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多维视角看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哲学基础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

2016-05-10郭建宁

党建 2016年5期
关键词:治国理政文化内涵

郭建宁

内容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形成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具有深刻的哲学基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深邃的文化内涵,需要深入研究。

关键词:治国理政 哲学基础 历史底蕴 文化内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密结合民情、党情、国情、世情,坚持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形成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需要哲学指引

重视哲学、学习哲学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们的基本功和看家本领。2013年12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和2015年1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主题分别是“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与“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这就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中国发展这一重大问题凸显出来,表明只有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才能把握时代大势和发展大局,增强工作的自觉性、能动性、创造性,提高解决我国改革发展基本问题的能力。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实践的生动体现。

直面中国问题的实践论。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在实践中形成的,也是在实践中发展的,它是立足中国实践、坚定中国自信、总结中国经验、针对中国问题的战略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就是针对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主要问题提出来的,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就是当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问题。

人民至上的历史主体论。人民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人民主体论。13亿人的主体实践创造活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根本的动力、最深厚的源泉,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把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民性,体现了我们党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和真挚情怀。无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战略布局,还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从起点的小康到落脚点的共享,贯穿始终的都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最简单直白到位的表述就是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

全面性与重点论相结合的辩证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要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又有战略举措,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五大发展理念是管全局、管根本、管长远的,也是一个整体。在把握全面性整体性的同时还要抓住重点,重点是“衣领子”和“牛鼻子”,要抓住重点带动面上工作,抓好战略重点带动发展全局。

相互促进协调推进的方法论。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来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目标,全面深化改革是动力,全面依法治国是保障,全面从严治党是关键。从五大发展理念来看,创新是解决发展质量和效益问题,协调是针对发展不平衡问题,绿色是改善生态环境问题,开放是实现合作共赢问题,共享是增进人民福祉问题。战略布局的四个方面和发展理念的五个方面都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不能只抓其中一个或几个方面。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统筹推动五大发展理念贯彻落实,使之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鲜明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联系与发展的方法论。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需要历史借鉴

2013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党的十八大精神,说一千道一万,归结为一点,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如何进一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从历史借鉴的角度进行了深入阐释,给我们以深刻启示。

从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的发展脉络中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起点,然而从世界范围来看社会主义已经有五百年了。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包括六个阶段:一是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物是傅立叶、圣西门、欧文,他们提出了社会主义的设想,但并没有找到实现社会主义的路径。二是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的一系列论述,特别是创立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三是列宁的社会主义实践,使社会主义由理论到实践。但是列宁社会主义实践的时间相对不长,很多问题还没有展开。四是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虽然有一定的历史合理性,但也有严重弊端,主要是经济上高度集中,政治上高度集权。五是毛泽东关于中国社会主义的探索,《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和党的八大集中体现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关于社会主义探索的积极成果,但其中许多好的思想后来并没有在实践中贯彻落实。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30多年的改革开放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巩固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从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传承中把握中国道路的历史纵深。2013年3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这段话在理论界引起强烈反响,其深刻意蕴就在于把中国道路与中华文明紧密相联,30多年与5000多年紧密相联,表明中国道路植根于中华文明;30多年离不开5000多年,这说明中国道路具有悠久的历史纵深和深厚的历史渊源。中华民族5000多年创造的灿烂文明,是中国道路的历史底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发展成就,谱写了中华文明的新篇章。我们讲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基础和根源就是文化自信。

从历史经验教训中吸取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有益借鉴。历史是一面镜子,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2014年10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我国历史上的国家治理进行第十八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独树一帜的灿烂文化,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其中既包括升平之世社会发展进步的成功经验,也有衰乱之世社会动荡的深刻教训。……治理国家和社会,今天遇到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历史上发生过的很多事情也都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国,需要对我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进行积极总结。”这段论述给理论界提出了重要任务和重大课题,我们要学习历史,了解历史,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牢记历史警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文化支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场合讲到文化,特别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国内普遍关注,在海外也产生很大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论述内容广泛,其中以下几个方面尤为重要。

从中国梦视角强调民族复兴需要以民族文化兴盛为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没有经济繁荣不行,没有文化繁荣也不行。经济是基础,文化是支撑、是内涵、是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时指出,“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中华民族的先人们早就向往人们的物质生活充实无忧、道德境界充分升华的大同世界。……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双飞的发展过程。”这一重要论述,丰富了中国梦的内涵,体现了中国梦的特质,展示了中国梦的魅力,对于促进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视角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基因和精神命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2014年2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围绕这个主题进行了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此后,在北京大学以及多个讲话中又反复强调和系统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挖掘和阐发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对传统文化要有鉴别的加以对待。做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

从全面从严治党、把纪律挺在前面的视角强调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的“心学”。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的“心学”,就是强调理想信念宗旨、优良传统作风,从正心修身立德树人做起,从而让崇德向善和遵规守纪结合,自律和他律结合,道德感召和纪律约束结合。中华传统文化特别强调正心修身,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调研时指出,“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一定要讲修养、讲道德、讲廉耻,追求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养成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中华传统文化还特别强调立德树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在今天,立德树人尤为重要。要坚持以德为先,恪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严于律己,做一个高尚的人。

从全球治理的视角阐述中华文化的重要作用。2015年10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全球治理问题进行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全球治理理念创新发展,积极发掘中华文化中积极的处世之道和治理理念同当今时代的共鸣点,继续丰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主张,弘扬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这里强调的共商共建共享体现在“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亲诚惠荣”等诸多方面,凸显的是文明交流互鉴、和平合作共赢。中华传统文化关于“和”的思想为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提供了丰厚的资源。“和实生物”,中华传统文化强调同则不继,和实生物,如果事物都一个模样,千篇一律,就失去了发展的空间和生机。正是差异与不同体现了生态和文明的多样性,使发展具有活力、繁荣成为可能。“和而不同”,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即使是不同力量之间形成合作关系,也可以保护各自利益,从而趋向和谐。“协和万邦”,文明是多元的、多彩的,文明交流互鉴是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积极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加强交流合作,照顾彼此关切,相互尊重,互惠共赢。

猜你喜欢

治国理政文化内涵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新成就
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历史使命及其核心地位
习近平“治国理政”集中研究的最新成果
习近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整体架构
对中国传统锡工艺传承的思考
对太极拳双语教学中教学技巧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的对比分析
浅谈法语习语的文化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宗教篇如何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