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路上的行者
——记重庆师范大学特殊教育学院教授张文京
2016-05-08刘湉祎
● 刘湉祎
张文京,重庆师范大学特殊教育专业教授。从教30多年里,一直践行“向现场学习,向真理探索”的治学精神,倡导“以人类和国际视野,立足本土,面向基层,专业精进,高品质服务”的特教理念,竭力推进特殊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与团队一起创建由高校科研人员主管的特殊儿童实验学校,开办西部首个特殊教育学院,创建硕士研究生授权点,首创西部聋人高等教育专业,建立高校特殊教育学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每一步都是从无到有、从有到优。漫漫人生路,张文京教授作为特殊教育工作者进行专业化建设是她的追求与责任。
心念:尊重生命
张文京曾任重庆师范大学心理系副主任,在科研定位上选择了特殊教育,从此与特教结缘。她说,正是一群智障儿童在老师的钢琴伴奏之下,尽情跳起迪斯科和孔雀舞;正是4岁的脑瘫小朋友在妈妈协助下,汗流浃背一遍又一遍练习交替半跪;正是自闭症学生争当庆祝会主持人自选“三只蝴蝶”相亲相爱不分手的故事讲演;正是聋人大学生为重病同学在风雨中募集捐款的爱心行动……让她感动,催她向前。
带着对生命尊严的敬重之心,张文京迈出了特殊教育的第一步。1993年,特殊儿童实验学校迎来12名身心障碍小朋友,特殊教育专业招收了9名大学生。随后,儿童实验学校开始安置编班。班级管理、课程选用、教育诊断、个案会诊、个别化教育计划拟订、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如何将实验学校的实践经验转化为高校特殊教育专业的教学理论,使特殊教育理论专业化、系统化,是摆在张文京面前的一个艰巨任务。在实践与理论、理论与实践的反复之间,张文京终于拨云见日,将研究目标锁定在课程与个别化教育教学领域。
随着工作的推进,重庆师范大学特殊教育进入“发展期”。在原有的个别化教育基础上,重点打造特殊教育专业核心课程群,提炼高等特殊教育通识师资养成性培养模式。建立重庆市级高校“特殊儿童心理诊断与教育技术重点实验室”,创建特殊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授权点,开办聋人高等教育专业。
如今,重庆师范大学特殊教育正在积极拓展,开启新的路程,如建设多元化教育科研平台,实施教康整合能力倍增计划。不断丰富与细化特殊教育资源中心,下设动作训练研究中心、语言训练研究中心、艺术调理研究中心、应用行为分析研究中心、融合教育研究中心、心理咨询中心等。
身份:先生的修为
“我是老师,又称先生,先生理应一开门就迎接学生,好比一个大家庭,或是一个地方的原住民,见到新人,你总会很高兴地为他介绍这里的一切。”作为重庆师范大学特殊教育专业的老教师,张文京坚持为新生上“第一课”,希望学生们以一颗平常之心、关怀之心、真诚之心、担当之心,用高品质专业服务表达对特殊孩子的爱。
在人才培养上,张文京倡导特殊教育通识师资养成性方案,力图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思维和专业行为取向。她注重价值观培养,给学生以人文关怀,使其兼备社会人文与自然科学的基本素养。集专业态度、知识、能力于一身,面对各种障碍类别的儿童,能够运用多种教学模式和方法,在多种环境中实施教育和康复,培养合格的特教教师。
在专业特色上,张文京坚持以科研促教学,一方面,提倡理论联系实际,突出特殊教育专业特色,突出特殊教育与相关学科整合的相关服务,如教育、康复、社会整合,动作治疗、语言治疗和心理治疗的多学科整合。另一方面,以个案引领,在专业平台支持下,进行特殊教育专业课程群系统化建设,践行以个别化教育为主轴的整合性教育教学。
从信念到行动,重庆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的育人工作已形成了完备体系,办学成绩显著,为特殊教育发展作出了贡献。最令张老师感到欣慰的是一代学子的成长。每年,学院75%的毕业生从事特殊教育专业工作,分布在包括西藏、新疆在内的全国各地,成为当地的骨干教师。一位著名的特教学校校长曾称赞张文京培养的毕业生心清如水,在困境当中不为物质利益所动,坚守初心。5·12汶川大地震中,四川旺昌特校的重庆师范大学特教专业毕业的老师在最危急的时刻果断抱起两位走在最后的学生冲出险境。都江堰新建小学是一所普通小学,地震中有200余名师生遇难。任教于该校辅读班的几位重庆师范大学特教专业毕业的老师,坚守在抗震第一线,表现得镇定而勇敢。张文京说,大地震后的那个夏天,当她们捧着大束鲜花,带着夏日阳光的热情,笑眯眯地向她走来时,她的心为之一动。这是来自同学们的最珍贵的礼物和最美好的馈赠。
