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照阅读取向确定小说教学内容

2016-05-07杜平

关键词:小说教学教学内容

杜平

摘 要:阅读取向大致分为两类:一是“鉴赏者”取向,一是“解读者”取向。从编者、作者、作品、预读者四个角度出发,小说《一滴眼泪换一点水》的阅读取向应该是“解读者”取向。“解读者”阅读取向的小说,可以“研读主题”“探究技法”“品析语言”为主体教学内容。

关键词:小说教学;教学内容;阅读取向

不同文体的阅读取向自然是不同的,所选择的教学内容也应该是不同的。

一、小说的阅读取向

(一)阅读取向的类别

阅读取向大致分为两类:一是“鉴赏者”取向,一是“解读者”取向。王荣生教授在《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中指出:“‘鉴赏者的阅读姿态、阅读方式,是‘将别人的东西当作自己的东西来感受。”[1]166每一个读者在阅读文本时都有探索新知的原始阅读欲望,“鉴赏者”的阅读取向在阅读时一般会关注“写了什么”“怎么写的”,重在自身的阅读感悟,或是情节,或是技巧,抑或是情感。“解读者”在此基础上会关注“为什么这么写”。“‘解读者的阅读姿态、阅读方式,是‘将别人的东西当作别人的东西去理解”[1]167,读者以客观的视角看待文本,跳出自我看文本、看作者。

(二)阅读取向的确定

为了做好对小说阅读取向的判断,我们从编者、作者、作品、预读者角度出发,以《一滴眼泪换一点水》为例,看看小说的阅读取向应该是怎样的?

1.编者的意图

《一滴眼泪换一点水》被编入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专题中的“美与丑的看台”板块。编者是这样解释这个专题的:“解读文学作品中的人性内涵,对提高我们认识生活的能力、净化我们的灵魂、提升我们的道德境界是十分重要的。”从编者的意图看,选择此文是为了突出强调“人性”“认识生活”“净化灵魂”“提升道德”。

2.作者的动机

《巴黎圣母院》是作家雨果在青年时期为了注解“命运”而作的浪漫主义色彩最浓的小说。他自己说,在研究圣母院的时候,在塔楼的暗角处,他发现了手刻的希腊字“命运”,于是开始了浪漫主义想象,希望寻求到“命运”二字的真正内涵。要想充分解读一篇文章,了解作者的创造动机和写作背景是必要的。

3.作品的全貌

要避免解读时的断章取义,就应由节选向原著拓展。雨果是浪漫主义作家,但他不是脱离现实的浪漫主义者。在《巴黎圣母院》中,他着力表现天主教会和专制制度愚昧统治下的愚昧人心,表现以爱斯梅拉达为代表的无力抗争的底层人民,满怀人道主义精神。作品贯穿了反神权、反封建的主题,因为神权残害善良,扼杀人性,王权同样残害善良,镇压人民,两者又相互勾结。他用浪漫主义手法昭示:一切受难者,在永恒的爱的光辉的照耀下,均将得救。从作品最终所要表达的主题出发才能更好地理解文本。

4.预读者的视角

相对学生而言,教师是教材文本的预读者。教师的解读对引导学生学习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教师的解读是单一的,在“预设”学习中就无法把握更为丰富的“生成”,错失教育良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中国如此,外国也如此,伽西莫多以“生平第一次流出的”“一大颗眼泪”喝到了那善与爱的“一滴水”,实际上就是用生命和尊严报答同情与怜悯,这是最朴素的人性。

从编者、作者、作品、预读者四个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这类小说的阅读取向应该是“解读者”取向。小说是典型地表现生活的叙事文学形式之一,情节、人物、环境固然是小说的基本要素,但并不就是小说本身。小说叙述的东西,不能只关注它所再现的东西(故事情节),更重要的是再现这种东西的方式(讲述故事的方式),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进入小说的人性世界,通过探究来挖掘文字背后的作家追求。

二、依据阅读取向确定教学内容及实践探索

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不同的阅读取向,教学内容的确定应该是不一样的。既然这篇文章适宜“解读者”取向,那么,我们就看看怎么帮助学生解读。

从人文主题看,探讨的重点是人性中美与丑的对立与交织。学生要理解抽象的人性,就要去分析具体的人,如文本中的“看客”“伽西莫多”,文本外的“雨果”“读者”,只有从不同的视角来审视人性,才能让人性美丑更加鲜明而富有立体感。

从学习方式看,这一专题主要采用问题探讨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学习和探讨认识人性的复杂和丰富。不管问题是来自学生的课前预习还是教师预设生成,都应该围绕文本的核心思想。例如:爱斯梅拉达为何给伽西莫多喂水?作者为何要用这么多笔墨渲染刻画军警、观众与克洛德?为什么说伽西莫多滚出的一大颗眼泪“也许是那不幸的人生平第一次流出的眼泪”?等等。

