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采写革命历史题材报道的几点感悟
2016-05-10危春勇
□ 文/危春勇
多年采写革命历史题材报道的几点感悟
□ 文/危春勇
以传承和弘扬红色基因为主旨的革命历史题材新闻报道,一直是新闻宣传中的“主旋律”,也始终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做好并强化这一新闻报道,既是新闻媒体的应尽职责和光荣使命,也是新闻传播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着力提高新闻舆论引导能力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方面。本文结合作者自己的实践和感悟,从五个方面提出了如何做好革命历史题材新闻报道的观点和见解。
革命历史题材 责任 兴趣 激情 积累 真实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红色基因的传承和弘扬,他在各地视察、走访慰问、参加会议时,多次谈到传承和弘扬红色基因的问题,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2016年2月2日,习总书记在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瞻仰并与革命后代座谈时,殷殷嘱托老区人民“把红色基因传承下去!”
以传承和弘扬红色基因为主旨,反映党、国家和军队的光辉历程与革命前辈不朽业绩的革命历史题材报道,一直是新闻宣传中极其重要的内容和不可或缺的部分,广大群众对此也非常爱读爱看,许多报刊、电台电视台、网络和客户端的文史档案类栏目,都有很高的阅读率、收视率和点击率。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和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革命历史题材报道又成为一大新的热点和亮点。
近些年,我参与了较多革命历史题材新闻报道的采写和策划,有些体会和感悟。现结合自己的实践,就如何做好革命历史题材的新闻报道谈一些观点和看法。
一、铭记责任,自觉主动担当
做任何事情,责任心最重要、最关键。没有责任心,一切便无从谈起。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新闻工作者应当切实肩负起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坚持党性原则,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责任所系,使命乃大。
当下,社会多元,思维多变,人们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存在信仰缺失、“三观”扭曲等问题,特别是当前社会上有一种历史虚无主义、民族虚无主义思潮,把中国革命历史说得一团漆黑、乱七八糟,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尤其需要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充分发挥新闻宣传的职能作用,忠于职守,履行担当,切实打好主动仗,大力唱响主旋律,热忱传播正能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激发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风尚,引导广大群众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道德规范、价值取向,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和发展、巩固并壮大积极健康的主流思想舆论,牢固筑起抵御各种错误思潮的防线与屏障,同时要澄清谬误、明辨是非,坚决杜绝和回击歪风邪气对中心工作的干扰、对人们思想观念的侵蚀。因此,做好并强化以革命历史题材为主要内容的红色基因的宣传与报道,使之产生“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的作用,为实现中国梦而加油呐喊、擂鼓助威,极富现实意义。这既是新闻媒体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的重要方面与必然要求,又是顺应社会变革,加速自身发展,满足受众阅读需求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新闻工作者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爱党、护党、为党的具体体现。
