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的教学改革研究

2016-05-07崔革

文理导航 2016年12期
关键词:创新创业能力人才培养教学改革

崔革

【摘 要】本文在分析应用型本科高等院校创新人才能力素质的培养要求的基础上,论述了实施以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的教学改革具体措施。

【关键词】创新创业能力;人才培养;教学改革

胡锦涛同志在2012年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从现在起,到实现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目标,只有不到10年的时间,形势非常紧迫,任务十分艰巨。在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压力不断增大的环境背景下,高等院校正在积极的采取相关措施开展创新教育教学改革,将专业人才培养、教育科学研究、生产社会服务紧密结合,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综合素质、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转变,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1.应用型本科高等院校应注重创新人才的培养

应用型本科高等院校与地方经济和产业发展息息相关,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要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上,努力培养多元化人才,满足市场需求多样化和分工细化的要求,从而提升就业竞争力。创新人才培养要根据自身的条件,找准地方科技发展的需求方向,建设骨干学科和特色专业,培养具备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2.创新人才能力素质的培养要求

把勇于探索、善于创造的人才统称为创新人才,其根本特征是敢于向传统的价值观念、思想方式和行为习惯进行挑战,并不断尝试进行改进的方法和途径。创新人才培养将致力于培养具备领先的创新意识、坚定的意志品质、宽厚的文化基础、卓越的创新能力的人。

2.1领先的创新意识

有了创新意识才会产生独特的创造性思维,迸发强大的创造力。主动的创新意识将激发创造活动,产生创造成果,从而促进社会发展。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创新人才的基础,一个具有创新意识的民族才有希望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科技强国。

2.2坚定的意志品质

意志品质是行为习惯强大的支持力,坚定的意志品质可以使人勇往直前,不畏挫折。创新的道路是一条不寻常的路,过程一定是曲折的,创新的成果往往有别于常规事物,需要与传统的态度和规则相抗衡,勇敢前行,知难而进,定会通往光明的目的地。

2.3宽厚的文化基础

能够实现创新是以深厚与宽广的文化知识基础作保障的,这里的知识基础不能仅限于专业知识,必须要广泛接触跨学科与跨专业的知识,将宽厚的知识运用于生产实践中去,为生产实践提供基础和保障。

2.4卓越的创新能力

生产、生活中问题是无处不在的,抱怨牢骚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创新人才敢于批判现实,不会屈从于现状,凭借敏锐的洞察力能够及时发现矛盾,查找症结,把握最佳时机,推动事态向有利于达到目的的方向发展,与他人沟通协调借助团队的力量,集体的智慧,运用专业知识提出创新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

3.实施以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的教学改革

没有高度的创新教育理念作指导,只是生硬地将人才培养方案增设有关创新的课程,无法实现科学地将其与专业课程教学相结合。创新教育与高等院校的专业教育不是割裂的,需要我们深入探寻一条实现创新人才培养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专业教育的各个环节,实现高度统一,完美结合的新路。

3.1构建层次多样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将程式化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为层次多样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需要与企业保持密切的联系,根据区域经济要求、适合市场需要,发挥专业特色构建高校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课堂教学、网络平台、实践教学、产学研结合等多个层次、多种形式的创新人才培养道路。为学生提供跨专业学科内容的学习,以辅修课程、交叉课程,搭建不同专业学生之间的交流平台。

3.2建立分层分类培养的课程体系

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培养与专业课程教学相结合,将课程体系灵活打造为分层次分类别的通识课程、专业课程、综合课程教学,小组讨论课,课余和假期实践计划等。将各专业的一部分课程作为通识课程,不同专业的学生坐在一间教室里,协同完成项目任务,发挥不同专业优势,思想碰撞,专业融合,促进创新。

3.3个性化教育为基本手段和途径

社会需要各种类型的人才,同质化人才很难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高校通常采取辅导员管理方式,专业教师与学生接触并不深入,实行专业导师制,将学生根据兴趣、喜好选择不同研究方向的导师,一名导师带领3-5名学生。这样一来解决了学生太多,辅导员无瑕顾及的问题,二来学生与导师的专业接触对实现个性化教育提供了保障。

3.4注重科学研究训练和各级各类创新实践

启动创新项目基金,重视产学研结合,建立了各类大学生创新项目,鼓励学生积极踊跃地参加创新实践活动。同时,在实验室制度完备、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大规模开放实验室,提供优良的学习环境和实践设备。建立实践基地,与实践企业,工厂保持联系,聘请企业专家、管理人才举办专题讲座、企业家论坛,鼓励学生勇于创新、科技创新。

3.5改革教学评价方式

评价的功能不应固守于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其进行甄别和选拔这种单一的功能,更重要的是通过评价促进学生的发展。用理性分析发现学生的独特、新颖的思考,树立创新的信念,抛开教师专制。改革教学评价手段,学生互评、教师点评、综合评价、发展评价、改善评价等多元化评价方式都使学生不单单看重评价的结果,而转向重视评价过程。

【参考文献】

[1]王洪才.论创新人才素质特征与高校办学定位[J].现代大学教育,2008(5):81

[2]姜慧.高校个性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经济与管理,2015(3):27

(本文系鞍山师范学院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专项研究课题“基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4CXCY08)之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创新创业能力人才培养教学改革
校园环境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