理念:课程是教育教学的灵魂
课程是特殊教育教学最基本、最本质的内容。长期以来,张文京老师及其团队一直重视课程理论编制及运用研究,以课程为抓手,重庆师范大学特教学院已形成一室(市级重点实验室)、一校(儿童实验学校)、一系(特教系,含特教大学生、研究生、聋人大学生教育)、一中心(资源中心及多个平台)所谓“四个一”特教专业发展格局。
1994年,应“台湾双溪启智文教基金会”之邀,张文京老师到台湾进行了20多天的学术交流。其间,美国著名特殊教育专家夏洛克教授主讲的“智能障碍定义、分类及支持系统”反映了新的理念,对智力障碍有了新的阐释与认知。回到重庆,结合实验学校的实际情况,张老师决定编制既适应本地区智障儿童又反映智障教育最新理念的课程。当年10月,由智障教育科研人员、教育心理学工作者、一线教师等共同组成的“智障儿童适应性功能教育”课程编制组正式成立。智障儿童适应性功能教育课程是以生活为核心的综合性全人教育课程,包含沟通、自我照顾、居家生活、社交技能、使用社区、自我引导、健康安全、适应性学科、休闲娱乐、工作共十大领域。该课程给出了适应性生活的主要内容及评量标准和侧面图,可以进行个别化教育诊断评估,便于拟订个别化教育计划,实施个别化教学活动。课程编制历时2年,十多次讨论,1996年修订成稿。先后在本实验学校和学院特教大学生中试用,后到重庆城乡辅读班使用,再经骨干教师工作营推展到全国诸多培智学校,为一线学校生活教育选用并受到好评。2002年课程公开出版后,美国夏洛克教授到重庆的双龙中心小学辅读班参观时说:“在这里,我看到了最好的适应性教育教学。”该成果得到国内专家的肯定,并建议在全国推广。该课程突破单一学科课程模式,呈现了新的综合课程模式,从原先的教材导向走向以学生为导向,教学从以知识为中心而走向生活为中心。20多年间,从特教理论与实践出发,进行了特殊儿童早期干预发展性课程、职业教育课程、家庭教育课程、融合教育课程、生态课程的开发与运用研究,建立了特殊儿童全生涯成长的完整、全面的课程体系。近10年来,又对相关服务支持系统课程进行关注与运作。
20多年的探索,张文京及其团队在特殊教育基础课、专业课基础上建立了高等特殊教育专业核心课程群,使特教课程更专门化、系统化。这个专业核心课程群包括以个别化教育与教学为主轴,含特殊教育职业道德修养、特殊教育课程论、特殊儿童心理测验与辅导、特殊儿童诊断与评量、特殊儿童个别化教学活动设计、特殊儿童班级管理、特殊教育学校卫生学、特殊教育科技辅具、特殊儿童相关服务等课程系统。
这是一个从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融合教育、家庭教育的全生涯发展过程,构成纵向序列。既重视每个生涯阶段的个别化教育教学的核心、关键、特点,又保证生涯成长过程连续和传承的完整性,横向连接的个别化教育教学流程。由个案统领学习每一门课,也可以说每门课学习都以该个案为实例,从“课程”走到“相关服务”,实现个别化教育的全过程,这是个纵横交错的立体课程结构。具体安排是大学第一学期开设“特殊教育职业道德修养”,目的是让学生一进校就由职业道德修养引路,接受专业教育,感受特殊教育与心灵的接触。如果介入不及时,会错失良机,影响学生以后的专业思想渐进。第二学期开设“特殊教育课程理论与实践”,既有基础理论学习,也有实践学习。在第二学年,“特殊儿童个别化教育教学”“特殊儿童教育诊断、评量”同时开设,以后各学期逐步完成其余各门课的学习。个案贯通每一门课程的开展,凸显了课程群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与实效性。现已构建了每门课的专任教师队伍,大部分课程已有公开出版的教材与专著。除显性课程教学外,还有教育旅游、义工服务、社会服务及有教师指导的读书小组活动,每学期频繁的国际、国内学术交流活动,学生毕业前有1周时间用于教师与学生一起进行4年学习总结与回顾,并邀请毕业的学长、特殊教育一线教师、特教学校(机构)负责人、学生家长等与毕业生交流、畅谈,既总结4年专业学习成长,又为今后特教远行助力加油。
长长的路,慢慢地走。张文京是一位特教路上的行者。她始终与特教同仁们携手并肩,领略风光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