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报人的新媒体“夹心”奋斗记
2016-05-10宋春风
□ 文/宋春风
一位报人的新媒体“夹心”奋斗记
□ 文/宋春风
2016年6月8日是《广西日报》新媒体部成立三周年日子,也是我从纸媒转型新媒体三年之际。新媒体人,特别是体制内的新媒体人,是媒体人中的独特群体:工作节奏按新媒体跳跃,处理、解决具体事务按传统媒体风格推进;既要与市场化新媒体比影响、拼市场、抢用户,又要如传统媒体一样严格操守与自律……
新媒体 转型实践感受
这三年,在新市场与旧体制的“双边夹心”中,在新闻理想与互联网大潮的“双重激励”下,在“鸡血”与疲惫、兴奋与迷惑、期待与焦虑中,如白驹过隙,匆匆而过,思索甚多,收获些许。
新媒体大潮中,纸媒人彻底转型了吗?
媒体融合是发展大势,然而知易行难。在前路未明、投入不定、获益未知情况下,近年来许多媒体摸着石头过河,取得了成绩,却也伴随种种问题。
记者编辑转型?难。诚如大众报业集团董事长、总编辑傅绍万所言,目前纸媒做新媒体和做报纸的基本是两套不相干的人马。这厢,“微博工作室”“新媒体中心”的一干人全力投入新媒体,而报纸那边,除了几位热心、喜爱新媒体的纸媒记者主动投稿,更多的记者编辑,依然是井水不犯河水,老程序、老节奏、老做法,对新媒体运作隔岸观火。
技术人员转型?或许更难。传统媒体自身技术人才储备有限,人才结构相对老化,这样的技术力量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捉襟见肘。招揽技术人才更难,当前“互联网+”席卷全国各行业,网络技术人才早已成为“香饽饽”,需求大、供给少、薪水高。再加之传统媒体低收入、体制不灵活、职业前景有限,难以吸引高质量技术人才。在杭州、深圳等互联网企业聚堆的城市,不少媒体只能眼巴巴地看着技术人才被出手阔绰的互联网企业网罗。
经营、营销人员转型或融合?仅迈出一小步。在新媒
体赢利模式仍摸不着边的当下,媒体转型多是内容生产人员的事,经营人员甚少参与此话题及实际操作。如何从传统媒体卖广告为主的“二次销售模式”拓展到更好的盈利模式,仍没有成功先例。
行政、考评、后勤方面的融合更是“慢一拍”。许多支援性的工作,一句“我不懂”即成为与新媒体工作对接的“防火墙”。
媒体发展本应是纸媒与新媒体不分你我、共融一体,是多部门共同组局推进的一盘大棋,共同围成的一个木桶,要求整个媒体统一行动、互有分工、齐头并进。媒体融合发展,从来不是“一个人的战斗”。唯有整个媒体机构上下一致、共同行动,才可谓是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真正融合,互促共进。
“共振”带来媒体融合新力量
□ 2016全国两会期间,广西日报社全媒体直播间现场。
三年来,笔者投身新媒体,最感力有不逮的时候,即未能协调各部门力量形成统一全力,一个新媒体部全盘负责新媒体的内容生产(采、编、校、审、发以及视频、图片、剪辑、设计、技术等)、技术跟进、考评制度建设、活动组织及布展、各种汇报材料撰写、新媒体行政后勤等等;而最感到事半功倍、工作推进迅速有力的时候,即多部门共同协作,整个媒体机构多个部门形成“共振”。
此类“共振”通过越来越多的案例,显现其力量。近一年来,这一“共振”方式促进了广西日报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广西日报》是本省内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主流媒体。广西日报新媒体依靠报社在政经资源、内容生产上的优势,做强影响力和传播力,创下了不少“现象级”的媒体融合事件,成为广西媒体融合发展的排头兵。
在2016年全国两会报道中,广西日报传媒集团集合旗下《广西日报》、广西日报新媒体、《南国早报》、广西新闻网等力量,在代表驻地开设“全媒体北京直播间”,把多位代表、委员请进直播间,利用客户端文图视频直播、H5互动游戏、网友视频电话等创新形式,将两会新闻传回广西……
2016年5月下旬,广西党政代表团浙沪考察学习活动中,广西日报客户端在5天时间内对代表团活动进行“东学记”全程直播,深度挖掘每个行程所考察企业、园区的先进经验。相关报道在代表团成员和广西网友中广泛传播。
不久前,在刚结束的外交部广西全球推介活动中,广西日报新媒体团队负责该活动的新媒体通稿,连夜赶制的微信《【视频首发】8分钟!英文版〈相约广西〉引动全球!》……
目前,广西日报新媒体影响力蒸蒸日上。在新浪官方发布的媒体微博影响力排行榜上,@广西日报 影响力一直稳居广西媒体首位,2016年以来,更成为全国省级党报官微影响力第一、全国党报前三甲、全国纸媒前十。自2016年起,广西日报客户端被自治区党委确定为“广西新闻发布第一平台”,迅速占领广西政经界高端人群的手机屏幕。
纸媒创办的新媒体驶向何方?
