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慢就业”现状分析及解决措施

2016-05-05武蕾

企业技术开发·下旬刊 2016年4期
关键词:高职毕业生就业心理慢就业

武蕾

摘 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90后”高职毕业生告别传统的“毕业就工作”模式成为“慢就业族”,但是高职毕业生“慢就业”更多的是因为比其他本科毕业生面临更多就业困惑,其就业心理也面临着更多的问题。文章通过对高职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表现进行探析,对不良的心理进行诊治,有助于高职毕业生树立良好的就业心态,从容就业。

关键词:慢就业;高职毕业生;就业心理

中图分类号:G71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12-0127-02

伴随着中国大学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就业难问题表现了越来越明显。激烈的市场竞争,巨大的社会压力,是所有毕业生无法逃避的困难。有些人毕业之后就投入到工作的大潮中,也有部分选择继续升学深造;然而,近年来一项调查显示,越来越多的毕业生选择毕业后既不马上工作,也不继续升学深造,而是准备先在家休息或外出旅游、等过一段时间再考虑就业,他们被称作“慢就业”一族。

1 “慢就业”人群的产生原因

1.1 就业市场结构性矛盾,导致毕业生内心焦躁

“慢就业”一族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根据教育部统计,201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预计达到770万人,比2015年增加21万人,再次创下毕业人数新高,其中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公务员、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就业竞争激烈,而二三线城市、中小民营企业用工需求明显上升,毕业生就业期望值与社会需求差异较大。

这种矛盾的冲突越强烈,部分毕业生在不降低就业期望值时,不得已推迟了就业时间,从而造成了“慢就业”。对于这部分毕业生来说,成为“慢就业人群”带有一些无奈与被迫感。

1.2 毕业生个性化发展

当前毕业生的个性化“慢就业”特点与当代大学生的个性化特性密切相关。

同70后、80后大学生相比90后大学生群体对生活有更多想法与要求,“他们从小到大读书时,承载着家庭的全部梦想,一直处于‘压力山大的状态。现在他们大学毕业了,愿意先自我调整一下之后再就业,这都是正常的。”

2 “慢就业”现状产生的主要原因

“慢就业”人群中高职院校毕业生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个人就业认知出现了偏差。主要表现为自负和自卑心理和偏执心理;高职毕业生对职业的认知出现偏差的现象一般都是自负和自卑心理表现,对周边环境认知不够确切、对情况估摸不足,会表现出消极等待和“盲目屈就”心理,这些都是偏执心理的主要表现。

2.1 自负和自卑心理

高职毕业生中有些表现为自视过高,自以为是,盲目乐观与自信的就业心态,这种自负的心理心态很容易产生优越感。这些毕业生在求职的过程中不能客观分析当前就业形势,也不能合理的评价个人能力与素质对自己评价过高,就业期望值盲目提高,追求高薪、低强度工作岗位。

在求职过程中,高职毕业生往往会出现“眼高手低”的现象,不愿到基层或者现场一线学习,更不愿意到劳动强度高的工作岗位,这种不切实际的想法是他们求职路上的“拦路虎”。

高职毕业生中表现了缺乏自信心和自尊心这种自卑心理,在实际生活中表现为怀疑自己个人能力,不敢正视现实问题,不能正确客观地评价自己,在求职过程中还表现出缺乏主动性,不能够合适的时机把自己推销给用人单位,这样很容易与合适自己的工作岗位擦肩而过。

2.2 偏执心理

部分高职毕业在求职过程中,过分强调自己应聘岗位与自己所学专业对口,岗位与自己专业不密切的岗位一概不考虑,这样大大增加了自己成功就业难度。

同时有很多高职毕业生对职业发展的意义认识存在偏差,没有充分认识到职业对个人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意义,而只是把工作仅仅当作一种谋生的手段。

这些毕业生目光短浅,只關注当前的工作环境、条件、待遇等眼前利益,而未考虑过个人的职业兴趣、个人能力及职业发展前景等相关因素,这样利益化选择的职业往往并不一定适合自己。

2.3 消极等待与盲目“屈就”心理

高职毕业生中也有部分只凭个人以往所谓的经验,对当前社会的就业形势不够清晰,就业过程中选择就业区域,始终抱着观望等待的心态,不愿意根据当前就业形势的变化而改变个人的就业要求,结果造成了“高不成,低不就”的状况。具有理想化的高职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往往表现出犹豫不决的状态,从而与好工作擦肩而过。

