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同性恋群体的研究分析——以新媒体为出发点
2016-05-06刘懿璇
刘懿璇
对同性恋群体的研究分析
——以新媒体为出发点
刘懿璇
随着社会宽容尺度的增加以及文化多元化局面的逐步形成,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节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众传播新媒体的出现也为同性恋群体提供了交流的空间和平台。公众对同性恋的态度正在逐渐发生着变化。本文通过新媒体对同性恋群体的影响进行研究,通过对一些同性恋交友社区,虚拟社交网络,以及同性恋者个案分析对大众传播与同性恋群体的关系上进行全新的解读与透彻的分析。
一、新媒体的出现推动同性恋亚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社会学家李银河根据金西调查推算出同性恋者大约占我国人口总量的百分之三到百分之四,他们虽然相对稀少但绝对数量非常庞大,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们却是我国媒体的报道“禁区”。近一两年随着新媒体的快速扩张,同性恋这一群体逐渐出现在大众的视线里。“任何一种亚文化都不可能像传统的主流文化一样公开大量地进行传播,都必然会有困难和压制。恰好,网络新媒体的出现所体现的特点与非主流亚文化的传播特征较为吻合, 现实社会环境中,处于亚文化地位的同性恋群体通过新媒体平台更好地表达自己来争取权利,并获得社会的支持和认可。”
表1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使用比较
《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中, 同性恋已经不再作为一种病态被对待。同性恋群体作为一种边缘化的群体一种与主流文化背道而驰的亚文化状态,逐渐走向了公众的视野,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即使不解甚至歧视仍然存在, 但相比于20世纪大部分人对其的严重的排斥, 人们的态度早已有了较大的改观。传统媒体可能对于同性恋的报道仍不能做到客观理性的对待,但互联网新媒体的出现成了很好的互动平台。 随着社会对同性恋群体的态度有很大的好转,传统思想在每一个同性恋者心目中也有着根深蒂固的地位,很多人不愿意随意公开自己的信息和资料,互联网隐秘性恰恰能够对他们进行信息上的保护,使他们免收伤害。有一组数字可以证明google搜索引擎中, 短时间内可以搜索到327万个相应结果, 在百度搜索引擎中, 仅仅0.001 秒就可以得到501万个相应结果。虽然说仅仅数字也许不能证明现在同性恋群体已经找到了栖息地, 从基本的数据来看,同性恋群体的确在网络新媒体中找到了一个更好的平台。
(一)对网络平台的研究
近些年,同性恋群体一直处于亚文化的边缘状态有所改变,这主要得益于网络新媒体的发展推动了许多同性恋者纷纷建立社区,开设自己的网站,逐渐的很多人开始关注到这一群体,也能够以开放包容的眼光去对待他们。如“G-show”“homobook”“淡蓝网”“同志论坛”“豆瓣同性恋小组”“同志吧”“爱同社区”以及一些手机APP客户端的出现,事实上大多数网络社区都是由同性恋群体自发组织或者自己研发的手机客户端,同性恋群体可以通过社交平台沟通情感,寻找自己合适的朋友,另外不属于这个群体的人同样也可以通过网络社区进入到这样的网络空间,促进了他们对亚文化群体的正确认识,让公众对同性恋群体以包容开放的眼光去对待,也充分体现了新媒体网络平台的出现对促进同性恋群体的社会互动的积极作用。
(二)新媒体出现对同性恋亚文化传播的优势
在虚拟的网络世界,同性恋群体可以自由地表达观点,交流情感,并且不会受到传统主流文化的压制和轻视,这是新媒体出现让同性恋群体有了一扇打开的窗。面对网络社区中虚拟的对象,同性恋个体渐渐可以脱下伪装的躯壳做最真实的自己,也不用担心面临面对面交谈的尴尬和紧张,因为网络无须信任成本,所以作为社会边缘人群会更愿意通过社交网络的途径与他人交流。特别是在这样的社区中,大家有相似的性取向和感情经历,因此个人信息更能得到认同,彼此的交流之中,能够发现合适的朋友,或许能够得到内心的满足感以及心灵的归属感,在现实生活中遭遇的打击在网络新媒体的平台上也能得到宣泄。
(三)新媒体对同性恋亚文化传播的弊端
