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生源地差异的在校大学生可雇佣性学习动机研究
——以《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和教学为例

2016-05-06杨友朝陈忠卫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学习动机大学英语问卷

杨友朝,陈忠卫

(安徽财经大学,安徽蚌埠233030)

基于生源地差异的在校大学生可雇佣性学习动机研究
——以《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和教学为例

杨友朝,陈忠卫

(安徽财经大学,安徽蚌埠233030)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农民对家庭承包表现出一种反复冲动的现象,是一部生动的农业生产力“暴动”史。这种现象可称之为“规律性冲动”,它蕴藏着当代中国农民家庭承包的历史逻辑;农民个体经济的积极性和对自主经营的追求是家庭承包反复冲动的历史根源;亿万农民摆脱生活困境的强烈意愿是家庭承包反复冲动的历史动因;农民和基层干部的实干创造是家庭承包反复冲动的历史主线;执政党各级领导层对农民创造的逐步理解、默认和肯定是家庭承包被短暂允许、并在1980年代初最终取得合法地位和获得历史性突破的历史条件。这些历史逻辑充分表明,以农民为本、尊重农民的意愿和创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村发展事业的根本宗旨和根本原则。

当代中国;农民;家庭承包;历史逻辑

1.引言

学习动机是由学习需要和外在诱因构成,是一种内在的心理活动。它对学习具有引发、定向、维持和调节的作用。学习需要是基础,是激发学生进行学习的内在动力[1]。学生具有学习需要不一定会采取学习行动。只有外部诱因与学习需要一起出现时,学习动机才会出现,导致学习活动的产生。学习动机是一切学习的内驱力[2]。外语学习动机研究的鼻祖Gardner(1985)[3]认为二语学习动机是“个体出于愿望或满足感在学习语言时的努力程度”,并根据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和Lamber(1972)一起编制了外语学习动机调查工具,即态度/动机测量表AMTB (Attitude/Motivation Test Battery)[4]。Krashen(1982)[5]首次从语言学的角度设计出了著名的监控模型,认为情感因素对学习会产生影响。Gardener和Trebley(1995)[6]以AMTB为基础,引入了目标显著性(goal-salience)、效价(valence)和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三个变量,至此,先前研究的内容始终局限在社会心理学领域内。Crookes,Schmidt (1991)、Dornyei(1994)和Oxford,Shearin(1994)则分别在教育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和构建心理学框架内对外语学习动机进行了多元研究[7-9]。其中,社会认知心理学家的杰出代表Rotter(1966)[10]和Bandura(1986, 1991, 1997)[11-13]把个体的需要、情感和认知结合在一起提出自我效能—自我调节理论(self-efficacy theory),对研究外语学习动机具有指导作用。虽然学习动机理论研究的领域越来越广,应用越来越宽,但是把学习动机和大学毕业生可雇佣性(就业、再就业能力)联系在一起研究的文献尚显不足,可以进一步探讨与研究。