从某种程度上讲,采写革命历史题材的新闻报道,是一种费力不讨巧的“苦差”,从事这类题材报道一定要勇于担当,甘于奉献,耐得住寂寞,要不为世俗所扰、不为名利所动,沉下心来,埋头钻研,满腔热情,脚踏实地。就我自己来讲,平时除参与日常管理、组织协调和选题策划等外,还要经常上晚班签审版样,工作比较繁重,但我一直把革命历史题材的新闻报道当作自己的一个重要任务加以承担,自我加压,每年至少完成四五篇革命历史题材新闻报道的采写,许多个春节、国庆长假都用在采写这些报道上。新闻嗅觉和职业敏感,加上责任心的驱使,使我获取了不少鲜为人知的素材,挖掘了尘封已久的史料,最终变成精神富矿。
新华社高级记者游云谷从事新闻摄影半个多世纪,晚年因专注于鄱阳湖珍禽候鸟拍摄,一直未曾记录并向外界披露自己曾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拍照的经历,而今年事已高,重病缠身,已无力写回忆。2013年春,我从一本杂志上看到游云谷拍摄的一张周总理1973年在大寨的照片后,几次上门采访已经85岁高龄的游老,挖掘出了一张张照片背后的生动故事,所写《周恩来最后一次访大寨指定吃农家饭》纪实文章,详实地叙述了开国总理周恩来的公仆本色和民生情怀。在全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反对“四风”的形势下,该文的刊发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和启迪作用,成为“为民”“务实”“清廉”的形象教材。该文发表不久后,游云谷老人因脑梗塞复发导致神智不清,语言表达困难,再也讲不出他自己所亲历的往事了。可以说该文的采写并刊发,及时抢救发掘了一段行将流失而又弥足珍贵的重要史实。在2013年度江西省报纸副刊好作品评选中,该作品被评为一等奖,之后又获得江西新闻奖二等奖。
二、保持兴趣,积极带头参与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家喻户晓的名言。兴趣具有推动活动的力量,是职业活动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要做好革命历史题材的新闻报道,责任至关重要,而具有浓厚的兴趣也是必不可少的条件。有兴趣才会去追求,有兴趣才会去研究。如果没有兴趣,缺乏采访的欲望和心愿,即使是新闻人物来到你身边了,也可能无动于衷,与其失之交臂。多年来,我之所以热衷于革命历史题材的新闻报道采写,除了认识到其重要意义、自觉履行一个新闻人的职责外,另一个重要因素也是兴趣使然。
▲ 周恩来侄子周秉钧阅看危春勇(右)采写的将帅子女重返英雄城的报道。
充满兴趣去工作,被动便会变为主动,才能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很多时候很多情况下,领导并没有布置或安排采访报道任务,但我看到了、想到了,就会主动请缨,自行出击去抢抓新闻。而当一些重大纪念日来临,自己也总是挺身而出,爆发出参与相关报道的冲动与渴望,主动负责选题策划或采写相关报道以志纪念。
2007年六七月间,“革命后代重上井冈山”活动和“南昌起义将帅子女重返英雄城”活动相继举行,虽然我没有采访任务,但强烈的报道欲望,驱使我努力寻求采访机会。特别是独家采访到了周恩来侄子周秉和,所写他回忆自己心目中的伯父的报道见报后,被多家主流网站在显著位置转发,连续几天进入了新闻排行榜。2014年10月中旬,“纪念中央红军长征出发80周年”主题系列活动在赣州于都县举行,有40多名开国元勋和红军后人参加。当时主办方并没有邀请都市类媒体前往报道,我得知这一活动的安排后,主动提出到现场采访并自费往返,所写报道在《信息日报》刊登后即被中国江西网头条转发。
兴趣是可以培养的。缺乏兴趣,不仅会影响工作,而且也不利于自己的成长。针对青年记者对革命历史题材新闻报道采访兴趣不高、有畏难情绪,一时不知从何下手的状况,我通过多种途径,想方设法带动和吸引年青记者参与到这一宣传报道中来,让他们多学习、多接触中国革命史和革命前辈的业绩,消除他们对革命历史题材的陌生感和距离感。还是在2003年和2004年间,我采访毛主席孙子毛新宇、外孙女孔东梅等人时,都特意带上刚入行不久的青年记者一同前往。在负责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特刊的策划时,我有意识地安排并具体指导部门四五名青年记者,其中还有两名刚加盟报社的新人,沿着邓小平在江西的战斗足迹探寻走访,如期写出了报道,自身又得到了锻炼。
2009年共和国60大庆,在做专题报道策划时,我率领部门所有成员出动,10月1日这天,部门同志没一个人休息,都带着各自的任务忙于国庆新闻的采访。有的连线国防大学的将军解读国庆大阅兵的特色,有的电话革命后代畅谈国庆观礼感受,一个个热情高涨,忙得不亦乐乎。整个部门记者采写了10余篇有特色、有分量,计有15000多字的新闻稿发给总编室,为晚班烹饪国庆盛典大宴提供了丰富的“菜肴”。
