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板书在信息时代下初中历史新课程中的运用
2016-05-06邝旭东
邝旭东
【摘要】 当前的初中历史新课程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以其独特而巨大的优势,在课堂教学中已经是比较普遍的情况了,很多历史教师因此而忽视了传统板书的作用,甚至完全放弃板书。然而,笔者认为,传统板书在历史课堂教学中仍然有它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设计出更合理的板书并好好加以利用,不仅可以强化一节课的重难点、提高课堂实效性,更可以帮助学生在大脑中理清层次和线索、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加深对知识的联系和对历史的理解。因为,这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关键词】 板书 信息时代 知识结构 学生认知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6)04-089-02
一
有次外出学习,观摩一节初中历史公开课。上课的老师运用多媒体课件结合自己的讲授进行教学,课上的非常精彩。老师的讲授既重点突出,又补充了一些细节,逻辑清晰、思维缜密。学生听的也津津有味,课堂气氛轻松而活跃。特别是课件制作得很精致,色彩明快,形式多样,有视频、图片、地图、动画、史料等,显示出了大量的信息,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集中注意力。
后来在评课的过程中,大家正纷纷叫好之时,一位听课老师提出了一个疑问:这节课上的非常精彩,但为什么没有板书?一节课似乎不太完整。
是的,授课老师确实没有写板书。对此,他给出了自己的理由:这节课内容很多,信息量大,写板书比较浪费时间;并且,重点都在课件中突出了,在下课前的小结中也复习了,从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课下的练习中,也可以看出学生对这节课的知识掌握的还是比较好的。
理由似乎很充分,其实不然!
笔者认为,这节课确实很精彩,但没有板书也是一个致命的缺憾!一节课下来,黑板上没有板书,学生也不记任何笔记。如果这样来上每一节课,即使每一节都像这次这样精彩,但一个学期教下来,学生却没有留下有关的学习提纲及要点,没有养成记笔记的学习习惯。三年下来,可能因为老师的课堂很精彩,学生的头脑中确实也有了比较丰富的一个一个的历史知识点,但是历史知识结构与历史线索、历史中千丝万缕的联系、学生对每一节课及初中历史的整体理解与把握是否清晰明了,那就不言自明了。
二
在传统中学历史教学中,一支粉笔、一张嘴就是历史教师一节课的全部内容。这种单纯的教师讲授法在新课程改革浪潮的强力冲击下,已经很少见了。特别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其巨大而独特的优势日益明显,如功能多样,信息量大,合成性高,尤其是它具有情境感、立体感、直观性强,这突破了传统历史教学中由于历史本身的不可再现性而给学生带来的学习上的困难。
然而,也因为如此,传统的板书在一节课中的地位似乎也就不那么突出,甚至变得可有可无了。君不见有的历史课堂是限定老师只能讲10——15分钟,剩下的全部是学生走马灯似地讲解、表演;君不见有的历史课堂老师侃侃而谈、旁征博引,学生听得如痴如醉,下课铃响时老师的渊博知识还未展示完,而学生对于这节课到底要掌握哪些重点并不知晓。
之所以会出现上述这些现象,是由于我们部分老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一提“新课程”,马上就要求老师讲的“越少越好”,似乎老师讲多了就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了;一提“新课程”,就是尽量使用新技术,课件尽可能做得花哨,上课的形式尽可能多样,似乎对板书这些“旧方法”的重视,就是跟不上“新课程”的脚步了。个人以为“新课程”不仅仅是新的教学内容,新的教学技术和手段,也包括新的教学观念,如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等等。但无论怎么“新”,有一点是不变的,那就是历史教学本身所要求的帮助学生构建知识间的联系、形成知识层次和完整结构,以及对历史的综合分析与理解。笔者个人认为,课堂里的“历史味”不能丢。
三
笔者认为,传统的板书设计得好、利用得好的话,不仅不会浪费时间,而且还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以本人曾执教的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明朝君权的加强》一课为例,谈谈我对板书在新课程中的运用的探索。
首先,根据课标的要求,知道明朝的建立;通过皇权的强化和“八股取士”,初步理解皇帝专权的弊端。我确定的教学目标如下:知识与能力方面,1.知道明朝的建立和明朝初年加强君权的措施。2.初步理解皇权高度强化的弊端。3.培养学生辩证地、全面地分析历史的能力。过程与方法:1.通过设置情境,引领学生走进明朝的历史。2.运用讲授的方法,培养学生联系的观点,形成基本的历史线索。3.通过一些典型的历史故事,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学习方法。
据此,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明初加强君权的措施。难点在于通过特务机构、“八股取士”等辩证地看待皇帝专权。
在最初备课时,我设计的板书如下:
第15课 明朝君权的加强
一、明朝的建立
朱元璋 1368年 明朝
二、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1. 废丞相,权分六部
2. 锦衣卫,特务机构
3. 八股文,控制思想
三、靖难之役和迁都北京
1. 靖难之役,朱棣,明成祖
2. 迁都北京