可雇佣性(employability)是判断人们就业、再就业能力高低的重要指标。目前,这一领域的主要研究正从可雇佣性要素的构成向可雇佣性影响因素和可雇佣性教育方面转变。英国学者Beveridge(1909)提出可雇佣性以来,在欧美等国广为传播(Mansfield, 2001)[14]一百多年。Sherer, Eadie(1987)[15]认为可雇佣性在横向上与所有行业相关,在纵切面上与所有职位相关的一种综合工作能力,而不是一种具体的能力。1998年,Hillage和Pollard[16]实证研究可雇佣性能力时发现,可雇佣性是个人初次就业、维持就业和必要时获得新的就业所必需的一种综合能力。20世纪90年代以来,雇佣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企业工作动荡不定,员工离职现象严重。雇主希望留下最优秀的员工,而优秀员工恰恰是最容易流失的。于是,各国的学者开始研究员工可雇佣性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心理契约(Michael Bagshaw)[17]、企业文化(Estienne,1997)[18]以及员工的性格(Franco Vivelli,1998)[19]和年龄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员工的可雇佣性。虽然国外学者在此方面的研究成绩斐然,但是他们没有考虑到员工的教育背景,研究的重心仍然集中在企业员工的实际工作能力,研究的范围越来越窄。Michael Bagshaw(1996)[20]研究发现,企业培训会提高员工的可雇佣性。他的发现把可雇佣性研究带进了新纪元。学者们开始关注教育对可雇佣性的影响。Yorke (2006)[21]提出可雇佣性是“高校毕业生在获取技能、理解力及个人品质等方面一系列能力的综合体。这些能力让毕业生更容易就业,并且让他们在自己所选择的职业领域里面更易成功。这些能力对毕业生个人和其工作单位、社会及经济的发展都是有利的”。Fallows, Christine(2000)[22]率先提出了可雇佣性课程设置的假设,认为大学生的可雇佣性可以通过在校课程和相应师资配置来提高。随后,Cox, King(2006), Rae(2007),Ehiyazaryan, Barraclough (2009)分别对可雇用性课程设置进行了的阐述[23-25]。2011年,Brenda Margaret Little[26]发现,高校基础课程影响着毕业生的可雇佣性。2006年宋国学、谢晋宇[27]提出了可雇佣性教育模式的倡议。田双喜、田艳媚(2013)[28]认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设置应该以可雇佣性为导向。

基于上述背景,可以得出可雇佣性学习动机是以提升自身可雇佣性为目标的学习动机。作者在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将大学英语学习动机中可雇佣性学习动机分为学习能力、人际沟通和管理技能三个维度进行实证分析,为高校未来课程教学和改革提供依据。

2.研究方案设计

2.1 数据收集与样本

本次问卷调研的时间为2012年4月中旬到6月中旬,历时2个半月的时间。调研对象为安徽财经大学在校本科生。问卷的发放与回收全部由作者在被测试班级任课教师的协助下随堂完成。作者现场解答学生问卷作答中提出的问题。本次调研活动共实际发放问卷468份,全部收回,回收率为100%。样本统计结果如表1。

表1: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样本中(表1),男生占32.05%,女生占67.95%;城市的生源占60.90%,农村的生源占39.10%;家庭成员中有创业的在校生占42.31%,家庭成员中无创业的在校生占57.69%;根据入学年份统计,2011级157人,百分比为33.55%,2010级131人,占27.99%,2009级180人,占38.46%;按照学生专业统计,经济学96人,占20.51%,管理学295人,占63.03%,法学12人,占2.56%,理学34人,占7.26%,工学21人,占4.49%,文学10人,占2.14%。因此本样本的分布在年级、专业、性别上具有合理性和代表性。

2.2 测量工具

(1)学习能力。学习能力是把知识资源转化为知识资本的一种能力,注重的是获取知识的途径及其增量。本文根据Clarke, Patrickson(2006)[29]的研究,开发设计了“借助外文文献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等5个测量题项。采用Likert 5级量表形式,被试者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作答。

(2)沟通能力。沟通能力是人与人有效进行信息沟通的一种能力,主要包含着倾听能力、表达能力、设计能力(如形象设计、动作设计、环境设计)和争辩能力。本文参考余新丽、刘建新(2006)[30]的研究开发设计了“有利于和更多的人(含外籍人士)建立起融洽的关系”等5个测量项。被试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5级量表进行选择。

(3)管理技能。管理技能是管理者必备的一种技能,主要包括有效行使管理职能所需的知识、技能、能力和态度。本维度“运用外语可提高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等5个测量题项是根据卫静芬(2009)[31]和彭建娟(2010)[32]先前的研究成果提出的,被试者可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作答。

问卷设计过程中,作者还邀请各方面相关专家以团队的形式多次进行研讨和论证,并根据讨论和论证结果对问卷进行修改,以保证问卷的信度和效度。问卷大规模发放之前,作者随机挑选50名学生进行了小样本的测试与检测,并根据被试者提出的问题,再次对问卷题项的表达及合宜性加以修改,最终形成问卷。

3.信度与效度分析

本文对大学生可雇佣性学习动机的维度分别进行了测试,结果显示样本的整体KMO=0.879(学习能力的Cronbach值为0.779,沟通技能的Cronbach值为0.813,管理技能的Cronbach值为0.740)。

