商业发展的重要模式,更是城市发展的缩影。商业的布局形态与经营方式,对城市生活、文化、功能与经济将会产生直接影响。本文在对商业集聚与城镇化互动效应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北京王府井大街进行举例说明。最后提出相关建议,以期实现商业集聚与城镇化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新常态 商业集聚 城镇化 互动机制
问题的提出
商业集聚是产业集聚的一个特例,国外学者对于商业集聚的研究多以产业集聚为基础。Shaw(1980)认为商业业主多受顾客需求多样化的影响而倾向于集聚。田村正纪(2007)运用最小分化与集聚经济两大原理应用到商业集聚中,对商业集聚的形成进行了解释与说明。城市经济学家J.K.巴顿(1976)将商业集聚的经济效益划分为十个种类,说明商业集聚为消费者、商店本身、其他企业以及城市经济等带来积极作用。Ghosh(1986)基于中心地理论的修正模型指出顾客会更多地选择多目标购物,因为多目标购物行为降低了出行成本与保管存货成本。日本流通学者石原武政(2000)形容“商业集聚”为若干商业者集中于某个地区的状况,通常是以顾客的相关购买商品为中心、经营商品品种有所拓展的专业店的集合。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商业正在逐渐成为城市发展中的主导产业(尹德洪,2011),商业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可见一斑。新常态下,现代流通能力上升为国家的核心竞争力(紫石等,2015)。商业的从属地位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武云亮(2004)总结了商业集群的成本、商业区位品牌以及组合经济等优势。夏春玉(2002)通过对城市商业规划和商业经营的关系论述,提出城市商业规划必须同时考虑经济合理性、商业集聚原则与城市规划问题,以期保持城市功能的活力与多样性。蒋三庚(2005)从商业集聚的内涵、形态、形成机制与企业生态学等角度出发,对商业集聚促进现代都市、产业园区等成长与繁荣进行了探讨。尹德洪(2011)从经济学视角对商业集聚现象进行Hotelling模型分析与集聚经济分析,得出商业集聚在现代城市、产业园区等建设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的结论。
前人研究中,多是对商业集聚、商业集群、商业集聚对城市作用的单方面描述,很少有对商业集聚与城镇化两者间互动效应进行系统梳理。本文分别对商业集聚对城镇化的效应与城镇化对商业集聚的效应进行了分析,并运用典型案例加以佐证,提出促进商业集聚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商业集聚与城镇化的互动效应分析
区域发展中商业集聚与城镇化的互动效应如图1所示。
(一)商业集聚对城镇化的效应分析
1.商业集聚有效促进了城镇的经济发展。商业企业在地理上的分布并非均质,其直接原因在于集聚能够带来经济效益。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企业流通费用得以降低、流通时间得到节约,其成本出现下降趋势。即在商业经营过程中存在着规模经济。关联企业在空间上的集聚,使得商品要素市场、信息服务等不断完善,有利于企业经营范围的扩展,通过搭配销售降低自身经营风险并获取集聚的范围经济。商业集聚促进零售企业健康有序发展,不仅使得商业不会成为滞后城镇经济发展的短板,还能有效促进城镇经济发展。
2.商业集聚有利于城镇的产业结构优化发展。城市发展与商业兴衰存在关系。商家基于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进行选址,选址的重要特征表现为经常在相互接近的地点开设店铺。集聚区内店铺林立,集群内企业之间不仅功能互补,还存在激烈竞争。在竞争的刺激下,商铺之间共谋产品及体制创新,形成良性互动。同时集聚使得信息传递成本降低、时间缩短,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知识传播频率,避免了长距离信息传递的失真。集聚区内各企业为避免过度竞争,通常采取区内经營互补的方式,以专业化分工来提升地区发展竞争力。商业集聚使得商业发展更为迅猛,带动第三产业的优化发展。