2011年6月中旬,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我又带领部门的新老记者组织开展“征集红色藏品社区巡展”“教唱热门红色歌曲”和“邀请读者率先参观扩建竣工的新四军军部旧址”等三大活动,构成了红色“三部曲”,持续半个月,在广大读者中掀起一股革命传统教育的红色浪潮,而且加深了青年记者对党史的学习和对党的认识,增进了对党的感情。活动进行当中,有的同志还满怀激情地写下了入党申请书,向党组织表达了自己渴望成为一名共产党员的心愿。
三、富有激情,执著持续投入
如果说,兴趣是解决愿不愿做的问题,而激情则是解决能不能做好的问题。毫无疑问,每个人心底都潜藏着无限的激情,就看你倾注于哪个方面。生活中的激情,使你更加热爱生命;而事业上的激情,则让你更加专注于工作而做出一番作为。
从某种程度上讲,激情也是责任心的象征和表现。有责任心的人,必定充满激情;充满激情者,必定责任心强。当一个人对一项事业有激情时,就会产生无尽的动力,工作起来也不会觉得累。这些年来,我先后参与或组织实施了纪念建党80周年、90周年,建国55周年、60周年,建军70、75、80周年,毛泽东诞辰110和120周年、周恩来诞辰100和110周年、邓小平诞辰100和110周年等一系列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采访报道和主题策划,还有南昌起义、秋收起义80周年等专版、专刊的策划与撰稿。应该说承担这些选题策划和报道采写相当辛苦和劳累,而我始终有着新鲜感,每每都是情绪激昂,精神饱满,脑细胞一直处于亢奋状态,乐此不疲没有厌倦,与自己保持着旺盛的激情很有关系。
2014年7月,我作为南昌八一精神研究会的理事,接到研究会领导布置的尽快写一篇关于“八一精神”内涵文字表述提炼成形经过的文章出来的任务,当时正处于连续上晚班的紧张工作中,本身就很辛苦和疲惫。在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我利用班后的时间写作,凌晨下班回到家只休息五六小时便爬起来写稿。经过一周的苦干,写出了一篇7600字、题为《以精神的力量掘取“精神”的实质——“八一精神”内涵文字表述提炼成形幕后》的文章,从情系“八一精神”、发掘“八一精神”、论证“八一精神”、解读“八一精神”、传承“八一精神”等五个方面,系统回顾和记述了“八一精神”内涵文字表述提炼成形的前后经过与重大意义,得到南昌八一精神研究会从上到下的一致好评。
激情不光激发你去做,而且促使你把工作做得更好。新闻采访规律告诉我们,文章要使读者动感情,首先记者要动感情。面对一大堆素材,应当择情录取。如果记者不感动、不激动,或者感动得不真、不深、不强烈,那就不可能感染读者。情真,才能感人。采写革命历史题材新闻报道,尤其需要激情自始至终相随相伴,要对党充满深情和热爱之心,要对革命前辈怀有崇敬之情,竭力陶冶同所报道的前辈思想品格息息相通的情操。否则,就无法熟悉和理解革命前辈所处的那个时代,就无法理解前辈们的言行作为和思想情怀了。
不少同仁看了我对毛泽东、周恩来等开国元勋的后代或亲属的专访报道后,都说文章写得生动可读,有吸引力,让人在感情上产生共鸣。这主要是因为自己带着激情去写,同采访对象和所写人物的感情息息相通,采访中富有真情实感,笔底掀起爱的波澜。
“所有深刻的思想,都与激情相伴”。事实上,大家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写作的过程本身就是思想释放和感情宣泄的过程。从搜集人物事迹、提炼报道主题到选取报道角度、布局谋篇,以至于词句选用等,都离不开记者的思想感情。可以说,记者的这种思想感情,是始终充溢胸间,时刻流露笔端的。爱之深故言之切。有激情,才会有灵感、有创意,文思泉涌,才能使所写的稿件打动读者。
四、注重积累,丰富报道内涵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积累是一个新闻工作者的必修课。纵观古今中外,大凡与文字工作有缘并有所建树的人,都离不开知识的积累,并在这方面花费了极大精力。
从事革命历史题材的采访报道,积累是其中不容忽视的一环,这包括知识的积累、素材的积累、实践的积累,还有经验和阅历的积累。比如像采访革命后代,由于各人的家庭背景、年龄性别、性格特点和职业经历不一,加上采访时间、场合和难易程度有别,现场不确定因素很多。面对这些特殊的采访对象,怎么提问,问些什么,是大有讲究的。除了必备新闻业务本身所需要的采访技巧外,对采访对象、尤其是其父辈经历和业绩的了解与熟知程度是绝不可掉以轻心的,假如没有足够的知识、经验和阅历等方面的积累,就很难拉近与采访对象之间的距离并在交谈中有机沟通,就无法成功地驾驭和把握这一类题材的宣传报道。我们有些年轻记者之所以不愿去写、不敢去碰这类题材,在很大程度上是积累不够。