随后,作者对可雇佣性学习动机的因子提取后得到表2。此时,样本的Cronbach值为0.811,方差累积贡献率是58.539%,因子负荷均在0.6以上。因子1是学习能力;因子2是沟通能力;因子3是管理技能(表3)。

表2:KMO和Bartlett检验结果

表3:可雇佣性学习动机的因子分析结果

3.结论与建议

3.1 不同生源地的大学生,学习能力具有显著差异

学习能力是一个人、一个企业或一个组织发展的动力、毅力和能力等综合素质的综合体现,主要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考力、自觉力、应用力、想像力和创造力等。学习能力是其他一切能力的基础,而可雇佣性层面的学习能力则是毕业生或劳工就业和再就业的基础保障。表4显示,长期生活在城里的学生在学习能力维度上的得分(M=-0.09,SD=1.23)显著低于长期生活在农村里学生的得分(M=0.104,SD=0.94)。t(466)=-2.43,p<0.05,d=-0.23。

本文研究的结果和胡琳丽,胡基贤(2008)[33]对423名高师学生的调查结果出入较大。胡琳丽和胡基贤调查的是高校学生学习能力的适应性,而本研究考察的是学生的接受和实践能力,因此这个结果是可以解释的。此外,本研究结果还能进一步说明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差距越来越小。城市虽然在教学模式、环境因素上优于农村,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的学生在同等条件下更能够吃苦耐劳,且农村的学生在学校更在乎自身的学业,更愿意从就业层面去学习。

表4:大学生生源地差异在不同维度上的独立样本t检验

从未来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看,高校今后在进行课程设置或课堂教学时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生源地因素,在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时,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过程应该体现多样化,对不同生源地的学生进行差别化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在校生的可雇佣性能力,从而使毕业生能够迅速地走向社会,胜任未来的职业要求。

3.2 不同生源地的大学生,沟通能力没有显著差异

有效的沟通是维持和改善人与人关系的纽带,也是高效率做事的基础。离开沟通,家庭、企业、国家等人类组织形态就不可能形成。因此,可雇佣性层面上的沟通是维系组织存在,保持、加强和创造组织文化,提高组织效率、促进组织不断进步的主要途径。表4所示,长期生活在城里的学生在沟通能力维度上的得分(M=-0.02,SD=1.00)略低于长期生活在农村里学生的得分(M=0.03,SD=0.99),t (466)=-0.60,p>0.05,d=-0.06,但两者并无显著差异性。

本文研究的结果与林发全等(2008)[34]研究的结果出入很大。林发全研究的样本中,285名受试者是清一色的女护士。女性天生在语言习得和表达沟通上具有先天倾向性,而本文样本中有近1/3是男性,因此两者的差异性也是可以合理解释的,且研究的结果具有互补性。

UNESCO认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是教会学生与人共处。与人共处要从沟通交流开始。因此,在校学生的学习中应该包含沟通能力的提升,以满足学生毕业后的社会和职业要求。高校今后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中也应以此为切入点,引入或加强“演讲与口才”等激励型课程的设置或教学。此外,学校和班级应该设立更多的学生干部岗位让学生来锻炼自己,同时提升他们的沟通能力。只有这样,在校学生的可雇佣性能力才能得到大幅提高,从而在毕业后能够迅速地融入社会,胜任未来的职业需求。

3.3 不同生源地的大学生,管理技能没有显著差异

管理技能是管理者或潜在的管理者在进行系列学习、成长和变化之后有效行使管理职能所必备的知识、技能、态度、能力以及积极性,是管理者在变化多端的社会环境中实现个人或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技能。管理技能是一切管理的基础,也是创新型人才不可或缺的素质。管理技能维度的提出也是本文的创新之处。表4的数据显示长期生活在城里的学生在管理技能维度上的得分(M=-0.02,SD=1.01)略低于长期生活在农村里学生的得分(M= 0.03,SD=0.98),t(466)=-0.49,p>0.05,d=-0.05,但两者无显著差异。

