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学体育游戏教学法的重要作用
2016-05-09张铁刚
张铁刚
摘 要:体育游戏是体育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和一项重要的内容,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学校和广大体育教师所采用,并在教学实践中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可见,体育游戏教学法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活跃气氛;激发兴趣;德育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体育游戏教学法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学校和广大体育教师所采用,并在教学实践中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体育游戏是体育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和一项重要的内容,对学生的心理、生理等各方面来说都具有积极的影响,因此,体育游戏教学法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活跃气氛,激发学生锻炼的积极性
体育教师应根据每节课内容的需要,设计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体育游戏,这样会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学习体育动作的好奇心,唤醒他们的求知欲,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加强训练,不断改进动作,巩固所学动作,最后达到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目的。由于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的特点,我们可以以此为突破口,在所要教学的体育动作中穿插一些相关、相似的体育游戏,以此来代替以往学生不感兴趣的准备活动,这样一来,不仅能符合小学生的性格特点,让他们在轻松快乐的游戏中学习体育知识,又能使他们同样达到运动前的热身效果。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我经常会把传统的慢跑变成让孩子们互相追逐跑的游戏,孩子们在追逐的过程中既可以使全身的肌肉都参与运动,又可以激发小学生的体育学习热情,使他们迫不及待地想进入“新知识”的学习中。另外,我还试着将以前体育教师喊的口令操改成了旋律优美的“健身操”,同学们在明快的节奏下动作做得更加有力、规范,也培养了学生对动作的记忆能力、反应能力,达到了体育教学的最终目的。
其实,课的伊始设计的体育游戏实际上也是对“新知识”所做的铺垫。如何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调整到最佳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呢?体育游戏是首选,学生感兴趣就会乐学,乐学就会用心,用心学效果就会更好。基于这一点,我在教学低年级的学生“篮球运球”动作时,联想到了西瓜与篮球形状十分相像,如若说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如何运篮球,不如把它迁移到学生喜欢的游戏上去,设计“运西瓜”游戏,并在游戏之前跟学生强调运西瓜的动作要领,也就是在讲解运篮球的技术动作。学生各个都瞪大了眼睛,看得仔细、听得认真,很快就掌握了动作要领,这时,我“趁热打铁”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比赛,比一比哪一组的同学动作规范、运西瓜的速度快,这样就使学生对所学的运篮球的动作得到了很好的巩固。学习运篮球的技术动作自然水到渠成。可见,游戏的魅力是无穷无尽的,它能深深地吸引住每一个孩子的眼球、拴住每一个孩子学习新知识的心。
体育游戏能够帮助学生消除对学习的厌烦心理。传统的体育课对于小学生来说,就是先跑步,然后教动作,一个动作做不好就会招来同学们异样的目光甚至是老师的批评,使得学生有想学习的心有时却不好意思,时间一久,学习兴趣自然会一天比一天减弱,慢慢地对体育课感到十分厌倦。一旦学生心理产生这种消极和抵触的心理,就会直接影响体育教学的质量。因此,体育教师一定要了解学生心里所想,知道他们的精神需要,教学过程中适当穿插一些体育游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玩中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主动学习为强烈的乐意学习。教学中可采取的方法主要有“二人三足跑”、集体游戏有“老鹰捉小鸡”、小组游戏有“接力赛”等等,这些游戏的运用,会避免学生对体育学习产生抵触心理,也能帮助已经产生这种心理的学生尽快消除厌烦情绪,重新爱上体育学习,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此外,体育游戏会使学生不仅爱上体育,也会把这种兴趣转移到其他学科,进而提高学生整体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
二、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体育游戏不仅起到了对体育教学注入生机和活力的作用,也能融德育于其中,学生在游戏中能够切身感受到集体主义精神和团结协作精神,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共同努力,增强学生的集体主义意识。此外,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组织和领导能力。至于爱国主义情感教育主要是通过组织学生观看大型体育比赛实况,让他们感受到运动员为了祖国的荣誉顽强拼搏的精神,进而使自己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
综上所述,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必须应用恰当、科学,才能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广大体育教师必须根据学生年龄的不同、已有知识经验的不同、教学内容的不同等方面进行分析、进行选择,科学、有效地将体育游戏融入课堂,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三、利于提高小学生的身体素质
小学生通过体育游戏可以使自己的身体承担一定的运动负荷,使各器官、系统的肌肉得到有效的活动,从而有利于身体的健康成长。同时,小学生还能在体育游戏的过程中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和劳动中所需要的走、跑、跳、投、攀登、爬越、搬运等实际活动技能,从而提高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基本生活能力。
参考文献:
韩野.论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作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12(8).
编辑 薄跃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