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作文写得更深刻》案例分析
2016-05-05吴司祺
【摘 要】本文针对一节作文公开课《如何让作文写得更深刻》为案例进行分析。本案例在作文的选材、师生关系以及和学生的对话教学中,都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但教师有个别语句限制了学生的思路,总体来说这是一次较为成功的教学案例。
【关键词】案例分析;作文选材;师生关系;对话教学
在一节高二作文公开课上,就“作文如何写得更深刻”的话题,一位教师以一串葡萄为导入进行教学设计,以下是这位教师教学过程中的部分实录:
师:在生活中有一串葡萄摆在面前,你是先从好的吃还是先从坏的吃?生1:好的;生2:坏的;生3:看有没有人和我一起吃?有人和我一起吃,我就先吃坏的。
师:还有么?记不记得老师给大家讲的话题,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变化一下,看看还可以怎么吃葡萄?生1:先吃好的,坏的榨成汁。师:非常聪明,坏的榨成汁,让它保存下来,看到事物发展变化了,扩宽我们的思路,还有么?生2:晒成葡萄干;生3:酿成酒;生4:冷的时候,串成糖葫芦。师写板书(好的、坏的、先吃好的,后吃坏的、先吃坏的,后吃好的)。
师:当妈妈把这串葡萄摆在你面前的时候,让你在学习的时候吃,你是怎么吃的?生:随便吃。
师:对呀,随机吃,有没有人很有个性,好的坏的一起吃?生笑。师写板书(发展:晒干,榨汁,糖葫芦。)
师:今天我们就借助这串葡萄,来学习写作中关于“写得深刻”的话题。佛家说“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所以往往就是在最质朴最细微的生活场景中,蕴含生活哲理。比如说从一个吃葡萄的吃法当中,就可以折射出这个人做事的方法乃至于这个人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态度,大家认同么?好像大家现在并不是完全认同,那我再给大家介绍钱钟书先生是怎么吃葡萄的,他说:“天下只有两种人,例如一串葡萄到手一个人挑最好吃的吃,另外一种人把最好的留在最后吃,照例第一种人应该是乐观的,因为他每吃的一颗,都是吃剩下葡萄里最好的。而第二种人应该是悲观的,因为他每吃一粒都是吃葡萄里最坏的,不过事实却适得其反,第二种人还有希望,而第一种人却只有回忆。”大家觉得钱钟书先生说的怎么样?生:精辟,辩证。
师:好,我也认同大家的说法,不过在这里有句话,他说天下只有两种人,大家认同么?生:不认同。
师:因为刚才回答了吃葡萄的种类很多吧,那么现在就把主动权交给你们,你选择一种你最认可的吃法,然后去谈一谈,你对生活,对人生的思考,看看我们站在钱钟书的肩膀上,能不能看得更远,悟得更透。具体要求150字左右,书写规范,表述严密,入情入理,力求深刻,给大家5分钟到7分钟左右的时间,把作文纸发给你们。
这一案例,一是在作文选材上,注重以生活为源头。现在很多作文存在着千篇一律的现象,怎么才能写好作文?什么样的作文才能立意新颖?这就要求教师选择生活中往往最朴实的蕴含了深刻道理的事物。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在启发学生思考时,选取的都是学生身边发生的小事——吃葡萄,妈妈洗好的葡萄放在你跟前,你是如何吃葡萄的。以一串葡萄为导入,贴近生活,学生都有自身的体验和真情实感。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根据学生的学情进行教学设计,这也是课堂学习氛围较好的原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新课程标准中提出:“要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利用生活中最平常的事举例子,让学生思考,引起学生共鸣,联系实际生活,学以致用,领会道理。
二是建立了一种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学生只是在被动地学习。教师就是权威,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被剥夺了。新课程标准中提出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提倡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在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出教师在与学生交流时,是在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教师的作用是启发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内这种民主、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内,使教师和学生平等地沟通,以平等的身份共同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师生共同思考,扩宽学生的思路。师生共同分析,大胆质疑。这也是新课程标准中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建立师生之间良好的沟通环境,营造出互相学习、互相进步的学习氛围,打破教师权威的局面,使学生喜欢与教师交往、交流。
三是教师对学生的启发层层深入。在这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更注重学生思考的过程,从学生思考的深度和广度入手。从葡萄的吃法,辩证地看问题,事物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到最后例举钱钟书先生对吃葡萄的理解。教师对学生的启发是循序渐进的,使学生的认知水平不断地提升,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由表及里。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写作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去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在案例中教师教会了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循序渐进,透过现象看本质,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辨能力,思考问题更加深入。以小见大,由身边小事联想到人生态度,辩证地思考问题。
四是在对话教学中生成写作能力。对话教学就是在平等民主、尊重信任的氛围中,通过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相互对话,在师生经验共享中创生知识和教学意义,从而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教学形态。对话教学是一种尊重主体性、体现创造性、追求人性化的教学。在对话教学中,教师不再是课堂的权威者、专制者,而是学生的平等交流者。在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教师是在不断地和学生对话和思想的碰撞中,生成了学生不断深入思考的过程,使得学生内化了知识,学会了思考方法,生成了写作能力。
此案例需要改进的地方是教师设计的第一个问题,把吃葡萄只划为分先吃好的还是先吃坏的,限定了学生思考的空间。可以改为,在生活中有一串葡萄摆在你的面前,你是怎么吃?这样就没有限定学生的思维,学生的思路会更开阔。
总之,这是一节很成功的作文公开课。教师由浅入深地教会了学生思考的方法,开阔了学生的思路。学生要想把作文写得更深入,除了教师的讲授方法外,更重要的是自己多积累,多读书,扩展自己的思路。积累好的写作素材。同时还要细心观察生活,多参加一些实践活动。有自己的真情实感,才能写出好的文章,就像叶圣陶先生说的:“写作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章”。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陈秀灵、张洁主编.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
吴司祺(1992-)女,黑龙江人,北华大学文学院在读教育硕士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 。