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厉鹗在雍乾诗坛地位管窥
——以《移居》诗四首唱和为中心

2016-05-07吴华峰

中国韵文学刊 2016年1期

吴华峰

厉鹗在雍乾诗坛地位管窥
——以《移居》诗四首唱和为中心

吴华峰*

(新疆师范大学 文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7)

厉鹗的《移居》诗四首成不久即引发一次历时性的唱和高潮,这些诗作在追步原作的基础上融入一己之思,丰富了移居主题的内容。从文化内涵考量,《移居》诗唱和包涵着追慕先贤移居范式的高隐情结。从实际意义观察,《移居》诗唱和促使诗人提高诗艺,加强了不同地域诗人之间的交流切磋,以小见大的反映出厉鹗在雍乾诗坛上的影响力。甚至在厉鹗殁后,还有诗人不断追和此作,构成对浙派风雅精神的延续。

厉鹗;雍乾诗坛;地位;《移居》四首

厉鹗《樊榭山房集》中有《楚中有刻近人诗者,谬收鄙作,其间姓旁误增力字,戏成俳体寄吴尺凫》诗一首,作于雍正三年(1725),厉鹗时年三十四岁,可见彼时他已经具有一定的声名,因而这种私家的坊刻本中才会收录他的诗作。随着他交游范围的扩大,文名也流播各地,有“文传淮海人争羡,诗著湘潭世共推”之誉[1](P1734)。

厉鹗的诗歌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在与各地友人的唱和中创作的,这也是他文学活动的主要方式。作为各地诗社公认的灵魂人物,厉鹗常参加或主动发起号召,组织诸诗友间的诗歌往来①如厉鹗《〈汪积山先生遗集〉序》所云:“往时余将之婺州,作‘衾’字韵诗寄诸吟社。”《樊榭山房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747页。。也有些诗作虽然并非作于诗社正式集会中,而依然为友人不断赓和,成为展示厉鹗诗坛影响力的生动标本。《移居》四首最为典型,围绕《移居》诗的唱和活动,能够以小见大的反映出厉鹗诗歌在雍乾诗坛的传播过程及其影响力。

一 厉鹗移居本事及《移居》四首唱和

厉鹗一生中曾三度移居。雍正六年在他三十七岁时,由于杭州东城老屋被屋主出售,全家另觅新居。诗人曾作《移居》诗记此事:“生涯仍往日,俗累复今年。半宅从人典,全家冒雨迁。栽花无隙地,汲井有新泉。差喜东城近,萧疏野趣便。”[1](P395)由诗歌内容可知他此次移居后仍旧住在城东附近。

雍正十年,四十一岁的厉鹗再次移居。这次搬迁经过诗文中并无明言,但从他作于乾隆四年(1739)的《予赁居南湖上八年矣,其主将鬻它氏,复谋栖止。瑞石山下有屋数楹,东扶导予相度,颇爱其有林壑之趣,以价贵未遂也。因用癸卯赠东扶移居韵寄之,并邀城南吟社诸君共和焉》(卷八)一诗推测,可知他在雍正十年举家移住城南。此后厉鹗遂自号“南湖花隐”,友人王曾祥为厉鹗作《南湖花隐记》一篇,其略云:“倚城北陴陑,舍喧而即静,水树明瑟,有敞而堂,有折而庑,有华散生,盘门藩落而延接于棂槛,是为樊榭山民‘南湖花隐’,宋张鎡功甫所称‘管领风月’者。”[2](P868)郭麐《灵芬馆诗话》亦载:“厉樊榭征君旧居南湖,自号‘花隐’,倪米楼绘《花隐楼图》,偕李西斋同作《齐天乐》词以纪之。”[3](P425)《樊榭山房集》中描写南湖生活的诗作有很多,如:“催花应不为花愁,点滴疏篷唤出游。太半春云如梦里,寻诗人倚十三楼”(《二月十七日雨中湖上》二首),[1](P541)“湖云倒破山一角,水叶乱摇风四围。六月披棉气候变,扁舟弄笛行人归”(《雨后南湖晚眺》),[1](P600)从中可以领略到诗人寓居南湖时生活之惬意。

乾隆五年初夏,厉鹗复于城东谋得新居,全家再次搬迁。本文所探讨的《移居》四首即作于此时,全诗如下[1](P985-986):