另一种极端的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不管个人实际情况,无论什么行业与企业,只要公司录用就签约,很容易让自己走上内心不喜欢、也不适合的工作岗位,这种盲目屈就行为只为解决就业恐慌的盲目举动很容易造成自己工作积极性不高,工作绩效下降等;或者自己在企业工作一段时间之后以不合适为理由离职,这种行为不仅破坏了大学生的就业诚信,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企业为降低人才流失风险减少对应届生的招聘,从而又加大了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3 改变“慢就业”心理问题的措施

当前就业形势非常严峻的情况下,大部分高职毕业生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是非常艰难的问题。“慢就业”无论是家庭经济条件好的毕业生,还是经济条件稍微差一点的毕业生,他们面临的社会,家庭,个人的压力都是相当大的。

要从根本解决高职毕业生的不良就业心理问题,只有从社会、学校、家庭这几个方面相互配合,多管齐下,才能帮助高职毕业生能够正确的自我定位,把握好方向,主动就业,将自己投入到工作中去。

3.1 社会方面

从社会方面来分析相对而言比较复杂,首先,政府各相关职能部门应尽快出台高职毕业政策与应对措施,从而健全就业保障体系,更加优化配置高职毕业生资源,打造出一个公平和谐的就业环境;

其次,从企业方面来做也需要转变传统的用人思想,坚持“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原则,公平公正招聘人员,优化配置企业资源。

最后,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倡导“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不以学历论人才”的就业道理,使各行各业每个层次都有大学生的身影,更有高职毕业生的身影,这样才能使整个社会健康、稳定、和谐的发展。

3.2 学校方面

首先,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明确素质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具体内容及其主要目标加强毕业生就业心理教育工作,具体实施可以从以下二个方面:

第一,就业指导课堂中应该有机的嵌入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就业指导课程时将就业心理健康作为主要章节,宣讲与普及就业心理健康知识以及就业过程中心理调适的方法,引导毕业生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高职毕业生可以正确设定个人择业期望值,充分展示个人优势从而可以扬长避短,选择到适合自己发挥才能和施展才华的职业;

第二,学校应成立相关就业心理咨询室,帮助毕业生解决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心理困惑。这样可以提升高职毕业生自我调适能力和心理抗压能力,让高职毕业生保持一种积极的就业心态,赢得就业市场的竞争。

其次,在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高职院校就业部门应该主动出击,不能等待用人单位来招聘,抓住办学特色,将学生推荐出去,拓宽就业渠道。高职院校应该加强学校就业市场的建设,根据行业情况,寻求新的职业院校发展机会,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积极到各大人才市场和企业密集群区,了解就业形势,主动介绍与推荐本校毕业生,主动邀请企业到校招聘。用市场经济的方式发展校企合作,加强与企业沟通联系,把握好推荐关,保证提供给用人单位的毕业生质量,做好跟踪调查和服务工作以及充分发挥和利用校友资源,拓宽就业渠道。

3.3 家庭方面

家长在孩子读书过程中需要加强对子女的教育,而不是在找工作时提出意见。家长需要与时俱进的看到毕业生就业受到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的影响,家长自己从内心打破稳定职业和收入来衡量单位好坏的思想,從而帮助孩子转变择业观;家长应主动了解和学习国家有关就业政策,鼓励子女积极参与基础的工作实践,鼓励他们到基层和条件艰苦的环境中磨练自己,主动与子女交流和沟通,帮助他们正确处理就业过程中的具体问题,缓解他们的就业心理问题,帮助他们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去面对就业压力。

4 结 语

总得来说,“慢就业”的出现和蔓延,是社会发展的一个侧影。希望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面能够帮助我们高职毕业生不断扩展人生视野,丰富人生阅历,提升人生境界,让他们不断提高自身就业能力,人生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 孙标.我院“六困生”帮扶工作的探索与实践[J].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

[2] 钟一彪.大学生就业素质与就业能力培养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6,(12).

[3] 李冰焱.高校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对策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14).

猜你喜欢

高职毕业生就业心理慢就业
农村籍大学生就业意向及其特点分析
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心理探讨
家长择业观对高职护理毕业生就业影响的探讨
高职院校毕业生创业能力调查研究
“慢就业”并非一曲田园牧歌
浅析经济“新常态”背景下高职学生就业心理素质的培养
“慢就业”开始在中国流行
高职女生择业心理分析及对策研究
浅谈铁路高职毕业生学员培训教学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