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模仿中找到自我
2016-05-10张国波
张国波
作文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能否写出高质量、高水平的作文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学生语文成绩的高低。虽然作文如此重要,但是仍有一部分学生不愿上作文课,长此下去,这部分学生的写作水平难以提高,学习成绩也会受到影响。所以,为了减小写作难度,让学生逐渐接受写作课,教师不妨引导学生从最基础的模仿做起,帮助学生从模仿中找到自我。
1.模仿写作的基本概念
对小学生而言,写作活动是陌生的。他们在刚开始接触写作时很容易产生陌生感,从而产生抵触心理,拒绝写作活动。所以,为了帮助小学生消除陌生感,降低写作的难度,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尝试模仿写作。模仿并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学生刚开始接触学习的一种方式,是小学生学习的起步阶段。小学生在模仿写作中可以最快的调整好学习状态,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模仿写作符合小学生的心理以及学习需求,应该成为小学生初步写作的一种方法。这样,小学生便会在仿中写,在写中进步,克服对写作的心理恐惧感,活跃课堂学习的整体氛围,提升教学效率。
2.合理模仿,找到自我
2.1从模仿中丰富词语系统
语言是构成文章的重要因素,也是文章的基础。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认识到文章语言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引导小学生开展模仿写作。教师要帮助学生认识到模仿写作并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要从模仿中丰富自己的词语系统,找到自己的写作风格。为了使学生能够从模仿中丰富词语系统,教师应该注重模拟材料的选择,不能随意拿来让学生模仿写作,而是要有所选择,有所侧重。大部分小学生无论刻画人物,还是描绘风景都会缺少一些生动的词语或者语句,他们写出的句子简单、明晰,却缺少韵味。因此,教师应为学生提供一些既生动又形象的模仿段落,让学生能从中认识到遣词造句的重要性。
以描绘风景的写作教学为例,大部分的学生写出的文字如:熟了的麦子是黄色的。而《写作大全》中有关麦浪的描写则是这样的:黄澄澄的麦子熟透了,沉甸甸地坠向地面。从这两句中我们可以明显的感受到语言表述的区别,和不同语言表述带来的不同的感觉。“熟了的麦子是黄色的”这句话虽然客观地还原了现实,语言准确、简单,但是略显苍白,没有特色。而“黄澄澄的麦子熟了,沉甸甸地坠向地面”却生动地还原了风吹麦浪的场景。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比较两段文字的语言差别,并鼓励学生模仿这样的写作方式和其中的“黄澄澄”“沉甸甸”等词语,让学生写出的文章不再苍白,充满魅力。
2.2从模仿中扩大取材范围
素材的积累尤为重要,在传统小学语文作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积累素材的活动多局限在课堂上或者书本中。而这种局限性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创作和写作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开展模仿写作活动应注意拓宽积累素材的范围,使素材积累的活动不局限在课堂上或者书本中,而是让学生在生活中积累素材,写出有内容有灵魂的文章。
教师在课堂上传递的信息以及课本上的信息都不具备时效性,这些信息会被时代的发展所淘汰,而学生也无法通过真正动手实践来感受知识。除此之外,这些内容过于大众化,缺乏个性化,无法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而生活中的写作素材却恰恰相反,个性化十足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拓宽素材积累的写作范围,将模仿写作延伸到生活中。以生活中常见的歌词为例,很多歌词充满韵味,读起来朗朗上口,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周杰伦的《青花瓷》便是其中一例: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炊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里,忽视这首歌的其他部分,单是开头的几句便将人带入了如梦如画的语境中。教师如果将这段歌词引入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课堂,让学生在歌声中体会修辞、拟人这种修辞方法的美感,并通过模仿写作,灵活运用,一定会收获不一样的写作灵感。
2.3从模仿中激发学生想象力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一个艰巨并且长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利用模仿写作激发小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小学生能够写出内心的想法,表达真情实感。写好文章需要多种因素,学生既需要有良好的写作习惯还要具备超强的想象力。所以在模仿写作过程中教师不应该将教学活动局限在课堂教学中,而是应该勇敢突破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将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带到社会里,多赋予学生模仿写作的机会,让学生大胆的尝试写作,大胆模仿,在模仿中获取写作灵感。此外,教师还应该多开展一些锻炼学生写作能力,促使学生模仿写作的活动。如举办一场学生畅所欲言的交流会,让学生在交流中培养感情,在交流中积累学习经验,在相互合作交流中共同进步,最终找到自身的写作风格。
笔者认为,能否写出一篇高质量的文章可以衡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以及综合能力高低。因此,写好作文则可以扎实学生自身的语言基础,帮助其塑造良好的学习喜欢培养其兴趣科目。模仿写作,符合现阶段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现状特点,也符合小学生的心理以及学习需求。本文主要围绕着模仿写作进行了一系列的分析探讨,希望能对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提供一些新思路,推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