南湖结隐八年余,又向东城赋卜居。

颇爱平桥通小市,也多乔木映清渠。

杜陵突兀见此屋,韩子辛勤始有庐。

笑我天慵俱未遂,不妨随地狎耕渔。

华发萧萧渐满颠,可无清境着闲仙。

安排桑苎新茶阁,位置樵青赝钓船。

细雨连畦容缓步,凉风动树足幽眠。

麋公祠宇今相并,且逐邻翁掠社钱。

莎径梅坪密复斜,百弓堪作小园夸。

绕墙细数迟生笋,缚架亲扶已卧花。

丛杂琴樽临顿宅,清贫眷属伏川家。

从人画出村夫子,旧事它时一笑哗。

封轺前日断知闻,月渚烟林合策勋。

仰屋著书聊尔尔,闭门种菜漫云云。

验时巢燕方新乳,迎客昏鸦欲作群。

稍待芟除荒秽了,一轩风景任支分。

诗歌其一总述移居经过及新宅周边的环境。其二至其四细致描写了乔迁新居之后的丰富生活,喜悦心境溢于言表。厉鹗此组诗一出,四方友人立刻积极响应,形成了一次《移居》诗唱和高潮。今就所能见到的唱和诗作胪列如下,可见作品之丰富(表1) :

表1:《移居》四首唱和表

由表中可见,乾隆五年至八年间,共有十人和樊榭《移居》四首。对于个别作品厉鹗复又续和,共计往来唱和十四次。除了厉鹗答桑调元的诗作为五言,其余十三组均为次韵唱和。参与唱和的十位诗人当中,不乏当时各地的诗坛名流。他们有的同居共处,如赵昱、施安、王曾祥久居杭州,桑调元、周京、郑江早年宦游各地,晚回杭州。有的异居别处,如闵华来自扬州,查为仁寓居天津。沈廷芳和周长发均为朝廷官员。

从首次移居时独自赋诗言志,到再次移居时友人绘图作文相贺,再到第三次各地诗人为这小小的移居事件大规模作诗酬唱。无论是唱和持续的时间之长,还是参与人员与范围之广,在同时代的诗人诗作中都是少见的。而在这条时间的渐进线上,《移居》四首的唱和个案无疑映射出厉鹗诗歌不断被时人所认可与接受的状况,也突显出厉鹗在雍乾诗坛上所受关注的程度。

二《移居》诗四首唱和诗作平议

诗歌唱和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和作与原唱往往同中有异,既同又异。……其所以如此,当然是因为人人都可同题共作,但人与人却各不相同,不论是其社会政治地位、生活处境、情感体验,还是文学修养、性格才干、审美爱好以及习用的艺术表现手法等等,都不会也不可能完全相同”[4](P18-19)。《移居》诗的唱和情况也是这样,由于个体之间的差异,使得移居诗唱和活动在围绕着相同主题的共性之上,又显示出唱和诗本身所具有的同中有异的特点。从内容与情感双重角度来说,此次唱和之作大体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

(一)追和移居本意,赞誉高逸情怀

赵昱、施安、王曾祥、闵华四人的诗作同属于这一类型。他们的和诗紧扣“移居”主题,立意基本也与原作相近,而很少有节外生枝的寓意。首先,和诗均对厉鹗新居的环境加以观照,表示对友人乔迁的祝贺:“簏砖为障百弓余,便足幽人五亩居。”[5](P525)“才课梅花春雨余,未妨一榻面城居。”[6](P120)“避地遥分村郭余,三椽新署野人居。门前溪逻如相待,望里烟霏不让渠。”[2](P824)赵昱等三人均常住杭州,必定也是厉鹗新居的常客,因此这些诗句完全可以视作厉鹗居处的实录。

其次,对厉鹗悠游生活的详细描绘,构成了几组和诗的主要内容。赵昱诗云:“随行挂角书千卷,壖屋留宾酒一船。……先生更得安居法,日课梁间耘老钱。”施安诗云:“梦寐清吟兴已颠,此身只合数闲仙。桑麻转向开三径,鸡犬随人共一船。名士漫矜东郭履,先生自爱北窗眠。新凉应践茶瓜约,破费梁间百个钱。”王曾祥亦写道:“适意自便居士服,观身慵上孝廉船。闲疏乱石供清坐,小结园庵任醉眠”。闵华的诗作以白描笔法刻画厉鹗形象,尤为细腻:

风流绝似海棠颠,洒落真如白石仙。

才拄杖行栽药径,又吹箫上荡湖船。

删除尘土三生梦,消受清凉一觉眠。

此日东城重徙宅,应知不费买邻钱。[7](P531)

“海棠颠”语出陆游《花时遍游诸家园》诗“走马碧鸡坊里去,市人唤作海棠颠”。陆游在成都时颇爱赏海棠,故在诗中戏称自己为“海棠颠”。闵华化用这一典故,将厉鹗的潇洒形貌描写得惟妙惟肖。众人诗作中对厉鹗高隐精神的赞誉,也正建立在相关描写的基础之上:“清蹈高风已处颠,地偏心远境超仙”、“夷门诗境遽如许,万户侯封安足云”(赵昱)、“蛮触纷争百步闻,闲坊便合荣元勋。此身息壤亦聊尔,往事浮烟安足云”(王曾祥)、“大布裁成居士服,香茅苫作野夫家”(闵华)。

赵昱早年与厉鹗同为“武林七子”成员。施安一介布衣,颇得厉鹗赏识。寒士诗人闵华是扬州“韩江诗社”的重要人物,与厉鹗志趣相投。王曾祥的性格也与厉鹗相近。《国朝杭郡诗辑》载其“食贫力学,饎爨不给,手未释卷,为古文词多见道之言。……遇要人富儿,有不当意辄掉臂去之。中年息意荣遇,绝迹省门”[8](卷21)。由于精神气质上的声同气应,这些诗人才能够对厉鹗原唱中的情感、性情有感同身受的深刻理解。以上诗作不论是对厉鹗新居环境的描写,还是对厉鹗人品的赞扬,从外在内容到内在情感都不约而同地具有一致性,绝无虚美之嫌。

(二)以诗代简,《移居》的变奏

乾隆六年,《移居诗》四首开始打破杭、扬地域限制远播京城,沈廷芳与周长发分别遥寄和诗。沈廷芳,字畹叔,号椒园。除翰林院庶吉士,授散馆编修,历官山东按察使。厉鹗曾为作《沈椒园诗序》,谓“癸丑岁客维扬,椒园亦从海昌来访予于邸”知二人相识于雍正十一年。周长发,字兰坡,号石帆,雍正二年进士,后授翰林院检讨,官至侍讲学士。两人都曾与厉鹗参加过乾隆元年的博学鸿词考试。加入唱和时他们均宦居京城,与厉鹗久未相见,因此两组和诗都具有以诗代简的性质。沈诗开篇即云“忆访南湖卅载余,别来频梦子云居”[9](P266)。周诗起句亦谓“不见高人五载余,散仙闻道爱楼居”[10](P731)。都以套语引起全篇。

由诗句表述不难看出,沈廷芳和周长发对厉鹗这位布衣老友的学问与才华都非常认可。如沈廷芳诗云“闭门觅句作诗颠,埃埃难侵世外仙。圣代定悬高士榜,游踪应舣孝廉船”“手纂图经述旧闻,连云甲第吊前勋”。周长发诗谓:“坐拥百城尊老宿,吟坚五字属名家”“万卷撑肠最洽闻,立言不朽即奇勋。”然而对于厉鹗幽居生活的描写,则因并未亲自目验而被蒙上了一层理想化的色彩:

池雨波生鱼在藻,畦风香泛稻初花。

篇章丽泽三千首,兄弟渔樵八九家。

鸿一草堂山入志,龟蒙别墅鹤为群。

(沈廷芳)

雪后园林鹤氅斜,屏风人作画图夸。

折来谈麈青松树,未妨道隐身俱隐。

把钓晴湖鸥作伴,种松小圃鹤为群。

(周长发)

如果将这些诗句与赵昱等人的作品稍加对比,很容易发现之间的风味差异是多么大。赵昱等人在描写厉鹗潇洒情状的同时,也深谙其幽居生活的清贫与甘苦,故诗中才会有“有约卜邻同却扫,无人摊饭且闲眠”(赵昱)、“读史但寻徴士颂,力田初试老农云”(施安)之语,而在沈廷芳、周长发这两位仕途顺畅的官员笔下,厉鹗幽居生活的景象也发生了改变,完全成为他们自己主观臆测的一种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生活了。

