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文本的读写结合策略探究

2016-05-07费超华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16年4期
关键词:炼字词语课文

费超华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通过阅读拓宽学生语言积累的广度,学会从头脑中提取语言、精炼运用语言,当然还需要在阅读中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这样才能使我们的阅读教学变得高效,而这无形之中也使学生的作文水平获得了发展。

一、积累经典,内化吸收

纵观苏教版1~6年级的教材,其中不乏文质兼美的文章。对于这些文章,无论从内容、形式或从思想上对学生的语言积累是大有裨益的。加强学生的背诵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积累方法,这也在课文后面的练习中有所体现。那么,对于一些课后练习中没有特别提到或者是教师参考书上没有注明的文章,是不是就可以一读而过呢?显然

不是!

如苏教版课文《秦兵马俑》一课,通过描写秦兵马俑的恢弘气势、惟妙惟肖,展现了古代人民的智慧。课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每个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仔细端详,神态各异:有的颔首低眉,若有所思,好像在考虑如何相互配合,战胜敌人;有的目光炯炯,神态庄重,好像在暗下决心,誓为秦国统一天下做殊死拼搏;有的紧握双拳,好像在听候号角,待命出征;有的凝视远方,好像在思念家乡的亲人……走近它们的身旁,似乎能感受到轻微的呼吸声。”对于这一段话,课文后的练习并没有明确要求背诵,但笔者认为需要进行一定的积累。这段话不仅形象准确地描绘了兵马俑的各种不同姿态,而且运用了总分的写作结构,其中更不乏观察和想象。这又和本册语文课本上训练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的作文要求不谋而合。当上完这篇课文,再去写一段对操场上学生活动的场面描写时,由于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了一定的积累基础,自然而然地就会借用这个段落的表达方式。这样,既理解了课文,又训练了表达,可谓一举多得。

二、 灵活摄取,实际运用

当学生所积累的语文词汇达到一定量时,是否就意味着一定会形成质变呢?这显然不正确。学生小学毕业时,按理说词汇的积累量达到了一定的数量,写一篇600字的文章应该完全不成问题。可结果往往是不令人满意。看着他们拿着笔拼命地咬笔杆子的时候,你就会切身体会到写作文对他们来说有多难。拿着他们写的作文,细细看时,心中难免有困惑:这几年的语文学哪儿去了?为什么写的和三年级刚入门的时候一样?那些经典的词语、成语、句段都去哪儿了?而当你把词语报出来听写的时候,他们又能一字不错地默写出来。显然,他们知道这个词语,但就是不会用,这样的词语其实已成了消极词汇了。

笔者曾经看过薛法根老师写的《为言语智能而教》一书。里面提到对《黄山奇松》一课中“饱经风霜”一词的教学探讨。在用这个词语进行造句的时候,一个班的43名学生,几乎造了同样一个句子“农民伯伯饱经风霜的脸上露出了丰收的喜悦”,连上课的老师一时也“造”不出三个不同的句子来。如果按照应试教育的要求,这明显过关了,以后一旦考到这个词语,学生也不会错,但是如果等孩子们长大了,踏上了社会,特别是在高度发达的地区,在基本上见不到农田的地区,这个“饱经风霜”显然也被深深地埋入钢筋混凝土下了。这对他们来说又有什么好处呢?薛老师的方法非常巧妙,他用了三步:1.除了农民伯伯的脸是饱经风霜的,还有谁的脸是饱经风霜的?他是做什么的?除了脸,这个人的哪些地方看起来也是饱经风霜的?2.农民工、拾荒者饱经风霜,迎客松饱经风霜,还有哪些事物看起来也是饱经风霜的?3.除了那些看得见的人、物可以用饱经风霜来形容,还有什么也可以用饱经风霜来形容?……如此,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思路层层打开,“饱经风霜”这个词语的运用范围一下子变得具体了,学生可以把握了,用词造句就不再是一件难事了。回到生活中,我相信孩子们也会不断地用这个词语,这样的学会才是真正的学会,对学生行文表达的作用可想而知。

三、情趣炼字、升华提高

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发展历程中,诗歌占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古人能在短短的几十个字中包含自己浓重的个人感情,可谓每个字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细细地品味每个字就会发现出不同的乐趣。当然要求我们的学生像古人那样做到字斟句酌几乎是不可能的,但在我们的阅读教学中,是能够通过文章中某个字的引领,来激发学生炼字的兴趣的。如在一些文章中,某个字的恰当运用,往往就是画龙点睛之笔。

如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在大海中永生》这篇课文中出现了一句看似简单但并非简单的话:“飞机在高空盘旋,鲜花伴着骨灰,撒向无垠的大海。大海呜咽,寒风卷着浪花,痛悼伟人的离

去……”这句话中为什么不用“搅拌”的“拌”而用“陪伴”的“伴”呢?这个“伴”字实际上更多的是表达作者和广大人民对邓小平的怀念和不舍,用这个字能更好地融入这种感情。通过这种头脑风暴式的训练,既可以激发学生炼字的兴趣,也便于学生积累语言,久而久之,学生的文笔自然而然就会变得纯净而优美起来。

四、阅读批注、开发思维

在阅读教学中,有些教师往往不敢放手让学生和文本直接对话,怕学生会毫无约束地放任思考,出现和教参背道而驰的情况。其实这种做法是错误的。我们教师仅仅是学生和文本两者之间的“摆渡人”,只有在学生误解、漏读、浅解的时候,做些必要的修正,以增加学生对作者的了解,如此而已。过度的讲解往往会抹杀学生的个性体验,消减学生学习的兴趣,就像“填鸭式”教育那样。而学生一旦离开教师,就会变得无所适从,那我们何不现在就适度地放手呢?

如《最后的姿势》一课,其中有这样一段细节描写:

“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同学们迅速冲出教室,往操场跑去。

但是,那短暂的几秒钟,哪里容得了所有的学生都能跑出去?在教学楼即将坍塌的瞬间,还有四位同学冲不出去了!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对于这两段内容,在教学时不同的学生批注了不同的看法:1.这样的瞬间让我终生难忘。2.谭千秋老师真是个恪尽职守、舍己为人的好老师,我以后也要当这样一个老师。3.第一段中用了很多很多的感叹号,表明当时的情况非常非常危急,比大江保卫战那时还要危急。4.在危急时候,谭老师不顾自己,还指挥其他人先走,更加显示出了他的品质……

学生的思维是多方面的,有的是从字里行间去体会,有的是从标点符号去体会,还有的是设身处地把自己想成了目击者……这样的批注无疑是好的,学生们的思维是活的,是向外延伸的,这不就是阅读理解水平的提高吗?简要的词句也可以对学生进行表达能力的训练。

语文教学是一门不断探索的学科。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相结合的训练策略不只以上几种,只要是行之有效的,就可以拿来使用。只要我们真正将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有机融合起来,就能使我们的学生学得更容易,更舒心。

(作者单位:江苏苏州市吴江区七都小学)

责任编辑 郝 帅

猜你喜欢

炼字词语课文
找词语
考考你:混水摸鱼、一哄而散,这些词语你能否读对?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忧国忧民沉雄博大
真实、大众化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炼字”
一字一词总关情
词语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