3.商业集聚有利于城镇的空间管理。商业作为第三产业,对就业人口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推进了人口城镇化。商业街是商业集聚的一种空间存在形式,人们对商业街的诉求包括购物、休闲、娱乐、情感等。集聚的不断发展使得集聚区内的结构与功能逐步完善,提升消费者及周围居民的生活质量,为民众提供了消费、娱乐、休闲场所。在城镇规划发展过程中,无论是自发商业集聚还是政府组织的商业集聚都对城市空间形成有效利用与整合。此外,商业集聚使得城市管理者积累了相关管理经验,有利于城镇的建设与改造。
4.商业集聚生态群的建立与生态城镇化要求保持一致。商业集聚区内的众多店铺地理位置临近,消费者很容易做到“货比三家”,缩短了购物时间,降低了交通费用与搜寻成本。店铺间不同的风格、销售产品、经营方式带给消费者留下了不同的印象,消费者可以根据自身偏好进行回顾意向选择。购物中心以及商业街区等的改造与兴建大大提升了城市的旅游功能,成为了城市旅游重要的旅游地点与旅游产品。旅游商业一方面是城市风貌的展现,另一方面坚持了生态文明建设原则,为城镇居民带来方便、低碳、和谐的生活。
(二)城镇化对商业集聚的效应分析
1.城镇化为商业集聚带来了资源优势。产出需要投入,商业集聚同样依托大量资源投入。城镇化并非“圈地为城”,最根本的是人口城镇化,要求不可拔苗助长,要水到渠成。城镇化伴随着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即人口城镇化。一方面商业集聚带来大量就业岗位,存在劳动缺口,另一方面,城镇化要求农业人口的非农转化。人口集聚为商业集聚弥补了劳动力缺口。充足的劳动力供给降低了企业的工资成本,企业绩效得以提高。资源的逐利性使得相关资源集聚程度进一步提高,从而为商业集聚奠定坚实的基础。
2.城镇化为商业集聚开发了消费需求。城镇化伴随着农村人口进入城镇生活与消费。对于消费需求,一方面,人类的生存需求由于人口基数增加得以强化;另一方面,城镇具有与农村不同的生活节奏与消费方式。在农村人口进入城镇之后,消费观念有所转变,消费结构得以升级。随着居民收入的不断提升,消费者消费质量与档次都有所提升。因此在原有基础上,城镇消费需求得到大量释放与大幅度提高。消费需求结构的改变为商家带来了商机,促进了商业单位进行集中选址,从而加快商业集聚的形成。
3.城镇化为商业集聚提供了相关基础设施与配套服务。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交通运输、邮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得以完善,科教、医疗卫生等相关配套设施不断兴建。商业的发展与城市的交通运输承载能力、信息流通速度紧密相关。因此,城镇化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为商业集聚提供了必要条件。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城市近郊地区以及乡村地区逐渐实现城市化。城市较农村,水电供应、通讯、交通、医疗等都更为发达,为商业集聚提供配套硬件设施。
4.城镇化为商业集聚营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在高度重视城镇化建设的政府背景下,一系列旨在促进城镇发展的优惠政策出台。城镇拥有开放的市场、优惠的政策,这有助于经济主体之间形成良性的竞争关系,有利于创新力量的形成与壮大。政府部门、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等通过联手,加强对市场的监管,打击商业欺诈专项行为,保障流通与市场安全。逐步实现商业的计量器具统一化、商品价格大众化、主要商品品牌化、购物环境商场化、商场设施人性化。零售业的进一步对内对外开放奠定了新一轮的商业发展基础。
商业集聚与城镇化互动的案例分析
北京王府井大街早前定名于1915年,历史悠久,几经兴衰,多次改造。故以北京王府井大街为案例进行探讨。自1994年开始,不仅王府井大街,基本上我国的商业街,在销售额与客流量上都开始出现大幅度下降。传统的王府井大街是一条纯购物街區,囿于功能及业态单一、店面陈旧落后、街道拥挤、景观不佳、购物环境差、外在竞争压力大,其“金街”地位一度受到冲击(费明胜,2003)。为了走出困境,焕发昔日风采,王府井商业街按照当下环境要求,做出了如下适时改造举措:
第一阶段(1992-1998年):“推土机式”改造。长时期的施工状态使得很多名店以及老字号被挤出大街,改造反而使得王府井失去品牌优势与地方特色。商业布局过程并未与城市规划相结合,导致功能弱化,零售额下降。若以非农人口来核算城镇化率,1992年全国城镇化率为21.98%,1998年增长至25.07%,增长了3.18个百分点,六年以来城镇化年平均增长率为0.531%。北京市1992年的城镇化率为62.81%,1998年城镇化率增长至67.05%,增长了4.24个百分点,城镇化年平均增长率为0.707%。对比可以看出,北京市城镇化过程较全国水平表现出起点高、速度快的特点,这就对商业发展与集聚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为此王府井大街改造未能走出功能单一的困境是第一期改造失败的最主要原因。
第二阶段(1999-2001年):首先商业街本身的服务功能得以强化,王府井大街升级为高效率、多功能的集成空间。通过调整商业结构,商业街功能向多元化发展,包括金鱼胡同的休闲功能、东华门夜市的餐饮功能、利生体育商厦的体育娱乐功能、圣东堂教堂的旅游功能等。另一方面,二期改造重点还包括形成特色商业集聚。圣东堂百年教堂是对地方宗教文化的展现,利生体育场对体育精神的保存。特色文化的保存有利于城市环境建设,有利于打造城市印象。特色鲜明的商业集聚品牌,带来了慕名而来的消费者,在增加商业销售额的同时,还带动了地区其他产业同步发展,进一步推动城镇化不断向前发展(张廷海等,2015)。商业通过集聚发挥其典型示范的引导作用,带动产业结构的整体升级。商业街经营主体与经营业态的多元化满足了市民的多元化需求,促进了地区经济的繁荣,为城镇化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结论与政策建议
商业集聚与城镇化之间存在互动效应。一方面,城镇化为商业集聚提供了相关基础设施与配套服务,带来资源优势,扩张了消费需求,还营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另一方面,商业集聚对于城镇化的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空间管理等方面都带来积极作用。但是商业集聚与城镇化的非协调发展,同样会给城市造成环境污染、治安混乱、交通拥挤等诸多问题。为了实现两者的协调发展,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加强市场监管与商业的规范化建设,保障商品流通与食品安全,建立缺陷以及违规商品的即刻退市响应制度,尽快提出并实施违规商品的召回渠道建设方案,以实现召回拖延期的最小化,创造安全便捷的消费与流通环境,为消费者购物排除后顾之忧;注重形成特色品牌,加强区位优势,进行错位经营,提升能级;将商业布局与城市规划有效结合,进行科学合理的市场调研,掌握人口结构与消费群体偏好;完善交通枢纽建设,提高信息化与物流技术的资金与人员投入,以期提高商业企业竞争力;引导商业企业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倡导群众进行环保文明消费,发展循环经济。
参考文献:
1.[日]田村正纪著.吴小丁,王丽译.流通原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2.[英]J.K.巴顿.城市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3.[日]石原武玫.商业组织的内部编成[M].千仓书房,2000
4.尹德洪.商业集聚的经济学分析[J].财经科学,2011(2)
5.紫石,奚希.新常态下商业经济的创新发展[J].商业经济研究,2015(1)
6.武云亮.我国商业集群的模式及其发展趋势[J].生产力研究,2004(1)
7.夏春玉.论城市商业规划与商业经营[J].中国流通经济,2002(2)
8.蒋三庚.论商业集聚[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9.费明胜.商业街的困境与创新[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
10.张廷海,陈阿兴.商业集聚与城市化的耦合机制[J].商业经济研究,2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