(三)借题发挥,融入一己情思

于和作中借题发挥,以阐发一己之思,在《移居》四首最早的一组和诗:桑调元的作品中就已现端倪了。厉鹗新宅与桑氏相邻,《移居》诗唱和也成为两人交往的开端。桑调元字伊佐,号弢甫,雍正癸丑(1733)召试赐进士,官至工部屯田司主事。弢甫之诗中既有与樊榭比邻而居的喜悦:“熟识南村旧邻好,相将踪迹武陵渔”,“鸦鹊招呼满树颠,林中散步拉臞仙”。也不乏对厉鹗幽居情怀的赞誉:“琴雅清如姜白石,钓汀凉映水葓花。……藓晕侵阶余鸟迹,先生闭户寂无哗”,“秋堂清迥足音闻,敢谓巢由谢放勋。”[11](P720)分别将厉鹗比作南宋布衣文人姜夔及隐士巢父与许由。

最主要的是,他借助和作抒发着自己弃官归隐的出世之思:“僮熨生衣慵未着,龟支旧榻酲犹眠。笔耕辛苦粗温饱,粪视人间使鬼钱”,“情知退谷无多伴,世守平泉有几家”,“时一中之原不恶,身将隐矣复何云。”《国朝杭郡诗辑》谓弢甫“博闻强识,伸纸千言。……幼授业于劳余山,及壮,益究心宋儒之书。性孤洁,方官水曹,归寓辄反扃其户,以杜杂宾。既以乞养归,辟余山书屋于东皋别业,论文讲学,盛比河汾。……四山聘币不绝,历主大梁、道山、濂溪、历下讲席,执业者咸称桑门弟子”[8](卷十三)。由桑调元的人生经历以及个性特点,不难看出上述诗句显然系弢甫自我人格的写照。

厉鹗于乾隆七年将《移居》四首寄与津门查为仁——诗筒互递是两人在未谋面之前重要的文学交流方式,查莲坡很快赋诗响应。查氏和作的内容含量也比较丰富:“南北相思卅载余,无缘载酒访茨居”[12](P417),是对两人晤面的期盼;“冲冻常寻孤屿寺,讨春时上暗门船。每逢佳处留高唱,最爱清游破夜眠”,“邻僧分饷阶前笋,野老同评担上花”,是对樊榭幽居生活的美化;“去日暗惊如转烛,此生终拟再移家。倘容两板连墙住,来伴丛书谢市哗”,表露了乐与与樊榭为邻的渴望。与沈、周二人相比,莲坡的话倒并不是浮泛的客套之语,一则他自己本人就过着诗酒留连的庄园生活,故能体会到厉鹗幽居之趣,一则他少年曾身陷囹圄,深谙官场险恶,故才有“去日暗惊”之语。和诗其四则全系夫子自道:

底须麟阁怅无闻,半亩堪酬翰墨勋。

莎净苔明殊不恶,裴头黄尾又何云。

散花滩上人千载,快雪堂前鹭一群。

省识前贤踪未杳,风流异代可平分。

“裴头黄尾”用《唐摭言》中所载李翱事。李翱之婿卢求考进士,有道人为李翱写“裴头黄尾,三求六李”小卷预测结果,其年裴求为状元,黄驾居榜末,次则卢求[13](P84)。使用这一典故无非是想表达对功名利禄的漠视。颈联中所咏之“散花滩”系元代道士张雨旧居,“快雪堂”为明代冯梦祯罢官归隐所建,此句用意亦在表达欲追拟前贤,息机隐居之情。

将借题发挥运用到极致的当属周京之作。他在和诗其一中起首即云“一身将隐十年余,何事重来又卜居。万落千村随息影,三闲五架不关渠”[14](P218)。仿佛卜居南湖的并非厉鹗,而是他自己。接着他又直言不讳地道出对厉鹗南湖居舍的羡慕:“独羡君家门巷里,满池春水好为渔”,“日复来游小径斜,未经屋舍也应夸”,“无意独寻居士斋,有情常到野人家。”周京尽管一生未做官,但数年南北漫游,饱尝飘零之苦,晚年方才归里,所以他比一般人更能体会安定生活的难得。眼见樊榭居处幽美,一景一物,都触动着他的心弦:“墙边遮柳刚临水,门外寻花可刺船。新燕语中常小步,乱蝉声里足清眠。寒泉一掬尤难买,只此幽便值万钱。”在诗歌结尾,周京还不无感慨的总结道:“屋前白水常同味,树外青山合作群。为爱南湖旧招隐,一林风月要全分。”整体上看,周京之作语言和情感都比较直白,没有一处使用典故,这正如时人评价其诗“和平中正,不为鑱刻艰深之语”[15](P1226)。而其中蕴含的人生感受却异常真实,字里行间中透露出对自适生活的向往。

