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会使用数学课本

2016-05-07朱萍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16年4期
关键词:深化理解自主建构

朱萍

[摘 要]要在课堂中充分运用好数学课本这一教学资源,教师应引导学生养成观察、比较等良好习惯,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数学课本的价值,真正使学生学会读数学课本、用好数学课本。

[关键词]数学课本 自主建构 指导阅读 深化理解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2-033

数学课本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载体,如果教师整节课都没有让学生翻开课本,只是通过课件学习新知,这样虽然也能收到一定的教学效果,但不利于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因此,一个好的教师应通过对课本的正确导读,激励学生自己读课本,逐渐学会自己学习。

一、以疑导读

疑就是问题。教师可在阅读前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数学课本中概念、公式等的表述既简练又严谨,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不易理解。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时,可通过有启发性、层次性的设疑,引导学生理解所学知识。

例如,教学“约分”一课时,教师提问:“约分需要约到什么程度呢?”在学生看书后,教师再问:“什么样的分数是最简分数?”学生回答:“分子、分母只有公因数1的分数是最简分数。”教师继续提问:“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学生回答:“就是分子、分母的公因数只能是1。”教师追问:“能不能是其他的数?”学生回答:“不能。”“什么是公因数?”“分子、分母公有的因数。”“约分时,你觉得约成什么分数最好?”“约成最简分数,它是最简的形式,就没有办法再约分了。”……以疑导读,加强了学生对数学语言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抓住关键词,理解数学概念。

二、以动带读

以动带读,就是让学生边读边画一画、写一写,即动手实际操作一下。在解决问题教学中,教师可以动带读,引导学生借助画一画将题目中抽象的文字转化成图形,从而化难为易,降低思考的难度,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学“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时,教师提出问题:“从图(略)中你知道了什么条件,要求什么问题?”学生回答:“条件是‘男生抓了13个红圆片和‘女生抓了8个蓝圆片,问题是‘哪种圆片抓的多‘多多少个。”教师在学生回答后说:“怎样求呢?可以借助桌上的圆片摆一摆。”于是学生借助圆片,摆出红圆片和蓝圆片的个数,从而把题中的文字转化成图形。教师继续问:“你能把红圆片的个数分成两部分吗?可以试着分一分。”因为红圆片和蓝圆片是一一对应排列的,学生从中很容易看出红圆片被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红圆片和蓝圆片同样多的,另一部分是红圆片比蓝圆片多的。通过摆图形,把题意展示出来,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三、以议促读

议就是讨论,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发现问题,相互合作解决问题。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对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进行讨论,通过讨论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例如,教学“分数除法”时,由于学生已经学会了整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看课本学习计算分数除以分数,然后交流算法。在学生学会分数除以分数后,教师可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如果用甲代表被除数,用乙代表除数,这个分数除法怎么算呢?有人说‘甲数除以乙数,等于甲数乘乙数的倒数,你们认为对吗?为什么?”学生通过交流,就会对分数除法中分母“0除外”这一个条件更加清晰明了,从而加深印象,强化了学习效果。

四、以比引读

比就是通过比较知识的纵横联系、区别来掌握所学知识。通过比较,对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能够系统地把握,为灵活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后,有些学生对周长增加或减少没有真正理解。这时,教师可出示课本上的两道题让学生加以区分:(1)把两个边长都是4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周长是多少?(2)把一个边长是4厘米的正方形,分成两个同样大的长方形,每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解决第(1)题时,可让学生借助正方形拼一拼,学生拼好后算出长方形的周长是24厘米;解决第(2)题时,再让学生借助正方形分一分,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算出长方形的周长也是24厘米。最后,教师提出问题:“比一比,它们的周长与原来图形的周长有了什么变化?”学生汇报:第(1)题将两个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周长减少了原来正方形的两条边;第(2)题将一个正方形分成两个长方形,周长增加了原来正方形的两条边。教师追问:“从这两题中,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讨论后交流汇报:图形拼起来,有的边挡住了,周长就减少了;图形分开,里面的边露出来,周长就增加了。通过这样的操作和讨论,学生容易发现周长增加和减少的规律。

总之,要在课堂中充分运用好数学课本这一教学资源,教师应引导学生养成观察、比较等良好习惯,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数学课本的价值,真正使学生学会读数学课本、用好数学课本。

(责编 杜 华)

猜你喜欢

深化理解自主建构
抓“关系”之课眼寻思维之点睛笔
概念在经历中生成
中职数学教学中“学案导学”模式的应用研究
“用教材考”而不能“考教材”
类比: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