“厚积薄发”,就我自己来说,对领袖人物和革命先辈的生平事迹一向比较感兴趣,平时多读多看,留心收集有关的史料。充分地占有素材、占有信息量,就容易进入状态;对所反映和报道的内容有较多的了解、有直接的感受,有一定的认识和感悟,采写起来也比较有感觉。一旦采访时机来了,就能够及时抓住并从容不迫地应对,临阵不慌。
量变必然引发质变。积累多了,做起来就得心应手,就会挥洒自如。调动积累从事革命历史题材报道,有助于自己在采写新闻时了解过去、指导现在和预测将来,进而提升报道的品质和内涵,增强报道的纵深感、厚重感和感染力;有助于自己从中产生联想、获取新闻线索,使报道更富有新意、特色,即使是在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也能够异军突起、独树一帜。
2007年4月21日,胡耀邦女儿满妹到南昌为其新书《思念依然无尽——回忆父亲胡耀邦》进行签售。此前三天,省内已有媒体刊登了半个版的专访。在时间上已失利的情况下,我只有抢占内容的高地,注意选择报道的切入点和突破口,问别人未所问,写别人不曾写。由于调动了自己的积累准备采访提纲,从读者最关心的入手,拟定了多个话题,所以在采访现场当其他媒体记者不知问些什么时,我提出一连串读者关注而满妹又很轻松乐意回答的问题,不仅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也把满妹的话匣子给打开了。获取了所想要的素材,文章写出来得到了满妹的认可,发表后网络媒体竞相转载,反响和效果不一般。
五、恪守真实,注重表述客观
真实是新闻报道的生命。真实才可靠,真实才有公信力。革命历史题材宣传报道贵在真实和客观。唯有此,才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和受众的评判。
革命历史题材的新闻报道,政治性强,也比较敏感。从某种程度上说,其真实性、准确性,较其他新闻报道的要求更高,稍有不慎或者麻痹大意,就可能出现政治问题、引发历史纠纷。周总理说,“只有忠实于事实,才能忠实于真理。”追求、讲究和注重内容的真实可靠与细节的准确无误,应当是采写革命历史题材报道奉行的准则。
虽然我们不是历史学家,但必须以历史唯物主义的严谨态度,本着对历史和当事人负责,对媒体和受众负责,对自己稿件负责的精神原则来从事革命历史题材的新闻报道的采写。以真实为前提、以历史为准绳,实事求是,客观公正,注意史实的准确和表述的分寸,而不能道听途说,信口开河,把握不准的事,哪怕新闻价值再高也不去写。对于采访中经常遇到当事人年事已高讲述不清、回忆有误的问题,必须慎重对待多花心思去考证,像时间、地点等一些细节问题,可以通过查找翻阅有关领导人年谱、传记,或是《人民日报》和新华社电稿等权威报道去核实,有必要的话也可请教文史专家把关。
由于革命历史题材宣传报道大多不是“新近发生的事”,加上年代久远,采访难度大,特别是现今各种类型的历史书籍和相关网站众多,容易助长一些采访人员投机取巧行为,从书中摘录、从网上下载,被一些人为杜撰和经过加工的“史料”所蒙蔽也浑然不知。书籍和网站可以学习、参考和借鉴,但不能完全依赖或照抄照搬。一味从史书中摘录、从网站上下载,显然是靠不住的。时下微博、微信和手机客户端经常发布一些所谓的纪实作品与名人文章,宣称揭秘历史、解密真相、还原事实,其实是别有用心,欺世盗名,编造历史,虚构情节,哗众取宠,混淆视听。对此,我们应当坚决抵制、严加防范,决不能偏听偏信、以讹传讹,为错误思潮提供传播的条件。
要切实保证和提高革命历史题材新闻宣传报道的质量,同样必须强化采访功能,扎实作风,深入现场、深入实地,尽可能多地访问史学专家、历史亲历者和知情者,获取第一手素材。比如,我在采写八一南昌起义的报道时,其中有关歼敌人数问题,书籍的记载有多种版本,有写着“合计歼敌1万余人,缴枪1万余支”,也有写成“共歼敌6000余人,缴枪1万余支”。究竟以哪种说法为准,经过向专家请教并多次前往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采访,对战斗经过和有关情况深入细致地了解,充分掌握素材,最终以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最新的讲解词“歼灭南昌守敌3000余人,缴获机枪800余挺,步枪4000支,子弹70多万发”为准。
采写革命历史题材的报道需要激情,但又不能凭感情用事,需要保持一份清醒,做到激情与理性交织。新闻宣传要考虑社会效果以及各方面的承受能力,把握尺度和掌握分寸很重要,对一些敏感的、有争议的历史问题不要去碰及。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写好的稿件尽可能地发给被采访对象阅看,一方面征求他们的意见,一方面可以让他们把关。像我在采写革命后代的专访报道时,都将稿件发给他们审核,得到他们的认可才发稿。
(作者是《信息日报》编委、高级编辑)
编 辑 梁益畅 46266875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