就纸媒、广电媒体而言,其发展模式已基本定型。但新兴媒体却不然,短短几年间,从专业媒体到机构媒体、自媒体,从微博到微信,从二维码到AR、VR,发展形态日新月异,有必要对其生产流程、核心优势、盈利模式等逐一梳理,以寻求合适的发展模式。
新媒体形成了全新的产业链条和精细的专业分工。纸媒时代,一支笔,一台相机,一台笔记本电脑即可完成几乎全部的工作。然而,媒体融合时代,内容生产工作不仅包括文字、图片、音视频等,还有H5、VR等层出不穷的新形态,不仅将报纸、电台、电视台的制作都囊括在内,还不断融合新的媒体介质。多种形态的交融发展,产生了全新的产业链条,要求分工合作更精细。这产生两方面要求,一是媒体人的转型,要从多年习惯的“仗笔走天涯”、相对松散的工作状态,转为新兴媒体生产环节上的重要一环,不仅要负责采集全媒体内容,工作节奏更要从每日甚至每周一稿,变为时时发稿,且要学会在整个流程中,与受众实时互动。
媒体机构的转型要动员整个机构全体转型,实现统一行动、共同推进,不仅在内容生产上实现“中央厨房”运作,也要在营销、市场、行政等一系列岗位上设置对新兴媒体的工作内容。
打造自身无可替代的核心优势。从互联网时代起,世界就越来越“平”,智能手机加速了这一趋势。这一趋势摧毁了信息垄断,动摇了传统媒体的根基。但,这个世界的“平”是相对的。对于不同知识结构、专业领域、学习能力的个体来说,闻道有先后。对于更广泛的人群,以内容为核心的公众媒体,有不可替代的价值。独一无二且高质量的新闻产品,不论是印在纸上,还是出现在手机、PC屏幕上,都经得起考验。
今年以来,广西日报新媒体取得重大影响的几大报道活动,都是依靠信息管道和内容生产上的强势和优势,主动设置话题议程,提前策划,全员投入,实现了更迅速、更全面、更细致且有趣的解读。
影响力比流量更重要。曾几何时,移动互联网的江湖信奉得流量者得天下,为了抢夺流量、用户,各股力量杀得烽烟四起。但对脱胎于传统媒体的新媒体来说,追随此法则无疑是以己之短攻彼之长。相比于市场化新媒体及众多“网红”式自媒体,屌丝、长尾从来不是纸媒新媒体的专长。专业、独家、深入、权威的内容,才是我们无可替代的核心优势,由此产生的影响力,也才是纸媒新媒体的核心竞争力。正如《经济学人》一直强调,《经济学人》的定位从来不仅仅是杂志。依靠内容生产得来影响力、传播力,我们可以开拓更丰富的媒体形态、更多选择的传播平台、更多样的营收模式。
在着重打造影响力的前提下,近两年,广西日报新媒体团队打造《八桂乡村人居图》《八桂乡村新画卷》两个报纸长卷,以超常规的八连版形式推出,整体气势磅礴,富有视觉冲击力,既重实质内容,又重报纸之美,具有收藏价值;在全广西最大的房博会上,利用AR技术在全场展厅策划了“全场向上看”扫码看AR房地产宣传片活动;在广西美博会上,策划了“摇一摇、找亮点——跟着手机找展商”的入场观众互动活动;在世界体操锦标赛,又在报纸和微信上共同推出“扫码猜冠军”活动……
以影响力为号召,才能冲破传统媒体时代单一的“二次售卖”广告模式,在技术、内容等方面不断创新,在新闻传播、媒体经营上开创更多样的盈利模式,才能为媒体融合之路探寻更稳健长远的路径。
(作者是《广西日报》新媒体部主任)
编 辑 翟铮璇 90555319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