这个结果与Church(1997)[35]研究的结果出入很大。Church使用360份有效问卷分析得出管理培训对管理技能的提升作用显著,而本文研究显示农村和城市的学生在管理技能维度上的得分低且两者之间无显著差异,这可能是学校在教育整体规划部署中忽视了学生管理技能的培养。

UNESCO认为,教育的另外一个重要宗旨是教会学生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和发展。做事、生存与发展与管理密不可分。管理技能的高低决定着管理的结果。高等教育是培养管理者的重要基地,因此高校未来课程设置和课堂教学改革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管理技能方面的需求,在低年级引入或加强“管理”或“创业”类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在校生的管理技能,从而提升毕业生的可雇佣性能力,使其能够迅速满足未来管理岗位的需求。

3.4 不足

本文以安徽财经大学一至三年级的在校本科生为研究对象,利用课程教学的便利条件大规模收集样本,且对可雇佣性学习动机的研究具有探索性。这种研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第一,样本中没有考虑到少数逃课学生会对研究的整体结果产生影响;第二,可雇佣性学习动机的指标体系具有大学英语课程的特点。这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问卷对其他课程可雇佣性学习动机进行抽样调查时的适用性;第三,问卷的发放范围仅限于安徽财经大学在校本科生,没有考虑到不同层次院校的学生(如国家重点高校、各类职业技术学院的在校生)可雇佣性学习动机差异性;第四,本文文献主要来源于国外的研究成果,没有考虑到国情的差异性会不会对研究的结果产生影响。这也正是我们可以进一步加以探索的地方。

[1]杨友朝,陈忠卫.基于家庭背景差异的可雇佣性学习动机研究:以《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和教学为例[J].湖南社会科学,2013,(S1):242-244.

[2]杨友朝,陈忠卫.基于性别差异的在校大学生可雇佣性学习动机研究:以《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和教学为例[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4,(1):66-69.

[3]Gardner R. C. Social Psychology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The Role of Attitudes and Motivation[M]. London: Edward Arnold Ltd., 1985.

[4]Gardner R. C. & Lambert W. E. Attitudes and Motivation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 Newbury House: Rowley,M. A.,1972: 45-56.

[5]Krashen S. D. Principle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Oxford: Pergamon Press, 1982: 65.

[6]Gardner R. C. and Tremblay P. F. On Motivation:Measurement and Conceptual Considerations [J].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1995(78): 524–527.

[7]Crookes G. & Schmidt, R. W. Motivation: Reopening the Research Agenda [J]. Language Learning. 1991(41): 469-512.

[8]Dornyei Z. Motivation and Motivating in the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 [J].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1994(78): 273-284.

[9]Oxford R. & Shearin J. Language Learning Motivation:Expanding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J].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1994(1): 12-28.

[10]Rotter J. B. Generalized Expectancies for Internal versus External Control of reinforcement [J]. Psychological Monographs. 1966(80): 1-28.

[11]Bandura A. 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 A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M].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1986.

[12]Bandura A. Self -regulation of Motivation Through Anticipatory and Self-reactive Mechanisms[M]. Lincoln NE: 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1991.

[13]Bandura A. Self-Efficacy: The Exercise of Control[M]. New York: W. H. Freeman.1997.

[14]Mansfield M. Flying to the Moon:Reconsidering the British Labour Exchange System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J]. Labour History Review(Sheffield). 2001, 66(1): 24-40.

[15]Sherer. M., Eadie. R. Employability skills: Key to Success[J]. Thrust. 1987, 17(2): 16-17, 53.

[16]Hillage J., Pollard E. Employability: Developing a Framework for Policy Analysis [R], Summary of Research Report for 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 UK. 1998: 85.

[17]Michael B. Employability– Creating a Contract of Mutual Investment [J].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Training, 1997, 29(6): 187–189.

[18]Estienne M. An Organizational Culture Compatible with Employability[J].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Training, 1997, 29(6): 194-199.

[19]Franco C. Personal Competencies, Organizational Competencies, and Employability [J].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Training, 1998, 30 (2): 48–52.