在友人频繁唱和《移居》四首的同时,厉鹗也常郑重其事的再以原韵续和。前表所举和郑江诗即是其一。郑江字玑尺,号筠谷,康熙戊戌进士,乾隆五年以足疾解官归里,加入“湖南诗社”,与厉鹗交往遂密。郑江诗未收于其《筠谷诗钞》,或已佚失。但结合他曾官受检讨,充明史馆纂修兼《一统志》纂修官的仕宦经历以及厉鹗的答诗,可以推测郑诗大概也在抒发弃官归隐后的平淡心境。

厉鹗的四首和作结构别出心裁,每一首都采用对比写法:其一以“燕鸿踪迹十霜余,谁道今来慰索居”与“嚣尘以外偏离市,廉让之间稳结庐”对举;其二先写“置身曾在阆风颠,得请人称是散仙”,继写“拓地醉乡新立户,掀天宦海早回船”;其三云“旧日掌痕惊梦草,老来脚疾爱寻花。食单不用门生议,步屧常过野老家”;其四亦谓“蛮触纷争百不闻,陶泓日日共余勋。玉堂故事归田录,委巷丛谈灌圃云”[1](P1012-1014)。字面上紧扣郑江曾经的宦海生涯,言下则突出并肯定了归隐生活之趣,字里行间又似乎隐含着对郑江的劝慰,颇耐人寻味。

所谓“诗可以群”,这些唱和诗作均围绕着厉鹗移居而发,既表达了群体与个人的心声,也增进并加强了友人之间的联系与友谊,在这一次长达数年的唱和活动中,诗歌主题内蕴也不断增值与丰富,呈现出五光十色的异彩。

三《移居》四首唱和的内涵与意义

中国古人对择居甚为重视。居处之风水、邻里都是择居时的考察对象。清代诗人赋移居经历者甚夥,每遇乔迁之喜,他们都乐意以诗歌的形式表达喜悦心境。而如厉鹗《移居》四首这般辞章一出,便引发广泛唱和的现象,的确较为罕见。这一方面是由厉鹗的诗坛声望所致,另一方面则由于《移居》诗四首远绍“千古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的移居情结,富有文学与文化的双重底蕴。

如所周知,在诗歌史上第一次以《移居》命名诗篇,以表达居处之乐的诗人便是陶渊明。其《移居》二首在文学史中的地位已无须赘述:

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

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

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

敝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

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16](P56—57)

陶诗中诗意的田园生活为历代无数文人所向往,陶氏那种朴实自然的生活方式及安贫乐道的旷达精神也已经凝聚为一种经典和象征。纵观厉鹗的一生,都在努力追求着这种诗意的生活境界,并把它们展现在诗歌创作中。如前文所揭,早在乾隆四年厉鹗将要迁居时,就曾给友人张东扶赠过一首饱含不舍之情的诗作,可谓《移居》诗的序曲,在杭州友人内部已经发起过一次小规模唱和。又据厉鹗《纶长敬身东扶次韵见和有招予卜居城南之意,仍用前韵奉答》诗题可知,彼时戴廷熺、张东扶、丁敬均有和诗。厉鹗之作如下:

千万云买邻,附势别有见。

缅彼南村人,素心皎秋练。

吾乡古城南,取友洵多善。

何论天尺五,不隔旬浃面。

戴君罢微官,生事尚流转。

长吟肆滂葩,令我欲焚砚。

丁君老被褐,元圃怀玉片。

文雅终见疵,扬意岂能荐。

张君清粹姿,药树托深眷。

妙语发哀弹,未数空梁燕。

殷勤招隐篇,如以乘韦先。

东野若移家,借车百事遣。

同巷古所敦,谊更重游串。

秋灯分读书,槭槭叶声晏。

此诗处处都浮现着陶渊明《移居》诗的影子。所云“缅彼南村人,素心皎秋练。吾乡古城南,取友洵多善”,从陶诗“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化出,“何论天尺五,不隔旬浃面”,乃点化“敝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至于诗歌整个后半部分,就是对“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敷衍与扩充。与之相类,尽管《移居》四首的体制、内容与陶诗有所不同,但诗中“颇爱平桥通小市,也多乔木映清渠”“仰屋著书聊尔尔,闭门种菜漫云云”的精神诉求同样是对陶渊明的隔代呼应。

