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腊月炭火红

2016-05-09张懿鸣

作文周刊(综合版) 2016年12期
关键词:窑工烧炭烧窑

张懿鸣

“活在青山细叶朵,死在凡间土里躲;将红染黑长街卖,将黑染红永不来。”这是一个谜语,谜底是一件生活用品——木炭。以前,木炭是过年必需品,家家户户过年招待客人时,都会生起一炉烧得火红的炭火,大家围坐在一起,其乐融融。如今,木炭也只在一些偏僻的山村里生产,慢慢沦落为稀罕物了。

小时候,大年三十要“守岁”,家里总会早早地将火盆里的木炭添得满满的,木炭烧得红彤彤的,预示着来年的日子红红火火。炭火能暖人,然而烧炭人却异常辛苦。

世人多半只看到炭火燃烧时的红火,却不大了解生产木炭的艰辛。要想生产木炭,首先得在斜坡上打一孔炭窑:一般选择山麓靠近水源且地势平缓的地方建造,容量大小根据实际需要来定,以一次烧制300斤木炭为例,窑坑面积为1.5平方米。常用木炭窑为喇叭形,在底部中心挖一条通火道,一端连接点火门,一端连接烟囱,用于排烟。窑坑四壁用和着食盐或者猪毛的黄泥土堆砌,窑坑口则用石头垒砌而成。

烧制木炭需要大量的木材,这与当下生态环保相悖,当地政府曾广泛宣传,提高民众保护林业资源意识。制炭的窑工们一般砍伐荒山、荒坡上的槠树、荆树、小叶栗树等硬柴,砍伐一片,植树造林一片,不让山林剃“光头”。木柴砍回来之后,将其锯成五六十公分长的小木棍。炭窑在烧窑之前,要暖窑,就是烧上几把干柴火,让窑洞里面收一下湿气。之后就是装窑了:将木材竖着依次码放整齐,严实牢靠不能坍塌。装好窑后,就是封窑顶。窑顶用粗圆木架好,上面覆一层土,中间加茅草覆盖,再加一层黄土,并用水淋湿,确保不漏气。做好这些后,就可以开始烧窑了。

老练的烧炭师傅们对烧制炭窑各有各的经验,这个过程用“察烟观色”这四个字形容再恰当不过了。炭刚开始烧的时候烟囱里冒出的烟是冷的,不会飘上天空,只是铺在地上,四处散开去。一个窑不是那么容易就能烧得着的,要烧一天一夜。难烧的窑,比如窑基水分很大的,要烧更长的时间。烧到一半的时候,制炭的窑工就会在窑顶上进行观察,通过察看窑烟的方式来判断炭窑里面的情况。

杨师傅告诉笔者,烧炭时最开始冒的是黑烟,后来开始变白烟,白烟再变成蓝烟,就表明炭差不多烧好了。总之,通过综合情况来判断是否可以闭窑,闭窑关系到整窑木炭的成败,封闭得过早,不是留下太长的炭头,就是半截没有烧过的柴,影响产炭品质和出炭量;封得过迟则木炭完全烧“熔”掉了,前功尽弃。

没有经验的人烧不出好炭,主要原因就是封窑技术不到家。就像农村人说的“编筐编篓,全在收口”,烧炭也是一样,封窑就是烧炭的最后一道关键工序。封上一天一夜时间后,就可以出窑了。上好的木炭拿在手中沉甸甸的,轻轻敲打,会发出清脆的声响。两头能清晰地看见木头纹路的木炭不但耐烧,而且火力也很猛。将烧好的木炭装进竹篓里,就可以出售了。

如今虽然家家户户有电火锅、电取暖器,但上了年纪的人容易怀旧,喜欢在冬天用小炭炉煮火锅吃。那热气腾腾的火锅里菜肴飘香,让人不由得想起白居易的那首诗:“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如今,随处可见农家小院里一家人偎着炭火,喝着米酒,展示着“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的和谐景象。

猜你喜欢

窑工烧炭烧窑
为什么不能在封闭的房间里烧炭取暖?
清代煤窑有多黑
黄泥洲的老窑工
最后的砖窑
溱潼窑工号子的历史与现状
低碳烃芳构化催化剂烧炭再生动力学
河南孟津新庄汉代烧窑遗址
P-ZSM-5分子筛催化剂的再生烧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