尽管新媒体的出现对于亚文化融入传统文化有很好的推动作用,但是仍然会伴随有一系列不好的事情发生。同性恋者可能自身的心理认同得不到认可,也一直处于社会的边缘群体,几乎都有自卑心理。当同性恋者在互联网的平台与他人进行沟通交往时,由于互联网隐秘性与开放性的特点,很多人或许高调的表露自己的性取向,或者隐瞒自己的真实信息。容易对自己或者他人造成伤害。即使社会一直在进步,但是对于同性恋群体的亚文化边缘状态仍然存在。媒体很大程度上仍存在“传媒歧视”的现象,不单单是传统媒体。 媒体更倾向于向主流地位的受众提供信息而忽视弱势群体的利益, 很多媒体的偏见包括新媒体使得同性恋亚文化载体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媒体接近权。媒介丧失了其客观性,对亚文化同样不利。另外,大量同性恋网站的出现也会对主流文化有很大的侵蚀作用,同性恋群体通过社交网站找到合适的对象,进而发生关系,这也是导致近些年我国艾滋病较多的一个原因,新媒体的出现让整个媒介大环境的管理出现了难度。网络新媒体资源的广泛利用也说明了同性恋群体找到了合适的栖息地,也表明了传统媒体在对其进行报道时的失职与偏见。
二、同性恋群体及虚拟社交场所
(一)新媒体环境下同性恋交友软件的发展
新媒体的出现发展推动了同性恋社交软件的大量出
现,同性恋社交软件的出现让更多的同性恋群体找到了合适的伴侣,从黑暗的边缘地位走向阳光下。新媒体是一个开放隐秘的平台,许多网友进行沟通交流并且不会对现实生活产生影响。同性恋交友软件的出现大大推动了同性恋文化的传播,也更加便利地促进了同性恋群体的交流。或许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内心很阴暗,没有办法找人倾诉,现如今社交网络的出现为同性恋群体开放了新的平台。选择社交软件这一渠道来提出疑惑,分享情感,诉说故事。毕竟作为一种亚文化想要真正融入主流文化之中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因为有虚拟的网络社区的存在,他们终于有了可以容身的空间。
(二)同性恋的互联网产品更主流
Zank是比较成功的同志社交软件,其创始人凌绝顶接受采访时表示:他自己作为一个同性恋者,20多年以来,他清楚地看到了社会大众对同性恋亚文化态度上积极的变化。这些年,同性恋群体也一直通过网络等各种途径参与维权活动,世界卫生组织在1990年将同性恋从精神病的范围中去除,2001的《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也将同性恋从精神疾病中删除。十多年的时间过去了,越来越多的国家承认同性恋婚姻的合法化,其中包括荷兰、加拿大、巴西、法国等中国也将在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
今天,很多同性恋也渐渐的敢于承认自己的性取向,也有一部分人勇敢的出柜,而且也得到了家人朋友的支持,这是一种比较好的社会大趋势,他们不会压抑自己的情感,也逐渐得到亲情,友情的情感诉求。与此同时,伴随着社会的开放,新媒体上同性恋社交平台也越来越“规模”化:在2010年我国首先出现了第一个同性恋网站,这标志着我国网络新媒体领域对同性恋群体打开了一扇大门,同性恋个体能够在这个平台上发表言语,寻找合适的伙伴,这些年也出现了广受同性恋群体欢迎的手机应用,如Blued,Jackd,近些年推出的ZANK。女同推出了蕾丝网,拉拉交友网等。
三、结语
对于同性恋群体的研究我们还有很多需要做的,就像李银河教授说:“同性恋群体是一座尚未浮出海面的冰山,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只是冰山的一小角而已。”而传播的作用却是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同性恋亚文化的发展方向,媒体必须正确引导人们看待亚文化的客观性,给予同性恋群体使用媒介的权利,让他们能够感受到社会的开放与宽容。
从研究的观察和立场看,目前中国的媒体大多站在一个并不客观的立场去看待和呈现同性恋,他们或许总是站在一个异性恋的立场,站在一个居高临下的角度,看待本就属于少数和弱势的同性恋群体。如果中国媒体呈这样态度进行媒体报道、宣传,对同性恋群体则会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国外由于社会风气的开放以及对同性恋婚姻的合法性政策的确立,使国外媒体对同性恋群体的报道更为客观真实,这也是中国媒体需要学习的地方。
参考文献:
[1]李银河.同性恋亚文化[M].今日中国出版社,1998.
[2]蔡蕾,赵成旭.我国网络媒体与同性恋亚文化传播[J].东南传播,2007(9).
(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西北民族大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计划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1510742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