[20]Brenda Margaret Little. Employability for the workers –what does this mean [J]. Education +Training, 2011, 53 (1): 57–66.

[21]Yorke M. Employability in Higher Education: What It Is-What It Is Not [M]. York: Higher Education Academy. 2006.

[22]Fallows S., Christine Steven C. Building Employability Skills into the Higher Education Curriculum: a Universitywide Initiative[J]. Education + Training, 2000, 42(2): 75–82.

[23]Cox S., King D. Skill Sets: an Approach to Embed Employability in Course Design [J]. Education + Training,2006, 48(4): 262–274.

[24]Rae D. Connecting Enterprise and Graduate Employability: Challenges to the Higher Education Culture and Curriculum[J]. Education+Training,2007,49(8/9):605–619.

[25]Ehiyazaryan E., Barraclough N. Enhancing Employability: Integrating Real World Experience in the Curriculum [J]. Education + Training, 2009, 51(4): 292–308.

[26]Brenda Margaret Little. Employability for the workers –what does this mean?[J]. Education +Training, 2011, 53 (1): 57–66.

[27]宋国学,谢晋宇.可雇佣性教育模式:理论述评与实践应用[J].比较教育研究,2006(2):62-81.

[28]田双喜,田艳媚.以可雇佣性为导向的高校就业指导实践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13,(S1): 107-108.

[29]Clarke M., Patrickson M. The New Covenant of Employability [J]. Employee Relations, 2008, 30(2):121-141.

[30]余新丽,刘建新.基于就业能力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效果的实证研究[J].教育科学,2006(6):76-79.

[31]卫静芬.大学毕业生可雇佣性开发实证研究[J].教育科学, 2009, 25(1): 76-82.

[32]彭建娟.进城务工青年可雇佣性能力实证研究[J].人口学刊,2010(4):48-53.

[33]胡琳丽,胡基贤.高师学生学习适应性状况调查[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8,25(1):96-99.

[34]林发全,罗群,崔亚斌等.护生沟通能力调查[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2):7-8.

[35]Church A. H. Managerial Self -awareness in High -performing Individuals in Organizations [J].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1997, 82(2): 281–292.

A Research on College Students’Employability-basedlearning Motiv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ong-term Place Ofresidence: A Case Study i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Orcurriculum Desig

YANG Youchao,CHEN Zhongwei
(Anhu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Bengbu Anhui 233030)

Reviewing the related literature of employability home and abroad, the author constructed a questionnaire and grouped English learning motivation for employability into three dimensions. They are learning ability, communication ability and managerial skills. Based on the analyses of a sample of 468 valid questionnaires, the authors find out that(1) students’learning ability is greatly affected by their long-term places of residence before they went to college;(2) students’communication skills doesn’t closely relates to their long-term places of residence before they went to college;;(3) students’managerial skills are not closely affected by their long -term places of residence before they went to college. These conclusions can pave a new way for future innovation for future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or English curriculum design

Curriculum research;employability;learning motivation

G40-03

A

2095-7327(2016)-03-0145-06

杨友朝(1976-),男,安徽定远人,安徽财经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ESP教学理论与实践。

陈忠卫(1968-),男,浙江东阳人,安徽财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副校长,管理学博士,博士后,研究方向:组织行为学,创业与企业成长。

基金资助: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基于可雇佣性的心理契约及其违背问题研究”(10YJA630017);安徽经济预警与战略协同创新中心课题“国外高校智库建设研究”(AHCX14007),校教改项目“智能互联网时代教学模式研究:以《商贸英语阅读》课程为例”(acjyyb2015126)及“互联网时代高校本科教学工程项目管理优化研究”(acjyyb2015062)的部分成果。

林军

猜你喜欢

学习动机大学英语问卷
如何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动机
如何激发初中学生英语学习动机
问卷网
校园网络背景下大学英语大班教学的缺陷探究
情感教学法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课程中语音教学现状与重要性简析
浅析支架式教学模式下大学英语教师的角色定位
问卷大调查
大学生学习动机与学习成绩的相关研究
问卷你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