中国传统的文人士大夫,无论是高居庙堂抑或身处草野,内心中其实都潜藏着陶渊明诗中建构的“移居范式”,在适宜机缘的催生下就会一展无余。在《移居》诗唱和之作中,可以看到与厉鹗身份一般的布衣贫寒之士,不断坚守捍卫着他们的这种生活状态;从官场脱离或漫游四方之士企慕这种生活状态;身居高位者则对这种生活充满着憧憬。具有这一文化传承意味的《移居》四首实际上为唱和者们提供了一个自我观照的途径,使得每个人诗作中所表达的高隐情结更加厚重。

“诗歌是文学艺术作品,同时也是连接人与人、人与世界的信息传播媒体”[17](P198)。《移居》四首的广泛流传并被频繁唱和,也许是厉鹗最初始料不及的。而从唱和诗发展的历史经验来看,逞才使气、相互竞争是不可避免的因素。“同时代的人唱和是一种横向的比较和竞争”[4](P107)。“既然是竞争,那么,处在竞争条件下的唱和双方,创作动机往往更强烈,兴趣更浓厚,克服困难的意志更坚定,争取优胜、压倒对方的信念也更强。从而诗人们的观察力也就比平时更敏锐,精力更充沛,思维更活跃,视野更开阔”[4](P107)。《移居》诗唱和也脱离不了这个规律。精彩的原唱以及缤纷的和作,也激励诗人们不断拓展自己的思维,设法在技艺上更胜一筹。这种倾向,在厉鹗续和沈廷芳与查为仁的作品中表现尤为显著。

在收到沈廷芳和诗不久,厉鹗又寄诗回复。他在诗中极力夸赞了沈诗之高妙:“传来佳句字倚斜,诗室东阳尽意夸。……几人动色观封事,四韵搴香压作家。应是本师查长老,令严壁垒寂无哗。”[1](P1039)谓其诗能得舅氏查慎行之真髓。其实厉鹗对沈廷芳诗歌的赞赏由来已久,未与谋面之前,就以“未得见其诗为恨”(《沈椒园诗序》)[1](P748)。带着这种竞胜之心,厉鹗在和作中频频使用典故以加强诗作的书卷气。最明显的就是其四颔联“卧上下床豪气在,住东西屋古人云”句,上用《三国志》许氾求田问舍,遭陈登卧床怠慢之典,下用《殷芸小说》所载陆机、陆云兄弟事①董兆熊注厉鹗此诗引《殷芸小说》:“蔡司徒在洛,见陆机兄弟住参佐中,三间瓦屋,士龙住东头,士衡住西头。”,以古人自况。再配以上四下三的句式,造成一种突兀生硬之势,这显然是在刻意展示自己的创作才华。

续和查为仁之作亦如此。为便于论述,复将此诗引录于下[1](P1087-1090):