依据“解读者”阅读取向,我们除了要通过阅读知道“写了什么”外,还应知道“怎么写的”。基于此,笔者在《一滴眼泪换一点水》的教学中确定了以“研读主题”“探究技法”“品析语言”为主体教学内容。

(一)研读主题

人性,是一个抽象而又具体的话题。生活中时时处处都在展示着人性的复杂与丰富、美丽与丑陋。几乎所有的文学作品,都直接或间接地表现着人性这个永恒的主题。雨果的作品亦是如此,他的人道主义追求在文中有充分体现。请看如下教学片段:

师 我们一起找到伽西莫多流泪的语段,读一读。他为什么会流泪,而且是第一次流泪?又为什么独眼会一直干燥如焚、脸颊会被长时间的失望弄皱?请从文中找到根据。

生1 因为被人性美感动而流泪。围观群众都看热闹,骂他,砸他,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他劫持过的爱斯梅拉达来送水喝,他因感动而流泪了。

生2 因为长期生活在人性丑的社会中,干燥如焚的独眼、被失望弄皱的脸颊,表现了伽西莫多焦灼绝望、渴求关爱的内心世界。

生3 生活在中世纪的伽西莫多感受到社会中人性丑的一面,内心一直处于失望和渴望当中。当爱斯梅拉达把水葫芦举到伽西莫多唇边的时候,他第一次流泪了。课文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美和人性丑。

师 课文让我们感受到了“美”与“丑”的对比,丑让我们警醒,美让我们感动。伽西莫多的感动和群众的感动是人性的复苏,呼唤着真善美的到来。

在这个片段中,笔者抓住流泪的原因和独眼的特征引导学生进行探讨,关注人性的美与丑,一起解读出文章的主题:歌颂人性中美好的同情心,批判冷漠邪恶的行为及肮脏丑恶的灵魂。

(二)探究技法

优秀的作家能够综合运用各种表现方法塑造出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那些最基本的表现方法也是作家使用最多、最圆熟的方法,经典的小说是学习语言表现方法的最好的范例。因此说,小说的写作技法是小说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请看如下教学片段:

师 同学们从很多角度对克洛德和爱斯梅拉达进行对比,我还发现一个细节,大家听我仔细读这两段。当写到伽西莫多最后的态度变化时,这两处是这样写的:“伽西莫多的脸色又黯淡起来了……”“这时,(故意不读“人们看见”四字)他那一直干燥如焚的独眼里……”有没有听出我读的与原文有何不同?

生 去掉了“人们看见”。

师 为何前面没有,这里要加上“人们看见”?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目的?

[学生思考了一会儿]

生 爱斯梅拉达的善举不仅感动了伽西莫多,也感动了群众,唤起了群众的人性良知。

师 那就是说群众对伽西莫多态度前后发生变化了?

生 群众开始对伽西莫多厌恶憎恨,后来被爱斯梅拉达充满人性美的举动感动了。

在这个片段中,笔者抓住了一个细节——“人们看见”。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叙述视觉,其实正蕴含着作者对群众这一群体本身美丑对照的看法——在爱的感召下,群众可以由丑到美进行转化。

(三)品析语言

文字、文章、文学、文化等是语言的不同存在形式,它们同属于语言。小说是语言的艺术,是学习语言的范本。教师指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语文学习的价值方能显现。请看如下教学片段:

师 作者写很多群众有何用意?请从文中找出相关句子说说看。

生 我找的是第二自然段:“群众有等候观赏公开行刑的习惯,所以并没有表现出十分不耐烦的样子,他们用观看刑台——一个十法尺高的中空的水泥台子——来消磨时间。”这一段告诉我们,围观群众都爱看热闹,即便等待的过程很长也没有表现出不耐烦。

师 老师注意到一个词——“等候”,你怎么理解?

生 喜欢看,等着看,从中看出这些人无聊。

师 还有个词“观赏”,你怎么看?

生 带着欣赏的角度来看行刑,从中看出他们没有同情心。

在这个片段中,笔者抓住“等候”“观赏”两个词,引导学生揣摩群众心理。这是两个容易被人忽略的词语,看似不经意,其实是抓住了关键。因为这两个词很传神地写出了围观群众的心态,为后文群众的转变作了铺垫。

参考文献:

[1]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方龙云)

猜你喜欢

小说教学教学内容
挖掘数学教学内容所固有的美
初中语文课中如何提高小说教学的有效性
例说小说教学中教学切入点的选取
高中小说教学策略探究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浅论小说教学对于中学生人格塑造的意义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线性代数课程学—研—用教学内容及模式探索
精心设计教案 重构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