3. 增设东厂
看着自己的设计,除了感觉这样的板书相对简洁,重点突出,是长期以来历史板书的“经典模式”外,我的第六感觉告诉我还少了点什么。
少了点什么呢?少点生动直观?少点靓丽多彩?似乎都不是。虽然这个板书设计是没有什么大问题的,但我总感觉如果就这样呈现在黑板上,这板书简直就像一位始终板着面孔的老人,一本正经,毫无生机。
由于PPT在课堂上是一张一张地放过去的,它所呈现的内容是不可重复的。而板书恰恰可以克服这个缺点,板书可以将整节课的主旨思想完整地呈现出来。对!主旨思想!正如上海著名特级教师包启昌先生所倡导的那样“一课一个中心”,一课一个教学中心,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围绕着这个中心所展开,课堂始终有一个灵魂,教师搜集的资料、设计的问题、开展的活动都与这个中心有关,学生在学习中也就清楚这节课的灵魂。抓住这个灵魂,学生就抓住了这节课。
这节课的灵魂就是“明朝君权的强化”。本课所学的无论是废丞相、设置锦衣卫等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还是靖难之役的起因,以及明成祖即位后的迁都、增设东厂等,其实质都是围绕着“君权”这个核心目标展开的。
因此,我将板书重新进行了设计。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按照明太祖“废丞相”、“设锦衣卫”、“八股取士”和明成祖“迁都北京”、“继续削藩”、“增设东厂”这些教学重点内容依次在黑板上呈现出来,在副板书中,我补充了朱标、朱允炆,以及讲述了他们与朱棣的关系,对于朱元璋和朱棣这两个主要历史人物用加粗的大号字体展现。
在依次了解了朱元璋和朱棣加强君权的措施后,提问学生无论是明太祖朱元璋“废丞相”、“锦衣卫”、“八股取士”,还是明成祖朱棣“迁都”、“削藩”、“东厂”,他们共同的根本目的是什么?(用箭头将这些内容依次连接、指向中间)
学生回答:强化皇权,巩固统治。
教师:板书“皇权”(同时,幻灯片“强化君权”出现时,用爆炸声、字体变大,突出效果)。明朝的君主专制高度强化,无论是对大臣、知识分子,还是普通百姓都是严密控制,这样可以确保皇帝的权力至高无上。所以,这一课的标题是什么?
学生:(全班齐答)明朝君权的加强
教师:(板书题目“第15课 明朝君权的加强”)君权的强化,可以保证整个社会的安定,但是,它是以控制人们的行为和思想,抹杀民族的创造性为代价的。因此,明朝的君权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同时也是中国古代社会开始逐步走向衰落的一个表现。
最后完成这节课时,学生仍然意犹未尽。而对于“明朝君权的强化”这一主题内容,学生印象深刻,教学效果较好。在后来的评课时,同行对于我这节课给予了较高的评价,特别是我的板书设计,给了听课老师深刻的印象。
受这一课的启发,我对下一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的教学又作了如下探索。
在这一课里,教材是选取了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强占澳门这三个案例,给学生呈现了明朝时期中外关系里的和平友好与冲突对抗。如果将明朝的历史放在世界史的大背景下就不难发现,明朝前期,我国仍是世界上强盛的国家,因此才会出现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明朝中后期正是地理大发现、欧洲开始走向扩张的时期,而明清则逐步走向封建君主专制的顶峰,对内禁锢思想、抹杀创造力,对外盲目自大、闭关自守,中国在世界大潮中逐渐落伍了。
具体到这一课的三个子课题,“郑和下西洋”正是明朝前期强盛的结果和表现。“戚继光抗倭”一目大力称颂了民族英雄戚继光的抗倭业绩,虽然东南沿海的倭患都被平息了,但透过这个事情也可以看到,明朝中后期,海防松弛,朝廷的军队无法有效抗倭,因此才有了“戚家军”的威名。因此,虽然取得了抗倭斗争的胜利,但中国与外来侵略势力的矛盾却日益尖锐。通过“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一目,其实也可以看到明中后期封建统治者、士大夫和普通百姓对于近代海权的兴起、欧洲海上强国的扩张完全无知。因此,在这里中外的冲突中,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乃是应有之义。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和对明清历史的理解,我设计的本课的板书如下:
这样,从明朝外交二三事中就可看出中外力量对比的变化。这一课是从外交来看的,再加上后面的《君主集权的强化》、《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等内容,这样才体现这一单元“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的主题。
要想运用好板书这个“老古董”,关键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 加强史学阅读,尤其是高质量的史学阅读,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开阔自己的学科视野。历史教师只有自己站的更高,才能看的更远,看的更清。
2. 钻研课标与教材,体会教材编写者的深层意图,从高处统领全局,而不仅仅是讲教材上的那几个历史事件或人物。史贵在通,任何一个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只有放在历史的长时段去考察,才会看的更清晰、更全面。
综上,现代信息技术只是“技术”,而好的板书、思路设计才是“核心”。我们万不可舍本逐末,重视了“形”而忽视了“神”。只有苦练内功,深挖教材,深刻、全面地理解历史,才能设计出更好的板书并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也才能发挥出其应有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