风烟迢递两乡余,远道何由接起居。

寄讯但凭双鲤腹,将诗好敌百车渠。

宵来半面通清梦,海内词人问敝庐。

强比成都一区宅,那知身拟老为渔。

神妙秋毫欲到颠,水西庄畔有吟仙。

襟题柯古初编集,琴访成连剩刺船。

丁字沽分帆历乱,角飞城对草芊眠。

讨春冲冻相思句,传唱江南直万钱。

我住城东小径斜,知君也入昔游夸。

当时失把林中臂,幻境如飘席上花。

变姓不随齐范蠡,旧人谁是鲁朱家。

新来见说耽禅味,手写楞严浣俗哗。

扰扰轮蹄已习闻,达人自着百年勋。

飞觞坐上知无数,拜爵田间不复云。

骤雨新荷催度曲,青天明月惜同群。

为君倾尽金壶汁,他日蛮笺更待分。

从内容上看,厉鹗此诗主要是借赋移居之形,表达与查为仁相互仰慕之意。诗中谓查氏其人其诗“神妙秋毫欲到颠,水西庄畔有吟仙”“讨春冲冻相思句,传唱江南直万钱”。可见莲坡和诗在当时影响不小,不愧为津门诗人群体的领袖。从创作意图上来说,厉鹗已不仅限于以诗会友,还有一种与津门诗人暗中较量诗艺的潜在情绪。“将诗好敌百车渠”,“百车渠”是一种产自西方的宝玉,语出曹丕《车渠碗赋》,以之比拟查为仁之诗,意在说明查诗之妙。厉鹗自然也不敢怠慢,期待“为君倾尽金壶汁”。“金壶汁”语出《拾遗记》,此处代指自己平生诗学绝技。再如诗中“丁字沽分帆历乱,角飞城对草芊眠”,“丁字沽”和“角飞城”都是天津地名,用在句中不仅贴切生动,也使全诗具有一种生新之感。这种创作方式虽然是厉鹗作为宋诗派的一贯风格,但单从艺术技巧层面而言,已经与原唱风貌大不相同。可见,《移居》四首唱和作为一个典型个案,也是雍乾诗坛诗人们彼此之间切磋提高诗艺的见证,对推动各地诗歌创作繁荣功不可没。

结语

综上所述,《移居》诗四首的唱和已经不是单纯一地的诗社活动,它打破了地域限制,不同身份、不同地位的诗人参与其中,促进了各地诗人的交流。这一“海内词人问敝庐”的唱和过程,也折射出厉鹗本人在当时诗坛上影响力辐射四方的声望,不愧同郡学者汪师韩称厉鹗诗“雄视一时”(《〈樊榭山房集〉跋》)[18]。对一个沉沦下聊、出身低微的诗人来说,这无疑是对他人生最大的肯定和至高的荣耀了。

厉鹗显然也将《移居》四首视为自己的得意之作。乾隆九年,在他年五十三岁时,友人吴震生索诗②吴震生(1695—1769)字可堂,仁和贡生,官刑部贵州司主事。尝与厉徴士鹗、丁隐君敬同游山阴,唱和甚夥,事迹见《国朝杭郡诗续辑》卷一五。,他再次依旧韵作诗四首,题为《新安吴长公与予有卜邻之约,将以明春携家武林,索赠四首用旧韵》。厉鹗殁后,杭郡后辈诗人们还不断追和此作。如吴颖芳曾作《和黄相圃移居用樊榭韵》四首,周骏发亦有《和黄相圃移居诗四首用厉樊榭前辈韵》,均步樊榭此诗之韵。这不仅是对厉鹗诗坛地位的认可与传承,更是对浙派风雅精神的延续。

[1]厉鹗.樊榭山房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2]王曾祥.静便斋集[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第272册)[G].济南:齐鲁书社,1996.

[3]郭麐.灵芬馆诗话[M].续修四库全书(第1705册)[G].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4]巩本栋.唱和诗词研究——以唐宋为中心[M].北京:中华书局,2013.

[5]赵昱.爱日堂吟稿[M].清代诗文集汇编(第265册)[G].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6]施安.旧雨斋集[M].清代诗文集汇编(第297册)[G].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7]闵华.澄秋阁集[M].四库未收书辑刊(10辑第21册)[G].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8]吴颢、吴振棫编.国朝杭郡诗辑[G].同治甲戌丁氏刻本.

[9]沈廷芳.隐拙斋集[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补编(第9册)[G].济南:齐鲁书社,2001.

[10]周长发.赐书堂诗钞[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第274册)[G].济南:齐鲁书社,1996.

[11]桑调元.弢甫诗集[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第275册).济南:齐鲁书社,1996.

[12]查为仁.庶塘未定稿[M].清代诗文集汇编(第273册)[G].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13]唐摭言[M].北京:中华书局,1959.

[14]周京.无悔斋集[M].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第277册)[G].济南:齐鲁书社,1996.

[15]沈德潜.清诗别裁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16]陶渊明.陶渊明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

[17]浅见洋二.距离与想象——中国诗学的唐宋转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18]樊榭山房集[M].乾隆十六年武林绣墨斋刻本.

责任编辑 王晓芳

I207.22

A

1006-2491(2016) 01-0050-07

吴华峰(1982-),男,山东郓城人,文学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暨文献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